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影评观后感3000字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今年是2011 年,一百年前,一场革命把满清政府及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彻底推翻了,这就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未来,充满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而电影《辛亥革命》是《建国大业》编剧王兴东、陈宝光的又一部力作,是中国大陆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筹拍的献礼片,。剧本在尊重史实前提下有重大突破,全景式地展开辛亥革命史诗般场面,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两个人物便是英勇就义的林觉民和无私仁爱的孙文。
最初的起义失败了,林觉民无惧色的和其他的爱国人士被捕。他们戴着沉重的枷锁,每天被严刑拷打。当张鸣歧审问林觉民时,他即使脚已经在不停的流血,却坚持毫不畏惧的站着,大堂之上侃侃而谈,神色镇定,尤其是他对张鸣歧说的一番话,让我不得不敬仰。“ 你怕我什么,你怕我比你年轻。 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林觉民在当时是已经快做爸爸的人了,可是,他还是决定与其他爱国人士“一同举事,一同赴死”,还有那一幕幕特写镜头,都亮出了林觉民——一个革命人士的气魄。都说英雄流血不流泪,林觉民便是铁铮铮的英雄。最后,林觉民死了,一袭白衣上血迹斑斑,红白相映,勇士慢慢沉入汹涌的大海,满腔的爱国情怀随着波涛滚滚东流。他的死,死的悲壮,死的无憾,死的凄美。而如今黄花岗上那一株株傲然挺立的菊花正是那一个个牺牲的英魂。
说起辛亥革命,没有人不会想到孙文先生。孙中山被国共双方尊称为“ 革命的先行者” ,国民党更是尊称其为中华民国“ 国父” ,中共则称其为“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地位只要体现在:1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 、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 、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而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孙文先生在英国面对各国的银行代表时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就是这一番话,拆穿了清政府的阴谋,让已经决定借钱给清政府的各国银行改变了主意,而这个结果对革命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孙中山与银行代表交谈的过程中有这么个小插曲,眼看着筹款要泡汤的清驻外使节唐维雍想制止孙中山的谈话,对着孙中山怒吼道,“孙文,我再次警告你,不许你污蔑朝廷。”,而孙中山只是笑笑,“污蔑?唐大人,你小看我们了,我们是要推翻你们的朝廷。”孙文先生真是太有魅力与魄力了。而对于革命的意义,孙文先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革命,是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苦,使中华之民族 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是的,革命。历史上哪一个国家不是因为革命而兴盛的。尽管1911 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 但是, 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 消灭了皇电影评论评分排行榜帝制度, 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 但都不能成功, 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 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 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 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 他们献身革命, 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 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 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 二十一条” 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 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 年后,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 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 胜利的保障, 是历史的主人, 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 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 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 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 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 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如认为“ 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 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 超越了中国的国情”,“ 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 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 而“ 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 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 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 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 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 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 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 立宪”, 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 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 激进” 的革命道路, 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 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 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 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 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 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 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网上还是报纸上都登载了许多有关辛亥革命的报道及文章。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各个地方的组织也举办了很多的纪念活动。对于我们,虽然接触过很多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但是对于它发生的背景等具体的内容,真的是不太了解。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们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对这段历史知识的了解,真得显得很干瘪,知道的不够丰富。通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主题实践活动,我组织组员不但看了一些影片,比如《辛亥革命》,还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通过影片上人物的对话以及动作,大家对辛亥革命有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认识,并且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在《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抄录了一些对我感触很深的台词:
秋瑾:
我此番赴死,
是为革命。
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
当从我秋瑾始,
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
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
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
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从事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
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
死并非不足惧,
亦并非不足惜,
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
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对于秋瑾的这段话,我真的很震撼。为了革命,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为了革命,可以抛家弃子;为了革命,视死如归。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秋瑾是为革命而死,而革命却是为天下人民,她的死真的比泰山还重。秋瑾值得每一个人去敬佩和怀念,为了人民幸福,做出伟大的牺牲。也许这不是牺牲,她死了,却重生了,永生了,她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秋瑾的价值观,人生观值得我们每个当代的大学生学习。秋瑾用自己的死,去唤醒人民,宣传革命,只为了天下人民的幸福。当代的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承担着国家富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现在不需要我们牺牲生命,也不需要我们付出鲜血的代价,我们只需要奋斗,不断学习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将来承担责任做出准备。秋瑾为何能坚定赴死,毫不退缩?通过她的表述,我能想象到,当时在当时那个人民无家可归,生活看不希望,没有阳光,社会一片黑暗的情况下,有志之士都应该将使祖国富强,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正如她所说: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孙中山:
这些死去的年轻人,
有的才华横溢,
有的家境优越,
有的新婚燕尔,
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
不计成败利害,
甘死如饴,
只因信仰二字。
咱们这张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脸,
曾经让咱们遭受多少白眼,
多少欺凌,多少苦难和屈辱,
这是因为咱们面孔背后的国家,
早已腐朽不堪,赢弱不堪,困苦不堪,
咱们中国人就这样任人歧视,
被人觊觎,由人宰割,
我辈之革命,
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
为民族争得尊严。
从影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将要做父亲的林觉民,还有喻培伦、方声洞等一个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前方的路到处是qiang眼,是炮弹,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如果他们不参加革命,可以过上比普通人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为什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就像孙先生所说:不惜身价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我认为不是孙中山说的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信仰。因为中国到处疮伤,人民不但受到腐败政府的欺压,中华民族还受到外族的欺辱,中国人也被外国人看不起,作为任何一个有血性,有志气,有尊严的中国人都会义不容辞的站出来,改变国家面貌,为人民谋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一切。自己个人的利益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他们那种为了革命,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应该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我相信他们的精神一定可以激励很多当代的有志青年,去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而不是计较个人得失。这部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为革命真正付出的英雄先烈,感受很深。
秋瑾开始的对白,还有孙中山在海外集资支持革命的演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一直都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为了革命,可以放弃优越的家境,甚至到最后他们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但是他们却不后悔,给人一种死得其所的感觉。或许为革命而死,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也许我还年轻,也不在那个时代,想象不到他们的心境,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我能想到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想,或者是他们所称的信仰。那个时候国家现状和人民生活现状:(借用孙中山的话)咱们这张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脸,曾经让咱们遭受多少白眼,多少欺凌,多少苦难和屈辱,这是因为咱们面孔背后的国家,早已腐朽不堪,赢弱不堪,困苦不堪,咱们中国人就这样任人歧视,被人觊觎,由人宰割,我辈之革命,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为民族争得尊严。也许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让民众获得幸福,为民族争得尊严。当时要做的就是革命。而现在的社会现状是什么呢?人民生活现状是怎样呢?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怎样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呢?还有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应该怎样定位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负我们的青春,还有我们的人生?
观后感 /yingping/1991.html
最初的起义失败了,林觉民无惧色的和其他的爱国人士被捕。他们戴着沉重的枷锁,每天被严刑拷打。当张鸣歧审问林觉民时,他即使脚已经在不停的流血,却坚持毫不畏惧的站着,大堂之上侃侃而谈,神色镇定,尤其是他对张鸣歧说的一番话,让我不得不敬仰。“ 你怕我什么,你怕我比你年轻。 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林觉民在当时是已经快做爸爸的人了,可是,他还是决定与其他爱国人士“一同举事,一同赴死”,还有那一幕幕特写镜头,都亮出了林觉民——一个革命人士的气魄。都说英雄流血不流泪,林觉民便是铁铮铮的英雄。最后,林觉民死了,一袭白衣上血迹斑斑,红白相映,勇士慢慢沉入汹涌的大海,满腔的爱国情怀随着波涛滚滚东流。他的死,死的悲壮,死的无憾,死的凄美。而如今黄花岗上那一株株傲然挺立的菊花正是那一个个牺牲的英魂。
说起辛亥革命,没有人不会想到孙文先生。孙中山被国共双方尊称为“ 革命的先行者” ,国民党更是尊称其为中华民国“ 国父” ,中共则称其为“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地位只要体现在:1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 、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 、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而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孙文先生在英国面对各国的银行代表时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就是这一番话,拆穿了清政府的阴谋,让已经决定借钱给清政府的各国银行改变了主意,而这个结果对革命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孙中山与银行代表交谈的过程中有这么个小插曲,眼看着筹款要泡汤的清驻外使节唐维雍想制止孙中山的谈话,对着孙中山怒吼道,“孙文,我再次警告你,不许你污蔑朝廷。”,而孙中山只是笑笑,“污蔑?唐大人,你小看我们了,我们是要推翻你们的朝廷。”孙文先生真是太有魅力与魄力了。而对于革命的意义,孙文先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革命,是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苦,使中华之民族 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是的,革命。历史上哪一个国家不是因为革命而兴盛的。尽管1911 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 但是, 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 消灭了皇电影评论评分排行榜帝制度, 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 但都不能成功, 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 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 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 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 他们献身革命, 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 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 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 二十一条” 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 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 年后,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 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 胜利的保障, 是历史的主人, 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 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 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 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 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 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如认为“ 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 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 超越了中国的国情”,“ 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 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 而“ 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 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 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 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 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 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 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 立宪”, 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 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 激进” 的革命道路, 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 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 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 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 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 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 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网上还是报纸上都登载了许多有关辛亥革命的报道及文章。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各个地方的组织也举办了很多的纪念活动。对于我们,虽然接触过很多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但是对于它发生的背景等具体的内容,真的是不太了解。辛亥革命这个名词在我们脑中很平面,没有立体、鲜活的感觉。对这段历史知识的了解,真得显得很干瘪,知道的不够丰富。通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主题实践活动,我组织组员不但看了一些影片,比如《辛亥革命》,还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通过影片上人物的对话以及动作,大家对辛亥革命有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认识,并且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在《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抄录了一些对我感触很深的台词:
秋瑾:
我此番赴死,
是为革命。
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
当从我秋瑾始,
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
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
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
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从事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
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
死并非不足惧,
亦并非不足惜,
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
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对于秋瑾的这段话,我真的很震撼。为了革命,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为了革命,可以抛家弃子;为了革命,视死如归。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秋瑾是为革命而死,而革命却是为天下人民,她的死真的比泰山还重。秋瑾值得每一个人去敬佩和怀念,为了人民幸福,做出伟大的牺牲。也许这不是牺牲,她死了,却重生了,永生了,她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秋瑾的价值观,人生观值得我们每个当代的大学生学习。秋瑾用自己的死,去唤醒人民,宣传革命,只为了天下人民的幸福。当代的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承担着国家富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现在不需要我们牺牲生命,也不需要我们付出鲜血的代价,我们只需要奋斗,不断学习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将来承担责任做出准备。秋瑾为何能坚定赴死,毫不退缩?通过她的表述,我能想象到,当时在当时那个人民无家可归,生活看不希望,没有阳光,社会一片黑暗的情况下,有志之士都应该将使祖国富强,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正如她所说: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孙中山:
这些死去的年轻人,
有的才华横溢,
有的家境优越,
有的新婚燕尔,
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
不计成败利害,
甘死如饴,
只因信仰二字。
咱们这张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脸,
曾经让咱们遭受多少白眼,
多少欺凌,多少苦难和屈辱,
这是因为咱们面孔背后的国家,
早已腐朽不堪,赢弱不堪,困苦不堪,
咱们中国人就这样任人歧视,
被人觊觎,由人宰割,
我辈之革命,
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
为民族争得尊严。
从影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将要做父亲的林觉民,还有喻培伦、方声洞等一个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前方的路到处是qiang眼,是炮弹,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如果他们不参加革命,可以过上比普通人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为什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就像孙先生所说:不惜身价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我认为不是孙中山说的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信仰。因为中国到处疮伤,人民不但受到腐败政府的欺压,中华民族还受到外族的欺辱,中国人也被外国人看不起,作为任何一个有血性,有志气,有尊严的中国人都会义不容辞的站出来,改变国家面貌,为人民谋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一切。自己个人的利益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他们那种为了革命,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应该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我相信他们的精神一定可以激励很多当代的有志青年,去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而不是计较个人得失。这部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为革命真正付出的英雄先烈,感受很深。
秋瑾开始的对白,还有孙中山在海外集资支持革命的演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一直都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为了革命,可以放弃优越的家境,甚至到最后他们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但是他们却不后悔,给人一种死得其所的感觉。或许为革命而死,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也许我还年轻,也不在那个时代,想象不到他们的心境,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我能想到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想,或者是他们所称的信仰。那个时候国家现状和人民生活现状:(借用孙中山的话)咱们这张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脸,曾经让咱们遭受多少白眼,多少欺凌,多少苦难和屈辱,这是因为咱们面孔背后的国家,早已腐朽不堪,赢弱不堪,困苦不堪,咱们中国人就这样任人歧视,被人觊觎,由人宰割,我辈之革命,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为民族争得尊严。也许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让民众获得幸福,为民族争得尊严。当时要做的就是革命。而现在的社会现状是什么呢?人民生活现状是怎样呢?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怎样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呢?还有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应该怎样定位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负我们的青春,还有我们的人生?
观后感 /yingping/1991.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冬荫功2》影评观后感 以泰拳为
- 上一篇:《聽說》影评观后感 給我很多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