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路放》影评观后感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导演: 宁浩
编剧: 岳小军 / 邢爱娜 / 孙小杭 / 董润年 / 章迪沙 / 张艺凡
主演: 黄渤 / 徐峥 / 袁泉 / 周冬雨 / 陶慧 / 岳小军 / 沈腾 / 张俪 / 马苏 / 刘美含 / 王砚辉 / 焦俊艳 / 郭涛 / 李晨 / 熊乃瑾 / 夏雨 / 刘仪伟 / 雷佳音 / 雍梦婷 / 梁浩
类型: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粤语 / 云南方言
上映日期: 2014-09-30(中国大陆) / 2014-09-06(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玩命邂逅 / 玩儿命邂逅 / 心花怒放 / Breakup Buddies
IMDb链接: tt3890264
心花路放的剧情简介 · · · · · ·
耿浩(黄渤 饰)在偶遇“小三”危机,陷入情感困境。面对背叛,耿浩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好基友郝义(徐峥 饰)为了帮他摆脱痛苦,决定带他南下“猎艳”,遍访“百花”。于是两个“暴走兄弟”带上一只狗,开始了一段疯狂而搞笑的放浪旅途。一路上他们结识了各式女伴,并经历了一连串奇葩的遭遇。最后,两人最终明白了爱的真谛,并收获了彼此的幸福。
第一次听说《心花路放》这个片子的时候,这个片子还叫《玩命邂逅》。
其实早就想到这个片子会好,但没想到这个片子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期。宁浩在这部片子所体现出来的新思维以及呈现人物的新方法让我眼前一亮。
我认为这是今年中国拍的最好的喜剧电影,他不是用低级乃至低俗的搞笑方式去取悦观众,而是用一种比较高级的,会心的电影手法去让观众真心的笑出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喜剧电影创作者应该有的操守,虽然,很多导演已经忘记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更为喜欢。
这部电影以爱情为表象,却着实将现代中国最普通青年(也就是所谓屌丝)最平凡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表现了出来。他们像耿浩和郝义一样,平凡,虚荣,却又充满情感与对爱的憧憬。我们喜欢一个电影的核心点就在于我们能够被电影里某种人物的刻画所打动,所感动。而这部电影里耿浩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在现代中国社会更加成为一个逐渐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本片无疑也为处于这一阶段的普通人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
从本质上来讲,这仍然是一部公路电影,宁浩给后辈韩寒着实上了一课。
电影归根结底是一种表达,好的导演要用画面说话,而不是用对白说话,好的观众是要用心去感受导演的每一个小动作。电影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语言的可变,同一种表达的主题,宁浩会用一种很独特的语言去阐释,而韩寒只会用对白。
所以,我更喜欢这部电影。宁浩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一个十分中肯的课题。
与其念念不忘,不如轻轻地放下。
本片另一点十分值得一提的就是几位演员的表演,黄渤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是影帝级的,尤其是以下两个片段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片段,在机场接到前妻的电话。那一阶段的表演,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走心的表演总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耿浩觉得,前妻的背叛只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不是不爱了。他主动打电话的情绪点是我原谅你了,你不用害怕了。但这情绪立刻就被另一种绝望的情绪代替。这种情绪交替让人心碎。而宁浩又在这里用了一个长镜头,将这样的情绪完整地表达了出来,丝毫没有断裂感。
第二个片段,耿浩和郝义决裂。睡眼朦胧比醉更难演,因为这是他不是不清醒,他只是已经用一种近乎绝望的态度去应付整个世界,这种情绪是很难表达的。
整部电影另外一个很令人称道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其叙事方式并不仅仅是为了技巧而技巧,更多时候,是为了表达而技巧。整个叙事结构看似是平行空间,实际上是隐含着意味深长的表达在里面。
故事的发生其实就是故事的结束,故事的主角其实都有相同的心态。
如果不结束,就无所谓开始,如果没开始,就无所谓结束。
很多人说,只有重新开始才能忘掉过去,但是很多人忽视了,如果不忘掉过去,怎么能重新开始。宁浩通过一种十分复杂的平行叙事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主题,我们苦苦寻找的,其实不是新的开始,而是曾经发生的一切。只有寻找到过去,才能迈向未来。这也许就是每一个遭遇到失去的人的必修课。
对于本片的配乐,当然更是无话可说,郝云的民谣听起来让人似乎早就坐在大理的门口,那里有姑娘,爱情和想要的生活。
《心花路放》里巧妙地将一个男人的情绪变化呈现的十分完整,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将一个屌丝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出来。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心怀梦想的,他们会为了梦想而拼搏,为了一时兴起而坐一些奇怪的事情。爱情从一方面讲是梦想的催化剂,但另一方面,他又使梦想变得庸俗。所以歌手耿浩变成了二手音响贩子。但爱情这东西不像音乐,没有保质期,爱情的保质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我们无法判断在爱情里,先离开的那个人是对还是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如果人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她去选择另一个更优秀的人,这也没什么不对。这也许跟爱情无关,但也许是更正确的选择。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难免会学会用正确代替应该。
所以,当女神抛弃屌丝的时候,屌丝们总忘不掉,也许只是因为在这段感情里,付出最多的永远是这样的人吧。
任何一段感情的开始和结束,都是由爱始,由爱终。
只有深深的爱过,才能轻轻的放下。
人这一辈子,如果没真正爱过一个人,也许就是白活了,同样的,如果没有真正的忘记一个人,那也是白活了。
爱过这两字看起来轻巧,说起来不难,但是做起来却实在是不堪。
耿浩一直在嘴硬,爱的那么深,怎么可能说放下就放下呢。
那漫长的旅程也许只是为了让小雨明白,耿浩的世界里不只有一个小雨,更好的世界里还有三千里的猎艳旅程。但是只有耿浩自己知道,无论走得多远,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女主角。
其实我们跟耿浩一样,如论我们走的多远,爱的越深,就难放下。放下了就是真的放下了。只有深深的爱过,才可以在放下之后轻轻地祝福。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做下来却着实让人难堪。
我们放下一个人跟爱上一个人一样,总要经历一段过程。
耿浩在路上一共遇到过四个人,这四个人让他明白了。如果不勇敢向前,那么沉浸在过去这个泥潭里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那个他爱的人。
第一个女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段恋爱的结束是不是问题只出在先离开的那个人身上。答案当然是否定。你看看你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生活把你磨平了,你练泡妞的能力都已经失去了,跟这样一个了无趣味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是无趣的吧。这也许是女孩离开他的原因吧。因为他的懦弱,他的无趣,和他的放弃。
第二个女人,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了。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个懦弱男人指桑骂槐似的抱怨,但我们同样要看到,在这个时候,耿浩明白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小三从来都没有错,他们做的事跟自己一样,只是去简单的爱一个人。这个时候的他是很痛苦的,因为他明白,那个女孩就算还爱着自己,也是选择主动离开的人,如果那个人那么坚定的话,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会有小三了。小孩不懂,但是大人明白。
第三个女人,让他意识到他也并不是那么坚定,他也可能会有爱上别人的可能。爱情里的人,从来都不是圣洁的。在爱情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能看见的风景太多,没人能保证自己不在美景处流连。耿浩明白这件事情的时候,想过要重新开始。他也相信那句话,只有重新开始才能忘掉该忘的人。但那注定是一场失败,因为人的心只有那么大的地方,装不下那么多人。
第四个女人,让他意识到,其实,不是钱的问题。你可以用钱让人说爱你,但是那不是真心的,那不能让你真正决定离开。真正让人决定离开的是厌倦以及失望,这些东西让她不敢走下去了。人们对于黑暗总是排斥的。正是这种想法让他意识到,他无论再走多远,无论郝义陪他见过多少姑娘,他该放不下还是放不下。有些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包括,那个已经离开的人,和那个已经离开的自己。
最后的故事,关乎一个爱字。爱是廉价的,又是珍贵的。廉价的时候,你可以对无数人说,珍贵的时候,他比命还重要。耿浩明白了。其实一直以来错的是自己,自己固执在爱与不爱这个问题上。说一个爱字容易,连好哥们都可以在自己垂危之际说爱。说爱过,却没那么容易了。
有些事情,等到快结束的时候,你才发现,其实有些人你明明挽留不来,不如祝福。
因为你深爱过他,所以你更应该明白,你不是她的归宿。语气煎熬,不如以爱的名义,让她越走越远。
我想,这爱的该有多深。
最后说一句,当两个人平行空间的时候,很多人看到的是,一个拒绝爱情的姑娘和寻找爱情的小伙子。但是我希望你看到的是,一个姑娘渴望爱情却不得,放弃爱情时却偶遇;一个小伙子,寻求忘记时忘不掉,放弃寻求时却淡然。
从来,都是一场寻找,你寻找的从来都是你丢失的。
希望你和我一样,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最后奉劝那些,还在寻找和忘记的耿浩们:
如果你恨,说明你不爱;如果你放下,说明你爱过。
这世上本就没有放不下的人,只有走不尽的路。
今天正宅着呢,久在外地的老朋友G难得来电,约我喝茶看电影。大过节的想放松一下,自然选了这部颇受期待的喜剧电影。
进入影院之前,我期待的自然是 一部笑得前俯后仰的喜剧片,但看完之后,我和G都有点压抑,神情复杂,不是滋味。
这不是一部意料之中的喜剧片,甚至对于很多失恋过的人来说,很多地方可能真笑不出来。
故事的核心,是黄渤的失恋与徐峥的猎艳,然后两人分分合合,吵吵闹闹,最后甚至差点真搞基了...
黄渤这条线,满腹牢骚,充斥着怨气与戾气,角色本身并不讨喜;
徐峥这边呢,放浪形骸,没个正经,就是一个猎艳老手的设定。(不过就剧中的表现,很难信服啊...)
铭心刻骨的失恋有两种,
一种是双方明明想要在一起,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分开。
一种是单方还想要在一起,却被对方通知你已经game out。
第一种深情满满,第二种恨意绵绵。
黄渤饰演的耿浩,明显属于后一种。
电影中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是因什么原因而分开,表面上的原因,似乎是男小三李晨的横刀夺爱。
耿浩自己总结,前妻是因为喜欢钱才离婚的。这low心态,差反思啊..
其实亲爱的,我想说真的不是钱的问题,你看看李晨,再看看自己,难道真的不是因为脸吗?
耿浩失恋(准确来说是被妻子抛弃)后的表现,比较极端,对所有人都恶狠狠,一脸全世界都抛弃了他的怨男气场,酗酒抽烟,蓄意伤人,这眼看不是要住院,就是要坐牢的节奏。好基友徐峥出现了。
一场散心之旅,耿浩心中有阴霾,怎么可能马上放得开。
所以前半段耿浩的表现就很欠扁,说话欠,做事面。让人很不痛快,在他又一次对徐峥发无名火导致车祸时,我后面几个女生都忍不住骂了出来,“神经病啊这男人。”
是啊,男人真正失恋的时候,就是这德行。男人又不能像女人一样扑在闺蜜怀里哭得梨花带雨,一起数落男人的恶行,姐妹们轮番安慰唱歌逛街吃甜品。
男人这种时候,最怕被人看穿自己的软弱。
他们只想一个人呆着。
(想起我的一个好哥们,一次失恋差点都自尽了,可是许久之后才告诉我们,而那时候的我们,只是觉得他比平时沉默了...
后来他笑着说已经放下了,可是那喝了敌敌畏一般的表情谁信啊...)
所以耿浩在机场接到前妻要结婚的电话,哭得跟一个三岁的小孩丢了娘似的。可好兄弟徐峥一问,他不能说,他眼泪鼻涕都在嘴边,就是不对兄弟说,这就是男人啊!倔强又可笑的男人!
他不能说自己没种,自己脆弱,自己在意得跟死了亲爹一样。
只能装得淡定地自我开解,我妈来电话...
说句实在话,如果哪个男人遇到这种事能马上看开,不像耿浩那样郁闷,那只能说明一件事,他压根就不爱那个女人。
看得出来,耿浩对前妻感情之深,放手之难。这趟旅行,他压根就没准备好。所以结尾的看开,在我看来比较扯淡。
遇到妻子那些年,耿浩必然是无比幸福的,幸福到可以为了她放弃自己的理想,自己曾经的生活,重新开始。
曾经的穷小子,突然拥有了梦寐以求的爱情,那是什么感觉,我能够体会。明明穷得啥都没有,却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拥有着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一个自己最爱的人。
刹那间失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也能体会。就像孙悟空飞上九重天宫,一巴掌被贯穿十八重地狱,享受五百年烈火,五百年冰霜。生生世世, 独自轮回。
你以为人受伤之后,真的都会学会看开的吗?
失去爱人这种痛,是什么也治愈不了的,那个结疤,就在那里,就算印退了,你也知道,它在那。
最后的最后,他们看似恢复了,看似平静了,看似跟所有人一样傻兮兮地笑着闹着融入生活了。
其实无非是像史铁生那句话一般:
“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大过节的,真的不要这样好吗,我是来找乐子的,不是来揭伤疤的。
1、《心花路放》电影的灵感来自编剧岳小军的一段经历。岳小军两年前曾经在情感上出现了一些困惑,宁浩就劝他,然后他们开着车一路从北京到了广西北海。这一路也是岳小军的治愈之旅。在影片中,岳小军演了那个梧桐客栈里刷墙的老板。
2、黄渤在电影里演了一个过气的歌手,其实他在1990年代就是一个酒吧驻场,那时候的他全国各地也巡演,不过是在歌厅里。歌曲CD的封面用的就是黄渤过去自己当歌手时的照片,所以没有违和感。
3、电影中,黄渤被打了两次,其中一次被人掀起衣服,上面写着“戒烟”两个字。其实,这是来自导演宁浩身上的,在宁浩的右脚脚踝上就文了“戒酒”两个字。而且,那个戒字还少了一撇。
4、宁浩挺喜欢《阿凡达》的,他在电影院里看了卡梅隆的《阿凡达》,就想啥时候我也要在电影里恶搞一下。结果后来在天门山发现旅游景区居然把阿凡达直接当成了旅游的噱头,自然而然使用了。尤其是阿凡达的身材那么美妙,在电影里拍出来不仅充满喜感,而且像极了动画制作出来的!
5、宁浩和韩寒关系不错,当时韩寒问宁浩,我想拍部公路片,给我推荐一个女演员演个文艺女青年吧?!宁浩说,袁泉不错。于是袁泉就去了《后会无期》剧组,结果人家先上映了拿了六亿多票房。宁浩打电话给韩寒说,行啊,你这样把袁泉抢去了,弄了六亿多票房,我比你拍的早还没上呢!咋办?韩寒说,大哥,你的电影至少八亿起。
6、宁浩、黄渤、徐峥已经成为喜剧铁三角,《心花路放》是继《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之后的第四部作品。据说他们在拍电影的时候已经策划下一部了,这仨人对这部电影的票房预期是十亿。
7、许多人都提到了影片中耿浩和康小雨的见面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场景,其实这是宁浩在开拍前就想好的一个梗。故事框架已经确定,我就还要这样一个让人想不到的见面。于是其他的段子就在围绕这个见面做准备了。
8、在《黄金大劫案》中饰演“小东北”的雷佳音,本次饰演了个火爆脾气的黑帮打手,口头禅是“尼玛”,据说这口头禅来自剧组的工作人员,猜猜是谁喜欢说?
9、导演还是一个屌丝的时候经常到处转,他有个疑问问编剧岳小军,为啥东北美女到处有?岳小军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那你就多拍拍呗?于是在这部影片里,美女马苏就演了一个个性的东北歌厅女郎。中间十几分钟的搞笑桥段就来自她和黄渤的交锋。
10、《心花路放》的原名叫《玩命邂逅》,后来宁浩改了片名。因为在他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不理解“邂逅”的意思。
11、《心花路放》的编剧依然有六个,岳小军从《疯狂的石头》就跟着宁浩,而第二编剧邢爱娜则是导演宁浩的妻子。
12、影片中黄渤和徐峥再次来了“好基友一辈子”的真情演绎,这完全是导演宁浩的恶趣味在搞怪。他一定要两人来上一发,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两人之后在影片中极尽缠绵。
13、宁浩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娱乐世界。于是经常在一些影片中用同样的名字,这也就是我们看一些外国电影时喜欢的彩蛋!比如,耿浩这个名字,在《疯狂的赛车》中由黄渤饰演,《心花路放》中也是。而在《疯狂的石头》、《无人区》和《心花路放》中都用了“夜巴黎”这个名词。(来自网友的评论)
(部分内容属于虚构。并根据网友评论随时修改……)
1.《心花路放》宁浩的一部投降之作。他拍了一部电视剧,或者说,一部电视电影。它更适合在中央六套播出,而非大银幕。以宁浩上一部院线片《无人区》的期待值去观察这部新片,显然,他做得不及格。这部电影只是一个话题剧的格局,一个轻飘的小品,囊括了中国剩女、中年危机、故作的基情、已经过气到连low逼都避免谈论的云南艳遇,无论如何,它都更适合拍得更狗血一些,然后直接输送给芒果台。供人在《离婚律师》和各种穿越的格格和阿哥之间换换脑子。但宁浩的班底努力把这些元素糅合进了一个公路片的构架,强弩成了一部他心心念念的公路电影。
2.公路片需要一个强烈的、至少也是说得过去的“上路动机”。但《心花路放》中的动机模糊而无力。不期待你掌握《内布拉斯加》那样绵柔的功力,也不需要你拍成《洛克》那样全靠内心戏支撑。只求“动机”再设置和铺垫得像个样子也好。为了把黄渤扮演的耿浩拽出离婚的阴影,徐铮扮演的好基友制片人以送道具的车强行把他带上了路。用黄渤嘲讽的话说,“这是一次交配之旅”。徐铮被定位为一个肉欲化的人,故意做出一副世故的样子,拒绝长期感情,不付出心灵,只支付肉体。他善于泡妞,乐于搭讪。他的设定是黄渤的人生导师。但问题是,这是一个臆想出来的,脸谱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只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存在,更切实的情形是有些人只是有这样的倾向,而不会走得如此极端。黄渤是一个所谓的失败者,正常人,被困在一种日常中,却被“正常”伤害。徐峥放松、放纵、油嘴滑舌,却能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游刃有余。而黄渤的正常却被这个世界忽略与排斥,显得笨拙,无用,格格不入。他们上路是在一种相互较劲当中展开的。这一路上,他们接触了在小城夜市扮演阿凡达兜售东西的姑娘、县城洗剪吹发廊的90后杀马特、都市白领范儿拉拉、以及夜总会小姐……徐峥和黄渤基本上秉持相爱相杀的模式,中间还穿插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不可能完成的基情情节,最终黄渤走出阴影,徐峥进入婚姻,黄渤与前妻和解,皆大欢喜。这是两种相互对抗的价值观设定,原本要利用价值观的冲突出彩。但冲突的铺垫全都停留在插科打诨的斗嘴层面,最终竟然还导向了一个故意光明化的大结局。
3.而就在两人在路上的时候,电影呈现了另一条由袁泉独自撑起的故事线。也正是这条线彻底把尚且残存的一点点电影气息彻底变成了电视剧。袁泉作为一个都市剩女,决定去大理。而大理弥漫着一夜情的荷尔蒙气息,她最终也没能找到想要的人。坦白地讲,这条线索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狗血剧玩剩下的渣滓,描写剩女悲催生活的水龙头跑水,闺蜜晒恩爱的同时逼她相亲,这些桥段的使用中都透露着宁浩的一股显摆劲头,似乎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呈现手段,但对于观众来说,这些早已是连看都不屑于去看的过气细节。袁泉是一个有着清寡气质的演员,在话剧舞台上,她的这份气质是可以聚拢光芒的。但当她被植入了这样一个现实题材的电影,又出演这么具有电视剧气息的人物,尤其在这样的年纪还扮演蹦蹦跳跳的剩女,就显得让人心酸。这条线索唯一的作用就在最后完成了一次反转。原本观众以为的,黄渤会在大理找到袁泉,两人相遇相识,但其实,袁泉是黄渤的前妻,同步的故事线,讲述的其实是一段倒叙,那是他们结婚之前的故事。这似乎是宁浩一直想要强调的所谓“作者性”,但其实只是一种卖弄的小技巧,这和“作者性”真的有关系吗?
4.为数不多的有意味的细节也都被掩埋得过深了,比如那个扮演阿凡达的姑娘是一个售卖假石头的托儿。“石头”是宁浩电影中一个延续的主题,他的成名作来自石头,那块假“奇石”确实是中国的象征。徐峥与姑娘的感情是从性欲开始的。他们从车震开始,电影也从车震结束。只不过第一次是刺激的野合,最后一次是婚后的任务。两次交代很有意味,第一次,姑娘说,我要卸个妆,徐峥说,我要的就是阿凡达。这既抖落了导演的小幽默,也反应了徐峥这个角色本身追求新鲜刺激的态度,更有一点中国导演对于中国电影观众的小奚落。而结尾的一幕,徐峥被彻底改造了,从一个浪子变成了一个丈夫。他们在车震中,徐峥一次次挣脱,借口离开那辆车,或者说,离开那种关系,但都被姑娘拽了回来,此时的徐峥却画着阿凡达的妆容,他说,我要卸妆,姑娘说,我要的就是阿凡达。这种转换很微妙。姑娘装扮成阿凡达有一种野性的陌生化味道,而徐峥装扮之后,只有滑稽的色彩。
5.内行人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攒局电影。先有个故事框,一帮人开会,选取当下流行的话题,杀马特、广场舞、一夜情、剩女,把关键词堆砌筛选过后,开始串进故事。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宁浩的鸡贼。对于票房和口碑,宁浩显得首鼠两端。以他目前能招徕的资金量和市场期盼,他不可能放弃票房,纯粹转向作者电影,而以他的从影的目的和野心,他又不可能完全不无视知识界的评判和他看重的对人心的介入性。所以,他只能编造了一个温柔得不彻底,残酷却又充满顾忌的故事,心里打着小算盘,不敢嘲讽任何人,最终还要营造一个美好而虚伪的大团圆结局以应对国庆档期。宁浩当下内心的拧巴、无奈、纠结和算计全在这部影片中泄露出来。
6.仔细分析《心花路放》,其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其实都在表明,宁浩从未远去,他随时可以还魂。对于自己熟悉的、能够拿捏的审美方式,他都再清楚不过,只不过,他这一次顾及得太多,坚决不许自己成为过去的自己。黄渤孤独地游走过小城街头,一群中国大妈扭动着走形的、笨拙的身体,跳着广场舞。那一瞬间,宁浩最擅长营造的人间烟火气氤氲满屏;黄渤和徐峥得罪了夜总会小姐,被一群赶来的伪黑社会围堵,无论那个背后布满拔火罐印记的姑娘形象还是一群黑社会的人物设计,那个俗常的瞬间,那个黑夜中的街头,才是真正的宁浩,滞重的,粘稠的中国转型期气味,无需用力,宁浩就能手到擒来。可惜的是,这些在《心花路放》中都一闪而过。留下更多的只是不咸不淡不疼不痒的爱情故事。最可怕的是,宁浩开始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台词进行说教。他让黄渤拿着一瓶防狼喷雾剂,念上面的说明,“要正面面对”。宁浩多次用这句台词阐明他想传递的生活态度。一会“正面面对”,一会“阴影理论”。这种极其低劣的手法让人厌恶。拍电影就好好拍,你搞得又不是百家讲坛,你以为你是于丹吗?整部电影的结尾冗长而沉闷,多次让人以为已经结束,但发现线头又被拽了回来。宁浩像一个赖着舞台不走的过气艺人一样一次次谢幕,他似乎生怕这个结尾不够大团圆,不够靓丽,不够温暖。
7.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过,这几乎是宁浩的第一部普通话电影。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对普通话是本能地排斥的,人物大都固执地讲着各种方言。但是从这部电影开始,人们都讲起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变化。他曾经熟悉的、也是愿意叙述的是那些小城的底层人生,小城的审美意识与说话方式。而那些,在这部电影中都消散不见了。但那些东西才是让宁浩真正成为宁浩的戏核。这一次,宁浩选择了投降,让城乡结合部文明彻底向都市文明俯首称臣。某种程度上说,他投降的对象是市场与票房,从生意和工业的角度衡量,宁浩做得没有丝毫错误。毕竟,中国的电影观众处于低龄化的状态,小城观众又在兴起,而那些原本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城观众,都企图寻找一个影像中的“想象都市化”景观。宁浩的这部《心花路放》是就是一种相对准确的填喂。但问题是,这种讨巧让宁浩完全丧失了他本人签名式的标签。如果他还想走得更远,他必须反思这种当下获利的方式是否会损害长久的市场。在中国导演的谱系中,宁浩毕竟还是值得关注和分析的。他曾经的数部作品都曾给过人们惊喜。所以说,宁浩并不是无能,而只是在越来越复杂的外部影响下,开始显得失控。
8.宁浩被人所知是从《疯狂的石头》开始的。那部电影中,宁浩奠定了自己典型的“美妙的脏乱差”风格。那部作品模仿得深入神髓又满是本土气味。《疯狂的石头》中,宁浩近乎喷吐着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所有人物设定几乎都是残缺的,小偷、穷人、黑心商人,郭涛作为为数不多的正常人还被设定为患有前列腺炎,这个典型的具有隐喻色彩的病症勾勒着一个憋闷的时代,和其他人物身上的残缺一起奠定了宁浩被大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他的这部电影传达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主题“装逼被雷劈”。《疯狂的石头》中但凡装逼的人物最终的下场都很悲惨,装成香港摄影师的厂长儿子、国际大盗麦克等等都是宁浩信手拈来的嘲讽对象。他对于民间的底层小人物有着深切的爱意与由衷的赞美。
9.《疯狂的石头》的基调是标准的反英雄的,即使郭涛最终赢得了某种意义上的胜利,但他仍然是底层的卑微的胜利,最终也没有被戴上光环。宁浩给了这个小人物一个绝妙的礼物,那颗真的石头被他当做仿冒品戴在了女朋友的脖子上。宁浩用这样朴素的方式,不经意间传递了对小人物的同情和给予希望的方式。如今再回头去看《疯狂的石头》,仍然是耐看的。从影片初始,宁浩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在众多导演中独树一帜杀出重围的方式——对权贵阶层和文化精英的嘲讽以及坚实的民粹立场。从影片最初那个叨逼叨说着城市是母体和子宫的伪香港摄影师的出场,这个氛围就瞬间建立了起来。宁浩去除了一切高大上的可能,连影片中那块价值连城的石头都被设定为从公共厕所的墙壁中发掘出来的。宁浩搅动起了中国酱缸文化中的所有气味。影片有着多条线索同时演进的结构,稍显花哨但绝没有对普通观众造成接受障碍。
10.除了影片中那个在当时中国电影中少见的结构之外,《疯狂的石头》充满隐喻的细节。郭涛开着一辆属于濒临倒闭的工厂的面包车撞上了开发商秘书的宝马,那个冲撞的瞬间就是中国新阶层冲突的绝妙隐喻。而当双方选择私了的时候,处理交通事故的警察趴在引擎盖上开罚单,故意避开了双方的谈判。这个微妙的细节展露了权力地位的某种游移和变迁。文化冲突始终贯穿在整部电影之中,穿着肮脏工服的郭涛和工友与穿着肥大西装的房地产公司秘书、来自海外的江洋大盗撞上内地乱糟糟的现实、国营工厂倒闭的最后一瞬以及土地财政开始的当口,这一切都在通过细节呈现着中国转型期的肌理。郭涛同事面对着颐指气使的老板,选择了用拳头解决问题。泄露着宁浩对于底层起义的民粹主义隐秘趣味。这样的细节多年后被他用到了《无人区》中,自以为社会精英的徐铮碰到了大货车司机,但被对方痛打和羞辱。
11.中国当下审美趣味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式的,农业文明尚未完全终结,工业文明只部分建立,而有些先驱者却已经沉浸至后现代文明的迷梦。宁浩深谙这一切,众多有意思有意味的细节都在泄露着他对这些的熟稔,中国丝竹演奏的《天鹅湖》作为影片的配乐,徐铮把一个亭子放在了现代高楼模型的顶层,这些讽刺都隐含着知识分子的气质但也包裹着民间立场恶趣味的衣装,在达到批判的同时,也避免让人产生对精英主义的厌恶。其实《疯狂的石头》也有一个happy ending。恶人都死了,郭涛得以安稳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一直困扰于前列腺炎的郭涛终于痛快地尿了出来。宁浩从本能上乐于给底层人一条出路。这条出路是充满悲悯和同情的,而绝不像这部《心花路放》那样虚假,为了团圆而团圆。
12.《疯狂的石头》为宁浩赢得了名声和信任。他开始被授予更多的资金投拍了《疯狂的赛车》。这部电影让宁浩踏入了亿元俱乐部。无论当时的舆论还是他本人都对第二部作品表示满意。但客观地讲,与第一部电影的游刃有余相比,这部作品在内容上几乎不值一提。如果说第一部电影的内容由一块玉石折射了众人的欲望,那么这一次的全部故事,除了黄渤扮演一个自行车运动员之外,又到底和赛车有什么关系呢?最主要的,它开始失去了最可贵的烟火气,又是台湾帮会、又是泰国毒贩,这一切都是故意为了拉出几条线索的故事而设定的,徐铮出场之后一直在努力模仿电视购物的语气卖力地咯吱人笑,但始终毫无喜感,只留一出闹剧。徐峥与黄渤以及宁浩,一直是捆绑销售的。徐峥也被赋予了很多喜剧色彩,但实际上,徐峥最适合演绎的还是典型的中国新兴伪中产阶层。他最近优秀的表演其实不是在宁浩的戏里,而是那部《催眠大师》。而与宁浩的合作,被安排得最精当的应该是《无人区》中自以为是的律师。
13.至《疯狂的赛车》为止,宁浩已经被大众误解为一个喜剧导演。但其实,他的作品中有浓重的黑色幽默的成分、有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甚至有悲剧的底色。“我为戏剧负责,不为喜剧负责。”宁浩曾经这样说道。这是他最初的自觉意识,但后来,他显然已经失控。他开始故意地为喜剧部分负责,以满足人们对于他的审美预期。其实,宁浩的电影之路的开端,与喜剧没有任何关系。日后被影迷广泛提及的成名作《香火》是一部粗粝的写实电影,弥漫着悲伤的气氛,如同一部把视角低至尘埃的优异纪录片。同为山西人的宁浩,那部《香火》总让人想起贾樟柯的《小武》。氤氲的雾霾,模糊的视线。影片开头呈现的惨白、寒冷、贫穷的气氛,一驾电三轮,几棵枯树,应对着寒酸的资金量以及宁浩当时的内心世界,那是他当年想表达的,或者说只能表达的东西。那时候的编剧还只是宁浩自己,不像日后,编剧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它显露着完整的“作者电影”的意图。《香火》的主角是一个悲催的和尚,四处想办法重修倒塌的佛像,他被文物部门驱逐、独自化缘还被警察控制、出于无奈给人算命被小混混殴打,最终误打误撞给人看病骗到了钱,佛像修葺好之后,却被通知这座破庙即将被拆迁,以便修一条致富路。宁浩在这部懵懂的作品中显露了一个他自己喜爱的主题“一根筋”。和尚磨磨唧唧地对文物科的人说道“我是个和尚,和尚就得有庙,有庙就得有像。像塌了,就帮帮我。”这是一根筋的、屏蔽外部世界的逻辑。从此之后,这种“一根筋”的价值观就一直保留在宁浩的作品中。无论《疯狂的石头》中保卫科长对于石头的寻找,双方的攻防战,还是《疯狂的赛车》中黄渤一定要为师傅讨个说法的执拗以及《无人区》中双方的生死相逐都是这个主题的变体。
14.同样拥有这种“一根筋”主题的还有那部很少有人提及,更少有人会去找来认真看看的《绿草地》。那部充满写意味道的电影看似是一部儿童片,其实它真正描述的实质是文明冲突和社会转型。只不过,宁浩极其巧妙地把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隐藏在几个少数民族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影片首尾呼应地用两群人在幕布前拍照留念反应了这个错动的时代转轨期。草原上的一家在搭建起的天///安///门幕布前合影留念,而影片结尾,一群县城的人又在肮脏的街角搭起了草原的布景一起合影。宁浩用这个巧妙地带有少许善意的稍微味的方式呈现了人们对异质文明的窥探。那个偶然顺着河水漂来的乒乓球成为了外部文明的中介物,把封闭孤立而平静的草原文明搅动起涟漪。孩子们开始“一根筋”地追问这个白色的、被老人认为是夜明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就是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开端。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父亲拿着一本从外面带来的广告册页。上面印着北欧的发电风车,背景同样是一片草原。父亲要求工匠按照图片上的样子为自己修建一个一样的建筑。但无法成行,最终还是修筑了一个本土化的建筑物。这其中有对新兴文明的向往,也有对流失的土著文化的悲悯。更何况,宁浩还倾注了对于“人”的注视和同情。大女儿看到了一场拙劣的表演引发了去考歌舞团演员的梦想。而当她与父亲说起这些,父亲正在无聊地用轮胎和啤酒瓶玩游戏打发时间。父亲告诉她,你套中了酒瓶就去考,套不中就算了。她的命运瞬间就被一条破轮胎和几个啤酒瓶决定了。这本身有悲剧性和喜剧性交织的难以言说的味道。全家人扶着套马杆,套着易拉罐充当天线,努力寻找电视讯号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极其明显的隐喻,哪种文明终究会被取代,已经成为定局。全片的结尾,当小男孩毕力格去往县城的小学,无意间推开体育室大门的一瞬,就是“文化休克”的瞬间。他们曾经如此珍视“国球”原来只是一个个毫不值钱的玩具。那是他开始重新认识世界的当口。对于宁浩来讲,拍摄这部电影时,他对自己的电影之路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只是在尝试各种可能性。对于草原文化,宁浩是陌生的,但他还是拍出了难得的意蕴。而说回他自己更加熟悉的《香火》,其中显然有更自如的表达。
15.《香火》这部电影本身有一种美妙的自信,基于对地域文化的熟悉。回音缭绕的村广播、残存着文///革标语的戏台,人们宰羊时麻木的神情都在传达着作者信手拈来的熟稔,更重要的是方言。宁浩从这部电影就已经建立了对于方言的固执偏好。只不过这一次,方言是必需品,是表达这个小镇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经历了《疯狂的石头》中对方言的美妙应用之后,那些方言逐渐开始沦为一个故意逗乐的策略。在《香火》中,宁浩已经基本展示了用具体细节呈现时代特征的功力。事业单位中的人们百无聊赖地排练歌颂祖国的新年晚会节目,发廊和小姐、信仰的崩塌,消费主义探头探脑地兴起。在那些沉重的思索之间,也穿插着宁浩的小聪明和他天生的民间式的狡黠,他设定了妓女凑钱修佛像的桥段。夜总会“夜巴黎”也第一次出现在她的电影中,从而成为了他一直不忘的点睛之笔。从此之后,宁浩电影中所有夜总会都叫“夜巴黎”。这确实是典型的中国式名称,想象中的奢华,直接,又充斥着乡土气息。这些熟稔的内容,日后经过改良和适度商业化,被植入了《石头》中,成就了宁浩。但是,或许现在的宁浩觉得,自己熟悉的那些底层内容不足以再能吸引更大的市场,他需要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都市。于是才有了《心花路放》。他开始介入他自己都不感动的都市文化。对于都市文明,他仍有一种撞入感。对真正都市人早已见怪不惊的事务,他仍然有着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惊喜。其实,客观地讲,《心花路放》并非宁浩最差的作品。最差的应该是《黄金大劫案》。
16.《黄金大劫案》基本是一个由耍嘴皮子和段子组成的电影,大量镜头和情节都不推进故事进展。如果不是几个主演的台词功力撑着,电影早就塌了。这部片子中有太多不合逻辑的内容,这完全不该是重视逻辑的宁浩出品的产品。一个富可敌国的银行行长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千金冒着生命危险押送黄金;郭涛扮演的金标十三郎在一系列出糗之后,到电影结尾突然变身成一个英雄联盟般的人物,而那个小混混到底是如何得以混入了行长千金的闺房,又在行长府邸如入无人之境?当他被执行qiang决之后,为什么宁浩要剪辑一段跌入水中充满烂俗MV情调的场景呢?结尾为什么要有一只假模假式的蝴蝶兜兜转转呢?以宁浩的水准和认识,这些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他不但拍出了这样一部连基本情节都有问题的电影,竟然还开始在电影里塑造英雄。男一号小东北从一个典型的市侩混混儿突然变成了一个爱国电影评论评分革命者。与此同时,宁浩开始借用他的嘴讲道理,“有的事比命还贵,命可以不要。”一讲起这些,擅长描述底层生存法则的宁浩就显得力不从心,一旦一个人表述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时,结果就会这样虚弱。他安排了小东北骑上马决定出征的时候,那个人物瞬间就变成了无产阶级战士。说话时,连声带振动的位置都变了,曾经设定的东北话全都不见踪影,突然变成了人艺的舞台腔。这种“雄壮化”的歌颂方式,你能相信是出自宁浩之手吗?而最诡异的还是终极混战的一幕,充斥着完全无法衔接的剪辑,拙劣的特技,以及无法理解的人物心理转变。在一片狂轰滥炸之后,行长的千金和小东北竟然迅速回过神,站在一片死尸中间插科打诨,调情斗嘴……从这个意义上说,宁浩对自己的失控,并不是从如今这部《心花路放》才开始的。在他从影的这些年中,他赶上了中国电影票房井喷的时代。很少有导演能够真正清醒地对待每一部作品。宁浩只不过是个普通人而已。
17.但他毕竟还是拍出了《无人区》。这部电影是宁浩谱系中最异质化的一部作品。它继承了宁浩对于西方类型片的本土化能力。这个处于道德荒原和法外之地的故事,完美地映射了当下中国的某种潜在的社会现实与心理景观。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充满“坏人”的作品被禁数年,在大幅度修改之后才允许公映。即使后来的公映版本已经看得出对于原有主题的破坏,但仍然不失为一部优异的作品。姑且不论它对于人性善恶黑白的探讨,对于人兽暧昧界限的高声提问,也不说对于几个大牌演员的调教以达成的突破表演,单就舞美和道具而言,《无人区》就已经甩出中国同类电影太多。某种程度上说,它让人们看到了宁浩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疯狂的石头》之外的,与其气质迥异的另一条线索。它黑色、酷烈,充满直面人性探索的勇气。但显然,宁浩无意在这样的类型电影上继续前行,更遑论向着纵深再多走一步。从审查上讲,如果宁浩再继续沿着这条线索走下去,他的职业生涯将出现危险,从市场上讲,中国电影观众的小城化、低龄化和女性化现实,都在提醒制作者,这类电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收益。所以,宁浩转向《心花路放》这样的电影,是一种理性算计的行为。
18.宁浩熟悉的是嘈杂的市井文化,底层民众当中的算计、心思、善良、狡黠与劣根都是他可以信手拈来的东西。但当他一步步取得商业成功,他所考虑的以及涌向他的更多的资本要求他考虑的就不再只是那些个人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了。某种程度上说,他自己也更试图去考虑自己原本不熟悉的领域、人物的生活和内心。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宁浩架空了自己。在《心花路放》中的一切都在表明这一点,毫无根基、自以为是地提出观点,总以为深刻地触及到了时代的病理,但根本无法与观众构成有效的对话关系。以宁浩自己的意愿以及资本方和市场对他的期待,他不可能也决不应该回过头去沿着当年的《香火》走“作者电影”的路线,而他也注定无法拍摄那些标准意义上,内容空洞,只求绚丽的中国式大片。他能占领的其实是一个市场相对处于空白的类型片领域。如果他能占领,他就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自蚕食一块蛋糕。但是,《心花路放》绝不是这个类型产品的标准样貌。中国缺乏工业化的电影产品,更缺乏工业化电影的标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类型片。这与中国电影受众有关,中国中年男性不看电影。电影院的主流人群是21.5岁的年轻人,而其中女性观众又愈发崛起。这反向导致了中国电影必须使得题材低龄化,人物明星化。加之中国影院只有巨型Shopping Mall的植入模式,完全没有细分观众的可能,所以,电影愈发快钱化。这进一步让很多导演都不会或者不屑于去讲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而总是从创作之初就试图从视觉上寻找震撼的可能,或者就计划着从某个自以为是的故事中去传达某些理念和给出某种道理。他们不懂得,一旦故事讲得完整而纯熟,某些意义,甚至你意想不到的意义解读会自然从故事中生发出来,这一点才是美妙的。而不是像宁浩现在做的这样刻意而拧巴。宁浩现在需要做的是静下来想一想,他到底需要笼络多大规模的资本,获取多大规模的回报,以及到底把故事讲给谁看。更重要的是,要好好讲故事,别总想着讲道理。千万别成为于丹。
看完这部片子,圈姐问我,这片子癌不?我说癌,真癌,特别癌。
好笑不好笑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有人觉得好笑有人就觉得不好笑,但剧情有硬伤很雷很奇葩这个就可以拿来讨论了。
比如徐峥那条线,感觉一股敷衍了事的态度。阿凡达小妹,一个在旅游区当托坑游客的老江湖,怎么就那么容易动真感情?两次不辞辛苦千里送逼,徐峥那么明显一夜情的态度,她居然看不出来?徐峥最后居然就感动了、人物就转变了、就浪子回头了?敢不敢稍微把他俩的感情线写得感人一点、细腻一点?
更明显的是那条狗果汁儿。完全就是为了最后那个两条时空线的叙事诡计而存在的东西,在中间一大段剧情里面,狗就凭空消失了。估计导演把这狗给忘了。
亏我还一直期待怎么拿狗来猎艳呢!说好的教学片呢?我狗都买好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徐峥的性格转变莫名其妙,黄渤的性格转变其实也挺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就突然想通了、放下了,还转过头去教育了一番酒吧老板和他的狐朋狗友们。
你要早这么豁达没准儿周冬雨都已经让你拿下了知道不?
大概是导演看影片时长差不多了,黄渤差不多该想通了,于是就安排他想通了。
说实话我就觉得这片子拍得太敷衍、太凑合事,真不用跟宁浩自己比,跟大部分院线里正在上映的、还在认认真真做电影的人写出来的本子比,这都是一个不认真的电影作品。
顺便替张艺谋、冯小刚他们说句话。他们是属于观点落伍思想跟不上潮流的人而已,说得狠点就是土了。但他们绝对是认认真真做电影的人,里面人物的动机、人物的性格,都是经得起推敲,一看就是写剧本时花心思想过了的,态度比宁浩端正多了。
我不相信宁浩这个剧本写出来的时间超过两个月。我也不信宁浩自己看不出来这个剧本漏洞很多。比起相信这是宁浩能力问题,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他态度问题。
在我看来《心花怒放》的敷衍程度更《分手大师》差不多。但人家《分手大师》里邓超好歹露肉了啊……一个猎艳的片子你居然不让黄渤徐峥脱一次,是何居心?
我只从这部电影里看到情绪。后来知道这片子的缘起,是因为编剧岳小军同志被甩了,宁浩带着他一路向西去散心,路途上两弟兄聊出来的故事。
原来是个攒局电影啊……难怪难怪……
所以这片子里那种情绪是岳小军用来安慰自己的。
所以阿凡达小妹以这么卑微的态度死缠烂打、两次千里送逼来感化花心的徐峥;所以黄渤拿着一叠钱喝令马苏说“我错了”、“我爱你”,完事了黄渤还要嘲笑说,“你们女人是不是看见钱就能说我爱你啊”;所以虽然是袁泉甩了黄渤,但最后的高潮事件却是黄渤拯救了袁泉,虽然只是拯救一个影像。
实话实说,虽然片子说的是原谅、放下,但看完片子,没觉得岳小军同志放下了,还是怨气颇重。
在电影里发泄情绪没什么,但一是请稍微节制一点;二是能不能同时也把人物行动的合理性做充足一些呢?
最后,完全就事论事、不带人身攻击地说一句话,无论是片子里的黄渤,还是现实中的岳小军,我真的想说:其实吧,女人离开你,真的不是因为钱……
也可能是因为丑。
观后感 /yingping/3006.html
编剧: 岳小军 / 邢爱娜 / 孙小杭 / 董润年 / 章迪沙 / 张艺凡
主演: 黄渤 / 徐峥 / 袁泉 / 周冬雨 / 陶慧 / 岳小军 / 沈腾 / 张俪 / 马苏 / 刘美含 / 王砚辉 / 焦俊艳 / 郭涛 / 李晨 / 熊乃瑾 / 夏雨 / 刘仪伟 / 雷佳音 / 雍梦婷 / 梁浩
类型: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粤语 / 云南方言
上映日期: 2014-09-30(中国大陆) / 2014-09-06(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玩命邂逅 / 玩儿命邂逅 / 心花怒放 / Breakup Buddies
IMDb链接: tt3890264
心花路放的剧情简介 · · · · · ·
耿浩(黄渤 饰)在偶遇“小三”危机,陷入情感困境。面对背叛,耿浩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好基友郝义(徐峥 饰)为了帮他摆脱痛苦,决定带他南下“猎艳”,遍访“百花”。于是两个“暴走兄弟”带上一只狗,开始了一段疯狂而搞笑的放浪旅途。一路上他们结识了各式女伴,并经历了一连串奇葩的遭遇。最后,两人最终明白了爱的真谛,并收获了彼此的幸福。
第一次听说《心花路放》这个片子的时候,这个片子还叫《玩命邂逅》。
其实早就想到这个片子会好,但没想到这个片子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期。宁浩在这部片子所体现出来的新思维以及呈现人物的新方法让我眼前一亮。
我认为这是今年中国拍的最好的喜剧电影,他不是用低级乃至低俗的搞笑方式去取悦观众,而是用一种比较高级的,会心的电影手法去让观众真心的笑出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喜剧电影创作者应该有的操守,虽然,很多导演已经忘记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更为喜欢。
这部电影以爱情为表象,却着实将现代中国最普通青年(也就是所谓屌丝)最平凡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表现了出来。他们像耿浩和郝义一样,平凡,虚荣,却又充满情感与对爱的憧憬。我们喜欢一个电影的核心点就在于我们能够被电影里某种人物的刻画所打动,所感动。而这部电影里耿浩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在现代中国社会更加成为一个逐渐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本片无疑也为处于这一阶段的普通人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
从本质上来讲,这仍然是一部公路电影,宁浩给后辈韩寒着实上了一课。
电影归根结底是一种表达,好的导演要用画面说话,而不是用对白说话,好的观众是要用心去感受导演的每一个小动作。电影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语言的可变,同一种表达的主题,宁浩会用一种很独特的语言去阐释,而韩寒只会用对白。
所以,我更喜欢这部电影。宁浩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一个十分中肯的课题。
与其念念不忘,不如轻轻地放下。
本片另一点十分值得一提的就是几位演员的表演,黄渤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是影帝级的,尤其是以下两个片段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片段,在机场接到前妻的电话。那一阶段的表演,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走心的表演总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耿浩觉得,前妻的背叛只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不是不爱了。他主动打电话的情绪点是我原谅你了,你不用害怕了。但这情绪立刻就被另一种绝望的情绪代替。这种情绪交替让人心碎。而宁浩又在这里用了一个长镜头,将这样的情绪完整地表达了出来,丝毫没有断裂感。
第二个片段,耿浩和郝义决裂。睡眼朦胧比醉更难演,因为这是他不是不清醒,他只是已经用一种近乎绝望的态度去应付整个世界,这种情绪是很难表达的。
整部电影另外一个很令人称道的优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其叙事方式并不仅仅是为了技巧而技巧,更多时候,是为了表达而技巧。整个叙事结构看似是平行空间,实际上是隐含着意味深长的表达在里面。
故事的发生其实就是故事的结束,故事的主角其实都有相同的心态。
如果不结束,就无所谓开始,如果没开始,就无所谓结束。
很多人说,只有重新开始才能忘掉过去,但是很多人忽视了,如果不忘掉过去,怎么能重新开始。宁浩通过一种十分复杂的平行叙事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主题,我们苦苦寻找的,其实不是新的开始,而是曾经发生的一切。只有寻找到过去,才能迈向未来。这也许就是每一个遭遇到失去的人的必修课。
对于本片的配乐,当然更是无话可说,郝云的民谣听起来让人似乎早就坐在大理的门口,那里有姑娘,爱情和想要的生活。
《心花路放》里巧妙地将一个男人的情绪变化呈现的十分完整,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将一个屌丝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出来。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心怀梦想的,他们会为了梦想而拼搏,为了一时兴起而坐一些奇怪的事情。爱情从一方面讲是梦想的催化剂,但另一方面,他又使梦想变得庸俗。所以歌手耿浩变成了二手音响贩子。但爱情这东西不像音乐,没有保质期,爱情的保质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我们无法判断在爱情里,先离开的那个人是对还是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如果人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她去选择另一个更优秀的人,这也没什么不对。这也许跟爱情无关,但也许是更正确的选择。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难免会学会用正确代替应该。
所以,当女神抛弃屌丝的时候,屌丝们总忘不掉,也许只是因为在这段感情里,付出最多的永远是这样的人吧。
任何一段感情的开始和结束,都是由爱始,由爱终。
只有深深的爱过,才能轻轻的放下。
人这一辈子,如果没真正爱过一个人,也许就是白活了,同样的,如果没有真正的忘记一个人,那也是白活了。
爱过这两字看起来轻巧,说起来不难,但是做起来却实在是不堪。
耿浩一直在嘴硬,爱的那么深,怎么可能说放下就放下呢。
那漫长的旅程也许只是为了让小雨明白,耿浩的世界里不只有一个小雨,更好的世界里还有三千里的猎艳旅程。但是只有耿浩自己知道,无论走得多远,他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女主角。
其实我们跟耿浩一样,如论我们走的多远,爱的越深,就难放下。放下了就是真的放下了。只有深深的爱过,才可以在放下之后轻轻地祝福。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做下来却着实让人难堪。
我们放下一个人跟爱上一个人一样,总要经历一段过程。
耿浩在路上一共遇到过四个人,这四个人让他明白了。如果不勇敢向前,那么沉浸在过去这个泥潭里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那个他爱的人。
第一个女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段恋爱的结束是不是问题只出在先离开的那个人身上。答案当然是否定。你看看你现在变成了什么模样,生活把你磨平了,你练泡妞的能力都已经失去了,跟这样一个了无趣味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是无趣的吧。这也许是女孩离开他的原因吧。因为他的懦弱,他的无趣,和他的放弃。
第二个女人,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了。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个懦弱男人指桑骂槐似的抱怨,但我们同样要看到,在这个时候,耿浩明白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小三从来都没有错,他们做的事跟自己一样,只是去简单的爱一个人。这个时候的他是很痛苦的,因为他明白,那个女孩就算还爱着自己,也是选择主动离开的人,如果那个人那么坚定的话,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会有小三了。小孩不懂,但是大人明白。
第三个女人,让他意识到他也并不是那么坚定,他也可能会有爱上别人的可能。爱情里的人,从来都不是圣洁的。在爱情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能看见的风景太多,没人能保证自己不在美景处流连。耿浩明白这件事情的时候,想过要重新开始。他也相信那句话,只有重新开始才能忘掉该忘的人。但那注定是一场失败,因为人的心只有那么大的地方,装不下那么多人。
第四个女人,让他意识到,其实,不是钱的问题。你可以用钱让人说爱你,但是那不是真心的,那不能让你真正决定离开。真正让人决定离开的是厌倦以及失望,这些东西让她不敢走下去了。人们对于黑暗总是排斥的。正是这种想法让他意识到,他无论再走多远,无论郝义陪他见过多少姑娘,他该放不下还是放不下。有些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包括,那个已经离开的人,和那个已经离开的自己。
最后的故事,关乎一个爱字。爱是廉价的,又是珍贵的。廉价的时候,你可以对无数人说,珍贵的时候,他比命还重要。耿浩明白了。其实一直以来错的是自己,自己固执在爱与不爱这个问题上。说一个爱字容易,连好哥们都可以在自己垂危之际说爱。说爱过,却没那么容易了。
有些事情,等到快结束的时候,你才发现,其实有些人你明明挽留不来,不如祝福。
因为你深爱过他,所以你更应该明白,你不是她的归宿。语气煎熬,不如以爱的名义,让她越走越远。
我想,这爱的该有多深。
最后说一句,当两个人平行空间的时候,很多人看到的是,一个拒绝爱情的姑娘和寻找爱情的小伙子。但是我希望你看到的是,一个姑娘渴望爱情却不得,放弃爱情时却偶遇;一个小伙子,寻求忘记时忘不掉,放弃寻求时却淡然。
从来,都是一场寻找,你寻找的从来都是你丢失的。
希望你和我一样,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最后奉劝那些,还在寻找和忘记的耿浩们:
如果你恨,说明你不爱;如果你放下,说明你爱过。
这世上本就没有放不下的人,只有走不尽的路。
今天正宅着呢,久在外地的老朋友G难得来电,约我喝茶看电影。大过节的想放松一下,自然选了这部颇受期待的喜剧电影。
进入影院之前,我期待的自然是 一部笑得前俯后仰的喜剧片,但看完之后,我和G都有点压抑,神情复杂,不是滋味。
这不是一部意料之中的喜剧片,甚至对于很多失恋过的人来说,很多地方可能真笑不出来。
故事的核心,是黄渤的失恋与徐峥的猎艳,然后两人分分合合,吵吵闹闹,最后甚至差点真搞基了...
黄渤这条线,满腹牢骚,充斥着怨气与戾气,角色本身并不讨喜;
徐峥这边呢,放浪形骸,没个正经,就是一个猎艳老手的设定。(不过就剧中的表现,很难信服啊...)
铭心刻骨的失恋有两种,
一种是双方明明想要在一起,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分开。
一种是单方还想要在一起,却被对方通知你已经game out。
第一种深情满满,第二种恨意绵绵。
黄渤饰演的耿浩,明显属于后一种。
电影中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是因什么原因而分开,表面上的原因,似乎是男小三李晨的横刀夺爱。
耿浩自己总结,前妻是因为喜欢钱才离婚的。这low心态,差反思啊..
其实亲爱的,我想说真的不是钱的问题,你看看李晨,再看看自己,难道真的不是因为脸吗?
耿浩失恋(准确来说是被妻子抛弃)后的表现,比较极端,对所有人都恶狠狠,一脸全世界都抛弃了他的怨男气场,酗酒抽烟,蓄意伤人,这眼看不是要住院,就是要坐牢的节奏。好基友徐峥出现了。
一场散心之旅,耿浩心中有阴霾,怎么可能马上放得开。
所以前半段耿浩的表现就很欠扁,说话欠,做事面。让人很不痛快,在他又一次对徐峥发无名火导致车祸时,我后面几个女生都忍不住骂了出来,“神经病啊这男人。”
是啊,男人真正失恋的时候,就是这德行。男人又不能像女人一样扑在闺蜜怀里哭得梨花带雨,一起数落男人的恶行,姐妹们轮番安慰唱歌逛街吃甜品。
男人这种时候,最怕被人看穿自己的软弱。
他们只想一个人呆着。
(想起我的一个好哥们,一次失恋差点都自尽了,可是许久之后才告诉我们,而那时候的我们,只是觉得他比平时沉默了...
后来他笑着说已经放下了,可是那喝了敌敌畏一般的表情谁信啊...)
所以耿浩在机场接到前妻要结婚的电话,哭得跟一个三岁的小孩丢了娘似的。可好兄弟徐峥一问,他不能说,他眼泪鼻涕都在嘴边,就是不对兄弟说,这就是男人啊!倔强又可笑的男人!
他不能说自己没种,自己脆弱,自己在意得跟死了亲爹一样。
只能装得淡定地自我开解,我妈来电话...
说句实在话,如果哪个男人遇到这种事能马上看开,不像耿浩那样郁闷,那只能说明一件事,他压根就不爱那个女人。
看得出来,耿浩对前妻感情之深,放手之难。这趟旅行,他压根就没准备好。所以结尾的看开,在我看来比较扯淡。
遇到妻子那些年,耿浩必然是无比幸福的,幸福到可以为了她放弃自己的理想,自己曾经的生活,重新开始。
曾经的穷小子,突然拥有了梦寐以求的爱情,那是什么感觉,我能够体会。明明穷得啥都没有,却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拥有着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一个自己最爱的人。
刹那间失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也能体会。就像孙悟空飞上九重天宫,一巴掌被贯穿十八重地狱,享受五百年烈火,五百年冰霜。生生世世, 独自轮回。
你以为人受伤之后,真的都会学会看开的吗?
失去爱人这种痛,是什么也治愈不了的,那个结疤,就在那里,就算印退了,你也知道,它在那。
最后的最后,他们看似恢复了,看似平静了,看似跟所有人一样傻兮兮地笑着闹着融入生活了。
其实无非是像史铁生那句话一般:
“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大过节的,真的不要这样好吗,我是来找乐子的,不是来揭伤疤的。
1、《心花路放》电影的灵感来自编剧岳小军的一段经历。岳小军两年前曾经在情感上出现了一些困惑,宁浩就劝他,然后他们开着车一路从北京到了广西北海。这一路也是岳小军的治愈之旅。在影片中,岳小军演了那个梧桐客栈里刷墙的老板。
2、黄渤在电影里演了一个过气的歌手,其实他在1990年代就是一个酒吧驻场,那时候的他全国各地也巡演,不过是在歌厅里。歌曲CD的封面用的就是黄渤过去自己当歌手时的照片,所以没有违和感。
3、电影中,黄渤被打了两次,其中一次被人掀起衣服,上面写着“戒烟”两个字。其实,这是来自导演宁浩身上的,在宁浩的右脚脚踝上就文了“戒酒”两个字。而且,那个戒字还少了一撇。
4、宁浩挺喜欢《阿凡达》的,他在电影院里看了卡梅隆的《阿凡达》,就想啥时候我也要在电影里恶搞一下。结果后来在天门山发现旅游景区居然把阿凡达直接当成了旅游的噱头,自然而然使用了。尤其是阿凡达的身材那么美妙,在电影里拍出来不仅充满喜感,而且像极了动画制作出来的!
5、宁浩和韩寒关系不错,当时韩寒问宁浩,我想拍部公路片,给我推荐一个女演员演个文艺女青年吧?!宁浩说,袁泉不错。于是袁泉就去了《后会无期》剧组,结果人家先上映了拿了六亿多票房。宁浩打电话给韩寒说,行啊,你这样把袁泉抢去了,弄了六亿多票房,我比你拍的早还没上呢!咋办?韩寒说,大哥,你的电影至少八亿起。
6、宁浩、黄渤、徐峥已经成为喜剧铁三角,《心花路放》是继《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之后的第四部作品。据说他们在拍电影的时候已经策划下一部了,这仨人对这部电影的票房预期是十亿。
7、许多人都提到了影片中耿浩和康小雨的见面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场景,其实这是宁浩在开拍前就想好的一个梗。故事框架已经确定,我就还要这样一个让人想不到的见面。于是其他的段子就在围绕这个见面做准备了。
8、在《黄金大劫案》中饰演“小东北”的雷佳音,本次饰演了个火爆脾气的黑帮打手,口头禅是“尼玛”,据说这口头禅来自剧组的工作人员,猜猜是谁喜欢说?
9、导演还是一个屌丝的时候经常到处转,他有个疑问问编剧岳小军,为啥东北美女到处有?岳小军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那你就多拍拍呗?于是在这部影片里,美女马苏就演了一个个性的东北歌厅女郎。中间十几分钟的搞笑桥段就来自她和黄渤的交锋。
10、《心花路放》的原名叫《玩命邂逅》,后来宁浩改了片名。因为在他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不理解“邂逅”的意思。
11、《心花路放》的编剧依然有六个,岳小军从《疯狂的石头》就跟着宁浩,而第二编剧邢爱娜则是导演宁浩的妻子。
12、影片中黄渤和徐峥再次来了“好基友一辈子”的真情演绎,这完全是导演宁浩的恶趣味在搞怪。他一定要两人来上一发,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两人之后在影片中极尽缠绵。
13、宁浩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娱乐世界。于是经常在一些影片中用同样的名字,这也就是我们看一些外国电影时喜欢的彩蛋!比如,耿浩这个名字,在《疯狂的赛车》中由黄渤饰演,《心花路放》中也是。而在《疯狂的石头》、《无人区》和《心花路放》中都用了“夜巴黎”这个名词。(来自网友的评论)
(部分内容属于虚构。并根据网友评论随时修改……)
1.《心花路放》宁浩的一部投降之作。他拍了一部电视剧,或者说,一部电视电影。它更适合在中央六套播出,而非大银幕。以宁浩上一部院线片《无人区》的期待值去观察这部新片,显然,他做得不及格。这部电影只是一个话题剧的格局,一个轻飘的小品,囊括了中国剩女、中年危机、故作的基情、已经过气到连low逼都避免谈论的云南艳遇,无论如何,它都更适合拍得更狗血一些,然后直接输送给芒果台。供人在《离婚律师》和各种穿越的格格和阿哥之间换换脑子。但宁浩的班底努力把这些元素糅合进了一个公路片的构架,强弩成了一部他心心念念的公路电影。
2.公路片需要一个强烈的、至少也是说得过去的“上路动机”。但《心花路放》中的动机模糊而无力。不期待你掌握《内布拉斯加》那样绵柔的功力,也不需要你拍成《洛克》那样全靠内心戏支撑。只求“动机”再设置和铺垫得像个样子也好。为了把黄渤扮演的耿浩拽出离婚的阴影,徐铮扮演的好基友制片人以送道具的车强行把他带上了路。用黄渤嘲讽的话说,“这是一次交配之旅”。徐铮被定位为一个肉欲化的人,故意做出一副世故的样子,拒绝长期感情,不付出心灵,只支付肉体。他善于泡妞,乐于搭讪。他的设定是黄渤的人生导师。但问题是,这是一个臆想出来的,脸谱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只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存在,更切实的情形是有些人只是有这样的倾向,而不会走得如此极端。黄渤是一个所谓的失败者,正常人,被困在一种日常中,却被“正常”伤害。徐峥放松、放纵、油嘴滑舌,却能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游刃有余。而黄渤的正常却被这个世界忽略与排斥,显得笨拙,无用,格格不入。他们上路是在一种相互较劲当中展开的。这一路上,他们接触了在小城夜市扮演阿凡达兜售东西的姑娘、县城洗剪吹发廊的90后杀马特、都市白领范儿拉拉、以及夜总会小姐……徐峥和黄渤基本上秉持相爱相杀的模式,中间还穿插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不可能完成的基情情节,最终黄渤走出阴影,徐峥进入婚姻,黄渤与前妻和解,皆大欢喜。这是两种相互对抗的价值观设定,原本要利用价值观的冲突出彩。但冲突的铺垫全都停留在插科打诨的斗嘴层面,最终竟然还导向了一个故意光明化的大结局。
3.而就在两人在路上的时候,电影呈现了另一条由袁泉独自撑起的故事线。也正是这条线彻底把尚且残存的一点点电影气息彻底变成了电视剧。袁泉作为一个都市剩女,决定去大理。而大理弥漫着一夜情的荷尔蒙气息,她最终也没能找到想要的人。坦白地讲,这条线索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狗血剧玩剩下的渣滓,描写剩女悲催生活的水龙头跑水,闺蜜晒恩爱的同时逼她相亲,这些桥段的使用中都透露着宁浩的一股显摆劲头,似乎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呈现手段,但对于观众来说,这些早已是连看都不屑于去看的过气细节。袁泉是一个有着清寡气质的演员,在话剧舞台上,她的这份气质是可以聚拢光芒的。但当她被植入了这样一个现实题材的电影,又出演这么具有电视剧气息的人物,尤其在这样的年纪还扮演蹦蹦跳跳的剩女,就显得让人心酸。这条线索唯一的作用就在最后完成了一次反转。原本观众以为的,黄渤会在大理找到袁泉,两人相遇相识,但其实,袁泉是黄渤的前妻,同步的故事线,讲述的其实是一段倒叙,那是他们结婚之前的故事。这似乎是宁浩一直想要强调的所谓“作者性”,但其实只是一种卖弄的小技巧,这和“作者性”真的有关系吗?
4.为数不多的有意味的细节也都被掩埋得过深了,比如那个扮演阿凡达的姑娘是一个售卖假石头的托儿。“石头”是宁浩电影中一个延续的主题,他的成名作来自石头,那块假“奇石”确实是中国的象征。徐峥与姑娘的感情是从性欲开始的。他们从车震开始,电影也从车震结束。只不过第一次是刺激的野合,最后一次是婚后的任务。两次交代很有意味,第一次,姑娘说,我要卸个妆,徐峥说,我要的就是阿凡达。这既抖落了导演的小幽默,也反应了徐峥这个角色本身追求新鲜刺激的态度,更有一点中国导演对于中国电影观众的小奚落。而结尾的一幕,徐峥被彻底改造了,从一个浪子变成了一个丈夫。他们在车震中,徐峥一次次挣脱,借口离开那辆车,或者说,离开那种关系,但都被姑娘拽了回来,此时的徐峥却画着阿凡达的妆容,他说,我要卸妆,姑娘说,我要的就是阿凡达。这种转换很微妙。姑娘装扮成阿凡达有一种野性的陌生化味道,而徐峥装扮之后,只有滑稽的色彩。
5.内行人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攒局电影。先有个故事框,一帮人开会,选取当下流行的话题,杀马特、广场舞、一夜情、剩女,把关键词堆砌筛选过后,开始串进故事。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宁浩的鸡贼。对于票房和口碑,宁浩显得首鼠两端。以他目前能招徕的资金量和市场期盼,他不可能放弃票房,纯粹转向作者电影,而以他的从影的目的和野心,他又不可能完全不无视知识界的评判和他看重的对人心的介入性。所以,他只能编造了一个温柔得不彻底,残酷却又充满顾忌的故事,心里打着小算盘,不敢嘲讽任何人,最终还要营造一个美好而虚伪的大团圆结局以应对国庆档期。宁浩当下内心的拧巴、无奈、纠结和算计全在这部影片中泄露出来。
6.仔细分析《心花路放》,其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其实都在表明,宁浩从未远去,他随时可以还魂。对于自己熟悉的、能够拿捏的审美方式,他都再清楚不过,只不过,他这一次顾及得太多,坚决不许自己成为过去的自己。黄渤孤独地游走过小城街头,一群中国大妈扭动着走形的、笨拙的身体,跳着广场舞。那一瞬间,宁浩最擅长营造的人间烟火气氤氲满屏;黄渤和徐峥得罪了夜总会小姐,被一群赶来的伪黑社会围堵,无论那个背后布满拔火罐印记的姑娘形象还是一群黑社会的人物设计,那个俗常的瞬间,那个黑夜中的街头,才是真正的宁浩,滞重的,粘稠的中国转型期气味,无需用力,宁浩就能手到擒来。可惜的是,这些在《心花路放》中都一闪而过。留下更多的只是不咸不淡不疼不痒的爱情故事。最可怕的是,宁浩开始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台词进行说教。他让黄渤拿着一瓶防狼喷雾剂,念上面的说明,“要正面面对”。宁浩多次用这句台词阐明他想传递的生活态度。一会“正面面对”,一会“阴影理论”。这种极其低劣的手法让人厌恶。拍电影就好好拍,你搞得又不是百家讲坛,你以为你是于丹吗?整部电影的结尾冗长而沉闷,多次让人以为已经结束,但发现线头又被拽了回来。宁浩像一个赖着舞台不走的过气艺人一样一次次谢幕,他似乎生怕这个结尾不够大团圆,不够靓丽,不够温暖。
7.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过,这几乎是宁浩的第一部普通话电影。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对普通话是本能地排斥的,人物大都固执地讲着各种方言。但是从这部电影开始,人们都讲起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变化。他曾经熟悉的、也是愿意叙述的是那些小城的底层人生,小城的审美意识与说话方式。而那些,在这部电影中都消散不见了。但那些东西才是让宁浩真正成为宁浩的戏核。这一次,宁浩选择了投降,让城乡结合部文明彻底向都市文明俯首称臣。某种程度上说,他投降的对象是市场与票房,从生意和工业的角度衡量,宁浩做得没有丝毫错误。毕竟,中国的电影观众处于低龄化的状态,小城观众又在兴起,而那些原本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城观众,都企图寻找一个影像中的“想象都市化”景观。宁浩的这部《心花路放》是就是一种相对准确的填喂。但问题是,这种讨巧让宁浩完全丧失了他本人签名式的标签。如果他还想走得更远,他必须反思这种当下获利的方式是否会损害长久的市场。在中国导演的谱系中,宁浩毕竟还是值得关注和分析的。他曾经的数部作品都曾给过人们惊喜。所以说,宁浩并不是无能,而只是在越来越复杂的外部影响下,开始显得失控。
8.宁浩被人所知是从《疯狂的石头》开始的。那部电影中,宁浩奠定了自己典型的“美妙的脏乱差”风格。那部作品模仿得深入神髓又满是本土气味。《疯狂的石头》中,宁浩近乎喷吐着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所有人物设定几乎都是残缺的,小偷、穷人、黑心商人,郭涛作为为数不多的正常人还被设定为患有前列腺炎,这个典型的具有隐喻色彩的病症勾勒着一个憋闷的时代,和其他人物身上的残缺一起奠定了宁浩被大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他的这部电影传达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主题“装逼被雷劈”。《疯狂的石头》中但凡装逼的人物最终的下场都很悲惨,装成香港摄影师的厂长儿子、国际大盗麦克等等都是宁浩信手拈来的嘲讽对象。他对于民间的底层小人物有着深切的爱意与由衷的赞美。
9.《疯狂的石头》的基调是标准的反英雄的,即使郭涛最终赢得了某种意义上的胜利,但他仍然是底层的卑微的胜利,最终也没有被戴上光环。宁浩给了这个小人物一个绝妙的礼物,那颗真的石头被他当做仿冒品戴在了女朋友的脖子上。宁浩用这样朴素的方式,不经意间传递了对小人物的同情和给予希望的方式。如今再回头去看《疯狂的石头》,仍然是耐看的。从影片初始,宁浩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在众多导演中独树一帜杀出重围的方式——对权贵阶层和文化精英的嘲讽以及坚实的民粹立场。从影片最初那个叨逼叨说着城市是母体和子宫的伪香港摄影师的出场,这个氛围就瞬间建立了起来。宁浩去除了一切高大上的可能,连影片中那块价值连城的石头都被设定为从公共厕所的墙壁中发掘出来的。宁浩搅动起了中国酱缸文化中的所有气味。影片有着多条线索同时演进的结构,稍显花哨但绝没有对普通观众造成接受障碍。
10.除了影片中那个在当时中国电影中少见的结构之外,《疯狂的石头》充满隐喻的细节。郭涛开着一辆属于濒临倒闭的工厂的面包车撞上了开发商秘书的宝马,那个冲撞的瞬间就是中国新阶层冲突的绝妙隐喻。而当双方选择私了的时候,处理交通事故的警察趴在引擎盖上开罚单,故意避开了双方的谈判。这个微妙的细节展露了权力地位的某种游移和变迁。文化冲突始终贯穿在整部电影之中,穿着肮脏工服的郭涛和工友与穿着肥大西装的房地产公司秘书、来自海外的江洋大盗撞上内地乱糟糟的现实、国营工厂倒闭的最后一瞬以及土地财政开始的当口,这一切都在通过细节呈现着中国转型期的肌理。郭涛同事面对着颐指气使的老板,选择了用拳头解决问题。泄露着宁浩对于底层起义的民粹主义隐秘趣味。这样的细节多年后被他用到了《无人区》中,自以为社会精英的徐铮碰到了大货车司机,但被对方痛打和羞辱。
11.中国当下审美趣味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式的,农业文明尚未完全终结,工业文明只部分建立,而有些先驱者却已经沉浸至后现代文明的迷梦。宁浩深谙这一切,众多有意思有意味的细节都在泄露着他对这些的熟稔,中国丝竹演奏的《天鹅湖》作为影片的配乐,徐铮把一个亭子放在了现代高楼模型的顶层,这些讽刺都隐含着知识分子的气质但也包裹着民间立场恶趣味的衣装,在达到批判的同时,也避免让人产生对精英主义的厌恶。其实《疯狂的石头》也有一个happy ending。恶人都死了,郭涛得以安稳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一直困扰于前列腺炎的郭涛终于痛快地尿了出来。宁浩从本能上乐于给底层人一条出路。这条出路是充满悲悯和同情的,而绝不像这部《心花路放》那样虚假,为了团圆而团圆。
12.《疯狂的石头》为宁浩赢得了名声和信任。他开始被授予更多的资金投拍了《疯狂的赛车》。这部电影让宁浩踏入了亿元俱乐部。无论当时的舆论还是他本人都对第二部作品表示满意。但客观地讲,与第一部电影的游刃有余相比,这部作品在内容上几乎不值一提。如果说第一部电影的内容由一块玉石折射了众人的欲望,那么这一次的全部故事,除了黄渤扮演一个自行车运动员之外,又到底和赛车有什么关系呢?最主要的,它开始失去了最可贵的烟火气,又是台湾帮会、又是泰国毒贩,这一切都是故意为了拉出几条线索的故事而设定的,徐铮出场之后一直在努力模仿电视购物的语气卖力地咯吱人笑,但始终毫无喜感,只留一出闹剧。徐峥与黄渤以及宁浩,一直是捆绑销售的。徐峥也被赋予了很多喜剧色彩,但实际上,徐峥最适合演绎的还是典型的中国新兴伪中产阶层。他最近优秀的表演其实不是在宁浩的戏里,而是那部《催眠大师》。而与宁浩的合作,被安排得最精当的应该是《无人区》中自以为是的律师。
13.至《疯狂的赛车》为止,宁浩已经被大众误解为一个喜剧导演。但其实,他的作品中有浓重的黑色幽默的成分、有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甚至有悲剧的底色。“我为戏剧负责,不为喜剧负责。”宁浩曾经这样说道。这是他最初的自觉意识,但后来,他显然已经失控。他开始故意地为喜剧部分负责,以满足人们对于他的审美预期。其实,宁浩的电影之路的开端,与喜剧没有任何关系。日后被影迷广泛提及的成名作《香火》是一部粗粝的写实电影,弥漫着悲伤的气氛,如同一部把视角低至尘埃的优异纪录片。同为山西人的宁浩,那部《香火》总让人想起贾樟柯的《小武》。氤氲的雾霾,模糊的视线。影片开头呈现的惨白、寒冷、贫穷的气氛,一驾电三轮,几棵枯树,应对着寒酸的资金量以及宁浩当时的内心世界,那是他当年想表达的,或者说只能表达的东西。那时候的编剧还只是宁浩自己,不像日后,编剧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它显露着完整的“作者电影”的意图。《香火》的主角是一个悲催的和尚,四处想办法重修倒塌的佛像,他被文物部门驱逐、独自化缘还被警察控制、出于无奈给人算命被小混混殴打,最终误打误撞给人看病骗到了钱,佛像修葺好之后,却被通知这座破庙即将被拆迁,以便修一条致富路。宁浩在这部懵懂的作品中显露了一个他自己喜爱的主题“一根筋”。和尚磨磨唧唧地对文物科的人说道“我是个和尚,和尚就得有庙,有庙就得有像。像塌了,就帮帮我。”这是一根筋的、屏蔽外部世界的逻辑。从此之后,这种“一根筋”的价值观就一直保留在宁浩的作品中。无论《疯狂的石头》中保卫科长对于石头的寻找,双方的攻防战,还是《疯狂的赛车》中黄渤一定要为师傅讨个说法的执拗以及《无人区》中双方的生死相逐都是这个主题的变体。
14.同样拥有这种“一根筋”主题的还有那部很少有人提及,更少有人会去找来认真看看的《绿草地》。那部充满写意味道的电影看似是一部儿童片,其实它真正描述的实质是文明冲突和社会转型。只不过,宁浩极其巧妙地把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隐藏在几个少数民族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影片首尾呼应地用两群人在幕布前拍照留念反应了这个错动的时代转轨期。草原上的一家在搭建起的天///安///门幕布前合影留念,而影片结尾,一群县城的人又在肮脏的街角搭起了草原的布景一起合影。宁浩用这个巧妙地带有少许善意的稍微味的方式呈现了人们对异质文明的窥探。那个偶然顺着河水漂来的乒乓球成为了外部文明的中介物,把封闭孤立而平静的草原文明搅动起涟漪。孩子们开始“一根筋”地追问这个白色的、被老人认为是夜明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就是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开端。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父亲拿着一本从外面带来的广告册页。上面印着北欧的发电风车,背景同样是一片草原。父亲要求工匠按照图片上的样子为自己修建一个一样的建筑。但无法成行,最终还是修筑了一个本土化的建筑物。这其中有对新兴文明的向往,也有对流失的土著文化的悲悯。更何况,宁浩还倾注了对于“人”的注视和同情。大女儿看到了一场拙劣的表演引发了去考歌舞团演员的梦想。而当她与父亲说起这些,父亲正在无聊地用轮胎和啤酒瓶玩游戏打发时间。父亲告诉她,你套中了酒瓶就去考,套不中就算了。她的命运瞬间就被一条破轮胎和几个啤酒瓶决定了。这本身有悲剧性和喜剧性交织的难以言说的味道。全家人扶着套马杆,套着易拉罐充当天线,努力寻找电视讯号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极其明显的隐喻,哪种文明终究会被取代,已经成为定局。全片的结尾,当小男孩毕力格去往县城的小学,无意间推开体育室大门的一瞬,就是“文化休克”的瞬间。他们曾经如此珍视“国球”原来只是一个个毫不值钱的玩具。那是他开始重新认识世界的当口。对于宁浩来讲,拍摄这部电影时,他对自己的电影之路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只是在尝试各种可能性。对于草原文化,宁浩是陌生的,但他还是拍出了难得的意蕴。而说回他自己更加熟悉的《香火》,其中显然有更自如的表达。
15.《香火》这部电影本身有一种美妙的自信,基于对地域文化的熟悉。回音缭绕的村广播、残存着文///革标语的戏台,人们宰羊时麻木的神情都在传达着作者信手拈来的熟稔,更重要的是方言。宁浩从这部电影就已经建立了对于方言的固执偏好。只不过这一次,方言是必需品,是表达这个小镇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经历了《疯狂的石头》中对方言的美妙应用之后,那些方言逐渐开始沦为一个故意逗乐的策略。在《香火》中,宁浩已经基本展示了用具体细节呈现时代特征的功力。事业单位中的人们百无聊赖地排练歌颂祖国的新年晚会节目,发廊和小姐、信仰的崩塌,消费主义探头探脑地兴起。在那些沉重的思索之间,也穿插着宁浩的小聪明和他天生的民间式的狡黠,他设定了妓女凑钱修佛像的桥段。夜总会“夜巴黎”也第一次出现在她的电影中,从而成为了他一直不忘的点睛之笔。从此之后,宁浩电影中所有夜总会都叫“夜巴黎”。这确实是典型的中国式名称,想象中的奢华,直接,又充斥着乡土气息。这些熟稔的内容,日后经过改良和适度商业化,被植入了《石头》中,成就了宁浩。但是,或许现在的宁浩觉得,自己熟悉的那些底层内容不足以再能吸引更大的市场,他需要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都市。于是才有了《心花路放》。他开始介入他自己都不感动的都市文化。对于都市文明,他仍有一种撞入感。对真正都市人早已见怪不惊的事务,他仍然有着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惊喜。其实,客观地讲,《心花路放》并非宁浩最差的作品。最差的应该是《黄金大劫案》。
16.《黄金大劫案》基本是一个由耍嘴皮子和段子组成的电影,大量镜头和情节都不推进故事进展。如果不是几个主演的台词功力撑着,电影早就塌了。这部片子中有太多不合逻辑的内容,这完全不该是重视逻辑的宁浩出品的产品。一个富可敌国的银行行长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千金冒着生命危险押送黄金;郭涛扮演的金标十三郎在一系列出糗之后,到电影结尾突然变身成一个英雄联盟般的人物,而那个小混混到底是如何得以混入了行长千金的闺房,又在行长府邸如入无人之境?当他被执行qiang决之后,为什么宁浩要剪辑一段跌入水中充满烂俗MV情调的场景呢?结尾为什么要有一只假模假式的蝴蝶兜兜转转呢?以宁浩的水准和认识,这些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他不但拍出了这样一部连基本情节都有问题的电影,竟然还开始在电影里塑造英雄。男一号小东北从一个典型的市侩混混儿突然变成了一个爱国电影评论评分革命者。与此同时,宁浩开始借用他的嘴讲道理,“有的事比命还贵,命可以不要。”一讲起这些,擅长描述底层生存法则的宁浩就显得力不从心,一旦一个人表述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时,结果就会这样虚弱。他安排了小东北骑上马决定出征的时候,那个人物瞬间就变成了无产阶级战士。说话时,连声带振动的位置都变了,曾经设定的东北话全都不见踪影,突然变成了人艺的舞台腔。这种“雄壮化”的歌颂方式,你能相信是出自宁浩之手吗?而最诡异的还是终极混战的一幕,充斥着完全无法衔接的剪辑,拙劣的特技,以及无法理解的人物心理转变。在一片狂轰滥炸之后,行长的千金和小东北竟然迅速回过神,站在一片死尸中间插科打诨,调情斗嘴……从这个意义上说,宁浩对自己的失控,并不是从如今这部《心花路放》才开始的。在他从影的这些年中,他赶上了中国电影票房井喷的时代。很少有导演能够真正清醒地对待每一部作品。宁浩只不过是个普通人而已。
17.但他毕竟还是拍出了《无人区》。这部电影是宁浩谱系中最异质化的一部作品。它继承了宁浩对于西方类型片的本土化能力。这个处于道德荒原和法外之地的故事,完美地映射了当下中国的某种潜在的社会现实与心理景观。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充满“坏人”的作品被禁数年,在大幅度修改之后才允许公映。即使后来的公映版本已经看得出对于原有主题的破坏,但仍然不失为一部优异的作品。姑且不论它对于人性善恶黑白的探讨,对于人兽暧昧界限的高声提问,也不说对于几个大牌演员的调教以达成的突破表演,单就舞美和道具而言,《无人区》就已经甩出中国同类电影太多。某种程度上说,它让人们看到了宁浩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疯狂的石头》之外的,与其气质迥异的另一条线索。它黑色、酷烈,充满直面人性探索的勇气。但显然,宁浩无意在这样的类型电影上继续前行,更遑论向着纵深再多走一步。从审查上讲,如果宁浩再继续沿着这条线索走下去,他的职业生涯将出现危险,从市场上讲,中国电影观众的小城化、低龄化和女性化现实,都在提醒制作者,这类电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收益。所以,宁浩转向《心花路放》这样的电影,是一种理性算计的行为。
18.宁浩熟悉的是嘈杂的市井文化,底层民众当中的算计、心思、善良、狡黠与劣根都是他可以信手拈来的东西。但当他一步步取得商业成功,他所考虑的以及涌向他的更多的资本要求他考虑的就不再只是那些个人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了。某种程度上说,他自己也更试图去考虑自己原本不熟悉的领域、人物的生活和内心。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宁浩架空了自己。在《心花路放》中的一切都在表明这一点,毫无根基、自以为是地提出观点,总以为深刻地触及到了时代的病理,但根本无法与观众构成有效的对话关系。以宁浩自己的意愿以及资本方和市场对他的期待,他不可能也决不应该回过头去沿着当年的《香火》走“作者电影”的路线,而他也注定无法拍摄那些标准意义上,内容空洞,只求绚丽的中国式大片。他能占领的其实是一个市场相对处于空白的类型片领域。如果他能占领,他就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自蚕食一块蛋糕。但是,《心花路放》绝不是这个类型产品的标准样貌。中国缺乏工业化的电影产品,更缺乏工业化电影的标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类型片。这与中国电影受众有关,中国中年男性不看电影。电影院的主流人群是21.5岁的年轻人,而其中女性观众又愈发崛起。这反向导致了中国电影必须使得题材低龄化,人物明星化。加之中国影院只有巨型Shopping Mall的植入模式,完全没有细分观众的可能,所以,电影愈发快钱化。这进一步让很多导演都不会或者不屑于去讲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而总是从创作之初就试图从视觉上寻找震撼的可能,或者就计划着从某个自以为是的故事中去传达某些理念和给出某种道理。他们不懂得,一旦故事讲得完整而纯熟,某些意义,甚至你意想不到的意义解读会自然从故事中生发出来,这一点才是美妙的。而不是像宁浩现在做的这样刻意而拧巴。宁浩现在需要做的是静下来想一想,他到底需要笼络多大规模的资本,获取多大规模的回报,以及到底把故事讲给谁看。更重要的是,要好好讲故事,别总想着讲道理。千万别成为于丹。
看完这部片子,圈姐问我,这片子癌不?我说癌,真癌,特别癌。
好笑不好笑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有人觉得好笑有人就觉得不好笑,但剧情有硬伤很雷很奇葩这个就可以拿来讨论了。
比如徐峥那条线,感觉一股敷衍了事的态度。阿凡达小妹,一个在旅游区当托坑游客的老江湖,怎么就那么容易动真感情?两次不辞辛苦千里送逼,徐峥那么明显一夜情的态度,她居然看不出来?徐峥最后居然就感动了、人物就转变了、就浪子回头了?敢不敢稍微把他俩的感情线写得感人一点、细腻一点?
更明显的是那条狗果汁儿。完全就是为了最后那个两条时空线的叙事诡计而存在的东西,在中间一大段剧情里面,狗就凭空消失了。估计导演把这狗给忘了。
亏我还一直期待怎么拿狗来猎艳呢!说好的教学片呢?我狗都买好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徐峥的性格转变莫名其妙,黄渤的性格转变其实也挺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就突然想通了、放下了,还转过头去教育了一番酒吧老板和他的狐朋狗友们。
你要早这么豁达没准儿周冬雨都已经让你拿下了知道不?
大概是导演看影片时长差不多了,黄渤差不多该想通了,于是就安排他想通了。
说实话我就觉得这片子拍得太敷衍、太凑合事,真不用跟宁浩自己比,跟大部分院线里正在上映的、还在认认真真做电影的人写出来的本子比,这都是一个不认真的电影作品。
顺便替张艺谋、冯小刚他们说句话。他们是属于观点落伍思想跟不上潮流的人而已,说得狠点就是土了。但他们绝对是认认真真做电影的人,里面人物的动机、人物的性格,都是经得起推敲,一看就是写剧本时花心思想过了的,态度比宁浩端正多了。
我不相信宁浩这个剧本写出来的时间超过两个月。我也不信宁浩自己看不出来这个剧本漏洞很多。比起相信这是宁浩能力问题,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他态度问题。
在我看来《心花怒放》的敷衍程度更《分手大师》差不多。但人家《分手大师》里邓超好歹露肉了啊……一个猎艳的片子你居然不让黄渤徐峥脱一次,是何居心?
我只从这部电影里看到情绪。后来知道这片子的缘起,是因为编剧岳小军同志被甩了,宁浩带着他一路向西去散心,路途上两弟兄聊出来的故事。
原来是个攒局电影啊……难怪难怪……
所以这片子里那种情绪是岳小军用来安慰自己的。
所以阿凡达小妹以这么卑微的态度死缠烂打、两次千里送逼来感化花心的徐峥;所以黄渤拿着一叠钱喝令马苏说“我错了”、“我爱你”,完事了黄渤还要嘲笑说,“你们女人是不是看见钱就能说我爱你啊”;所以虽然是袁泉甩了黄渤,但最后的高潮事件却是黄渤拯救了袁泉,虽然只是拯救一个影像。
实话实说,虽然片子说的是原谅、放下,但看完片子,没觉得岳小军同志放下了,还是怨气颇重。
在电影里发泄情绪没什么,但一是请稍微节制一点;二是能不能同时也把人物行动的合理性做充足一些呢?
最后,完全就事论事、不带人身攻击地说一句话,无论是片子里的黄渤,还是现实中的岳小军,我真的想说:其实吧,女人离开你,真的不是因为钱……
也可能是因为丑。
观后感 /yingping/3006.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影评:正义
- 上一篇:《蓝色骨头》影评观后感 《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