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观后感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法国中尉的女人》影评观后感
片名:《法国中尉的女人》
导演:卡洛尔·赖兹 Karel Reisz
编剧:约翰·福尔斯 John Fowles .....(novel) Harold Pinter .....(screenplay)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 杰里米·艾恩斯
国家:英国
时间:1981
以下是我对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观后感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用两条线索贯穿,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展现了两个不同时代,男女之间情感的困惑与选择。主线索一是展现一对维多利亚时代具有独特个性的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的爱情故事,而另一条线索则是反映两个演员安娜和麦克在拍摄主线索这个故事时所产生的感情。
1979年,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南部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爱好地质考察的年轻绅士查尔斯从伦敦来到莱姆镇,并向可爱的贵族小姐蒂娜求婚,不久结识了一个神秘的女人,叫萨拉。查尔斯的出现让性格奇特且对人世绝望的萨拉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在相处中两人情不自禁地坠入爱河,但好事多磨。在经历过三人一系列感情纠葛后莎拉,查尔斯最终在一起。
电影快拍完了,麦克因要和安娜分手而感到痛苦。最后一个镜头拍完了,摄制组全体人员在花园里举行联欢会。迈克匆匆赶往安娜的化妆间,却发现人去楼空,他只能独自品尝激情之后的孤独······
影片平行、对比等蒙太奇手法,不断的进行着两个时空间的对照,借以突现出两个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中的共性与不同。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古一今的故事结构赋予了影片多变性,从而能够吸引观众关注两个不同时代命运的人物。
一、 主题
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解释为女权主义,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这是一部关于女性对自我的艰难探索与体验的电影。 影片中没有明显地去表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但从细节中一笔一画地体现这一主题,这也是此电影的成功处之一。
莎拉----- “法国中尉的女人”, 单纯的心因被曾经爱过的法国中尉抛弃而受到伤害,一个受人轻蔑的形象,这是个冷酷无情、等级观念深重的维多利亚时期。
在剧情中,“莎拉”这个角色有多重内涵,是一个神秘又带有吸引力的角色。
作为弱者的莎拉。一个弱女子在惊涛拍岸的防波堤上隅隅独行,身影纤弱,那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边缘人形象;莎拉在无家可归后,不得已寄居波坦尼夫人家檐下,不得不忍受封建的清规戒律和道德训诫;虽然莎拉是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可以在镇上谋得家庭教师的差使,可是在19世纪的伦敦,男多女少,许多女性找不到丈夫,不得不沦为娼妓,这其中有不少家庭教师,等等,影片多处把萨拉塑造成一个需要拯救的弱女人形象,无疑查尔斯就是拯救落难女的骑士。和莎拉初次见面时,他表现绅士的勇敢,上前警告正在欣赏海景的莎拉远离防波堤;在了解到莎拉的处境之后,他将莎拉看作受老巫婆囚禁的孤女,渴望将她解救出来;和莎拉有过一夜情后,他思考着娶莎拉为妻,以挽救她堕落的名声。
作为女性自救的莎拉。小说原作者约翰·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文译本的前言中写到,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描写“在一个毫无自由的社会里,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子是怎样获得自由的。”
仔细阅读影片后,萨拉是个“阴谋者”, 她对查尔斯的追求是有计划的。莎拉一开始就勇于追求自己的欲望,尽管在影片中看似莎拉是被动的。她将自己形容成男性始乱终弃的对象,她的叙述激起了查尔斯的欲望;她又是高傲的,自恋的,不屑于小镇对她的误解,依然独立的生活着,甚至有时候对于查尔斯表现出几分霸势,俨然一个男性形象;可她最后选择不告而别,离开查尔斯的庇荫,为了追求平等的两性关系;她始终是勇敢的,三年后,当她有了体面的职业和地位之后,选择与查尔斯重修旧好。
而实际上莎拉从来都不需要查尔斯的拯救,她以世人不屑的弱者反衬出维多利亚道德观的虚伪性,她忠实自我,大胆追求肉体与灵魂的满足,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
二、 人物的设置
许多的影评是对萨拉和查尔斯敢于反抗封建等级制度,勇于追求爱情的赞扬,或是描述导演对小说改编的突破,使电影有了不同的视角对小说进行不一样的解读。但是,人物设置上我独独钟情于查尔斯的未婚妻-----蒂娜,那个很单纯,对爱情很执着的贵族小姐,那个本很幸福的却最终遭到抛弃的贵族小姐,那两个深刻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蒂娜出现时。电影开头是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南部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安娜饰演萨拉,穿着黑色风衣,在大风中一个人孤独地走向堤坝尽头,画面色调灰暗,音乐哀怨,营造了一种压抑,悲凉的气氛。然而在蒂娜出现的前奏音乐变得轻快,愉悦,表现的是贵族小姐的无忧无虑,天真可爱。她对查尔斯的出现感到快乐又紧张,一身桃红色的礼服衬得她妩媚,娇羞。对于查尔斯的求婚,明明雀跃但要装得矜持,煞是一个可爱的小女人!一个很纯真的小女人。
在电影中,这两者的对比比比皆是,比如说,两人的音乐伴奏-----轻快与低沉,衣服上的色彩-----深灰电影评论评分与艳丽,画面的色调-----灰暗与明亮,说话的语调-----压抑与尖锐,是为了反映社会的不公,贫民与贵族的之间的悬殊,以喜衬悲,以悲衬喜,更加突出了电影的主题。但在实际中,地位,这是一种偶然的出身,无论是萨拉还是蒂娜都决定不了的。她们活着并不是反映一个贫女人,一个富女人这样渺小的形象,而是代表了各自阶级的对立属性。
第二是蒂娜对查尔斯的咒骂。萨拉真挚而奇特的感情使查尔斯很激动,他决心要好好珍惜这份情感。那意味着他要和蒂娜解除婚约。查尔斯一开始以“我不配你”作为理由,确实,他配不上天真烂漫的蒂娜。蒂娜此时脸色沮丧,挫败,“你从来没有爱过我”,这场景着实让人心疼,心疼一个这样可爱的小女人。她伤心地靠着窗边说,“我知道我被宠坏了,我并无过人之处,但得你的爱和保护,我会改进的,我完全依你,我会不惜一切令你快乐”。这样的话本应该有一个男人对着女人说出,却是出自一个要懂得矜持的贵族小姐的口里,她的爱已经超过了她的尊严,她的地位!直到最后她知道真相,不顾贵族形象,对查尔斯大吼大叫,咒骂他。当画面已经是另一个镜头,她的咒骂还在一直盘旋,带着几分哀怨。看似这是个恐怖的女人,这只不过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她的父亲让律师起草了一份侮辱人格的认罪书,要查尔斯在认罪书上签名,作为解除婚约的条件,而这份东西随时都会登报。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查尔斯要得到幸福,必定要有所付出。
对查尔斯和萨拉的赞扬是锦上添花,又有几人想到蒂娜的可悲呢?一味爱着,却蒙在鼓里,被最爱的人伤的最深,得到是爱人的背叛。蒂娜,对于查尔斯和萨拉之间的爱情本无冲突,但她偏偏就是一个阻碍。如果查尔斯共享齐人之福的话,那么查尔斯便成了一个受人唾弃的花心者。可惜为了服务于主题,查尔斯注定要和萨拉在一起,那叫做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蒂娜的出现注定成为了他们爱情的牺牲品。不是只有萨拉值得同情,蒂娜也是受害者。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查尔斯和萨拉敢于反抗,勇于追求。但在蒂娜眼里,查尔斯始弃终乱。她虽然有些任性,有些刁蛮,却也善良,单纯,一心爱着查尔斯,就是那样简单的小女人在遭受查尔斯的背叛时才说出了狠话。如果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蒂娜的悲哀是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这显得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在三个人的世界中,爱情容不得下第三者,明明蒂娜是“正统”,为什么幸福的不是她。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查尔斯和萨拉要自由,要爱情,蒂娜就只能是是弱者,等待抛弃。最终,对于这样的结局,我们只能说,爱情没有对错,有人幸福,就会有人受伤。某种程度上这是另外一种悲哀。
三、 色彩
用视觉上的色彩冲击强化电影的主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以色彩渲染环境。
女人总喜欢色彩,而萨拉总以一种黑色包裹。比如在一开始,抑郁的莎拉总是穿着深色的衣服,还常常孤独地站在灰蒙蒙的海边或者幽暗的树林里,她的周围总是波涛汹涌、狂风怒号,这很符合她的社会最低层阶级的身份和心境。
在莎拉与查尔斯在树林约会这一场景中,那些盘根交错、粗大阴森的树木,无形中给观众一种强大的压力,导演巧妙的运用这一场景既表现出了古代时期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受到压抑、束缚的感情。
在故事结尾,莎拉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其色彩基调则是明亮的。与查尔斯结合而又分开三年后,莎拉仿佛获得了重生,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负担、束缚的追求艺术,寻回自己曾经遗失的那份真爱。画面色调变得愈加明亮,折射出莎拉真正摆脱痛苦、束缚。
二以色彩进行对比。
作为对立面的大家闺秀欧内斯蒂娜,却总是以阳光和色泽鲜艳的衣服作为陪衬。一个富商的女儿。她年轻、漂亮、文雅。与萨拉相比,她是一个可以一眼看透的单调女子,萨拉则身世沧桑,深不可测。
在现代故事中,影片的色彩基调大都是明亮的,这就突出了现代女性所具有的自主性,形成了与套层故事中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影片最后,安娜饰演完莎拉这一角色后,重新审视与麦克感情并选择离开麦克。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也是世界电影20世纪最美、最精致,也最大气的经典,无论剧作、叙事、结构、影像、表演都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电影教学的经典教材。仅就视听语言特色来说,就是一篇重要的佳作。
以上是我对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观后感
观后感 /yingping/7703.html
片名:《法国中尉的女人》
导演:卡洛尔·赖兹 Karel Reisz
编剧:约翰·福尔斯 John Fowles .....(novel) Harold Pinter .....(screenplay)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 杰里米·艾恩斯
国家:英国
时间:1981
以下是我对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观后感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用两条线索贯穿,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展现了两个不同时代,男女之间情感的困惑与选择。主线索一是展现一对维多利亚时代具有独特个性的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的爱情故事,而另一条线索则是反映两个演员安娜和麦克在拍摄主线索这个故事时所产生的感情。
1979年,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南部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
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爱好地质考察的年轻绅士查尔斯从伦敦来到莱姆镇,并向可爱的贵族小姐蒂娜求婚,不久结识了一个神秘的女人,叫萨拉。查尔斯的出现让性格奇特且对人世绝望的萨拉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在相处中两人情不自禁地坠入爱河,但好事多磨。在经历过三人一系列感情纠葛后莎拉,查尔斯最终在一起。
电影快拍完了,麦克因要和安娜分手而感到痛苦。最后一个镜头拍完了,摄制组全体人员在花园里举行联欢会。迈克匆匆赶往安娜的化妆间,却发现人去楼空,他只能独自品尝激情之后的孤独······
影片平行、对比等蒙太奇手法,不断的进行着两个时空间的对照,借以突现出两个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中的共性与不同。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古一今的故事结构赋予了影片多变性,从而能够吸引观众关注两个不同时代命运的人物。
一、 主题
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解释为女权主义,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这是一部关于女性对自我的艰难探索与体验的电影。 影片中没有明显地去表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但从细节中一笔一画地体现这一主题,这也是此电影的成功处之一。
莎拉----- “法国中尉的女人”, 单纯的心因被曾经爱过的法国中尉抛弃而受到伤害,一个受人轻蔑的形象,这是个冷酷无情、等级观念深重的维多利亚时期。
在剧情中,“莎拉”这个角色有多重内涵,是一个神秘又带有吸引力的角色。
作为弱者的莎拉。一个弱女子在惊涛拍岸的防波堤上隅隅独行,身影纤弱,那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边缘人形象;莎拉在无家可归后,不得已寄居波坦尼夫人家檐下,不得不忍受封建的清规戒律和道德训诫;虽然莎拉是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可以在镇上谋得家庭教师的差使,可是在19世纪的伦敦,男多女少,许多女性找不到丈夫,不得不沦为娼妓,这其中有不少家庭教师,等等,影片多处把萨拉塑造成一个需要拯救的弱女人形象,无疑查尔斯就是拯救落难女的骑士。和莎拉初次见面时,他表现绅士的勇敢,上前警告正在欣赏海景的莎拉远离防波堤;在了解到莎拉的处境之后,他将莎拉看作受老巫婆囚禁的孤女,渴望将她解救出来;和莎拉有过一夜情后,他思考着娶莎拉为妻,以挽救她堕落的名声。
作为女性自救的莎拉。小说原作者约翰·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文译本的前言中写到,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描写“在一个毫无自由的社会里,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子是怎样获得自由的。”
仔细阅读影片后,萨拉是个“阴谋者”, 她对查尔斯的追求是有计划的。莎拉一开始就勇于追求自己的欲望,尽管在影片中看似莎拉是被动的。她将自己形容成男性始乱终弃的对象,她的叙述激起了查尔斯的欲望;她又是高傲的,自恋的,不屑于小镇对她的误解,依然独立的生活着,甚至有时候对于查尔斯表现出几分霸势,俨然一个男性形象;可她最后选择不告而别,离开查尔斯的庇荫,为了追求平等的两性关系;她始终是勇敢的,三年后,当她有了体面的职业和地位之后,选择与查尔斯重修旧好。
而实际上莎拉从来都不需要查尔斯的拯救,她以世人不屑的弱者反衬出维多利亚道德观的虚伪性,她忠实自我,大胆追求肉体与灵魂的满足,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
二、 人物的设置
许多的影评是对萨拉和查尔斯敢于反抗封建等级制度,勇于追求爱情的赞扬,或是描述导演对小说改编的突破,使电影有了不同的视角对小说进行不一样的解读。但是,人物设置上我独独钟情于查尔斯的未婚妻-----蒂娜,那个很单纯,对爱情很执着的贵族小姐,那个本很幸福的却最终遭到抛弃的贵族小姐,那两个深刻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蒂娜出现时。电影开头是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南部滨海小镇莱姆,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安娜饰演萨拉,穿着黑色风衣,在大风中一个人孤独地走向堤坝尽头,画面色调灰暗,音乐哀怨,营造了一种压抑,悲凉的气氛。然而在蒂娜出现的前奏音乐变得轻快,愉悦,表现的是贵族小姐的无忧无虑,天真可爱。她对查尔斯的出现感到快乐又紧张,一身桃红色的礼服衬得她妩媚,娇羞。对于查尔斯的求婚,明明雀跃但要装得矜持,煞是一个可爱的小女人!一个很纯真的小女人。
在电影中,这两者的对比比比皆是,比如说,两人的音乐伴奏-----轻快与低沉,衣服上的色彩-----深灰电影评论评分与艳丽,画面的色调-----灰暗与明亮,说话的语调-----压抑与尖锐,是为了反映社会的不公,贫民与贵族的之间的悬殊,以喜衬悲,以悲衬喜,更加突出了电影的主题。但在实际中,地位,这是一种偶然的出身,无论是萨拉还是蒂娜都决定不了的。她们活着并不是反映一个贫女人,一个富女人这样渺小的形象,而是代表了各自阶级的对立属性。
第二是蒂娜对查尔斯的咒骂。萨拉真挚而奇特的感情使查尔斯很激动,他决心要好好珍惜这份情感。那意味着他要和蒂娜解除婚约。查尔斯一开始以“我不配你”作为理由,确实,他配不上天真烂漫的蒂娜。蒂娜此时脸色沮丧,挫败,“你从来没有爱过我”,这场景着实让人心疼,心疼一个这样可爱的小女人。她伤心地靠着窗边说,“我知道我被宠坏了,我并无过人之处,但得你的爱和保护,我会改进的,我完全依你,我会不惜一切令你快乐”。这样的话本应该有一个男人对着女人说出,却是出自一个要懂得矜持的贵族小姐的口里,她的爱已经超过了她的尊严,她的地位!直到最后她知道真相,不顾贵族形象,对查尔斯大吼大叫,咒骂他。当画面已经是另一个镜头,她的咒骂还在一直盘旋,带着几分哀怨。看似这是个恐怖的女人,这只不过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她的父亲让律师起草了一份侮辱人格的认罪书,要查尔斯在认罪书上签名,作为解除婚约的条件,而这份东西随时都会登报。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查尔斯要得到幸福,必定要有所付出。
对查尔斯和萨拉的赞扬是锦上添花,又有几人想到蒂娜的可悲呢?一味爱着,却蒙在鼓里,被最爱的人伤的最深,得到是爱人的背叛。蒂娜,对于查尔斯和萨拉之间的爱情本无冲突,但她偏偏就是一个阻碍。如果查尔斯共享齐人之福的话,那么查尔斯便成了一个受人唾弃的花心者。可惜为了服务于主题,查尔斯注定要和萨拉在一起,那叫做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蒂娜的出现注定成为了他们爱情的牺牲品。不是只有萨拉值得同情,蒂娜也是受害者。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查尔斯和萨拉敢于反抗,勇于追求。但在蒂娜眼里,查尔斯始弃终乱。她虽然有些任性,有些刁蛮,却也善良,单纯,一心爱着查尔斯,就是那样简单的小女人在遭受查尔斯的背叛时才说出了狠话。如果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蒂娜的悲哀是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这显得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在三个人的世界中,爱情容不得下第三者,明明蒂娜是“正统”,为什么幸福的不是她。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查尔斯和萨拉要自由,要爱情,蒂娜就只能是是弱者,等待抛弃。最终,对于这样的结局,我们只能说,爱情没有对错,有人幸福,就会有人受伤。某种程度上这是另外一种悲哀。
三、 色彩
用视觉上的色彩冲击强化电影的主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以色彩渲染环境。
女人总喜欢色彩,而萨拉总以一种黑色包裹。比如在一开始,抑郁的莎拉总是穿着深色的衣服,还常常孤独地站在灰蒙蒙的海边或者幽暗的树林里,她的周围总是波涛汹涌、狂风怒号,这很符合她的社会最低层阶级的身份和心境。
在莎拉与查尔斯在树林约会这一场景中,那些盘根交错、粗大阴森的树木,无形中给观众一种强大的压力,导演巧妙的运用这一场景既表现出了古代时期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受到压抑、束缚的感情。
在故事结尾,莎拉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其色彩基调则是明亮的。与查尔斯结合而又分开三年后,莎拉仿佛获得了重生,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负担、束缚的追求艺术,寻回自己曾经遗失的那份真爱。画面色调变得愈加明亮,折射出莎拉真正摆脱痛苦、束缚。
二以色彩进行对比。
作为对立面的大家闺秀欧内斯蒂娜,却总是以阳光和色泽鲜艳的衣服作为陪衬。一个富商的女儿。她年轻、漂亮、文雅。与萨拉相比,她是一个可以一眼看透的单调女子,萨拉则身世沧桑,深不可测。
在现代故事中,影片的色彩基调大都是明亮的,这就突出了现代女性所具有的自主性,形成了与套层故事中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影片最后,安娜饰演完莎拉这一角色后,重新审视与麦克感情并选择离开麦克。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也是世界电影20世纪最美、最精致,也最大气的经典,无论剧作、叙事、结构、影像、表演都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电影教学的经典教材。仅就视听语言特色来说,就是一篇重要的佳作。
以上是我对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观后感
观后感 /yingping/7703.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影评
- 上一篇:《大唐玄奘》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