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影评观后感:催眠的深度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导演: 陈正道
编剧: 任鹏 / 陈正道
主演: 徐峥 / 莫文蔚 / 胡静 / 吕中 / 王耀庆 / 杨凯迪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4-29(中国大陆)
片长: 102分钟
又名: 催眠档案之彻夜未眠 / The Great Hypnoti
催眠大师的剧情简介 · · · · · ·
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徐峥 饰)擅长催眠治疗,深得业界的赞扬。但是心高气傲的他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棘手的案件,那就是恩师方教授(吕中 饰)推荐给他的女病人任小妍(莫文蔚 饰)。一天晚上,女助手Amy(杨凯迪 饰)引见来了任小妍,但是这个女病人似乎一直都不太配合,对待医生态度强硬,而且坚信自己能有超自然的能力,瑞宁觉得她没有说出真相,于是开始了催眠疗法。意想不到的是任小妍反而掌控了局面,而真相居然与瑞宁的妻子(胡静 饰)以及好友洛雨凇(王耀庆 饰)有关,任小妍的身份真正是什么?瑞宁似乎掉进了一个设计好的陷阱里……
本片是陈正道导演自《101次求婚》之后的一部力作,徐峥担任了本片监制及主演。
从催眠专业的角度深度解读电影《催眠大师》
今天电影催眠大师上映了,凑了个热闹,第一时间看到这部电影的公映,以国产电影的水准,应该算得上一部‘好电影’了,悬疑+惊悚,不仔细推敲的话,应该是勉强达到了观众的期待值。同时,电影里运用了大量的催眠理论和催眠技术,并且做了艺术的夸张,相信一定让很多观众迷惑,怀疑,不解,让人感觉玄之又玄,虚之又虚。本文,笔者就根据所学的有限的催眠知识,免费给这部电影做一次答疑解惑,也尽自己的一份力解除电影对于催眠术的误导。解释过程尽量做到不剧透吧,免得被喷!
首先科普一下催眠的几个深度,最广泛接受的划分方法是将催眠程度分为六个等级:
第一级催眠深度:小肌群受到暗示被操控,如暗示被催眠对象眼皮睁不开或嘴唇张不开,被催眠者受到暗示无法睁开,被催眠者不感觉被催眠,觉得完全清醒,这阶段已经可以做到减肥、戒烟等心理治疗了。
第二级催眠深度:大的肌群受到暗示,如手臂无法抬起或无法落下。此时被催眠者更加放松,也更加专注与催眠师的指令。
第三级催眠深度:可以完全控制所有的肌肉系统,产生数字阻滞。如无法从椅子上站起来,无法走路,无法说出某个数字,但并不是忘了那个数字,临床催眠师的大部分工作,一般在这前三个等级之内。
第四级催眠深度:开始有失忆现象,被催眠者可以遗忘掉自己的名字,地址,某个数字,并可以产生痛觉阻断,可以做一些手术,拔牙、开刀等。
第五级催眠深度:开始产生梦游状态,产生正性幻觉,可以看到不存在的东西(是真的看到,而不是想象出来的)。
第六级催眠深度:更新的梦游状态,可以产生负性幻觉,看不见,听不见,确实存在的事物或声音,如暗示被催眠者看不见别人的身体,只能看到头部,那么他就只能看到一个的头。
在影片《催眠大师》中到底达到那个深度,也有人在争议,有人说三级,有人说四级;我认为,至少达到了第五级催眠深度,甚至是第六级,因为被催眠者已经完全不认识自己很熟悉的人(具体情节电影中会交待,此处不详细说的话要剧透),用自己的幻觉代替了现实,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想像的范畴了。但大多情节中出现的现象达到前三个等级就可以完成,如回忆起以前自己想不起来的事情,跟想象中的人进行对话交流(这在催眠治疗中十分常用,实质是跟自己的潜意识在交流)等,另外,演员在在催眠状态下的表现也符合催眠的状态,如,莫文蔚在催眠状态下产生的眼皮跳动,快速动眼活动,肢体放松,泪水增加,眼白部分变红等等,说明剧组确实注意到了催眠状态下的细节,大家在观看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
最意思是影片中使用的各种催眠技术,种类繁多,甚至可以作为了解催眠技术的一个入门教学了。
先说直接催眠法的技术,首先是眼睛凝视法,影片中使用的道具是怀表,用它的好处是让被催眠者不仅可以凝视重复的摆动,还可以听到单调重复的滴答声, 从而快速导入催眠。影片中的用的凝视法并不限于盯着看怀表,还包括催眠师的眼睛,烟头,笔尘(沈医生在试图催眠徐瑞宁时所用到的)等等,让观众感觉处处有催眠,防不胜防。
其次是联想法导入催眠的运用,通过让被催眠对象在头脑中产生想象的画面,进而引导他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这个想像的画面,既可以是对象凭空创造的一个形象或场景,也可以是过去记忆中的的一个场景,这种方法在影片中使用的次数也非常多,如果有兴趣,大家在观影过程中也可以注意一下。
再次是反复加深技术,这种技术的做法就是不断引发被催眠对象唤醒,再不断地导入催眠,从而让对象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影片中徐峥和莫文蔚不断的互相催眠,又不断的唤醒,再不断的进入催眠……实质上确实使用了这种反复加深技术,不知道是剧情的需要,还是编剧越催眠技术的特意安排。这也是我很喜欢用的一个技术,效果很好,在催眠中,把对象唤醒调整下身体的姿势,反馈一下感受,接着再导入催眠,可以避免被催眠对象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造成的肌肉疲劳。
然后再说一下间接催眠,这是影片中让观众感觉比较玄乎的地方,在影片中叫做清醒催眠,也有人叫做隐性催眠;就是让人在清醒状态下,通过交流谈话或者环境暗示,让对象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催眠状态。整个影片框架也是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搭建的,为了让观众了解这种催眠技术,影片还特意让主人公对这种理论做了一个讲解,给剧情的勾画做了一个铺垫。如,影片中多次用到了环境的暗示,通过水,声音、光线等,或某一个词语(如影片中用到的“船长”),让对象不知不觉中产生联想和回忆,从而再进一步导入催眠。
另外,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比较的高级催眠技术是:混乱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一些异乎寻常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让被催眠对象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造成信息过载,引发神经失衡,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绕过对象的意识评判区,从而导入催眠。仔细分析一下,影片中一直在使用这种技术,如,影片中心理咨询室故意布置得非常怪异,无形中给予被催眠对象一些混乱;催眠师故意把怀表掉在地上,也是一种混乱;来访者任小妍怪异的心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混乱,突然去拨弄钟表指针,突然把水泼出来等都是一种混乱技术的应用,以及从其他咨询师传来的大量信息,也加强了这种混乱,所以,对象没有理由不进入催眠状态了。
当然,能把这种隐性催眠技术运用的如此娴熟,绝非等闲之辈所能及,我想,即使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还在世的话,也未必能做到。
现在问题来了,现实中,到底有没有可能做到影片中那样的催眠?我的答案是,有可能。但前期必须做大量的铺垫工作,我不可能在一次咨询过程中做到这样的效果。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另外一种心理技术技术,这就是“心锚”的建立。所谓“心锚”,就是人的内心某一心理状态或行与另外某一动作或表情之间的锚定,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比如开车时看到红灯就不自觉的踩刹车,这就是一种“心锚”。影片中,被催眠对象,一看到有节律的“一,二,三”运动形式就会被催眠,如听到数数123,看烟头有节律的3次一熄一灭,三次晃动水杯,拨动三下钟表针等都能迅速地导入催眠状态,要实现这种简单的瞬间催眠,一般就需要“心锚”的建立,而建立这样的“心锚” 一般还得在催眠状态下,所以这样的“心锚”又称为“催眠后暗示”。
看完影片后,观众还可能有一个担忧,担心自己会不会像影片中那样,某一天被不知不觉的被催眠、被控制,从而说出自己不愿说出的事情,作出自己不愿做的事。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首先,能做到这样快速隐性催眠的催眠师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即使有,也早忙着去某个商业机构都赚大钱去了,恐怕也没有时间闲的蛋疼催眠你玩吧;其次,人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是非常强的,一旦有人要求你做违背个人意愿的事情,很快就能从催眠状态下次苏醒过来。
调查显示,很多普通大众对催眠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催眠可以控制人或者让人失去意识进入昏睡状态。因为催眠术早期多用于巫术和宗教等,让它蒙上了一层迷信和神秘的色彩,影片的播出,也可能让许多人加深了这种误解,所以普及和了解一下催眠知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任何一种催眠状态在平常生活中都出现过,如在睡觉即将清醒或快睡着的时候,突然身体无法动弹,出现‘鬼压床’的现象,就是一种催眠状态;人在某个极度的悲伤或恐惧情绪状态下,眼前突然浮现某个人,就是一种正性幻觉;又如某小美女穿着超短裙去玩,回到家发现青一块,紫一块,什么时候碰的都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催眠麻醉状态;有时候时候拿着钥匙找钥匙,拿着电话找手机,或某个东西明明就在桌子上就是找不到,看不见,这就是催眠状态下的一种负性幻觉;所以说催眠一点儿也不神奇。
最后再回答一个问题,催眠术可不可能被用于犯罪?答案是可能的!任何一种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催眠犯罪的案例,如着名的“海德堡事件”,所以不要轻易找不熟悉的催眠师进行催眠,进行催眠之前最好对催眠师进行一个调查了解,既有利于对催眠师产生信任更好地进入催眠状态,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看完首映,见了陈正道和莫文蔚。小小的现场互动还是能够体会到主创的心意。全国限量300份的小礼物,导演问了两个问题:第一,电影里那部出事的公交车,车牌你们还记得么?第二,按照时间顺序,徐和莫二人当中的第一次催眠是谁实施的?
这实际上确实是两个十分讨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说实在的,没想到现场真的有那么几位不知是事先做足功课还是记忆力真心超250的,竟然一口爆出了风8开头的车牌号。
第二个问题,才是剧情细节的关键。
故事的主体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傍晚。
—————————————我是休息分割线———————————
徐瑞林(徐峥 饰)正打算结束一天的诊疗时,发现当日还有一位患者任小妍(莫文蔚 饰)在等候着他。阴阳眼是缠绕着任小妍的魔咒,她所说的故事似是而非,但并不能说服自负的心理医生。诊疗的过程中,破绽、线索、幕后黑手在记忆深处被挖掘重组。自以为在催眠时,却陷入更深层的循环中。徐瑞林倒下的那一刻,观众才恍然大悟——谁才是真正的“病人”。
这是个讲述救赎的故事。一生有很多遗憾和后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片记忆,可能会沉淀成心头利刃上面压下来的大石块。
徐瑞林是完美主义者,是一个正常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灾难时慌乱了,求生了,放弃了。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那种背叛,是对爱人和挚友无法同生共死奋力一搏的遗憾。从沉下去的汽车里游出的那刻,他看见明明还有一线生机的爱人手指微动,却还是毅然地游了出来。良心、爱心、信心这些准则让他从自责到自残。
"不能被原谅”,就是压在徐瑞林心中的那条诅咒。
原谅,就心理而言是一种对现实的认可,是将拧巴是事情理顺。
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这里的“现实”是被大众认可的现实,不针对“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这种现实。不能接受现实的情况,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记忆能够被篡改,意识会发生扭曲。当这些在哪里出现错误的时候,终一瞬,你会突然发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此,当徐瑞林认识到自己的爱人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是真的爱他们,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他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了相信这一切。纠结爱人和挚友是否会真的原谅徐瑞林的失误?我们无从问起,真相也永远没有真相。这种原谅,并不是徐瑞林寻找到他人的谅解。而是他最终,自己愿意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赎的。
看到这一点曙光,才有了本文开头的第二个答案。在徐、任之间,究竟是谁最开始实施催眠。答案是他们的老师。
徐瑞林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这场事故中丧生。求得任小妍的原谅,让任对其进行治疗是成功关键的地方。为了在催眠中不被发现,任小妍在最开始就已经被他们的老师实施过一次催眠,一旦触发到可能泄露此次治疗的节点,她就会清醒过来。
鬼片在此划上句号走向科学人性的康庄大道。
任小妍最后说了这句:没有人能原谅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谅自己。
确实,你犯了错,别人不原谅你是本分。
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线生机。唯一能原谅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放弃最后的救赎,就是无尽的深渊。
影片中段,“任小妍”被再次催眠之后,看到了一扇古旧的大门,前期的铺垫让我们相信关于她的一切诱人的谜底就在门后。在徐瑞宁的引导之下,她打开了那扇门,就当观众和徐瑞宁都急于知道门后的真相时,顾洁用一根牙签触发了唤醒点,随之将徐瑞宁推入水中,完成了与他的角色对调,而有一定观影量的影迷大概此时也将结局猜了个差不离。
与很多人观点相似,我也觉得《催眠大师》的解谜太过啰嗦,不厌其烦的重复甚至会让观众厌烦,也必然削弱了心理悬疑这一类型片里“恍然大悟”的快感。但考虑到市场和导演的现实情况,我觉得谨慎对待大多数观众可以理解,类型片的框架里步子迈得小一点但扎实并非坏事。
真正让我遗憾的是,《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存在硬伤,前半段的叙事重心和悬念,当然地集中在了“任小妍”身上,有气氛很强的鬼故事,有抽丝剥茧的身世之谜,但波澜起伏之后,当“任小妍”身上的所有谜底就要揭开之时,忽然变成了徐瑞宁被突兀地推入水中。但这并不足以让有经验的观众焦虑,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延宕的悬念会在结尾与大悬念同时揭晓,也许会形成再次的身份互换,让两个人物的情感线有交缠和对抗,从而爆发出更大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在类型片中并不罕见,比如《搏击俱乐部》。
可惜虽然情节上二人真的发生了强烈的联系,但情感上的交缠却很弱,更致命的是,顾洁身上的悬念并未被揭晓。这样一来,《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就有了极为明显的缺陷,即虽然顾洁的行为在影片设置里是逻辑合理的,但后半部分被简单带过的情感线和未解决的悬念,使得这个人物及其前半部分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变成了功能性的存在,那些故事和推理也就成为了纯粹装神弄鬼的奇观展示,让全片的逼格立降。
事实上,单一悬念也就导致了二次高潮的缺乏,而这正是一部心理悬疑片往往能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反转之后再反转,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另一个隐藏很深的伏笔爆发,从而给观众以颠覆感。甚至推翻前面所有的逻辑,这就更能达到长久的惊悚效果:因为观众已经习惯于影片前面所塑造的逻辑,并在这样的叙事里获得了安全感,而反转的反转则打破了这种安全感,这是观众所真正惧怕的,也从而能达到真正的心理惊悚。经典例子太多了,“Identity”, “The Usual Suspects”,"Shutter Island"皆是如此。
对于《催眠大师》来说,这样的反转本来是水到渠成的,从设置上来讲,顾洁和徐瑞宁有足够的瓜葛,很容易植入合理的隐情;而在叙事结构上,那扇被打开的门后未被展示的空间,正是放入反转的绝佳场所。既然出现了那扇门,那就应该让最令人恐怖的真相出现在门后。
在我看来,起码有两种处理方式,它们在叙事上可行,在逻辑上合理,在情感上也比“只有自己能原谅自己”更深邃。
第一种,是顾洁对徐瑞宁的恨,那扇门后是正是她意识里对徐瑞宁害死她未婚夫的深深怨恨。反转在于,那个安全而矫情的“自己原谅自己”的解心结模式被打破了,你自己可以原谅自己,但被伤害的人永远也不会原谅你。这种处理方式的难度在于,要想让其更有力度,最好是顾洁在催眠过程中隐秘地对徐瑞宁植入了更深的心结,比如就让他看到门后的怨念,让徐瑞宁看到他给别人带来的痛苦,而表面的治疗则让他的自责埋藏得更深更不容易被去除。这是一种复仇式的反转,角色经历了第二次的身份转变,惊悚感会很强。
但第一种还是没能跟顾洁的身世即前半部分的叙事产生有机联系。所以我觉得第二种设置可能更好。前半部分抽丝剥茧的推理,让我们知道顾洁经历了两次被遗弃,在“暴露真实自己给徐”的治疗思路下,我们可以确信这正是她最大的心结所在,就是“被爱的人抛弃”。徐瑞宁的心结在于害死了自己所爱的人,但他最后得到了”一辈子“这个答案,从爱情本身上面得到了安慰,死亡甚至强化了爱情(如同所有不朽的爱情故事一样电影评论评分)。但顾洁害怕的则是被爱抛弃,因为她已经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抛弃,第二次更是因为被别人(弟弟)抢走了养父母的爱。前半部分的剧情,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被抛弃、得不到爱的恐惧,是顾洁最大的心结。
如此一来,那扇门后所隐藏的东西就很明显了:即顾洁的未婚夫也抛弃了她。那个情意绵绵的情歌只是她骗自己的谎言,未婚夫早已移情别恋(难道王耀庆不就是专演这样角色的么!)那辆车上没有顾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早已分手。这样的处理只需要加一分钟的剧情:前面全部保留,最后不甘心的徐瑞宁一定要看到门后顾洁的真相,于是趁她放松而催眠她,然后看到未婚夫早已不爱她,跟养父母一样为了新人而抛弃了她。她永远是那个手握谎言,被所爱的人抛弃的,独自坐上摩天轮的小女孩。
徐瑞宁对小女孩说,该放下了。小女孩说,难的不在放下,而是不被别人放下。
这是一种我更喜欢的,更含蓄的颠覆。全片的逻辑和着力点在于,人可以通过自我或者专业人士的心理干预,来摆脱不良情绪、阴影和状态。但这样的颠覆让我们认识到,这其实是无效的,你能很努力地干涉和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了命运,比如不能让一个人不去不爱你。
无论怎样,《催眠大师》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是值得鼓励的。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大门,并打开了它,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那扇门后是什么吧。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特别想哭。
悲情的电影看过太多,悲剧的结尾见过太多,沉重的话题说过太多,压抑的剧情演过太多——但是这一切之后,都不曾有过想哭的念头;可是区区一部《催眠大师》竟好像真的把我催眠了。
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压着几件事或是几个人,而我们都在假装坚强。
是不是每个人都从没考虑过自己的潜意识,显意识笑着对自己说“我很好”、却忽略正悲伤的流着泪的潜意识。
回想起《禁闭岛》《盗梦空间》,莱昂纳多的眼神开始令我心碎,只是国外的电影拍得太过传神,剧情太过紧凑饱满、张弛有度,我们被深深的吸引,却没有深深的入戏;《催眠大师》是无法与上述两部电影相比肩的,中途我曾不止一次的为了躲避惊悚恐怖的氛围而出戏,最后的结局也好、台词也好,有的我也能提前猜到或说出来。但正是这些“闲置”出来的“空白”的时间和精力,才让我开始思考,思索着自己的潜意识、思索着心理学意识层面的问题,我不是专业的、做不到理性的分析,但每个人都可以去感性的认识它。换句话说,我开始入戏了,或者说,我开始入自己的戏了。
影片的最后,徐峥和莫文蔚两人并肩凭栏而望,徐峥说“没有人可以原谅我”,莫文蔚答道“是,没有人可以原谅你”,在那短暂而又漫长的沉默中,我已经说出了莫文蔚之后的那句台词——“除了你自己”。
很符合套路的一句话,甚至我已经对它有了预期,但是我却开始不能自已。
就像徐峥说的,“我不是不能被治疗,我只是不想被治疗”;太多太多的事情、太多太多的人,不是我们不能,只是我们不想;可是所谓的“不想”又暗含了多少令人心碎、无奈甚至绝望的“不能”?
是我们自己“不想”,所以我们才“不能”;我们就是希望自己“不能”,所以才“不想”。
我又想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又害怕面对自己的潜意识;我仅仅想拥抱它,好好哭一场。
“我知道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想。”
可是,执念是最不该拥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是被困住的灵魂,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围城,每个人都有座心灵的地狱。
柯云路有本书叫《走出心灵的地狱》,他写的很科学、很理性、也很达观,看完让人心里舒畅、轻松;但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而再一次想起这本书时,心里满是苦涩。
“人就是在自己的情绪中,在自己任性的潜意识的支配下,扮演着各种各样滑稽可笑的角色”;“‘执着’乃是身心修炼中首先要破除的东西”。
就连这些话,也变得苦涩,而不再是开导。
我知道自己也是事有凑巧,偏偏在心情不佳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又多想了很多,但是这又何妨?不如就看做是一种发泄,我深知写在这里是不会被人看见的,但是这又何妨?反而更好,写给自己看,“你是你。我是我。你是我。我是你。一个人的主体、客体可以变换。一个人可以从客观的角度看自己,像看另一个人一样。”
我的显意识审视着潜意识——很抱歉,忽略你太久了。
所以,所谓的“坚强”到底是一种真正的坚强,还是仅仅只是一种“病症”?我们很难去分别,但是我知道人是不可能一直坚强下去的,始终如一的坚强只会导致最后的崩溃、彻底的逃避;相反,偶一为之的软弱正是坚强力量的蓄势过程。关键的是,我们享受于、或者说沉溺于哪一种过程?沉溺于软弱,或者说潜意识里沉溺于软弱,我们就变得“不想”、“不能”;沉溺于坚强,或者说潜意识里克服了软弱,我们就克服了“不想”、“不能”。
写到这里,似乎离电影已经很遥远了;但是,我却觉得,这难道不是一部好电影吗?无关乎剧情,无关乎逻辑推理,无关乎主题,无关乎拍摄手法,无关乎是否足够经典、足够类型、足够概念或者足够意识,它带给我触动、产生共鸣,这就够了。
当年哼着罗志祥的那首《自我催眠》,还不太懂那首歌到底在唱些什么;而现在,仅仅那一句“我想要学会自我催眠”就已经让我黯然销魂、潸然泪下。
“没有人原谅你,除了你自己。”——拥抱自己的潜意识好好哭一场,明天之后,依旧是坚强的自己。
观后感 /yingping/2944.html
编剧: 任鹏 / 陈正道
主演: 徐峥 / 莫文蔚 / 胡静 / 吕中 / 王耀庆 / 杨凯迪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4-29(中国大陆)
片长: 102分钟
又名: 催眠档案之彻夜未眠 / The Great Hypnoti
催眠大师的剧情简介 · · · · · ·
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徐峥 饰)擅长催眠治疗,深得业界的赞扬。但是心高气傲的他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棘手的案件,那就是恩师方教授(吕中 饰)推荐给他的女病人任小妍(莫文蔚 饰)。一天晚上,女助手Amy(杨凯迪 饰)引见来了任小妍,但是这个女病人似乎一直都不太配合,对待医生态度强硬,而且坚信自己能有超自然的能力,瑞宁觉得她没有说出真相,于是开始了催眠疗法。意想不到的是任小妍反而掌控了局面,而真相居然与瑞宁的妻子(胡静 饰)以及好友洛雨凇(王耀庆 饰)有关,任小妍的身份真正是什么?瑞宁似乎掉进了一个设计好的陷阱里……
本片是陈正道导演自《101次求婚》之后的一部力作,徐峥担任了本片监制及主演。
从催眠专业的角度深度解读电影《催眠大师》
今天电影催眠大师上映了,凑了个热闹,第一时间看到这部电影的公映,以国产电影的水准,应该算得上一部‘好电影’了,悬疑+惊悚,不仔细推敲的话,应该是勉强达到了观众的期待值。同时,电影里运用了大量的催眠理论和催眠技术,并且做了艺术的夸张,相信一定让很多观众迷惑,怀疑,不解,让人感觉玄之又玄,虚之又虚。本文,笔者就根据所学的有限的催眠知识,免费给这部电影做一次答疑解惑,也尽自己的一份力解除电影对于催眠术的误导。解释过程尽量做到不剧透吧,免得被喷!
首先科普一下催眠的几个深度,最广泛接受的划分方法是将催眠程度分为六个等级:
第一级催眠深度:小肌群受到暗示被操控,如暗示被催眠对象眼皮睁不开或嘴唇张不开,被催眠者受到暗示无法睁开,被催眠者不感觉被催眠,觉得完全清醒,这阶段已经可以做到减肥、戒烟等心理治疗了。
第二级催眠深度:大的肌群受到暗示,如手臂无法抬起或无法落下。此时被催眠者更加放松,也更加专注与催眠师的指令。
第三级催眠深度:可以完全控制所有的肌肉系统,产生数字阻滞。如无法从椅子上站起来,无法走路,无法说出某个数字,但并不是忘了那个数字,临床催眠师的大部分工作,一般在这前三个等级之内。
第四级催眠深度:开始有失忆现象,被催眠者可以遗忘掉自己的名字,地址,某个数字,并可以产生痛觉阻断,可以做一些手术,拔牙、开刀等。
第五级催眠深度:开始产生梦游状态,产生正性幻觉,可以看到不存在的东西(是真的看到,而不是想象出来的)。
第六级催眠深度:更新的梦游状态,可以产生负性幻觉,看不见,听不见,确实存在的事物或声音,如暗示被催眠者看不见别人的身体,只能看到头部,那么他就只能看到一个的头。
在影片《催眠大师》中到底达到那个深度,也有人在争议,有人说三级,有人说四级;我认为,至少达到了第五级催眠深度,甚至是第六级,因为被催眠者已经完全不认识自己很熟悉的人(具体情节电影中会交待,此处不详细说的话要剧透),用自己的幻觉代替了现实,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想像的范畴了。但大多情节中出现的现象达到前三个等级就可以完成,如回忆起以前自己想不起来的事情,跟想象中的人进行对话交流(这在催眠治疗中十分常用,实质是跟自己的潜意识在交流)等,另外,演员在在催眠状态下的表现也符合催眠的状态,如,莫文蔚在催眠状态下产生的眼皮跳动,快速动眼活动,肢体放松,泪水增加,眼白部分变红等等,说明剧组确实注意到了催眠状态下的细节,大家在观看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
最意思是影片中使用的各种催眠技术,种类繁多,甚至可以作为了解催眠技术的一个入门教学了。
先说直接催眠法的技术,首先是眼睛凝视法,影片中使用的道具是怀表,用它的好处是让被催眠者不仅可以凝视重复的摆动,还可以听到单调重复的滴答声, 从而快速导入催眠。影片中的用的凝视法并不限于盯着看怀表,还包括催眠师的眼睛,烟头,笔尘(沈医生在试图催眠徐瑞宁时所用到的)等等,让观众感觉处处有催眠,防不胜防。
其次是联想法导入催眠的运用,通过让被催眠对象在头脑中产生想象的画面,进而引导他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这个想像的画面,既可以是对象凭空创造的一个形象或场景,也可以是过去记忆中的的一个场景,这种方法在影片中使用的次数也非常多,如果有兴趣,大家在观影过程中也可以注意一下。
再次是反复加深技术,这种技术的做法就是不断引发被催眠对象唤醒,再不断地导入催眠,从而让对象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影片中徐峥和莫文蔚不断的互相催眠,又不断的唤醒,再不断的进入催眠……实质上确实使用了这种反复加深技术,不知道是剧情的需要,还是编剧越催眠技术的特意安排。这也是我很喜欢用的一个技术,效果很好,在催眠中,把对象唤醒调整下身体的姿势,反馈一下感受,接着再导入催眠,可以避免被催眠对象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造成的肌肉疲劳。
然后再说一下间接催眠,这是影片中让观众感觉比较玄乎的地方,在影片中叫做清醒催眠,也有人叫做隐性催眠;就是让人在清醒状态下,通过交流谈话或者环境暗示,让对象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催眠状态。整个影片框架也是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搭建的,为了让观众了解这种催眠技术,影片还特意让主人公对这种理论做了一个讲解,给剧情的勾画做了一个铺垫。如,影片中多次用到了环境的暗示,通过水,声音、光线等,或某一个词语(如影片中用到的“船长”),让对象不知不觉中产生联想和回忆,从而再进一步导入催眠。
另外,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比较的高级催眠技术是:混乱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一些异乎寻常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让被催眠对象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造成信息过载,引发神经失衡,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绕过对象的意识评判区,从而导入催眠。仔细分析一下,影片中一直在使用这种技术,如,影片中心理咨询室故意布置得非常怪异,无形中给予被催眠对象一些混乱;催眠师故意把怀表掉在地上,也是一种混乱;来访者任小妍怪异的心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混乱,突然去拨弄钟表指针,突然把水泼出来等都是一种混乱技术的应用,以及从其他咨询师传来的大量信息,也加强了这种混乱,所以,对象没有理由不进入催眠状态了。
当然,能把这种隐性催眠技术运用的如此娴熟,绝非等闲之辈所能及,我想,即使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还在世的话,也未必能做到。
现在问题来了,现实中,到底有没有可能做到影片中那样的催眠?我的答案是,有可能。但前期必须做大量的铺垫工作,我不可能在一次咨询过程中做到这样的效果。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另外一种心理技术技术,这就是“心锚”的建立。所谓“心锚”,就是人的内心某一心理状态或行与另外某一动作或表情之间的锚定,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比如开车时看到红灯就不自觉的踩刹车,这就是一种“心锚”。影片中,被催眠对象,一看到有节律的“一,二,三”运动形式就会被催眠,如听到数数123,看烟头有节律的3次一熄一灭,三次晃动水杯,拨动三下钟表针等都能迅速地导入催眠状态,要实现这种简单的瞬间催眠,一般就需要“心锚”的建立,而建立这样的“心锚” 一般还得在催眠状态下,所以这样的“心锚”又称为“催眠后暗示”。
看完影片后,观众还可能有一个担忧,担心自己会不会像影片中那样,某一天被不知不觉的被催眠、被控制,从而说出自己不愿说出的事情,作出自己不愿做的事。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首先,能做到这样快速隐性催眠的催眠师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即使有,也早忙着去某个商业机构都赚大钱去了,恐怕也没有时间闲的蛋疼催眠你玩吧;其次,人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是非常强的,一旦有人要求你做违背个人意愿的事情,很快就能从催眠状态下次苏醒过来。
调查显示,很多普通大众对催眠有很深的误解,认为催眠可以控制人或者让人失去意识进入昏睡状态。因为催眠术早期多用于巫术和宗教等,让它蒙上了一层迷信和神秘的色彩,影片的播出,也可能让许多人加深了这种误解,所以普及和了解一下催眠知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任何一种催眠状态在平常生活中都出现过,如在睡觉即将清醒或快睡着的时候,突然身体无法动弹,出现‘鬼压床’的现象,就是一种催眠状态;人在某个极度的悲伤或恐惧情绪状态下,眼前突然浮现某个人,就是一种正性幻觉;又如某小美女穿着超短裙去玩,回到家发现青一块,紫一块,什么时候碰的都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催眠麻醉状态;有时候时候拿着钥匙找钥匙,拿着电话找手机,或某个东西明明就在桌子上就是找不到,看不见,这就是催眠状态下的一种负性幻觉;所以说催眠一点儿也不神奇。
最后再回答一个问题,催眠术可不可能被用于犯罪?答案是可能的!任何一种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催眠犯罪的案例,如着名的“海德堡事件”,所以不要轻易找不熟悉的催眠师进行催眠,进行催眠之前最好对催眠师进行一个调查了解,既有利于对催眠师产生信任更好地进入催眠状态,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看完首映,见了陈正道和莫文蔚。小小的现场互动还是能够体会到主创的心意。全国限量300份的小礼物,导演问了两个问题:第一,电影里那部出事的公交车,车牌你们还记得么?第二,按照时间顺序,徐和莫二人当中的第一次催眠是谁实施的?
这实际上确实是两个十分讨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说实在的,没想到现场真的有那么几位不知是事先做足功课还是记忆力真心超250的,竟然一口爆出了风8开头的车牌号。
第二个问题,才是剧情细节的关键。
故事的主体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傍晚。
—————————————我是休息分割线———————————
徐瑞林(徐峥 饰)正打算结束一天的诊疗时,发现当日还有一位患者任小妍(莫文蔚 饰)在等候着他。阴阳眼是缠绕着任小妍的魔咒,她所说的故事似是而非,但并不能说服自负的心理医生。诊疗的过程中,破绽、线索、幕后黑手在记忆深处被挖掘重组。自以为在催眠时,却陷入更深层的循环中。徐瑞林倒下的那一刻,观众才恍然大悟——谁才是真正的“病人”。
这是个讲述救赎的故事。一生有很多遗憾和后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片记忆,可能会沉淀成心头利刃上面压下来的大石块。
徐瑞林是完美主义者,是一个正常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灾难时慌乱了,求生了,放弃了。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那种背叛,是对爱人和挚友无法同生共死奋力一搏的遗憾。从沉下去的汽车里游出的那刻,他看见明明还有一线生机的爱人手指微动,却还是毅然地游了出来。良心、爱心、信心这些准则让他从自责到自残。
"不能被原谅”,就是压在徐瑞林心中的那条诅咒。
原谅,就心理而言是一种对现实的认可,是将拧巴是事情理顺。
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这里的“现实”是被大众认可的现实,不针对“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这种现实。不能接受现实的情况,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记忆能够被篡改,意识会发生扭曲。当这些在哪里出现错误的时候,终一瞬,你会突然发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此,当徐瑞林认识到自己的爱人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是真的爱他们,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他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了相信这一切。纠结爱人和挚友是否会真的原谅徐瑞林的失误?我们无从问起,真相也永远没有真相。这种原谅,并不是徐瑞林寻找到他人的谅解。而是他最终,自己愿意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赎的。
看到这一点曙光,才有了本文开头的第二个答案。在徐、任之间,究竟是谁最开始实施催眠。答案是他们的老师。
徐瑞林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这场事故中丧生。求得任小妍的原谅,让任对其进行治疗是成功关键的地方。为了在催眠中不被发现,任小妍在最开始就已经被他们的老师实施过一次催眠,一旦触发到可能泄露此次治疗的节点,她就会清醒过来。
鬼片在此划上句号走向科学人性的康庄大道。
任小妍最后说了这句:没有人能原谅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谅自己。
确实,你犯了错,别人不原谅你是本分。
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线生机。唯一能原谅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放弃最后的救赎,就是无尽的深渊。
影片中段,“任小妍”被再次催眠之后,看到了一扇古旧的大门,前期的铺垫让我们相信关于她的一切诱人的谜底就在门后。在徐瑞宁的引导之下,她打开了那扇门,就当观众和徐瑞宁都急于知道门后的真相时,顾洁用一根牙签触发了唤醒点,随之将徐瑞宁推入水中,完成了与他的角色对调,而有一定观影量的影迷大概此时也将结局猜了个差不离。
与很多人观点相似,我也觉得《催眠大师》的解谜太过啰嗦,不厌其烦的重复甚至会让观众厌烦,也必然削弱了心理悬疑这一类型片里“恍然大悟”的快感。但考虑到市场和导演的现实情况,我觉得谨慎对待大多数观众可以理解,类型片的框架里步子迈得小一点但扎实并非坏事。
真正让我遗憾的是,《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存在硬伤,前半段的叙事重心和悬念,当然地集中在了“任小妍”身上,有气氛很强的鬼故事,有抽丝剥茧的身世之谜,但波澜起伏之后,当“任小妍”身上的所有谜底就要揭开之时,忽然变成了徐瑞宁被突兀地推入水中。但这并不足以让有经验的观众焦虑,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延宕的悬念会在结尾与大悬念同时揭晓,也许会形成再次的身份互换,让两个人物的情感线有交缠和对抗,从而爆发出更大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在类型片中并不罕见,比如《搏击俱乐部》。
可惜虽然情节上二人真的发生了强烈的联系,但情感上的交缠却很弱,更致命的是,顾洁身上的悬念并未被揭晓。这样一来,《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就有了极为明显的缺陷,即虽然顾洁的行为在影片设置里是逻辑合理的,但后半部分被简单带过的情感线和未解决的悬念,使得这个人物及其前半部分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变成了功能性的存在,那些故事和推理也就成为了纯粹装神弄鬼的奇观展示,让全片的逼格立降。
事实上,单一悬念也就导致了二次高潮的缺乏,而这正是一部心理悬疑片往往能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反转之后再反转,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另一个隐藏很深的伏笔爆发,从而给观众以颠覆感。甚至推翻前面所有的逻辑,这就更能达到长久的惊悚效果:因为观众已经习惯于影片前面所塑造的逻辑,并在这样的叙事里获得了安全感,而反转的反转则打破了这种安全感,这是观众所真正惧怕的,也从而能达到真正的心理惊悚。经典例子太多了,“Identity”, “The Usual Suspects”,"Shutter Island"皆是如此。
对于《催眠大师》来说,这样的反转本来是水到渠成的,从设置上来讲,顾洁和徐瑞宁有足够的瓜葛,很容易植入合理的隐情;而在叙事结构上,那扇被打开的门后未被展示的空间,正是放入反转的绝佳场所。既然出现了那扇门,那就应该让最令人恐怖的真相出现在门后。
在我看来,起码有两种处理方式,它们在叙事上可行,在逻辑上合理,在情感上也比“只有自己能原谅自己”更深邃。
第一种,是顾洁对徐瑞宁的恨,那扇门后是正是她意识里对徐瑞宁害死她未婚夫的深深怨恨。反转在于,那个安全而矫情的“自己原谅自己”的解心结模式被打破了,你自己可以原谅自己,但被伤害的人永远也不会原谅你。这种处理方式的难度在于,要想让其更有力度,最好是顾洁在催眠过程中隐秘地对徐瑞宁植入了更深的心结,比如就让他看到门后的怨念,让徐瑞宁看到他给别人带来的痛苦,而表面的治疗则让他的自责埋藏得更深更不容易被去除。这是一种复仇式的反转,角色经历了第二次的身份转变,惊悚感会很强。
但第一种还是没能跟顾洁的身世即前半部分的叙事产生有机联系。所以我觉得第二种设置可能更好。前半部分抽丝剥茧的推理,让我们知道顾洁经历了两次被遗弃,在“暴露真实自己给徐”的治疗思路下,我们可以确信这正是她最大的心结所在,就是“被爱的人抛弃”。徐瑞宁的心结在于害死了自己所爱的人,但他最后得到了”一辈子“这个答案,从爱情本身上面得到了安慰,死亡甚至强化了爱情(如同所有不朽的爱情故事一样电影评论评分)。但顾洁害怕的则是被爱抛弃,因为她已经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抛弃,第二次更是因为被别人(弟弟)抢走了养父母的爱。前半部分的剧情,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被抛弃、得不到爱的恐惧,是顾洁最大的心结。
如此一来,那扇门后所隐藏的东西就很明显了:即顾洁的未婚夫也抛弃了她。那个情意绵绵的情歌只是她骗自己的谎言,未婚夫早已移情别恋(难道王耀庆不就是专演这样角色的么!)那辆车上没有顾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早已分手。这样的处理只需要加一分钟的剧情:前面全部保留,最后不甘心的徐瑞宁一定要看到门后顾洁的真相,于是趁她放松而催眠她,然后看到未婚夫早已不爱她,跟养父母一样为了新人而抛弃了她。她永远是那个手握谎言,被所爱的人抛弃的,独自坐上摩天轮的小女孩。
徐瑞宁对小女孩说,该放下了。小女孩说,难的不在放下,而是不被别人放下。
这是一种我更喜欢的,更含蓄的颠覆。全片的逻辑和着力点在于,人可以通过自我或者专业人士的心理干预,来摆脱不良情绪、阴影和状态。但这样的颠覆让我们认识到,这其实是无效的,你能很努力地干涉和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了命运,比如不能让一个人不去不爱你。
无论怎样,《催眠大师》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是值得鼓励的。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大门,并打开了它,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那扇门后是什么吧。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特别想哭。
悲情的电影看过太多,悲剧的结尾见过太多,沉重的话题说过太多,压抑的剧情演过太多——但是这一切之后,都不曾有过想哭的念头;可是区区一部《催眠大师》竟好像真的把我催眠了。
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压着几件事或是几个人,而我们都在假装坚强。
是不是每个人都从没考虑过自己的潜意识,显意识笑着对自己说“我很好”、却忽略正悲伤的流着泪的潜意识。
回想起《禁闭岛》《盗梦空间》,莱昂纳多的眼神开始令我心碎,只是国外的电影拍得太过传神,剧情太过紧凑饱满、张弛有度,我们被深深的吸引,却没有深深的入戏;《催眠大师》是无法与上述两部电影相比肩的,中途我曾不止一次的为了躲避惊悚恐怖的氛围而出戏,最后的结局也好、台词也好,有的我也能提前猜到或说出来。但正是这些“闲置”出来的“空白”的时间和精力,才让我开始思考,思索着自己的潜意识、思索着心理学意识层面的问题,我不是专业的、做不到理性的分析,但每个人都可以去感性的认识它。换句话说,我开始入戏了,或者说,我开始入自己的戏了。
影片的最后,徐峥和莫文蔚两人并肩凭栏而望,徐峥说“没有人可以原谅我”,莫文蔚答道“是,没有人可以原谅你”,在那短暂而又漫长的沉默中,我已经说出了莫文蔚之后的那句台词——“除了你自己”。
很符合套路的一句话,甚至我已经对它有了预期,但是我却开始不能自已。
就像徐峥说的,“我不是不能被治疗,我只是不想被治疗”;太多太多的事情、太多太多的人,不是我们不能,只是我们不想;可是所谓的“不想”又暗含了多少令人心碎、无奈甚至绝望的“不能”?
是我们自己“不想”,所以我们才“不能”;我们就是希望自己“不能”,所以才“不想”。
我又想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又害怕面对自己的潜意识;我仅仅想拥抱它,好好哭一场。
“我知道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想。”
可是,执念是最不该拥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是被困住的灵魂,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围城,每个人都有座心灵的地狱。
柯云路有本书叫《走出心灵的地狱》,他写的很科学、很理性、也很达观,看完让人心里舒畅、轻松;但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而再一次想起这本书时,心里满是苦涩。
“人就是在自己的情绪中,在自己任性的潜意识的支配下,扮演着各种各样滑稽可笑的角色”;“‘执着’乃是身心修炼中首先要破除的东西”。
就连这些话,也变得苦涩,而不再是开导。
我知道自己也是事有凑巧,偏偏在心情不佳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又多想了很多,但是这又何妨?不如就看做是一种发泄,我深知写在这里是不会被人看见的,但是这又何妨?反而更好,写给自己看,“你是你。我是我。你是我。我是你。一个人的主体、客体可以变换。一个人可以从客观的角度看自己,像看另一个人一样。”
我的显意识审视着潜意识——很抱歉,忽略你太久了。
所以,所谓的“坚强”到底是一种真正的坚强,还是仅仅只是一种“病症”?我们很难去分别,但是我知道人是不可能一直坚强下去的,始终如一的坚强只会导致最后的崩溃、彻底的逃避;相反,偶一为之的软弱正是坚强力量的蓄势过程。关键的是,我们享受于、或者说沉溺于哪一种过程?沉溺于软弱,或者说潜意识里沉溺于软弱,我们就变得“不想”、“不能”;沉溺于坚强,或者说潜意识里克服了软弱,我们就克服了“不想”、“不能”。
写到这里,似乎离电影已经很遥远了;但是,我却觉得,这难道不是一部好电影吗?无关乎剧情,无关乎逻辑推理,无关乎主题,无关乎拍摄手法,无关乎是否足够经典、足够类型、足够概念或者足够意识,它带给我触动、产生共鸣,这就够了。
当年哼着罗志祥的那首《自我催眠》,还不太懂那首歌到底在唱些什么;而现在,仅仅那一句“我想要学会自我催眠”就已经让我黯然销魂、潸然泪下。
“没有人原谅你,除了你自己。”——拥抱自己的潜意识好好哭一场,明天之后,依旧是坚强的自己。
观后感 /yingping/2944.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闺蜜》影评观后感:最知女人心
- 上一篇:《彗星来的那一夜》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