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观后感影评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一次别离》观后感影评
(一)
对有信仰的人,我总是很尊敬的。可以说,瑞茨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她相信真主阿拉,才在最后,痛苦地拒绝手按《古兰经》发誓。她是仁慈和善良的,并且爱存于心。电影中的一个她为丈夫求情于法官请法官赦免她丈夫坐牢3天的镜头,让我深深感受到她的爱和痛苦。不同于很多人的埋怨和厌恶,她对丈夫的疼惜及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宽容,那种竭尽全力的近乎呐喊的祈求,“您就像他的兄长一样”,是极有力量的。我想,法官最后也是被她那真诚的请求和对主的虔诚所感动而改变主意的。她是极有爱的,正是因为对丈夫失业被债主追债所迫,她希望自己能帮丈夫还债,所以她才来到纳德家照顾他父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当她发现老爷子尿裤子后,她想让老爷子自己换洗无果后。终是过意不去,不忍视若无睹。但她先是打了一个咨询电话,讲了她的疑虑,方才给老爷子换洗裤子。但她内心终究是觉得犯了戒律的,她是自责的。和女儿的相处方式,其实是像朋友那样的,当她发现腹中胎儿踢自己时,赶快让女儿来听,那个画面是温馨的,她们更是幸福的。她是有尊严的。当她被误解自己偷拿雇主家的钱的时候,尽管她有难言的苦衷,但在纳德激动的情绪下,她似乎百口莫辩,她是没有说话机会的。相比于失去孩子,她觉得纳德冤枉她是小偷,更让她感到委屈和愤怒。对那样一个善良的人来说,纳德那样激动的、武断的行为显得过于自私了。最后,她终是输给了内心的挣扎,告诉了西敏流产的主要原因。她是虔诚和无奈的,又是仁慈和痛苦的,她不敢告诉丈夫,又不愿违反真主。她最后都是心存疑虑的,也没有手按《古兰经》发誓。她是值得同情和尊敬的。
另一个女人,西敏,姣好的面容,先进的理念,知性,善良,温柔,富有怜悯心,也是知道怎样去爱的。我觉得她挺可怜的,结婚了14年的丈夫,竟然对于她的离家,如此默然,没有一句挽留和哄爱。所以当她像是对公公又像是对自己说,结婚14年了,他就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的时候,我是理解她的。她是需要纳德的挽留的,如果这样,她是极有可能留下来的。
我觉得她是一个好母亲,对于女儿,她是尊重和疼爱的,像对待朋友一般。即使是放在当今的中国,她依旧是个新时代女性。她负气离家,并没有强迫女儿一同前往姥姥家;当她第二次生气要走时,对于女儿的挽留,她对女儿说,我去车上等你。当女儿深受煎熬,内心痛苦,找到她的时候,她慈爱地抱住女儿,亲吻她的鬓角;当她得知瑞茨丈夫跑到学校闹事,很担心女儿的安危,而后,出于对女儿安全的考虑,她主动和纳德谈话,希望带女儿走。
她是一个好妻子,在丈夫遇到困难时,她忙着抵押房子,筹集保释金。主动找到瑞茨丈夫,希望早点把问题解决,在这过程里,我看到的不仅是她为女儿的安全考虑,还有她对瑞茨一家,对穷苦人的体察和怜悯。
她是一个好媳妇儿,离家前,告别公公,被公公拉住,可以看出公公是不舍的,可以想象公公对这个儿媳是满意的。虽然老人患有老年痴呆,其实,心里是知道的。
但她去意已觉,只好叫女儿来帮忙。即使离家,却依然关心家里,关心老公公,在瑞茨照顾公公遇到问题时,她耐心想办法解决。当丈夫身陷囹圄时,她把公公接回娘家,照顾得很好。
相比于丈夫,西敏的身上,有更多的柔和。
纳德,带给我的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她是极爱父亲,也极爱女儿的,但整个影片看下来,我似乎并没有看到他对妻子的关爱和体贴。
“他就是个老年痴呆,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还要留在国内照顾他”“他不记得我是他儿子,但我知道他是我父亲啊,我是绝不会抛下他的”当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有的更多的是欣赏和敬佩。虽然父亲患病,但他觉得父亲是知道的,他尊重父亲,尊重他的感受,其一,他想看看父亲腿上是否有淤伤,让女儿离开,后来又把门关上,“爸爸,没人了,把裤子脱了,我想看电影影评看是否哪里有淤伤”。其二,当他带父亲去医院做体检,希望得到受伤保告作为控诉证据,衬衫纽扣解到一大半时,他改变主意了,“我也不知道淤伤是不是从床上摔下来造成的”,复又为父亲扣上纽扣。其实,我还觉得有一部分原因是因受了瑞茨的影响。纳德并不把父亲当痴呆者对待,他照顾他始终有爱的温暖。照顾老人本该投入情感,并非机械的冷冰冰的像流水作业那般。而实际生活中,却少有人做到这一点。纳德他不仅那样说了,他确实那样做了。给父亲洗澡、穿衣、按摩;陪父亲同孩子们玩桌游,赢了和父亲击掌;回家和父亲亲吻;对父亲的关爱和照顾可以说很细腻了。当回到家,发现瑞茨不在,父亲手被绑,从床上掉到地上,险些丧命的时候,他还是很理智的,“别怕,他还有呼吸”,帮着父亲洗脸,做按摩,活动手脚……幸而捡回一条命。同时,他是极愤怒的,以至于失去理智,一点也不给瑞茨说话、解释的机会,还执意、愤怒地将她轰出门外……
关于教育,他细腻,认真,执着,充满爱意。对于女儿,第一个场景,考察女儿的发音,让她说出正确的波斯语发音,纠正她不管是谁说的应该发什么音,要坚持正确的发音,该怎样发就怎样发,被老师扣分也无妨。第二个场景是在加油站加油,他告诉女儿,不管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就好。他要求女儿要回小费,他说“小费是给做了事的人,他没做什么,不应该拿小费”。当女儿要回小费后,他让女儿拿着,女儿很惊讶的!父女在回家的楼梯上,像孩子游戏般互相追赶,好温馨又好快乐。他是很爱女儿的,跟女儿的相处也更注重交流和沟通,坚守中带有细腻。他对女儿是坦言的,面对女儿的追问,他是认真且诚实的。
对于瑞茨女儿,他也是以爱相待的。“宝贝,别让父辈的恩怨给你带来伤害”,当他觉察到小女孩对他的胆怯时,他温柔地对小女孩说道,并且帮她把她的图画书放进书包里。
同时,他也是固执的。对于瑞茨的流产,他一直在为自己找理由。当和妻子争论时,他怪这怪那,把责任往外推得一干二净,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不是缺乏自我反省呢?关于赔偿金,“给了他们钱,就等于承认我有错”,瑞茨流产,难道你就一点错都没有吗?对待妻子,“我情愿蹲监狱,也不要用你的钱”“你就想赔钱了事,好早点移民!”……在很多时候,他都忽视了自己的妻子,忽视了她的感受、期待和爱。从始到终,他都没有说一句温情的话,也难怪最后会走向离婚。我想,很多情况,他都可以换一种解决方式的。多数时候,他太不柔和了,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看法,有时候,显得太情绪化了,根本不好好听听旁人说的话,比如妻子的话,瑞茨的话。如果这样,他很难生活得幸福,也注定孤独终老。
瑞茨的母亲,真是一个好母亲呢!慈爱,善良,宽容,明理,遇到这样的丈母娘,真是三生有幸啊!“怎么,你们俩还没离婚呢,就打算不见面啦”,“你遇到难题了,怎么不告诉我们呢”,“去把房子做抵押”。类似这样的问题,她总用她的爱去解决、去帮助。对于纳德,她把他当儿子般对待,包涵着真情的关爱和仁慈。她无疑是值得尊敬和感谢的。
西敏与纳德的女儿,梅特,她的表情,眼神,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是冷静和理智的,同时带了点凉幽幽的味道。在洗衣机应该如何使用上,她告诉父亲自己的答案,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细心、冷静的人。但当她看到爷爷摔倒在地,生命垂危时,泪流满面,她是那么地害怕、无措和恐惧,她终究是一个孩子!
同时,她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在她对其父的追问下,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纳德也是在她的追问下,仔细思考和改变着。孩子,终究是更单纯的,她很在乎她爸有没有撒谎,不止一次地问她爸,“你知道瑞茨怀孕吗”……因为她爸在她心里是很有分量的,很相信他的,但她通过一些细节心存疑虑,她希望得到证实,但她心底又是不愿接受爸爸撒谎的。当她从父亲那里得到答案后,后来被法官审问时,她被动地选择了谎言,但她是痛苦和挣扎的。所以她投入妈妈的怀抱,寻求安慰和爱抚。
同时,她企图通过自己的方式,维持家庭的和谐。后来,她收拾好行李要出门准备跟随妈妈去姥姥家住时,她流着泪伤心地对她爸说,你为什么不答应给他们钱,这样妈妈就会回来的,她的东西都在车上,我都看见了……正式因为这,她爸改变主意了,“如果你认为我做错了,就让你妈回来,给他们打电话,商量赔钱的事”……
直到影片结束,梅特最终都没有给我们答案,她是选择跟谁过。
(二)
其实,两个孩子,瑞茨女儿和梅特,他们就像两个观察者,以孩子的视角,静静地观察着周围世界的变化,争吵,打闹……瑞茨女儿那双大大的眼睛,清澈明亮的眼神,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当她扭玩老爷爷的氧气瓶的旋钮时,我真为她捏把汗,幸运的是,老爷子并没有因此丧命。当她看到妈妈被误会是小偷,与纳德争执时,她眼神里满含了担心和害怕。我以为影片在后来会告诉人们钱的去向,还瑞茨清白的。
老师说,正是由于纳德的固执和坚守,才逼出了事情的真相。出乎所有人意料,瑞茨的流产,更主要的原因是找老人的途中被车撞了。纳德是固执的,他一直在寻找真相,他的选择更艰难,更孤单,更痛苦,其实,内心也是脆弱的。当他给父亲洗澡时,趴在父亲肩上哭了。我并没有意识到,儿媳走后第二天,老人尿床了,这是一种悄然的别离。
电影中法律和信仰的对比也是在课堂的交流上新认识到的一点。上老师的课,总是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点,有的东西我没看出来,也没有感受到,一堂课下来就丰富了不少。所以说嘛,我们是需要聆听和交流的。
(三)
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扇窗,一扇开向伊朗的窗。通过这部电影,填充了我认知里对伊朗的空白,让我多了一些对伊朗的了解。
“一次别离”,这个名字,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的,纳德与西敏在一开始离婚未成,就是一次别离。这部影片,我是喜欢的,有还想再看一遍的冲动。不知道下次会有什么新鲜的观感?
观后感 /yingping/7573.html
(一)
对有信仰的人,我总是很尊敬的。可以说,瑞茨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她相信真主阿拉,才在最后,痛苦地拒绝手按《古兰经》发誓。她是仁慈和善良的,并且爱存于心。电影中的一个她为丈夫求情于法官请法官赦免她丈夫坐牢3天的镜头,让我深深感受到她的爱和痛苦。不同于很多人的埋怨和厌恶,她对丈夫的疼惜及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宽容,那种竭尽全力的近乎呐喊的祈求,“您就像他的兄长一样”,是极有力量的。我想,法官最后也是被她那真诚的请求和对主的虔诚所感动而改变主意的。她是极有爱的,正是因为对丈夫失业被债主追债所迫,她希望自己能帮丈夫还债,所以她才来到纳德家照顾他父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当她发现老爷子尿裤子后,她想让老爷子自己换洗无果后。终是过意不去,不忍视若无睹。但她先是打了一个咨询电话,讲了她的疑虑,方才给老爷子换洗裤子。但她内心终究是觉得犯了戒律的,她是自责的。和女儿的相处方式,其实是像朋友那样的,当她发现腹中胎儿踢自己时,赶快让女儿来听,那个画面是温馨的,她们更是幸福的。她是有尊严的。当她被误解自己偷拿雇主家的钱的时候,尽管她有难言的苦衷,但在纳德激动的情绪下,她似乎百口莫辩,她是没有说话机会的。相比于失去孩子,她觉得纳德冤枉她是小偷,更让她感到委屈和愤怒。对那样一个善良的人来说,纳德那样激动的、武断的行为显得过于自私了。最后,她终是输给了内心的挣扎,告诉了西敏流产的主要原因。她是虔诚和无奈的,又是仁慈和痛苦的,她不敢告诉丈夫,又不愿违反真主。她最后都是心存疑虑的,也没有手按《古兰经》发誓。她是值得同情和尊敬的。
另一个女人,西敏,姣好的面容,先进的理念,知性,善良,温柔,富有怜悯心,也是知道怎样去爱的。我觉得她挺可怜的,结婚了14年的丈夫,竟然对于她的离家,如此默然,没有一句挽留和哄爱。所以当她像是对公公又像是对自己说,结婚14年了,他就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的时候,我是理解她的。她是需要纳德的挽留的,如果这样,她是极有可能留下来的。
我觉得她是一个好母亲,对于女儿,她是尊重和疼爱的,像对待朋友一般。即使是放在当今的中国,她依旧是个新时代女性。她负气离家,并没有强迫女儿一同前往姥姥家;当她第二次生气要走时,对于女儿的挽留,她对女儿说,我去车上等你。当女儿深受煎熬,内心痛苦,找到她的时候,她慈爱地抱住女儿,亲吻她的鬓角;当她得知瑞茨丈夫跑到学校闹事,很担心女儿的安危,而后,出于对女儿安全的考虑,她主动和纳德谈话,希望带女儿走。
她是一个好妻子,在丈夫遇到困难时,她忙着抵押房子,筹集保释金。主动找到瑞茨丈夫,希望早点把问题解决,在这过程里,我看到的不仅是她为女儿的安全考虑,还有她对瑞茨一家,对穷苦人的体察和怜悯。
她是一个好媳妇儿,离家前,告别公公,被公公拉住,可以看出公公是不舍的,可以想象公公对这个儿媳是满意的。虽然老人患有老年痴呆,其实,心里是知道的。
但她去意已觉,只好叫女儿来帮忙。即使离家,却依然关心家里,关心老公公,在瑞茨照顾公公遇到问题时,她耐心想办法解决。当丈夫身陷囹圄时,她把公公接回娘家,照顾得很好。
相比于丈夫,西敏的身上,有更多的柔和。
纳德,带给我的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她是极爱父亲,也极爱女儿的,但整个影片看下来,我似乎并没有看到他对妻子的关爱和体贴。
“他就是个老年痴呆,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还要留在国内照顾他”“他不记得我是他儿子,但我知道他是我父亲啊,我是绝不会抛下他的”当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有的更多的是欣赏和敬佩。虽然父亲患病,但他觉得父亲是知道的,他尊重父亲,尊重他的感受,其一,他想看看父亲腿上是否有淤伤,让女儿离开,后来又把门关上,“爸爸,没人了,把裤子脱了,我想看电影影评看是否哪里有淤伤”。其二,当他带父亲去医院做体检,希望得到受伤保告作为控诉证据,衬衫纽扣解到一大半时,他改变主意了,“我也不知道淤伤是不是从床上摔下来造成的”,复又为父亲扣上纽扣。其实,我还觉得有一部分原因是因受了瑞茨的影响。纳德并不把父亲当痴呆者对待,他照顾他始终有爱的温暖。照顾老人本该投入情感,并非机械的冷冰冰的像流水作业那般。而实际生活中,却少有人做到这一点。纳德他不仅那样说了,他确实那样做了。给父亲洗澡、穿衣、按摩;陪父亲同孩子们玩桌游,赢了和父亲击掌;回家和父亲亲吻;对父亲的关爱和照顾可以说很细腻了。当回到家,发现瑞茨不在,父亲手被绑,从床上掉到地上,险些丧命的时候,他还是很理智的,“别怕,他还有呼吸”,帮着父亲洗脸,做按摩,活动手脚……幸而捡回一条命。同时,他是极愤怒的,以至于失去理智,一点也不给瑞茨说话、解释的机会,还执意、愤怒地将她轰出门外……
关于教育,他细腻,认真,执着,充满爱意。对于女儿,第一个场景,考察女儿的发音,让她说出正确的波斯语发音,纠正她不管是谁说的应该发什么音,要坚持正确的发音,该怎样发就怎样发,被老师扣分也无妨。第二个场景是在加油站加油,他告诉女儿,不管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就好。他要求女儿要回小费,他说“小费是给做了事的人,他没做什么,不应该拿小费”。当女儿要回小费后,他让女儿拿着,女儿很惊讶的!父女在回家的楼梯上,像孩子游戏般互相追赶,好温馨又好快乐。他是很爱女儿的,跟女儿的相处也更注重交流和沟通,坚守中带有细腻。他对女儿是坦言的,面对女儿的追问,他是认真且诚实的。
对于瑞茨女儿,他也是以爱相待的。“宝贝,别让父辈的恩怨给你带来伤害”,当他觉察到小女孩对他的胆怯时,他温柔地对小女孩说道,并且帮她把她的图画书放进书包里。
同时,他也是固执的。对于瑞茨的流产,他一直在为自己找理由。当和妻子争论时,他怪这怪那,把责任往外推得一干二净,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不是缺乏自我反省呢?关于赔偿金,“给了他们钱,就等于承认我有错”,瑞茨流产,难道你就一点错都没有吗?对待妻子,“我情愿蹲监狱,也不要用你的钱”“你就想赔钱了事,好早点移民!”……在很多时候,他都忽视了自己的妻子,忽视了她的感受、期待和爱。从始到终,他都没有说一句温情的话,也难怪最后会走向离婚。我想,很多情况,他都可以换一种解决方式的。多数时候,他太不柔和了,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看法,有时候,显得太情绪化了,根本不好好听听旁人说的话,比如妻子的话,瑞茨的话。如果这样,他很难生活得幸福,也注定孤独终老。
瑞茨的母亲,真是一个好母亲呢!慈爱,善良,宽容,明理,遇到这样的丈母娘,真是三生有幸啊!“怎么,你们俩还没离婚呢,就打算不见面啦”,“你遇到难题了,怎么不告诉我们呢”,“去把房子做抵押”。类似这样的问题,她总用她的爱去解决、去帮助。对于纳德,她把他当儿子般对待,包涵着真情的关爱和仁慈。她无疑是值得尊敬和感谢的。
西敏与纳德的女儿,梅特,她的表情,眼神,很多时候给我的感觉是冷静和理智的,同时带了点凉幽幽的味道。在洗衣机应该如何使用上,她告诉父亲自己的答案,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细心、冷静的人。但当她看到爷爷摔倒在地,生命垂危时,泪流满面,她是那么地害怕、无措和恐惧,她终究是一个孩子!
同时,她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在她对其父的追问下,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纳德也是在她的追问下,仔细思考和改变着。孩子,终究是更单纯的,她很在乎她爸有没有撒谎,不止一次地问她爸,“你知道瑞茨怀孕吗”……因为她爸在她心里是很有分量的,很相信他的,但她通过一些细节心存疑虑,她希望得到证实,但她心底又是不愿接受爸爸撒谎的。当她从父亲那里得到答案后,后来被法官审问时,她被动地选择了谎言,但她是痛苦和挣扎的。所以她投入妈妈的怀抱,寻求安慰和爱抚。
同时,她企图通过自己的方式,维持家庭的和谐。后来,她收拾好行李要出门准备跟随妈妈去姥姥家住时,她流着泪伤心地对她爸说,你为什么不答应给他们钱,这样妈妈就会回来的,她的东西都在车上,我都看见了……正式因为这,她爸改变主意了,“如果你认为我做错了,就让你妈回来,给他们打电话,商量赔钱的事”……
直到影片结束,梅特最终都没有给我们答案,她是选择跟谁过。
(二)
其实,两个孩子,瑞茨女儿和梅特,他们就像两个观察者,以孩子的视角,静静地观察着周围世界的变化,争吵,打闹……瑞茨女儿那双大大的眼睛,清澈明亮的眼神,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当她扭玩老爷爷的氧气瓶的旋钮时,我真为她捏把汗,幸运的是,老爷子并没有因此丧命。当她看到妈妈被误会是小偷,与纳德争执时,她眼神里满含了担心和害怕。我以为影片在后来会告诉人们钱的去向,还瑞茨清白的。
老师说,正是由于纳德的固执和坚守,才逼出了事情的真相。出乎所有人意料,瑞茨的流产,更主要的原因是找老人的途中被车撞了。纳德是固执的,他一直在寻找真相,他的选择更艰难,更孤单,更痛苦,其实,内心也是脆弱的。当他给父亲洗澡时,趴在父亲肩上哭了。我并没有意识到,儿媳走后第二天,老人尿床了,这是一种悄然的别离。
电影中法律和信仰的对比也是在课堂的交流上新认识到的一点。上老师的课,总是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点,有的东西我没看出来,也没有感受到,一堂课下来就丰富了不少。所以说嘛,我们是需要聆听和交流的。
(三)
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扇窗,一扇开向伊朗的窗。通过这部电影,填充了我认知里对伊朗的空白,让我多了一些对伊朗的了解。
“一次别离”,这个名字,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的,纳德与西敏在一开始离婚未成,就是一次别离。这部影片,我是喜欢的,有还想再看一遍的冲动。不知道下次会有什么新鲜的观感?
观后感 /yingping/7573.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机械姬》影评观后感
- 上一篇:《一个勺子》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