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训练》读书笔记
2016年年初的时候,我被亲子关系折腾得焦头烂额,于是带着焦虑、困惑、烦躁走进了P.E.T.课堂,在琼林老师和美霞老师带领下参加了两次工作坊、两次读书会,看了三遍书,一年时间下来,在生活中开始审视自己的育儿理念并改变。上半年的时候,还经常被女儿气得无可奈何,但是到了下半年,开始收获温馨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时候,从育儿到育己,在这个过程中看见很多童年的自己,从看见胆小敏感的过去到接纳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有一种新生的感觉。虽然时至今日,PET中还有一些理念我没有信心去用好,但是仅仅学习和使用的部分已让我收获良多,它不仅仅局限于育儿,还启发了被传统的顺从、听话理念养大的家长对尊重、独立的思考。这个笔记是梳理、重温,也是更进一步的学习。
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接纳+聆听
在传统观念里,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大人通常是长篇大论的批评、说教。例如,当小孩不想上学时,脾气好点的家长可能会想着法子说教上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脾气差点的可能直接开骂、拽着孩子去学校。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呢,有多少家长去深究这个原因。可能是小朋友想妈妈多陪伴一会儿,可能是和同学发生矛盾了,可能是作业没做完被老师批评了……太多的可能,找到这个可能,然后顺着这个可能去解决问题,小孩子不想上学的麻烦才好解决。可是很多家长宁可花大量的时间反复的说教也不愿意花时间蹲下来聆听孩子。
在PET理念里,当孩子存在问题时,先聆听孩子。什么是聆听呢,就是带着同理心、不带任何评判的倾听孩子讲事情经过、讲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聆听,帮助孩子释放情绪、理清思路、弄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源。当原因、根源聆听出来时,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聆听是一个跟随的过程,不是父母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聆听孩子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根源,然后自己解决,使得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善于自己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人。
而要想成功的聆听,首先要接纳。
我们大人都有体会,当我们处在一个被排斥、读书笔记600字被批评的环境中时,心理是戒备和抵触的。而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他人完全接纳时,他就能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能专心完成自己的意愿想法,做出更有创造力的事情,而不用纠结于相处关系中。而接纳性的语言,有助于孩子打开心扉,使得孩子乐于把自己的感受、心事告诉父母。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会说我允许孩子做各种事情啊,可是当父母说着允许时,表情写满不乐意和烦躁,这不是真实的接纳,只是一种虚假的接纳,孩子能从这些表情中察觉出不被接纳。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真实坦诚的父母,真实的表达接纳和不接纳,让孩子也学着做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表达自己情感。
那当家长确实不接纳孩子的行为时,该怎么办呢?
当父母处在问题区时:坦诚+面质性我信息
而当父母存在情绪问题时,就是父母不接纳孩子的某些行为时(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这时需要坦诚的告诉孩子,要让孩子聆听到父母家长的感受。这个被聆听,在PET中用的是面质性我信息。
例如,有一次女儿突然兴起舔颜料(小朋友的思维不是大人能理解的),舌头牙齿都变色了,因为担心颜料有毒,我非常着急的一边带她刷牙一边严厉的责备她,女儿眼泪哗啦啦流了下来,于是我马上抱着她,很严肃的说妈妈是真的非常担心这个颜料有毒,中毒是很严重的事情妈妈非常担心你……本来在哭的小孩子很快收住了情绪,认真的点点头又接着刷牙,刷完牙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责备孩子是家长很容易做的事情,责备让家长火气消散了一些,但是问题不一定解决,孩子下次可能还是会照样玩。可能有的家长觉得是因为责备的力度不大,打骂让孩子铭记于心,下次就不会犯了。
对,打骂会让孩子深深记着这个场景,并竭力避免,可在孩子内心充满抵触、敌意,并激烈反抗,小的时候没有能力反抗,长大了自然就有能力反抗。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期来临,家长无计可施,因为小孩已经长大到能对抗家长了。其实问题发生时家长的初始情绪是担心、害怕等等,愤怒只是次要情绪。
家长要学会察觉自己的初始情绪并传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被孩子理解、反思和接受,单单把次要的愤怒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产生的情绪是委屈、抵触(因为她自己玩的很开心,没有任何问题),而不是对自己行为的思考。
PET提出面质性“我信息”,就是不带批判的描述事实,表达事实带给家长内外一致的感受和真实具体的影响。整个过程都是指向家长自己,孩子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影响,不带批判。孩子没有被指责,他会不带敌意、抵触的思考自己的行为带给家长影响。当然,这个面质性我信息要想起到作用,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做到,孩子改变自己行为时可能要放弃部分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很难马上就做到。但是这至少启发了一种思路,让孩子能平等独立的思考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并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坦诚的表达自己,这些能力都是潜移默化的。
如果孩子对家长提出的面质性我信息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等情绪时,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双方处在问题区时:第三法
两个独立的人生活在一起,肯定会有各种冲突,夫妻如此,父母子女也一样。不仅仅在家里,以后步入社会,孩子也会面临各种冲突。我们不仅要解决家里的冲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应对冲突。
第三法是当父母和孩子的需求存在冲突时,不是满足父母的需求(第一法),也不是满足孩子的需求(第二法),而是通过界定孩子和父母的需求,双方集思广益提出各种备选方案,从中选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第三法不是一种一方认为最好的方法,而是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法。由于第三法中,孩子自己参与到制定决策,孩子能开动脑筋想方案,从而很好的调动孩子的创造力、思考力,并有强烈动力积极主动参与方案执行。
无问题区的价值观分享:
除了以上三种问题区,生活中更多的其乐融融的无问题区,在无问题区,大家暂时都没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可以一起玩、聊天、分享彼此的经验。我们应该尽量扩大无问题区,让安静亲密的时光更多些。
在无问题区可以做些什么呢?前面提到当父母觉得孩子犯错时会忍不住说教孩子,但说教的实际成效值得怀疑,可是家长几十年累积下来值得赞扬和肯定的价值观确实想分享,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无问题区尽情的和孩子进行分享和交流,在这个无问题区,双方都不带情绪,是相互接纳对方观点的好机会。
怎么样扩大无问题区呢?
爱与接纳,是扩大无问题区的良策。
中国人习惯掩藏情绪,甚至为了让孩子怕自己,故意装严肃严厉,这让孩子很迷惑家长到底爱不爱自己。平时对孩子的爱与接纳,我们应该尽情的表达出。
在PET中,有三种我信息用于无问题区:表白性我信息、预防性我信息、肯定性我信息。表白性我信息就是向他人表露自己的观点、想法、回应等,让他人更了解自己。预防性我信息提前告知自己想要满足的未来需求、期望发生的事,让对方能增加调整机会和时间。肯定性我信息是当孩子做的某些事,对家长产生的积极正面影响,通过肯定性表达,传递出欣赏、爱和享受,让孩子感到更温暖、亲密。
学完PET后,我经常对着女儿说我爱你,并告诉她:当你需要妈妈帮助时,妈妈就会在你身边。现在女儿也会经常说我爱你,而当我需要她帮手时,有时她也会说:当妈妈需要宝贝帮助时,宝贝就会在你身边。亲子时光里的无问题区越来越多,女儿带给自己的惊喜也越来越多。
从育儿到育己,做更好的自己:
传统中的教育经常让孩子听大人的话,但是孩子不学大人说的,而学大人做的,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让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如果自己做不到,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去做呢?做更好的自己,为了孩子,更为了自己。在P.E.T.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内观自己,开始改变自己很多行为方式,开始理解坦诚、真实的意义。
我是在一个压制情绪的家庭中长大,习惯于沉默和隐忍,而现在才意识到,学会表达自己当下、真实的情绪时多么舒畅的一件事,对“活在当下”这个书面网络常见的词汇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孩子们是最活在当下的人,不会被过去纠缠,也不为未来担心,单纯只为现在而伤心开心,这不正是很多大人内心向往的吗?在育儿过程中,会经常想起童年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沟通,包容理解自己,也更好的释放自己。
我们的父辈都传承着古旧的育儿理念,一代传一代,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独立思考、变通才是最重要的品质,从改变自己开始,让家、也让社会更多一点接纳、理解、尊重、独立。
相关文章:漫画作文
智能推荐
- 下一篇:沈函锦《精神明亮的“个”》读书
- 上一篇:三年级《星期二洗发日》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