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影评观后感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推拿》从威尼斯的落选到征战柏林迟迟不肯亮相,今天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电影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早在娄烨之前,这部曾获过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就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竟有如此魅力?那么,作为参赛片,娄烨的电影版改编如何?对此,记者看完片之后在第一时间为您一一解答。
PART1:解读原著的魅力
一部小说之所以能被改编成这么多版本的影视作品,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种是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牛逼的故事,比如《告白》;不然就是这个小说构建了一个牛逼的世界,比如《哈利波特》;亦或者这个小说对于人物或者生活的刻画入骨三分,而《推拿》就归在这一类里。
【故事】
一个盲人小社会的市侩琐事
说句实在话,《推拿》的故事性并不强,它所说的其实是一个小团体中的盲人们的生活。整个小说以在深圳打工的老王带着他的女朋友回到南京一个老同学开的推拿中心开始说起,讲述了在推拿中心工作的推拿师、前台小妹、老板沙宗琪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琐事。以往的作品中总是以“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来定义的盲人群体,在毕飞宇平视的眼光中变成了“大世界中的小世界”的平等关系。他笔下的盲人自强不息,并且拥有比别人更高一筹的自尊。他们的内心同样追求着爱与自由。
这些盲人小世界的生活,其实也与健全人的生活一样,有小心思,有闲言碎语,有嫉妒,有小摩擦,当然也有你来我往的情谊,以及爱情。有了这一层市侩之后,盲人之间的生活就与我们无异了。而毕飞宇在描写好了这一副市侩的背后,还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也就是文中的一句话:“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一种动物,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是有眼睛的动物,是无所不知的动物,具有神灵的意味。”说的是健全人的大世界价值观,如何渗透到了盲人的小世界里。
【风格】
心理活动描写增加孤立感,不卑不亢的讲述
毕飞宇这一次彻底以人为主要切入点,每一个章节都以不同的人作为第一讲述者,以他或者她的视角看待这个小社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盲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每做一件事情时内心丰富的情感,毕飞宇总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比喻或者同感来诠释。盲人们的每一个行动,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能知道它们背后丰富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这样的阅读,就好比看一本推理小说一样精彩。而在这点上,对于演员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每个细节都有对应的心理活动,他们能更好的了解角色,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看完小说后,对于人物能够有着三百六十度的认知。
既然每个人以自己的视角单独成为章节,这样的创作方式又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的永恒命题,这样的命题,在即便是彼此协作感很强的盲人之间也都存在。而小说中,即便是对于激烈场景的讲述,也都是用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细细完成的。
PART2:娄烨改编得如何
能想象到,原著小说人物之多,细节之丰满,想要如何取舍都很难选择。两个小时之内,娄烨又想讲好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又想带出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自然有些力不从心。【剧本】
节奏快了,但铺垫少了,部分台词生硬
因为小说中对于每一个人都有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在人物做一件事、说一句话之前都能得到很丰富的铺垫,看完小说之后就能明白到某一句来自主人公说的话的深层含义。但是,心理活动这么抽象的东西是很难直接转化成影视语言的,如果前期铺垫不够细致,观众很容易被一句话生生哽咽住,消化不良。
这样的问题,在《推拿》的一开头就出现。原本小说中在开篇有一个重要的情节,讲述老王带女友回家之后的第一次同床经历,女主角说“你觉得我们是几个人?”,老王说“我们是一个。”原小说在这一段上下了很重的笔墨,讲述盲人之间的爱情,比健全人更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们只能用触觉、听觉来感知对方的存在,于是只有两个人变成一个人的时候,才能直观的感受到爱情。另一层面,女主背井离乡随男主来到南京,她也是通过这句话来找寻安全感。但在电影中,娄烨着急讲故事,在这场戏来临前,女主角只有一两个镜头匆匆带过,无法给与一个前景交代,而当他们同床时,在床上的这段念白就显得苍白和有些刻意。
能想象到,原著小说人物之多,细节之丰满,想要如何取舍都很难选择。两个小时之内,娄烨又想讲好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又想带出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自然有些力不从心。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更不该只是将小说中他喜欢的情节直接复制出来,然后再与其他情节粘贴到一起,这样做虽然节奏是快了,中间铺垫不够,不仅会让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有跳跃的感觉,复制粘贴的台词和场景,还会让人觉得有那么一丝生硬。不过好在电影开始三分之一之后,这样的拼贴痕迹稍微淡化了些,但问题是,很多戏剧冲突和细节,还是会有突然驾到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娄烨不如关上小说,忘记每个人物,重新创作一个剧本,这样或许可以让故事更加流畅。
【结构】
戏剧冲突加重了,结构感更强烈,略显刻意
其实毕飞宇的小说中,盲人的小世界与健全人的大世界之间的冲突关系并不明显,但娄烨的电影中加重了这样的冲突感,把小说中两处与健全人世界的交集戏放到主要位置作为高潮出现。在角色的把控上亦是如此,小说中那个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老王是第一男主,这也决定了整个小说的气质也是四平八稳,但娄烨放弃了老王(郭晓冬饰),将年轻、暗恋“嫂子”的小马(黄轩饰)作为男主角,小马因为暗恋“嫂子”(也就是老王的女友),郁郁寡欢,在另一个盲人同事的介绍下去了发廊嫖妓,认识一位妓女(黄璐),反复几次之后产生了感情,最终决定私奔,开了一个属于他俩的盲人按摩院。这一条故事基本上构成了整个电影较为浓墨重彩的主戏,但因为导演还要在另一方面讲述其他五位主要主人公的戏份,最后的结果依旧是两边都没有讨好。
以《春风》作为代表,娄烨拍电影的特色就是结构感的削弱,换来的是情感上的渐进。到了《推拿》,娄烨电影影评观后感显然是想让故事变得更加有结构感了,电影中三次下雨的场景,就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结构感的提示,而每一次下雨,代表着的都是盲人社会与健全人社会的一次猛烈撞击。一次来自小马初次招妓时的云雨,一次来自老王自残以抵抗来家里要债的高利贷债主,还有一次是小马与健全人打架之后,跌跌撞撞回到推拿馆。而小马与健全人打完架之后眼睛出现的“复明幻觉”,也是在表现盲人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主义精神,成为娄烨在创作时抓住的一个核心要义,也是有别于小说原本风格中最大的一抹亮色。
【猜测】
本土投资背后的商业化诉求
总的来说,《推拿》里,娄烨的改变非常多,他改变了说故事的方法、改变了节奏、甚至在这部电影里,结局显得那么的光明和温暖,让人觉得这或许是他往商业化方向的一种尝试。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了这部片子的一个细节——与以往的海外投资不同,这部电影的投资方来自陕西文投。投资者的转变是否意味着这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妥协,在此不能下定论,依稀记得资方吴总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温暖,感人。”(三三/文)
观后感 /yingping/1372.html
PART1:解读原著的魅力
一部小说之所以能被改编成这么多版本的影视作品,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种是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牛逼的故事,比如《告白》;不然就是这个小说构建了一个牛逼的世界,比如《哈利波特》;亦或者这个小说对于人物或者生活的刻画入骨三分,而《推拿》就归在这一类里。
【故事】
一个盲人小社会的市侩琐事
说句实在话,《推拿》的故事性并不强,它所说的其实是一个小团体中的盲人们的生活。整个小说以在深圳打工的老王带着他的女朋友回到南京一个老同学开的推拿中心开始说起,讲述了在推拿中心工作的推拿师、前台小妹、老板沙宗琪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琐事。以往的作品中总是以“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来定义的盲人群体,在毕飞宇平视的眼光中变成了“大世界中的小世界”的平等关系。他笔下的盲人自强不息,并且拥有比别人更高一筹的自尊。他们的内心同样追求着爱与自由。
这些盲人小世界的生活,其实也与健全人的生活一样,有小心思,有闲言碎语,有嫉妒,有小摩擦,当然也有你来我往的情谊,以及爱情。有了这一层市侩之后,盲人之间的生活就与我们无异了。而毕飞宇在描写好了这一副市侩的背后,还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也就是文中的一句话:“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一种动物,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是有眼睛的动物,是无所不知的动物,具有神灵的意味。”说的是健全人的大世界价值观,如何渗透到了盲人的小世界里。
【风格】
心理活动描写增加孤立感,不卑不亢的讲述
毕飞宇这一次彻底以人为主要切入点,每一个章节都以不同的人作为第一讲述者,以他或者她的视角看待这个小社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盲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每做一件事情时内心丰富的情感,毕飞宇总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比喻或者同感来诠释。盲人们的每一个行动,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能知道它们背后丰富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这样的阅读,就好比看一本推理小说一样精彩。而在这点上,对于演员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每个细节都有对应的心理活动,他们能更好的了解角色,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看完小说后,对于人物能够有着三百六十度的认知。
既然每个人以自己的视角单独成为章节,这样的创作方式又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的永恒命题,这样的命题,在即便是彼此协作感很强的盲人之间也都存在。而小说中,即便是对于激烈场景的讲述,也都是用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细细完成的。
PART2:娄烨改编得如何
能想象到,原著小说人物之多,细节之丰满,想要如何取舍都很难选择。两个小时之内,娄烨又想讲好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又想带出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自然有些力不从心。【剧本】
节奏快了,但铺垫少了,部分台词生硬
因为小说中对于每一个人都有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在人物做一件事、说一句话之前都能得到很丰富的铺垫,看完小说之后就能明白到某一句来自主人公说的话的深层含义。但是,心理活动这么抽象的东西是很难直接转化成影视语言的,如果前期铺垫不够细致,观众很容易被一句话生生哽咽住,消化不良。
这样的问题,在《推拿》的一开头就出现。原本小说中在开篇有一个重要的情节,讲述老王带女友回家之后的第一次同床经历,女主角说“你觉得我们是几个人?”,老王说“我们是一个。”原小说在这一段上下了很重的笔墨,讲述盲人之间的爱情,比健全人更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们只能用触觉、听觉来感知对方的存在,于是只有两个人变成一个人的时候,才能直观的感受到爱情。另一层面,女主背井离乡随男主来到南京,她也是通过这句话来找寻安全感。但在电影中,娄烨着急讲故事,在这场戏来临前,女主角只有一两个镜头匆匆带过,无法给与一个前景交代,而当他们同床时,在床上的这段念白就显得苍白和有些刻意。
能想象到,原著小说人物之多,细节之丰满,想要如何取舍都很难选择。两个小时之内,娄烨又想讲好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又想带出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自然有些力不从心。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更不该只是将小说中他喜欢的情节直接复制出来,然后再与其他情节粘贴到一起,这样做虽然节奏是快了,中间铺垫不够,不仅会让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有跳跃的感觉,复制粘贴的台词和场景,还会让人觉得有那么一丝生硬。不过好在电影开始三分之一之后,这样的拼贴痕迹稍微淡化了些,但问题是,很多戏剧冲突和细节,还是会有突然驾到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娄烨不如关上小说,忘记每个人物,重新创作一个剧本,这样或许可以让故事更加流畅。
【结构】
戏剧冲突加重了,结构感更强烈,略显刻意
其实毕飞宇的小说中,盲人的小世界与健全人的大世界之间的冲突关系并不明显,但娄烨的电影中加重了这样的冲突感,把小说中两处与健全人世界的交集戏放到主要位置作为高潮出现。在角色的把控上亦是如此,小说中那个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老王是第一男主,这也决定了整个小说的气质也是四平八稳,但娄烨放弃了老王(郭晓冬饰),将年轻、暗恋“嫂子”的小马(黄轩饰)作为男主角,小马因为暗恋“嫂子”(也就是老王的女友),郁郁寡欢,在另一个盲人同事的介绍下去了发廊嫖妓,认识一位妓女(黄璐),反复几次之后产生了感情,最终决定私奔,开了一个属于他俩的盲人按摩院。这一条故事基本上构成了整个电影较为浓墨重彩的主戏,但因为导演还要在另一方面讲述其他五位主要主人公的戏份,最后的结果依旧是两边都没有讨好。
以《春风》作为代表,娄烨拍电影的特色就是结构感的削弱,换来的是情感上的渐进。到了《推拿》,娄烨电影影评观后感显然是想让故事变得更加有结构感了,电影中三次下雨的场景,就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结构感的提示,而每一次下雨,代表着的都是盲人社会与健全人社会的一次猛烈撞击。一次来自小马初次招妓时的云雨,一次来自老王自残以抵抗来家里要债的高利贷债主,还有一次是小马与健全人打架之后,跌跌撞撞回到推拿馆。而小马与健全人打完架之后眼睛出现的“复明幻觉”,也是在表现盲人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主义精神,成为娄烨在创作时抓住的一个核心要义,也是有别于小说原本风格中最大的一抹亮色。
【猜测】
本土投资背后的商业化诉求
总的来说,《推拿》里,娄烨的改变非常多,他改变了说故事的方法、改变了节奏、甚至在这部电影里,结局显得那么的光明和温暖,让人觉得这或许是他往商业化方向的一种尝试。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了这部片子的一个细节——与以往的海外投资不同,这部电影的投资方来自陕西文投。投资者的转变是否意味着这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种妥协,在此不能下定论,依稀记得资方吴总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温暖,感人。”(三三/文)
观后感 /yingping/1372.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归来影评观后感 陪伴是最长情的
- 上一篇:安德的游戏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