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影评观后感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归来》点映,兴致冲冲而去,满心遗憾而归。
二张分手后,对于艺谋的首度出山之作《归来》,很是期待。因为我认为,张大师近年来始终没有特别像样的片子的主要原因在于张大师身不由己,背后有个大大的操盘手,一旦张大师有了对于艺术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那个曾经拍出《菊豆》、《红高粱》《大红灯笼》、《有话好好说》的张艺谋很有可能就又回来了。
然而,事实往往并不是按照个人期待的意志为转移。
让我们先抛开意识形态的杂念,只从艺术本身来思量《归来》。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又是一个什么片子呢?
如果我们删除《归来》中的WG时代元素,去掉彰显张大师喜好的舞蹈演员们的大白腿,去掉陆焉识的罪名,去掉一帮演技派明星赞助性的客串,《归来》便可以简化为(注意了,剧透了)一个老头二十年未见老伴,老伴患病认不得人了,老头三番四次努力,老伴不见好转,结果终此一生的故事。
年代背景,完全可以虚化掉,就是一个当代戏,这片子的框架也是毫发无损。
在《归来》的故事中,这里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与沫,只有一个人的天荒地老。一个人因为爱的疼痛而失忆,另一个人一生默默地守在她身边。
欧开,这故事完全可以缩进一条微信,或者《知音》上的一篇短文。干嘛非要不厌其烦地在电影中讲述两个小时??
电影影评观后感
两位主演,用他们惊心动魄的演技掩盖了一个平淡如水的故事。
这里面的问题是,如果就要讲一个淡雅如茶的中老年题材文艺片,那么片子前20分钟的“抓逃”冲突,会不会与此后一个多小时波澜不惊的电影形成割裂?这好比,一篇文章,前三分之一是戏剧,后三分之二改成了回忆性散文,这叫什么玩意儿?
两位主演用他们细致入微,步步为赢的精湛演技撑起了这部电影,他们的魅力在于你只要在大银幕上专注于他们的表演,你就会被他们所深深的打动,他们的表演就像是利箭,轻而易举地便可射穿你那颗生有同情经络的小心脏,进而你会由衷地感慨,这电影,真感人。
这事儿,比《唐山大地震》里当着观众面放声大嚎的表演,至少高108个档次。但是,这是演员的事,把戏演好,天经地义。《归来》中的戏,确实感人,但确是空心箭。
首先,通常戏剧中,角色要想让人感动,首先是先得让观众熟悉、认可并喜欢这个角色,然后当这个角色落难或者痛苦甚至挂掉时,才有催人心碎的力量,鲁迅所说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毁灭前得先得有“美好”,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无间道》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立住了,让你记住并喜欢了,然后他们一个个挂掉,无论是杜汶泽还是黄秋生,或者曾志伟和梁朝伟,每个人物挂掉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心里有疼,才有悲怆感,上来就死人,没人会感动。所以,想玩悲剧必须得遵循这个艺术规律,即要先“立人物”。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作品上来就是展现人物痛苦,那么只是在博取观众的同情心,那就好比在看灾区里受难的人们,你与他素不相识,看到他的“惨“,你也会伤心落泪,但这可不是戏剧,更不是艺术。
《归来》上来就是陆逃出来,陆是什么性格?为什么逃出来?他为什么做了“反常”的事?戏剧的冲击力统统没有,上来就是一个逃犯要回家找女人私奔,观众如何建立认同感?起初看预告片,还以为是《兄弟》里宋凡平的故事,结果一看,只是一个越狱要回家的人,其他的一概没有,服了!
其次,所谓看戏,观众看的是戏,啥是戏?说白了就是有事件,有冲突。举一个张大师老同学的陈大师的作品《霸王别姬》,就是大事件中有小事件,人物始终处在戏剧冲突之中,戏只有引人入胜,人才能扣人心弦。二者密不可分,否则《归来》陈和巩用高超的演技令人动容,却始终没有在戏剧冲突之中,用两个空置人物的内心疼痛与哀伤来蹂躏观众的心灵,这是演员的胜利,而不是导演的胜利。导演应该发掘并创造剧本中跌宕起伏的冲突,进而把人物丢进冲突中去展现,除非导演想创作的是一部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故事,来表达这就是作者所理解的生活常态或本质。
然而,《归来》事实上只有一个“冲突点”,那就是老太太失忆了,老头想各种办法,一个多小时就在讲这么一件事,即使我们一脚踢开可看性的元素,《归来》也似乎并不是想做一部淡雅如茶的电影,因为在片子的后面居然又翻出了一个新的冲突“方师傅”的事件,方师傅到底因为什么又对冯婉瑜做了什么?这样强烈的冲突点,为何要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片子末尾被提起?而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提,只留下一个没有打出的勺子和家庭妇女响彻胡同的咆哮,这个单独的小事件,在全片中存在的结构和思想作用到底是什么???
好吧,说回正题吧。这问题显然出在对于电影具有话语权的张大师身上。
或许张大师的摄影出身,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摄影,在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不仅涉及美学,涉及技术,还涉及镜头和调度,涉及表现人物内心和情绪,所以真正的好摄影几乎控制着每个镜头的质量。
但是,摄影眼中的镜头都是单一的,而导演比摄影“高”的地方,在于对于整场戏和整部电影情节和主旨的掌控与理解,说白了,导演在戏剧和文学的根基,才是调控整部影片故事与情感的决定性的力量。
所以,当张大师依托于中国当代文学一流名家作品而不伤筋动骨改编事,故事的核心是硬的,是立得住且深刻的,比如《红高粱》《大红灯笼》《菊豆》,也比如直接翻拍的《雷雨》的《黄金甲》,而当张大师十分自信地大刀阔斧改造文学骨架而建立剧本时,戏剧和文学的薄弱变暴露得一览无余,比如今天丝毫没有冲突力量的《归来》,也比如他或许未曾深入考虑过主旨的《英雄》,所以他拍出《十面埋伏》和《山楂树》也不足为奇。
张大师其实是电影美学大师,《英雄》《黄金甲》《有话好好说》从画面和镜头上,我觉得真的是牛逼闪闪,不好好学学都对不起人家的才气。但在电影叙事上,故事的张力与场面调度的创意,其实是张大师的短板,其实这才是导演最核心的技术基础。比如结尾“很多年后……”的字幕出现,如果用画面中一个桌子上的东西变化也能交代出来,也比直接上字幕还“巧”一些,或者用地面上同样是两个人的影子起,镜头摇起,两人已经老态龙钟之类,怎么也是好过直接上字幕的吧?所以,而懂画面却不懂戏剧的张大师,放下场面和色彩这两把板斧后,就如同双qiang老太婆自断两臂,相当于武功尽废。
不厌其烦地说了这么多,说的都是从戏剧的角度,《归来》存在怎样的问题,其实还没有说到《归来》的本质。
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来看故事背后的指向性。
陆焉识饱受肉体和心灵的重创,且不说“改造”中的苦与危险,单就“家庭伦理剧”本身而言,他遭遇的多年与家人分离,爱妻失忆,女儿举报……这些让人心碎的痛苦,在电影《归来》中,悄然都被他对老婆矢志不渝、痴痴不忘的爱所掩盖,所有的疼痛与伤害都已经成为昨天进而被顺理成章地稀释,他与那个疯狂透顶、血雨腥风的世界,他与那些曾经残酷无情、凶神恶煞地伤害他与家人的肉体与心灵的人形魔鬼,在一天天的平凡日子里,在两位老人对面不相识的纵横老泪里,悄无声息、水到渠成、天经地义般地达成和解……
电影《归来》,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只是一次几乎零剧情的苍白故事中的表演艺术家感人至深的双人秀。
电影《归来》,如果从大众传播和接受的角度,这作品其实就是一颗催人泪下的烟雾弹。
在滚烫的泪水背后,电影与伤疤相安无事,铭记与遗忘混为一谈,安抚与慰藉歃血为盟,谅解与杀戮狼狈为奸,巨大的烟雾到底掩盖了什么?
电影院里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将永远不会知道。
之所以不写影评是因为这部电影不能评,只能悟。如果在影评中探讨剧情,用20个字就可以剧透完毕;如果用影评去探讨特效,商业化,音乐,拍摄手法等卖点和看点,可以用零来评价,因为以上元素一切皆无;如果用影评去剖析那段历史性带有特殊背景的时期,也无从下手,连影片都不能展开来表现,不能深刻的挖掘,否则也不会通过审核。因为影片中人物的遭遇和悲剧的发生,归根到底是由于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而造就的,文革带给那些经历过的人有太多的苦和痛,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但是通过电影和之前了解的历史,真正能够领悟到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张艺谋导演能够直面那段历史时期,还是很值得尊敬的。
说起张艺谋,除了曾经那些经典的影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这部电影总体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旋律简单但意义深远,曲调悠扬而记忆犹新。巩俐和陈道明的表演很到位,对人物角色的把握准确,刻画鲜明,观众的确被他们的表演打动了,对于两位演员在本部电影的表现我可以打满分。这也是我看完电影最大最深刻的感受,史册型演员的搭配模式太强悍了,在当下商业电影横行的时代,这样一部文艺电影,艺术电影还是能更多的去唤起观众内心对过去的回忆和反省,那些有过共鸣的人自然就会被感动。对于观影我有几点提示:
1、 本片适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老年观众观看,至于中青年观众想在观影中达到终极满足体验的条件,必须是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观众时刻都要把自己想象成为那个年代中的男女主角,同时能够理解张艺谋导演的用心和意图才能有好的效果。
2、 本片没有商业广告植入,甚至没有映前广告(可能是我看点映的缘故),没有绚丽的画面,没有太多的对话,没有复杂的剧情,不是3D片,给人以苍凉、苦闷、悲伤的感觉,有可能造成观后心里不舒服。
3、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仅仅表现了一部分内容,而且剧情的开展相对缓慢,节奏也比较慢,对于追求快节奏电影的朋友可以忽略。
4、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导演的诚意,一部没有商业化的电影如何来吸引观众呢?电影发人深思,挖掘人性,对人性的刻画,对主角心理的刻画相当到位。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片,感人至深的爱情片,能让我感动到哭的电影不多,但是看《归来》,我哭了。
5、 演员表演到位,100分。对于喜欢巩俐,陈道明老师表演的观众可以大饱眼福,虽然有刘佩琦、闫妮、陈小艺、张嘉泽、郭涛、丁嘉丽众多前辈们的客串表演,但都是戏份很少。
总之看电影这天是母亲节,陪父母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和家人都十分满足,我父母对这部电影有很高的评价,在此祝愿各位母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观后感 /yingping/2945.html
二张分手后,对于艺谋的首度出山之作《归来》,很是期待。因为我认为,张大师近年来始终没有特别像样的片子的主要原因在于张大师身不由己,背后有个大大的操盘手,一旦张大师有了对于艺术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那个曾经拍出《菊豆》、《红高粱》《大红灯笼》、《有话好好说》的张艺谋很有可能就又回来了。
然而,事实往往并不是按照个人期待的意志为转移。
让我们先抛开意识形态的杂念,只从艺术本身来思量《归来》。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又是一个什么片子呢?
如果我们删除《归来》中的WG时代元素,去掉彰显张大师喜好的舞蹈演员们的大白腿,去掉陆焉识的罪名,去掉一帮演技派明星赞助性的客串,《归来》便可以简化为(注意了,剧透了)一个老头二十年未见老伴,老伴患病认不得人了,老头三番四次努力,老伴不见好转,结果终此一生的故事。
年代背景,完全可以虚化掉,就是一个当代戏,这片子的框架也是毫发无损。
在《归来》的故事中,这里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与沫,只有一个人的天荒地老。一个人因为爱的疼痛而失忆,另一个人一生默默地守在她身边。
欧开,这故事完全可以缩进一条微信,或者《知音》上的一篇短文。干嘛非要不厌其烦地在电影中讲述两个小时??
电影影评观后感
两位主演,用他们惊心动魄的演技掩盖了一个平淡如水的故事。
这里面的问题是,如果就要讲一个淡雅如茶的中老年题材文艺片,那么片子前20分钟的“抓逃”冲突,会不会与此后一个多小时波澜不惊的电影形成割裂?这好比,一篇文章,前三分之一是戏剧,后三分之二改成了回忆性散文,这叫什么玩意儿?
两位主演用他们细致入微,步步为赢的精湛演技撑起了这部电影,他们的魅力在于你只要在大银幕上专注于他们的表演,你就会被他们所深深的打动,他们的表演就像是利箭,轻而易举地便可射穿你那颗生有同情经络的小心脏,进而你会由衷地感慨,这电影,真感人。
这事儿,比《唐山大地震》里当着观众面放声大嚎的表演,至少高108个档次。但是,这是演员的事,把戏演好,天经地义。《归来》中的戏,确实感人,但确是空心箭。
首先,通常戏剧中,角色要想让人感动,首先是先得让观众熟悉、认可并喜欢这个角色,然后当这个角色落难或者痛苦甚至挂掉时,才有催人心碎的力量,鲁迅所说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毁灭前得先得有“美好”,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无间道》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立住了,让你记住并喜欢了,然后他们一个个挂掉,无论是杜汶泽还是黄秋生,或者曾志伟和梁朝伟,每个人物挂掉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心里有疼,才有悲怆感,上来就死人,没人会感动。所以,想玩悲剧必须得遵循这个艺术规律,即要先“立人物”。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作品上来就是展现人物痛苦,那么只是在博取观众的同情心,那就好比在看灾区里受难的人们,你与他素不相识,看到他的“惨“,你也会伤心落泪,但这可不是戏剧,更不是艺术。
《归来》上来就是陆逃出来,陆是什么性格?为什么逃出来?他为什么做了“反常”的事?戏剧的冲击力统统没有,上来就是一个逃犯要回家找女人私奔,观众如何建立认同感?起初看预告片,还以为是《兄弟》里宋凡平的故事,结果一看,只是一个越狱要回家的人,其他的一概没有,服了!
其次,所谓看戏,观众看的是戏,啥是戏?说白了就是有事件,有冲突。举一个张大师老同学的陈大师的作品《霸王别姬》,就是大事件中有小事件,人物始终处在戏剧冲突之中,戏只有引人入胜,人才能扣人心弦。二者密不可分,否则《归来》陈和巩用高超的演技令人动容,却始终没有在戏剧冲突之中,用两个空置人物的内心疼痛与哀伤来蹂躏观众的心灵,这是演员的胜利,而不是导演的胜利。导演应该发掘并创造剧本中跌宕起伏的冲突,进而把人物丢进冲突中去展现,除非导演想创作的是一部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故事,来表达这就是作者所理解的生活常态或本质。
然而,《归来》事实上只有一个“冲突点”,那就是老太太失忆了,老头想各种办法,一个多小时就在讲这么一件事,即使我们一脚踢开可看性的元素,《归来》也似乎并不是想做一部淡雅如茶的电影,因为在片子的后面居然又翻出了一个新的冲突“方师傅”的事件,方师傅到底因为什么又对冯婉瑜做了什么?这样强烈的冲突点,为何要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片子末尾被提起?而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提,只留下一个没有打出的勺子和家庭妇女响彻胡同的咆哮,这个单独的小事件,在全片中存在的结构和思想作用到底是什么???
好吧,说回正题吧。这问题显然出在对于电影具有话语权的张大师身上。
或许张大师的摄影出身,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摄影,在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不仅涉及美学,涉及技术,还涉及镜头和调度,涉及表现人物内心和情绪,所以真正的好摄影几乎控制着每个镜头的质量。
但是,摄影眼中的镜头都是单一的,而导演比摄影“高”的地方,在于对于整场戏和整部电影情节和主旨的掌控与理解,说白了,导演在戏剧和文学的根基,才是调控整部影片故事与情感的决定性的力量。
所以,当张大师依托于中国当代文学一流名家作品而不伤筋动骨改编事,故事的核心是硬的,是立得住且深刻的,比如《红高粱》《大红灯笼》《菊豆》,也比如直接翻拍的《雷雨》的《黄金甲》,而当张大师十分自信地大刀阔斧改造文学骨架而建立剧本时,戏剧和文学的薄弱变暴露得一览无余,比如今天丝毫没有冲突力量的《归来》,也比如他或许未曾深入考虑过主旨的《英雄》,所以他拍出《十面埋伏》和《山楂树》也不足为奇。
张大师其实是电影美学大师,《英雄》《黄金甲》《有话好好说》从画面和镜头上,我觉得真的是牛逼闪闪,不好好学学都对不起人家的才气。但在电影叙事上,故事的张力与场面调度的创意,其实是张大师的短板,其实这才是导演最核心的技术基础。比如结尾“很多年后……”的字幕出现,如果用画面中一个桌子上的东西变化也能交代出来,也比直接上字幕还“巧”一些,或者用地面上同样是两个人的影子起,镜头摇起,两人已经老态龙钟之类,怎么也是好过直接上字幕的吧?所以,而懂画面却不懂戏剧的张大师,放下场面和色彩这两把板斧后,就如同双qiang老太婆自断两臂,相当于武功尽废。
不厌其烦地说了这么多,说的都是从戏剧的角度,《归来》存在怎样的问题,其实还没有说到《归来》的本质。
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来看故事背后的指向性。
陆焉识饱受肉体和心灵的重创,且不说“改造”中的苦与危险,单就“家庭伦理剧”本身而言,他遭遇的多年与家人分离,爱妻失忆,女儿举报……这些让人心碎的痛苦,在电影《归来》中,悄然都被他对老婆矢志不渝、痴痴不忘的爱所掩盖,所有的疼痛与伤害都已经成为昨天进而被顺理成章地稀释,他与那个疯狂透顶、血雨腥风的世界,他与那些曾经残酷无情、凶神恶煞地伤害他与家人的肉体与心灵的人形魔鬼,在一天天的平凡日子里,在两位老人对面不相识的纵横老泪里,悄无声息、水到渠成、天经地义般地达成和解……
电影《归来》,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只是一次几乎零剧情的苍白故事中的表演艺术家感人至深的双人秀。
电影《归来》,如果从大众传播和接受的角度,这作品其实就是一颗催人泪下的烟雾弹。
在滚烫的泪水背后,电影与伤疤相安无事,铭记与遗忘混为一谈,安抚与慰藉歃血为盟,谅解与杀戮狼狈为奸,巨大的烟雾到底掩盖了什么?
电影院里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将永远不会知道。
之所以不写影评是因为这部电影不能评,只能悟。如果在影评中探讨剧情,用20个字就可以剧透完毕;如果用影评去探讨特效,商业化,音乐,拍摄手法等卖点和看点,可以用零来评价,因为以上元素一切皆无;如果用影评去剖析那段历史性带有特殊背景的时期,也无从下手,连影片都不能展开来表现,不能深刻的挖掘,否则也不会通过审核。因为影片中人物的遭遇和悲剧的发生,归根到底是由于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而造就的,文革带给那些经历过的人有太多的苦和痛,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但是通过电影和之前了解的历史,真正能够领悟到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张艺谋导演能够直面那段历史时期,还是很值得尊敬的。
说起张艺谋,除了曾经那些经典的影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这部电影总体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旋律简单但意义深远,曲调悠扬而记忆犹新。巩俐和陈道明的表演很到位,对人物角色的把握准确,刻画鲜明,观众的确被他们的表演打动了,对于两位演员在本部电影的表现我可以打满分。这也是我看完电影最大最深刻的感受,史册型演员的搭配模式太强悍了,在当下商业电影横行的时代,这样一部文艺电影,艺术电影还是能更多的去唤起观众内心对过去的回忆和反省,那些有过共鸣的人自然就会被感动。对于观影我有几点提示:
1、 本片适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老年观众观看,至于中青年观众想在观影中达到终极满足体验的条件,必须是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观众时刻都要把自己想象成为那个年代中的男女主角,同时能够理解张艺谋导演的用心和意图才能有好的效果。
2、 本片没有商业广告植入,甚至没有映前广告(可能是我看点映的缘故),没有绚丽的画面,没有太多的对话,没有复杂的剧情,不是3D片,给人以苍凉、苦闷、悲伤的感觉,有可能造成观后心里不舒服。
3、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仅仅表现了一部分内容,而且剧情的开展相对缓慢,节奏也比较慢,对于追求快节奏电影的朋友可以忽略。
4、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导演的诚意,一部没有商业化的电影如何来吸引观众呢?电影发人深思,挖掘人性,对人性的刻画,对主角心理的刻画相当到位。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片,感人至深的爱情片,能让我感动到哭的电影不多,但是看《归来》,我哭了。
5、 演员表演到位,100分。对于喜欢巩俐,陈道明老师表演的观众可以大饱眼福,虽然有刘佩琦、闫妮、陈小艺、张嘉泽、郭涛、丁嘉丽众多前辈们的客串表演,但都是戏份很少。
总之看电影这天是母亲节,陪父母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和家人都十分满足,我父母对这部电影有很高的评价,在此祝愿各位母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观后感 /yingping/2945.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罪恶之城2》影评观后感
- 上一篇:弗兰克(Frank)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