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影评观后感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艺术距离真实越来越远
——看《智取威虎山》
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引来了一阵巨大的轰动,这是始料不及的。一部红色经典被翻拍成一部徐氏风格的现代武侠片,不仅没有引起吐槽,反而赢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一时间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走进影院,为的是共襄盛举,一睹为快。这部影片所得到的其反响之热烈,其好评之众多,着实让业界内外吓了一大跳。公映两周,票房就突破了七个亿,成为历年来贺岁片中风头最劲者。
为什么一部看似是“恶搞”的影片,竟然如此受欢迎?这应该是人们的一种好奇心理在起作用。毕竟《林海雪原》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后来又改编成同名故事片电影,由张勇手与王润身主演,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好影片。里面的人物少剑波,杨子荣也成为尽人皆知的英雄,特别是杨子荣以过人的胆识,只身闯入威虎山,与坐山雕以及他手下的八大金刚斗智斗勇的场面,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到了文革时期,这个故事竟然被移植成京剧,变成一部京剧现代戏,这就是由上海京剧院演出的,著名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后来又把该剧拍成电影,由《早春二月》的导演谢铁骊执导,著名京剧艺术家童祥苓扮演杨子荣。里面的许多唱段,比如“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等,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深受观众喜爱,并广为传唱。这些个唱段当仁不让地成为,那个年代百姓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其影响力可谓不小,其持续时间也是以近十年计了。
这些辉煌毕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所以当有人再次把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时,人们就会十分好奇,而且他们也不能没有疑惑,那就是一个在过去已经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的故事,还有被翻拍成新电影的价值吗?如果真被翻拍出来电影评论评分排行榜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些个问号是对这个故事不陌生的人必然要有的。这也正是这部影片能够吸引很多人的原因所在。同时,年轻的一代人,他们也会慕名而来,一是受到了他们父辈的影响,二是他们自己也对这部影片有兴趣,因为那个片名本身就够酷够炫了,他们怎么会不愿意一探究竟呢!
结果是,的确好看,非常得引人入胜。奇妙的三D效果,夸张的喜剧噱头,神奇的故事桥段,激烈的战斗场面,均让人大开眼界。原来红色经典还可以这样来呈现,英雄人物还能够这样来演绎。这种与时俱进的诠释手法,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感受,也让他们心情放松地见证了正义必胜的一个过程。由于是一个现成的故事,很少人不会事先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所以这部片子虽然惊险无比,却让人看起来一点都不累,也不提心吊胆。完全就是一种消遣,是感官上的一种赏心悦目地享受。
因此,这部影片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不过,除了那些夺人眼球的表现手段,那些光怪陆离的戏剧情节而外,该片在故事的内在与人物的刻画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或提升,相反无论是同小说原作,还是故事影片,哪怕是京剧样本戏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说到底它也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商业片,追求的就是一种外在的与众不同,博得的就是一个热热闹闹,兼具的就是好莱坞动作大片的克隆山寨,没有什么真实性可讲,更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并不是一种严肃稳重的艺术创作。
尽管观众看完了会大呼过瘾,不过也就不会再有什么了,而且也很快就遗忘了。可以想见,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嫁接在一部深厚的文学原作上,这部电影决不会让人看得懂。其实这部影片是编导对原作成果的一种利用与消费,充其量就是为原作增添了一个搞笑版本而已,但是却坐收渔人之利。这样随意修改原作,在当前已经被一些人屡试不爽,尝到了不少的甜头,并且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了。今天有人可以加工《林海雪原》,明天就会有人用《红楼梦》做文章了。如果这样下去,所谓的艺术创作不就成了拆房队,专以暴力手段践踏所有的经典之作了!这个趋势要是不被阻止,其后果不堪设想。
还是以这部电影为例,如此这般的华丽编排,既模糊了故事的时代背景与特点,也严重地误导了观众,特别是那些年轻的,以及未来的观众。他们一定会以为当时的情形就是这个样子,少剑波率领的解放军小分队就像是一支无所不能的神奇特工队伍,他们手持现代武器,像超人一样地神勇无比。座山雕俨然也成了一个可以同解放军一较高下的大人物,他的手下兵多将广,乌泱泱地一片一片。他的威虎山上不仅有个庞大的军火库,居然还有飞机,大炮和坦克,就差没有海军了。离谱得已经到了匪夷所思,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了。
最后那场杨子荣追杀座山雕的戏,就是一个明证,简直是让人无法不嗤之以鼻。这种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原作上的做法,是相当不妥当的,自然也是对原作的一种极不尊重的行为。并且也只能令这部影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使艺术与真实的距离也越来越远。那么,这就会让人想到问题的另一面,一部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的电影,却众口一词都说好,不仅观众说好,媒体也说好,这就不简单了。这如果不是国人的欣赏水平在这个动荡的岁末年初之时,发生了一次集体性的滑坡,就不会再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了。
人们或许是厌烦了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希望看到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的同一个作品。不过毫无疑问的是,此刻的观众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简单,更渴求惊奇,更不拒绝快乐。因而哪怕是恶作剧,他们也不排斥。他们甚至觉得故事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忠于原作,是不是有可信性,都并不重要了。只要离奇就好,只要刺激就好,只要好看就好。至于艺术距离真实是不是越来越远了,他们就不会感兴趣,也不会去计较了!不用说,这些个症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共同悲哀。
极目四望,如今之时,不仅仅是艺术家太胆大妄为了,观众与媒体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这便是新《智取威虎山》所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观后感 /yingping/4204.html
——看《智取威虎山》
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引来了一阵巨大的轰动,这是始料不及的。一部红色经典被翻拍成一部徐氏风格的现代武侠片,不仅没有引起吐槽,反而赢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一时间人们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走进影院,为的是共襄盛举,一睹为快。这部影片所得到的其反响之热烈,其好评之众多,着实让业界内外吓了一大跳。公映两周,票房就突破了七个亿,成为历年来贺岁片中风头最劲者。
为什么一部看似是“恶搞”的影片,竟然如此受欢迎?这应该是人们的一种好奇心理在起作用。毕竟《林海雪原》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后来又改编成同名故事片电影,由张勇手与王润身主演,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好影片。里面的人物少剑波,杨子荣也成为尽人皆知的英雄,特别是杨子荣以过人的胆识,只身闯入威虎山,与坐山雕以及他手下的八大金刚斗智斗勇的场面,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到了文革时期,这个故事竟然被移植成京剧,变成一部京剧现代戏,这就是由上海京剧院演出的,著名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后来又把该剧拍成电影,由《早春二月》的导演谢铁骊执导,著名京剧艺术家童祥苓扮演杨子荣。里面的许多唱段,比如“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等,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深受观众喜爱,并广为传唱。这些个唱段当仁不让地成为,那个年代百姓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其影响力可谓不小,其持续时间也是以近十年计了。
这些辉煌毕竟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所以当有人再次把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时,人们就会十分好奇,而且他们也不能没有疑惑,那就是一个在过去已经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的故事,还有被翻拍成新电影的价值吗?如果真被翻拍出来电影评论评分排行榜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些个问号是对这个故事不陌生的人必然要有的。这也正是这部影片能够吸引很多人的原因所在。同时,年轻的一代人,他们也会慕名而来,一是受到了他们父辈的影响,二是他们自己也对这部影片有兴趣,因为那个片名本身就够酷够炫了,他们怎么会不愿意一探究竟呢!
结果是,的确好看,非常得引人入胜。奇妙的三D效果,夸张的喜剧噱头,神奇的故事桥段,激烈的战斗场面,均让人大开眼界。原来红色经典还可以这样来呈现,英雄人物还能够这样来演绎。这种与时俱进的诠释手法,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感受,也让他们心情放松地见证了正义必胜的一个过程。由于是一个现成的故事,很少人不会事先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所以这部片子虽然惊险无比,却让人看起来一点都不累,也不提心吊胆。完全就是一种消遣,是感官上的一种赏心悦目地享受。
因此,这部影片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不过,除了那些夺人眼球的表现手段,那些光怪陆离的戏剧情节而外,该片在故事的内在与人物的刻画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或提升,相反无论是同小说原作,还是故事影片,哪怕是京剧样本戏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说到底它也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商业片,追求的就是一种外在的与众不同,博得的就是一个热热闹闹,兼具的就是好莱坞动作大片的克隆山寨,没有什么真实性可讲,更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并不是一种严肃稳重的艺术创作。
尽管观众看完了会大呼过瘾,不过也就不会再有什么了,而且也很快就遗忘了。可以想见,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嫁接在一部深厚的文学原作上,这部电影决不会让人看得懂。其实这部影片是编导对原作成果的一种利用与消费,充其量就是为原作增添了一个搞笑版本而已,但是却坐收渔人之利。这样随意修改原作,在当前已经被一些人屡试不爽,尝到了不少的甜头,并且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了。今天有人可以加工《林海雪原》,明天就会有人用《红楼梦》做文章了。如果这样下去,所谓的艺术创作不就成了拆房队,专以暴力手段践踏所有的经典之作了!这个趋势要是不被阻止,其后果不堪设想。
还是以这部电影为例,如此这般的华丽编排,既模糊了故事的时代背景与特点,也严重地误导了观众,特别是那些年轻的,以及未来的观众。他们一定会以为当时的情形就是这个样子,少剑波率领的解放军小分队就像是一支无所不能的神奇特工队伍,他们手持现代武器,像超人一样地神勇无比。座山雕俨然也成了一个可以同解放军一较高下的大人物,他的手下兵多将广,乌泱泱地一片一片。他的威虎山上不仅有个庞大的军火库,居然还有飞机,大炮和坦克,就差没有海军了。离谱得已经到了匪夷所思,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了。
最后那场杨子荣追杀座山雕的戏,就是一个明证,简直是让人无法不嗤之以鼻。这种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原作上的做法,是相当不妥当的,自然也是对原作的一种极不尊重的行为。并且也只能令这部影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使艺术与真实的距离也越来越远。那么,这就会让人想到问题的另一面,一部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的电影,却众口一词都说好,不仅观众说好,媒体也说好,这就不简单了。这如果不是国人的欣赏水平在这个动荡的岁末年初之时,发生了一次集体性的滑坡,就不会再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了。
人们或许是厌烦了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希望看到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的同一个作品。不过毫无疑问的是,此刻的观众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简单,更渴求惊奇,更不拒绝快乐。因而哪怕是恶作剧,他们也不排斥。他们甚至觉得故事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忠于原作,是不是有可信性,都并不重要了。只要离奇就好,只要刺激就好,只要好看就好。至于艺术距离真实是不是越来越远了,他们就不会感兴趣,也不会去计较了!不用说,这些个症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共同悲哀。
极目四望,如今之时,不仅仅是艺术家太胆大妄为了,观众与媒体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这便是新《智取威虎山》所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观后感 /yingping/4204.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血色孤语》影评观后感
- 上一篇:《鸟人》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