《狩猎》观后感3000字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影片没有华丽的高科技特效,没有漂亮的好莱坞大腕,没有刺激的视听觉享受……仅仅是不愠不火的娓娓道来,然而就是这种安静流畅的画面切割却让我的胸口喘不过气来,一股不可名状的颤栗涌上心头,逼着我去深深的思考一些东西!
小萝莉为什么撒谎?
片中小女孩的父母对于她疏于关怀和管教,正因为这样,小女孩作为一个还在成长初期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和外界社会的影响。电影中,小女孩在精神上是缺少呵护的,男主角对她的关心还是挺细微的,以至于她才会把感情转移到男主角身上。她对男主角萌生出一种“爱情”(尽管她不懂啥叫爱情),或者说是她找到了一种类似父爱的温情。无论是一种什么情感,至少她在男主角的身上得到了一种被关怀,被呵护的幸福和满足。作为一个小孩,她又根本分辨不清这种微妙的情感,于是在她极力想表达这种情感作为回报的时候(送礼物给男主角)却遭到拒绝,仿佛那种得不到关怀的情感又回来了——这才导致了一个谎言的开始,一个悲剧的开端。她生气的说“讨厌卢卡斯”时失落的表情溢于言表,这与后面被心理老师盘问时她描述不出“性侵犯细节”的表情茫然呆滞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在于她很纯真,表情和情感是一致的,编造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让她感到茫然。可小女孩为什么偏偏编造关于卢卡斯生殖器的谎言呢?我们不由联想到影片开头小女孩的哥哥(和伙伴)拿着平板电脑看黄片还大呼小叫“好大的**,硬的跟木棍一样”的情节,似乎一切都合理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所以我们不应理解为“小女孩年纪轻轻如此犯贱”,更应该看到“事必有因,因果循环”!
这是谁的错?
曾看过很多影视,几乎每个剧本中都会有好人也有坏人来各自扮演正义和邪恶,也正是这些正义和邪恶作为小说的一对矛盾面推动情节不断发展。然而在《狩猎》这部电影中我却只看到了无辜的男主人公,天真纯情的小萝莉和嫉恶如仇的市民。既然没有坏人的出现,男主角的生活从平静美好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这到底是谁的错呢?孩子是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一旦发生疑似侵犯儿童的事情,社会群体总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孩子的一端群起而攻之。“怜悯弱者”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而这种社会属性在被误用的时候,孩子就由弱势群体转变为无情的魔鬼,他们本无恶意的谎话就是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武器,孩子提供了这种武器给具有盲目“正义感”的社会群体从而来毁灭故事里的男主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群居”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排斥和异化行为,这种排斥体现在方方面面。影片中男主角不幸的成为小镇上“纯朴”市民的排斥对象,他的狗被杀,玻璃被砸,商店拒绝出售给他商品……这整场闹剧的罪魁祸首不是说谎的小萝莉,也不是错误判断嫉恶如仇的人们,而是卢卡斯所处整体社会的偏见!
理智和偏见
闹剧发生之初,多数人还是处于理智的状态。幼儿园的心理老师耐心询问“性侵”细节;主人公心平气和的与冤枉自己的外界社会相处;男主角未婚妻和小萝莉的父亲对谣言半信半疑……然而,随着幼儿园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议论,并将道听途说来的谣言整理成统一的故事(卢卡斯家地下室多么黑,沙发什么颜色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瞬间崩塌,使得三人成虎的过程排山倒海般完成。接着人们的理智开始动摇,偏见之刀深深的插入男主角。幼儿园园长在警方没有调查清楚真相之前解雇了卢卡斯;市民百般刁难卢卡斯;卢卡斯本人也由淡定变为抓狂状态(赶走未婚妻,殴打商店店员,对突然串门的小萝莉心生畏惧)。影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教堂里那戏剧性的一幕了,男主角昂首阔步的走进教堂,顶着上帝普世之爱的光环希望能和人们和平共处,他转过头用忧伤、绝望、愤怒、无奈的目光和小萝莉的父亲对视着。当孩子们用天使般迷人的声音开始唱圣诞颂歌时,这种纯真的美丽和谎言的恶毒在这一刻像冰火相撞一样产生巨大反差,卢卡斯心里五味杂陈又无能为力的痛哭流涕,但终究理智还是没有崩溃,他没有针对孩子,而是找小萝莉的父亲出气……
信任与怀疑
卢卡斯和小萝莉的父亲曾是最好的朋友,却因为一念的怀疑而翻脸。人们之间失去诚信,产生怀疑只需要一瞬间,一秒钟,但是要想去重新建立诚信,消除怀疑却需要很久很久。影片最后在山林中狩猎,突然有个模糊的身影向男主角开了一qiang,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悬念,这个开qiang的人可以是镇子中的任何人,因为看似已消除怀疑,难道怀疑真的就不再有了吗?!这一qiang是谁开的不重要,这一qiang没有打中卢卡斯,是警告吗?警告卢卡斯(和所有人)这次躲过了浩劫,危险还充斥生活并未消除,社会族群可以这样接纳你,给予你一定的位置,也可以迅速的像对卢卡斯那般,残忍的把你除名;是恐惧吗?它是卢卡斯生活恢复平静后,人们依然不信任不欢迎这个社会丛林中的受伤麋鹿,卢卡斯心有余悸,内心留下莫名恐惧吧。人与人间的信任一旦崩溃,什么都将变得脆弱。信任缺失是导致偏见的直接原因,它使人愤怒,失望,无助……
相互支持,就能驱散恶意!
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小萝莉的父亲坐在她女儿身边独自哭泣,然后对他女儿一番语重心长似乎也是对自己进行忏悔:“世界上存在太多恶意,但如果我们相互支持,那些恶意就会自然离去。”鄙人看来,这句话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①于女儿的教育。小萝莉的父亲忏悔自己对女儿疏于管教和关怀,因此才会使小萝莉转移感情到卢卡斯身上以致一句谎言酿成苦果。之前有个镜头是他紧紧抱紧熟睡的女儿,呆呆的思索着,足以表明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
②对兄弟卢卡斯歉意。他对自己兄弟失去信任,产生怀疑,甚至憎恶卢卡斯。当真相大白后,他为此感到惭愧,不假思索地给兄弟送食物,补偿?道歉?良心不安?算是对自己的救赎吧。
③对于自己的反省。在仅凭外界的纷繁谣言和自己的主观臆断,小萝莉的父亲对卢卡斯进行了道德宣判,这种盲目的“正义感”是一种驾驭他人的欲望表现,同时也被谎言唆使受他人驾驭。他在反省自己身处一个偏见的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的受害者。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愚见和主观猜想
感悟:
一、 孩子最可怕就在于明明无知,却本能地以纯真作为武器,让他人深信不疑。诚信教育应从小开始,去他妈的童言无忌!
二、 信任就像一张纸,当它被折皱后,即使再弄平展也会留下痕迹,至少不会像原本的那样光滑,请珍惜我们之间贵重的信任!
三、 眼见尚且未必为实,何况是道听途说?我们应该用科学理智的眼光去分析所认知的世界,偏见往往会降低人的判断力!
四、 关爱孩子并满足孩子普通的欲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谎言。孩子很天真,谎言必有因。
五、 女孩子的早熟让人吃惊,小小年纪便懂得用谎言来缝补自尊的伤口,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应当给孩子留有自尊来避免谎言。
六、 片中小萝莉到底有没有受到过性侵?
如果有,我想主角不是卢卡斯,而是小萝莉的哥哥。原因有三:
1.小萝莉的哥哥未婚,又有看黄片的嗜好,势必有生理上的渴求得不到满足,具有性侵他人的作案动机。
2.幼儿园孩子的统一口供有关于地下室的细节描述,卢卡斯家里没有地下室,我们不禁联想到一个特写镜头,小萝莉的哥哥拿打火机在家里的地下室看父母年轻时的画像,显然地下室的一切细节是小萝莉散播给小伙伴们的,小萝莉的哥哥有充分的作案时间和“吻合”的作案地点。
3.一个下雪天,小萝莉和哥哥在家玩“过家家”的游戏,小萝莉的哥哥看着窗外忽然间哭了。对妹妹漠不关心的他为妹妹被“性侵”感到难过吗?还是说他在内疚呢?内疚自己让妹妹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吗?内疚自己在自家的地下室用硬的跟木棒的东西猥亵过妹妹吗?我们不得而知……
七、 最后的那一qiang是谁开的?
小镇上的其他男人都会用qiang狩猎,每个人都有作案嫌疑,但仔细想想,嫌疑最大的是小萝莉的哥哥。
原因有三:
1.小萝莉的哥哥目睹教堂里卢卡斯殴打自己父亲的过程,但在圣主面前没有还手,却记恨在心,所以他具备仇杀的作案嫌疑。
2.那一qiang没有打中,显然是新手所为,而小萝莉的哥哥和卢卡斯的儿子年龄相仿,想必也是个刚拿到狩猎证的新手,他们两个都有嫌疑。
3.如果那一qiang是卢卡斯的儿子打麋鹿时失手打偏,看到父亲后必然会跑上前探问情况,但事实是一qiang没有打中后开qiang者迅速跑开,显然排除卢卡斯儿子的作案嫌疑,小萝莉哥哥的嫌疑最大!
浅谈人性
丹麦拍的这部《狩猎》让我不自觉的就想起几年前观看的《巴黎圣母院》,人性,多么沉重的话题!同样是偏见,《巴黎圣母院》中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对艾丝美拉达的偏见,艾丝美拉达对丑陋畸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偏见,这偏见像是一条鸿沟一样摆在他们各自的世界不能逾越,直到副教主被敲钟人扔下教堂的阁楼而摔死,直到艾丝美拉达被处以绞刑,直到敲钟人抱着心爱的姑娘致死不分开双双白骨化成灰……也许只有这样,只有死,才可以解开让偏见束缚着的自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又驼、又瞎、又瘸、又哑的卡西莫多和心爱的艾丝美拉达在一起。
偏见,是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的东西。从秦皇汉武到刘备曹操,从詹姆查理到玛丽威廉,从来克星顿的qiang声到萨拉托拉大捷,从异教徒到同性恋,从三角贸易到唐人街。这些历史上血淋淋的画面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偏见,万恶之祖!是的,圣经中有提到男人和男人的性让圣主感到厌恶,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同性恋终其一生也没有过性行为,面对着他们背负着世俗痛苦去艰难创造的纯爱世界,那些让偏见蒙蔽双眼的人们又有什么资格轻言一笑对他们宣判“电影评论评分颠覆伦理”的罪名。人们用族群的貌似合乎常规的标准去评断和驾驭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就成了一个迷途的羔羊被时代驾驭,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需要太多的理解和融入,偏见只会让我们变成粗鲁的驯兽人和可怜的被训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抛开偏见,擦亮双眼,伸开双臂去拥抱这个万象的世界吧!
观后感 /yingping/3758.html
小萝莉为什么撒谎?
片中小女孩的父母对于她疏于关怀和管教,正因为这样,小女孩作为一个还在成长初期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和外界社会的影响。电影中,小女孩在精神上是缺少呵护的,男主角对她的关心还是挺细微的,以至于她才会把感情转移到男主角身上。她对男主角萌生出一种“爱情”(尽管她不懂啥叫爱情),或者说是她找到了一种类似父爱的温情。无论是一种什么情感,至少她在男主角的身上得到了一种被关怀,被呵护的幸福和满足。作为一个小孩,她又根本分辨不清这种微妙的情感,于是在她极力想表达这种情感作为回报的时候(送礼物给男主角)却遭到拒绝,仿佛那种得不到关怀的情感又回来了——这才导致了一个谎言的开始,一个悲剧的开端。她生气的说“讨厌卢卡斯”时失落的表情溢于言表,这与后面被心理老师盘问时她描述不出“性侵犯细节”的表情茫然呆滞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在于她很纯真,表情和情感是一致的,编造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让她感到茫然。可小女孩为什么偏偏编造关于卢卡斯生殖器的谎言呢?我们不由联想到影片开头小女孩的哥哥(和伙伴)拿着平板电脑看黄片还大呼小叫“好大的**,硬的跟木棍一样”的情节,似乎一切都合理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所以我们不应理解为“小女孩年纪轻轻如此犯贱”,更应该看到“事必有因,因果循环”!
这是谁的错?
曾看过很多影视,几乎每个剧本中都会有好人也有坏人来各自扮演正义和邪恶,也正是这些正义和邪恶作为小说的一对矛盾面推动情节不断发展。然而在《狩猎》这部电影中我却只看到了无辜的男主人公,天真纯情的小萝莉和嫉恶如仇的市民。既然没有坏人的出现,男主角的生活从平静美好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这到底是谁的错呢?孩子是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一旦发生疑似侵犯儿童的事情,社会群体总会毫不犹豫的站在孩子的一端群起而攻之。“怜悯弱者”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而这种社会属性在被误用的时候,孩子就由弱势群体转变为无情的魔鬼,他们本无恶意的谎话就是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武器,孩子提供了这种武器给具有盲目“正义感”的社会群体从而来毁灭故事里的男主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群居”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排斥和异化行为,这种排斥体现在方方面面。影片中男主角不幸的成为小镇上“纯朴”市民的排斥对象,他的狗被杀,玻璃被砸,商店拒绝出售给他商品……这整场闹剧的罪魁祸首不是说谎的小萝莉,也不是错误判断嫉恶如仇的人们,而是卢卡斯所处整体社会的偏见!
理智和偏见
闹剧发生之初,多数人还是处于理智的状态。幼儿园的心理老师耐心询问“性侵”细节;主人公心平气和的与冤枉自己的外界社会相处;男主角未婚妻和小萝莉的父亲对谣言半信半疑……然而,随着幼儿园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议论,并将道听途说来的谣言整理成统一的故事(卢卡斯家地下室多么黑,沙发什么颜色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瞬间崩塌,使得三人成虎的过程排山倒海般完成。接着人们的理智开始动摇,偏见之刀深深的插入男主角。幼儿园园长在警方没有调查清楚真相之前解雇了卢卡斯;市民百般刁难卢卡斯;卢卡斯本人也由淡定变为抓狂状态(赶走未婚妻,殴打商店店员,对突然串门的小萝莉心生畏惧)。影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教堂里那戏剧性的一幕了,男主角昂首阔步的走进教堂,顶着上帝普世之爱的光环希望能和人们和平共处,他转过头用忧伤、绝望、愤怒、无奈的目光和小萝莉的父亲对视着。当孩子们用天使般迷人的声音开始唱圣诞颂歌时,这种纯真的美丽和谎言的恶毒在这一刻像冰火相撞一样产生巨大反差,卢卡斯心里五味杂陈又无能为力的痛哭流涕,但终究理智还是没有崩溃,他没有针对孩子,而是找小萝莉的父亲出气……
信任与怀疑
卢卡斯和小萝莉的父亲曾是最好的朋友,却因为一念的怀疑而翻脸。人们之间失去诚信,产生怀疑只需要一瞬间,一秒钟,但是要想去重新建立诚信,消除怀疑却需要很久很久。影片最后在山林中狩猎,突然有个模糊的身影向男主角开了一qiang,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悬念,这个开qiang的人可以是镇子中的任何人,因为看似已消除怀疑,难道怀疑真的就不再有了吗?!这一qiang是谁开的不重要,这一qiang没有打中卢卡斯,是警告吗?警告卢卡斯(和所有人)这次躲过了浩劫,危险还充斥生活并未消除,社会族群可以这样接纳你,给予你一定的位置,也可以迅速的像对卢卡斯那般,残忍的把你除名;是恐惧吗?它是卢卡斯生活恢复平静后,人们依然不信任不欢迎这个社会丛林中的受伤麋鹿,卢卡斯心有余悸,内心留下莫名恐惧吧。人与人间的信任一旦崩溃,什么都将变得脆弱。信任缺失是导致偏见的直接原因,它使人愤怒,失望,无助……
相互支持,就能驱散恶意!
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小萝莉的父亲坐在她女儿身边独自哭泣,然后对他女儿一番语重心长似乎也是对自己进行忏悔:“世界上存在太多恶意,但如果我们相互支持,那些恶意就会自然离去。”鄙人看来,这句话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①于女儿的教育。小萝莉的父亲忏悔自己对女儿疏于管教和关怀,因此才会使小萝莉转移感情到卢卡斯身上以致一句谎言酿成苦果。之前有个镜头是他紧紧抱紧熟睡的女儿,呆呆的思索着,足以表明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
②对兄弟卢卡斯歉意。他对自己兄弟失去信任,产生怀疑,甚至憎恶卢卡斯。当真相大白后,他为此感到惭愧,不假思索地给兄弟送食物,补偿?道歉?良心不安?算是对自己的救赎吧。
③对于自己的反省。在仅凭外界的纷繁谣言和自己的主观臆断,小萝莉的父亲对卢卡斯进行了道德宣判,这种盲目的“正义感”是一种驾驭他人的欲望表现,同时也被谎言唆使受他人驾驭。他在反省自己身处一个偏见的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的受害者。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愚见和主观猜想
感悟:
一、 孩子最可怕就在于明明无知,却本能地以纯真作为武器,让他人深信不疑。诚信教育应从小开始,去他妈的童言无忌!
二、 信任就像一张纸,当它被折皱后,即使再弄平展也会留下痕迹,至少不会像原本的那样光滑,请珍惜我们之间贵重的信任!
三、 眼见尚且未必为实,何况是道听途说?我们应该用科学理智的眼光去分析所认知的世界,偏见往往会降低人的判断力!
四、 关爱孩子并满足孩子普通的欲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谎言。孩子很天真,谎言必有因。
五、 女孩子的早熟让人吃惊,小小年纪便懂得用谎言来缝补自尊的伤口,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应当给孩子留有自尊来避免谎言。
六、 片中小萝莉到底有没有受到过性侵?
如果有,我想主角不是卢卡斯,而是小萝莉的哥哥。原因有三:
1.小萝莉的哥哥未婚,又有看黄片的嗜好,势必有生理上的渴求得不到满足,具有性侵他人的作案动机。
2.幼儿园孩子的统一口供有关于地下室的细节描述,卢卡斯家里没有地下室,我们不禁联想到一个特写镜头,小萝莉的哥哥拿打火机在家里的地下室看父母年轻时的画像,显然地下室的一切细节是小萝莉散播给小伙伴们的,小萝莉的哥哥有充分的作案时间和“吻合”的作案地点。
3.一个下雪天,小萝莉和哥哥在家玩“过家家”的游戏,小萝莉的哥哥看着窗外忽然间哭了。对妹妹漠不关心的他为妹妹被“性侵”感到难过吗?还是说他在内疚呢?内疚自己让妹妹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吗?内疚自己在自家的地下室用硬的跟木棒的东西猥亵过妹妹吗?我们不得而知……
七、 最后的那一qiang是谁开的?
小镇上的其他男人都会用qiang狩猎,每个人都有作案嫌疑,但仔细想想,嫌疑最大的是小萝莉的哥哥。
原因有三:
1.小萝莉的哥哥目睹教堂里卢卡斯殴打自己父亲的过程,但在圣主面前没有还手,却记恨在心,所以他具备仇杀的作案嫌疑。
2.那一qiang没有打中,显然是新手所为,而小萝莉的哥哥和卢卡斯的儿子年龄相仿,想必也是个刚拿到狩猎证的新手,他们两个都有嫌疑。
3.如果那一qiang是卢卡斯的儿子打麋鹿时失手打偏,看到父亲后必然会跑上前探问情况,但事实是一qiang没有打中后开qiang者迅速跑开,显然排除卢卡斯儿子的作案嫌疑,小萝莉哥哥的嫌疑最大!
浅谈人性
丹麦拍的这部《狩猎》让我不自觉的就想起几年前观看的《巴黎圣母院》,人性,多么沉重的话题!同样是偏见,《巴黎圣母院》中副教主克洛德•弗罗洛对艾丝美拉达的偏见,艾丝美拉达对丑陋畸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偏见,这偏见像是一条鸿沟一样摆在他们各自的世界不能逾越,直到副教主被敲钟人扔下教堂的阁楼而摔死,直到艾丝美拉达被处以绞刑,直到敲钟人抱着心爱的姑娘致死不分开双双白骨化成灰……也许只有这样,只有死,才可以解开让偏见束缚着的自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又驼、又瞎、又瘸、又哑的卡西莫多和心爱的艾丝美拉达在一起。
偏见,是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的东西。从秦皇汉武到刘备曹操,从詹姆查理到玛丽威廉,从来克星顿的qiang声到萨拉托拉大捷,从异教徒到同性恋,从三角贸易到唐人街。这些历史上血淋淋的画面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偏见,万恶之祖!是的,圣经中有提到男人和男人的性让圣主感到厌恶,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同性恋终其一生也没有过性行为,面对着他们背负着世俗痛苦去艰难创造的纯爱世界,那些让偏见蒙蔽双眼的人们又有什么资格轻言一笑对他们宣判“电影评论评分颠覆伦理”的罪名。人们用族群的貌似合乎常规的标准去评断和驾驭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就成了一个迷途的羔羊被时代驾驭,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需要太多的理解和融入,偏见只会让我们变成粗鲁的驯兽人和可怜的被训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抛开偏见,擦亮双眼,伸开双臂去拥抱这个万象的世界吧!
观后感 /yingping/3758.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心灵捕手》影评观后感
- 上一篇:《深夜前的五分钟》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