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烦恼影评观后感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夏洛特烦恼影评观后感
去年就听国内很多朋友说起这部电影,说是八零后开始怀旧一力作。谈及之人无不带有惆怅之言,提及那些熟悉的校园环境,电影里耳熟能详的歌曲,朦胧心动少年恋情,以及生命之失之交臂遗憾。每一个人都有夏洛的烦恼,只不过烦恼之不同而已。有人或是未曾努力学习的美好年华,有人也许是从未表达的青涩爱情,有人是年少轻狂中未能体味的父母深情,有人或许只是一种莫名惆怅,无论哪一种烦恼,在其深处感叹的都是未曾把握的飞逝美好时光吧。
电影上映时候看到各种正负面评论,但由于在海外种种原因,都没有时间去看一下这部作品,直到昨天才在大考过后的晚上,从网上翻出,看了一遍,在简单穿越主线里面,嬉笑贫嘴台词之间,默默也模仿怀旧了一次。严格来说,夏洛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烦恼和怀念,倒是给了我一些想法,一些关于电影和现实的想法。无论是秋雅的美,还是冬梅的粗,大春的傻,还是袁华的傲,或是夏洛的逗,电影中的美丑总是明显相对,人物个性一旦设定就不轻易变化,而在现实中总是美恶相随相形,万物不断变化。
曾经有人在知乎上评论说,该片极力推崇身边最普通的爱才是最真实的爱之主题思想是一种文艺过度美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没有办法用梦境回到过去,重新生活,也不见得就一定会遇到冬梅和秋雅这么鲜明对比的两个人,有这么不同的两种感情。可是,我要说的是电影就是电影。它的作用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想观看在普通生活中无法遭遇的经历的需求,同时带给上至制作发行公司,下至演员,工作人员最大利益。所以在电影创造力如此疲软,想象空间如此有限的今天,这么一部作品的出现,的确也带给了观众和娱媒很多乐趣和话题。话题中最多出现的,无非就是一种现实情况和艺术情节处理当中的错位。有评论认为这样的错位是一种误导,误导不误导,暂且不能论定,毕竟电影为了上映和商业目的,加之影视表现不像文字,受到时间和空间设定限制,必须做出调节和改变。该片反映的只不过是一种最基本理想,那就是“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也许如何如何”的通行无限假设。影片并没有过分引导观众去解读其他的社会现象,比如当今变味的同学会/婚礼,当年刻板,落后的中学教育,不一样家庭背景带来的不同的人生际遇等等。该片只是用文艺形式比较如实演绎了这些场景,给了观众充分的空间去回味或者解读。除以上所提及这些之外,我更加感兴趣的是被这部电影里简单化的复杂社会现实。
秋雅的美和冬梅的粗
美和丑一贯是一种强烈的对冲和相较,也更是一种相随和相形。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讲的就是人人知美,是因为丑之存在对比,若无丑,亦无美的道理。电影中秋雅的柔美是冬梅对比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任何一个审美正常的人,自然会先近秋雅,而后知冬梅,所以无论是袁华还是夏洛,他们的选择都很正常。
从人类进化学的理论上来说,更美丽对称的面孔和躯干,象征着更加优异的遗传基因。这种为了个体基因进化而做出的自然选择,是出生时候就设定在人类意识里的,是难以转化的出厂设置。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都对大众认同的美有一种追求,这种求同存异的心理,也是非常自然的反应。
让情节偏离现实轨道的是对于两人和夏洛感情的描写。电影中所表现的是夏洛成名后与秋雅结为夫妻。而秋雅似乎更多关心的是夏洛的创作能力和事业发展。简而言之,电影想表现的是秋雅一直关注的是夏洛是否是她在人生道路和婚姻里面一个盈利的投资。她的爱情和婚姻选择趋向是“投资—收益”型。与之相反的是,冬梅关心的并不是夏洛的才华,而是这个真实的人。冬梅为了爱而爱,从小到大,对夏洛都是一种似乎无条件的爱和无私付出。她关心夏洛是否吃饱穿暖,为了他成功而高兴,不为他失意而气恼,甚至为了他能够付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电影里冬梅的爱是一种“付出—无求”爱。加上我上面对两个人外形的分析,这里可以总结出一种外貌和性情对应模式:“美貌—自私”,“丑陋—无暇”。这种交错的搭配模式非常有趣地展现在多种电影里和文学表现形式里。然而,如果我们回到社会心理学研究上,不难发现这样交错搭配其实通常是违背常理的。
根据心理研究和社会调查,人们都趋向于对于外貌美好的人更加热情,信任和友好,人们也普遍相信外貌较好的人具有更加良好的性情和更多人格魅力。所以这也是为何社会上雨后春笋般出现整容变美,而不是变丑。一个外形好的人,在过往的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受到更多的良性和正面反馈,这些正面反馈帮助他/她更加自信,建立起更好更完善的人格系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个外形欠缺的人,从小在人际交往中碰壁远大于受欢迎,甚至受到很多恶意中伤和心理,身体上的欺负,这些信息会让他/她竖立起更多隔膜,对于自己缺乏自信,产生怀疑,甚至回避社交。青少年时候这样的经历,往往会跟随很多人走完一辈子。根据很多社会心理研究,外形良好的人比外形欠缺的人具有更好的性情,更高收入,更多朋友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回到电影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更有可能的搭配是秋雅的美丽和无私,冬梅的丑陋和狭隘。
秋雅的爱和冬梅的爱
前面说到两人对夏洛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那么这里就另开一篇分析一下。影片认为秋雅的爱是有条件的,看中夏洛的才华,以及这种才华带给自己的优越物质生活和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为了证明这种爱的空洞和不牢靠,近片子结尾处甚至用了袁华和秋雅出轨的镜头来阐述这个观点。同时,为了说明冬梅爱的朴实真挚无华,设计了冬梅多次为夏洛无条件出头和自我牺牲的情节。但是若仔细分析,又有哪种爱情是没有条件的呢??
人在追求爱情的同时都是在追求一种自我满足和实现。这种满足和实现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爱一个人一定是有条件的,只不过有的条件是物质的,有的条件是理想的,有的则是综合的。
单从影片上来看,秋雅的爱是有明显表现条件的,那就是她爱夏洛的才华和成功。她害怕夏洛失去这些,因为一旦夏洛没有这些,那么意味着她同时丧失了生活里物质和精神的支柱,所以她一直鼓励夏洛的创作,全力支持打理他的事业,陪他出通告,危机公关,处理各种事宜。电影为了表现对这种现实版本夫妻生活的鄙夷,特意加了一个秋雅出轨的画蛇添足的镜头。如果在现实生活里,即使有出轨的事实存在,秋雅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太太,她可以说是一个支撑起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她懂得公关,替丈夫打理公司,安排调动人员,全力支撑丈夫事业,在必要时候给男人压力和动力,又在适当时候做小女人状陪在夏洛身边,最难得可贵的是她有形象有气质,这些都是一个能帮助男人事业的女人之不可多得的素养。她用这些来交换自己所得,当之无愧。漂亮的女人是一种珍贵资源,漂亮能干懂事的女人就是稀缺资源了。稀缺资源就要最大化利用和更好管理,所以找夏洛这个平台发挥自己肯定是最正确的选择。至于爱的交换条件,现实之爱都是有条件的。秋雅看中夏洛的才华和实力,夏洛何尝又不是用她来满足自己多年心理上情感上的夙愿,来达到作为男性的拥有和满足感呢?!
冬梅的爱亦为了满足她自己需求而已。从影片我们可知夏洛和冬梅青梅竹马,家庭背景相似,所以可以推断冬梅喜欢夏洛多年,这么多年一直把他当做未来的那个人。关心夏洛,爱护夏洛也是帮助她自己实现拥有所爱之人的理想。冬梅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卑微。不漂亮,不温柔,不性感,不聪明,单亲家庭,草根底层,在学校无男生问津,所以她只喜欢夏洛,因为她清楚意识到夏洛是能和自己相匹配的。别的女生在这样青春阶段,都很自然地会追逐帅气,成绩好,公子哥一样的袁华,只有冬梅认准了被老师评为第二傻的夏洛,这种认定本身就反映了她对于自身很不自信,她在潜意识里就意识到公认的好男生是根本不可能和自己相关,所以她选择了更为现实的梦想,就是把夏洛拉过来,关上门,好好过社会底层的日子。在漫漫长日,无人可依时,有这么一个和她一样失意和被社会价值观不认同的人,陪着她一起熬一起度过。她对夏洛的种种好和付出,正是表达了她对夏洛的陪伴感情之回馈。她对爱的条件是夏洛要毫无选择的陪着她,这也是为何在影片开头,冬梅得知夏洛去参加秋雅婚礼,并且随了大份子,而那么生气,甚至当着众人面拆穿。夏洛的行为让她感觉到了危机。她本以为和自己结婚多年,被自己照顾多年的夏洛,已经抛弃和忘记当初那份初恋的感情,再也没有非分之想;本觉得生活已经把他们拉到了同一低度,可是夏洛之所作所为,让冬梅意识到原来这个男人在潜意识里还有背叛离开的可能性,只不过条件不成熟罢了,然后她就无计可施,暴跳如雷!冬梅的爱也是有条件的,她的条件更贪婪更可怕。秋雅的爱只是一种简单而现实的交换,冬梅的爱是要交换夏洛所有对爱的理想和信仰。
万物恒变,何以冬梅不变?
影片所展现的穿越情节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夏洛由一个不懂事少年长成一个成功做事说话都比较内敛的男人。秋雅从一个美丽文气少女变成了一个处事老练美貌风情的少妇。袁华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略有少爷习气的少男也长成了一个傲骨全无懂得仰人鼻息生存的人。可是为何冬梅还是那个冬梅,那个感情简单性子豪爽粗狂的体育生?我们知道在现实里,万事皆变。人物的性格随着年纪,社会阅历,教育家庭背景变化也在不断变化。在日积月累的平庸生活中,在辛苦生活的岁月打磨中,冬梅这种豪放粗狂的性格更容易被打磨成暴躁焦虑个性,而并非如同电影中所描述的那般简单和谐,傻得可爱。在前期的电影中,冬梅可以因为夏洛拿了家里的钱而拿着菜刀大闹婚礼现场,为何到了后期穿越空间里就那般温婉体贴,为夏洛而使家人赔钱的事也不哭不闹,而选择默默离开城市呢??对夏洛的爱是爱,难道保护多年来支撑自己家庭的单亲母亲的爱就不是爱了么??何以因为少年时不成熟感情而伤害自己家人就能被接受了呢???从逻辑道理上来说的,这种不变的状况是不符合推理的。
再次回溯一下夏洛和两个女主的爱情。他娶了冬梅,觉得秋雅一直是青春里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告白,没有更进一步发展,念念不忘。而觉得自己媳妇冬梅粗俗不堪,毫无生活情致。然后到了秋雅大婚的时候租行头来装扮自己。他后来穿越娶了秋雅。又觉得秋雅一直图的是他的实力,而非真心疼爱他这个人。就又开始怀念冬梅种种对于自己细致的体贴和照顾,觉得那才是过日子和相爱。横向比较一下,夏洛的不得意全是由于自己造成的。他太贪心,对自己的定位太高,在通往人生成功道路上他什么都想要。既要事业功成名就,又要万人敬仰之社会地位,还要香车美人,最后还要普通百姓的抱团取暖般的日子。试问一个人如何能得到这些所有??那几乎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始终纠结在对于自己的不满中。穿越前的生活他根本没有能力和信心获取秋雅那样的女生,他就始终生活在一败涂地的意淫中。穿越后的生活,他功成名就,却又不懂得放弃对于已经不属于自己圈子的生活的幻想。夏洛这个人是很多八零九零后男人的代表,自我意识太强,自恃太高,要么一朝得势,自命不凡,一旦失败,就一败涂地,缺乏韧性。要么明明自身才华欠缺,却把不成功统统推卸他人,不知反省,不懂审时度势,还总是觉得无人懂得自己。在情感生活上他们又过度依赖。不仅需要一个美丽端庄能处处让人羡慕,帮助自己的女友,还需要一个任劳任怨,无私无悔,把自己当儿子一样照顾的老妈型伴侣。这种完全是一种不成熟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认知表现。
然而电影始终是电影。像前面提到的,为了能够上映和获得利润,总是要去表达一些简单而和现实矛盾的东西。观后感里的东西,也是突然一些感悟而已,为的是提醒自己现实和文学的巨大差距。最近有很多好友毕业。看着他们穿着袍子笑颜如花照片,知道他们要各奔天下。在心里替他们高兴,默默祝福他们。其实,这部电影里,最让感动我的是朴树那首《那些花儿》出来时候的画面。那些朝夕相处的朋友,现在也各自天涯忙碌,他们都在哪儿啊,他们应该都会很好吧!
文章最后借用老电影评论评分子的话来提示自己和送给大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观后感 /yingping/7769.html
去年就听国内很多朋友说起这部电影,说是八零后开始怀旧一力作。谈及之人无不带有惆怅之言,提及那些熟悉的校园环境,电影里耳熟能详的歌曲,朦胧心动少年恋情,以及生命之失之交臂遗憾。每一个人都有夏洛的烦恼,只不过烦恼之不同而已。有人或是未曾努力学习的美好年华,有人也许是从未表达的青涩爱情,有人是年少轻狂中未能体味的父母深情,有人或许只是一种莫名惆怅,无论哪一种烦恼,在其深处感叹的都是未曾把握的飞逝美好时光吧。
电影上映时候看到各种正负面评论,但由于在海外种种原因,都没有时间去看一下这部作品,直到昨天才在大考过后的晚上,从网上翻出,看了一遍,在简单穿越主线里面,嬉笑贫嘴台词之间,默默也模仿怀旧了一次。严格来说,夏洛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烦恼和怀念,倒是给了我一些想法,一些关于电影和现实的想法。无论是秋雅的美,还是冬梅的粗,大春的傻,还是袁华的傲,或是夏洛的逗,电影中的美丑总是明显相对,人物个性一旦设定就不轻易变化,而在现实中总是美恶相随相形,万物不断变化。
曾经有人在知乎上评论说,该片极力推崇身边最普通的爱才是最真实的爱之主题思想是一种文艺过度美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没有办法用梦境回到过去,重新生活,也不见得就一定会遇到冬梅和秋雅这么鲜明对比的两个人,有这么不同的两种感情。可是,我要说的是电影就是电影。它的作用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加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想观看在普通生活中无法遭遇的经历的需求,同时带给上至制作发行公司,下至演员,工作人员最大利益。所以在电影创造力如此疲软,想象空间如此有限的今天,这么一部作品的出现,的确也带给了观众和娱媒很多乐趣和话题。话题中最多出现的,无非就是一种现实情况和艺术情节处理当中的错位。有评论认为这样的错位是一种误导,误导不误导,暂且不能论定,毕竟电影为了上映和商业目的,加之影视表现不像文字,受到时间和空间设定限制,必须做出调节和改变。该片反映的只不过是一种最基本理想,那就是“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也许如何如何”的通行无限假设。影片并没有过分引导观众去解读其他的社会现象,比如当今变味的同学会/婚礼,当年刻板,落后的中学教育,不一样家庭背景带来的不同的人生际遇等等。该片只是用文艺形式比较如实演绎了这些场景,给了观众充分的空间去回味或者解读。除以上所提及这些之外,我更加感兴趣的是被这部电影里简单化的复杂社会现实。
秋雅的美和冬梅的粗
美和丑一贯是一种强烈的对冲和相较,也更是一种相随和相形。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讲的就是人人知美,是因为丑之存在对比,若无丑,亦无美的道理。电影中秋雅的柔美是冬梅对比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任何一个审美正常的人,自然会先近秋雅,而后知冬梅,所以无论是袁华还是夏洛,他们的选择都很正常。
从人类进化学的理论上来说,更美丽对称的面孔和躯干,象征着更加优异的遗传基因。这种为了个体基因进化而做出的自然选择,是出生时候就设定在人类意识里的,是难以转化的出厂设置。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都对大众认同的美有一种追求,这种求同存异的心理,也是非常自然的反应。
让情节偏离现实轨道的是对于两人和夏洛感情的描写。电影中所表现的是夏洛成名后与秋雅结为夫妻。而秋雅似乎更多关心的是夏洛的创作能力和事业发展。简而言之,电影想表现的是秋雅一直关注的是夏洛是否是她在人生道路和婚姻里面一个盈利的投资。她的爱情和婚姻选择趋向是“投资—收益”型。与之相反的是,冬梅关心的并不是夏洛的才华,而是这个真实的人。冬梅为了爱而爱,从小到大,对夏洛都是一种似乎无条件的爱和无私付出。她关心夏洛是否吃饱穿暖,为了他成功而高兴,不为他失意而气恼,甚至为了他能够付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电影里冬梅的爱是一种“付出—无求”爱。加上我上面对两个人外形的分析,这里可以总结出一种外貌和性情对应模式:“美貌—自私”,“丑陋—无暇”。这种交错的搭配模式非常有趣地展现在多种电影里和文学表现形式里。然而,如果我们回到社会心理学研究上,不难发现这样交错搭配其实通常是违背常理的。
根据心理研究和社会调查,人们都趋向于对于外貌美好的人更加热情,信任和友好,人们也普遍相信外貌较好的人具有更加良好的性情和更多人格魅力。所以这也是为何社会上雨后春笋般出现整容变美,而不是变丑。一个外形好的人,在过往的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受到更多的良性和正面反馈,这些正面反馈帮助他/她更加自信,建立起更好更完善的人格系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个外形欠缺的人,从小在人际交往中碰壁远大于受欢迎,甚至受到很多恶意中伤和心理,身体上的欺负,这些信息会让他/她竖立起更多隔膜,对于自己缺乏自信,产生怀疑,甚至回避社交。青少年时候这样的经历,往往会跟随很多人走完一辈子。根据很多社会心理研究,外形良好的人比外形欠缺的人具有更好的性情,更高收入,更多朋友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回到电影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更有可能的搭配是秋雅的美丽和无私,冬梅的丑陋和狭隘。
秋雅的爱和冬梅的爱
前面说到两人对夏洛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那么这里就另开一篇分析一下。影片认为秋雅的爱是有条件的,看中夏洛的才华,以及这种才华带给自己的优越物质生活和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为了证明这种爱的空洞和不牢靠,近片子结尾处甚至用了袁华和秋雅出轨的镜头来阐述这个观点。同时,为了说明冬梅爱的朴实真挚无华,设计了冬梅多次为夏洛无条件出头和自我牺牲的情节。但是若仔细分析,又有哪种爱情是没有条件的呢??
人在追求爱情的同时都是在追求一种自我满足和实现。这种满足和实现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爱一个人一定是有条件的,只不过有的条件是物质的,有的条件是理想的,有的则是综合的。
单从影片上来看,秋雅的爱是有明显表现条件的,那就是她爱夏洛的才华和成功。她害怕夏洛失去这些,因为一旦夏洛没有这些,那么意味着她同时丧失了生活里物质和精神的支柱,所以她一直鼓励夏洛的创作,全力支持打理他的事业,陪他出通告,危机公关,处理各种事宜。电影为了表现对这种现实版本夫妻生活的鄙夷,特意加了一个秋雅出轨的画蛇添足的镜头。如果在现实生活里,即使有出轨的事实存在,秋雅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太太,她可以说是一个支撑起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她懂得公关,替丈夫打理公司,安排调动人员,全力支撑丈夫事业,在必要时候给男人压力和动力,又在适当时候做小女人状陪在夏洛身边,最难得可贵的是她有形象有气质,这些都是一个能帮助男人事业的女人之不可多得的素养。她用这些来交换自己所得,当之无愧。漂亮的女人是一种珍贵资源,漂亮能干懂事的女人就是稀缺资源了。稀缺资源就要最大化利用和更好管理,所以找夏洛这个平台发挥自己肯定是最正确的选择。至于爱的交换条件,现实之爱都是有条件的。秋雅看中夏洛的才华和实力,夏洛何尝又不是用她来满足自己多年心理上情感上的夙愿,来达到作为男性的拥有和满足感呢?!
冬梅的爱亦为了满足她自己需求而已。从影片我们可知夏洛和冬梅青梅竹马,家庭背景相似,所以可以推断冬梅喜欢夏洛多年,这么多年一直把他当做未来的那个人。关心夏洛,爱护夏洛也是帮助她自己实现拥有所爱之人的理想。冬梅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卑微。不漂亮,不温柔,不性感,不聪明,单亲家庭,草根底层,在学校无男生问津,所以她只喜欢夏洛,因为她清楚意识到夏洛是能和自己相匹配的。别的女生在这样青春阶段,都很自然地会追逐帅气,成绩好,公子哥一样的袁华,只有冬梅认准了被老师评为第二傻的夏洛,这种认定本身就反映了她对于自身很不自信,她在潜意识里就意识到公认的好男生是根本不可能和自己相关,所以她选择了更为现实的梦想,就是把夏洛拉过来,关上门,好好过社会底层的日子。在漫漫长日,无人可依时,有这么一个和她一样失意和被社会价值观不认同的人,陪着她一起熬一起度过。她对夏洛的种种好和付出,正是表达了她对夏洛的陪伴感情之回馈。她对爱的条件是夏洛要毫无选择的陪着她,这也是为何在影片开头,冬梅得知夏洛去参加秋雅婚礼,并且随了大份子,而那么生气,甚至当着众人面拆穿。夏洛的行为让她感觉到了危机。她本以为和自己结婚多年,被自己照顾多年的夏洛,已经抛弃和忘记当初那份初恋的感情,再也没有非分之想;本觉得生活已经把他们拉到了同一低度,可是夏洛之所作所为,让冬梅意识到原来这个男人在潜意识里还有背叛离开的可能性,只不过条件不成熟罢了,然后她就无计可施,暴跳如雷!冬梅的爱也是有条件的,她的条件更贪婪更可怕。秋雅的爱只是一种简单而现实的交换,冬梅的爱是要交换夏洛所有对爱的理想和信仰。
万物恒变,何以冬梅不变?
影片所展现的穿越情节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夏洛由一个不懂事少年长成一个成功做事说话都比较内敛的男人。秋雅从一个美丽文气少女变成了一个处事老练美貌风情的少妇。袁华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略有少爷习气的少男也长成了一个傲骨全无懂得仰人鼻息生存的人。可是为何冬梅还是那个冬梅,那个感情简单性子豪爽粗狂的体育生?我们知道在现实里,万事皆变。人物的性格随着年纪,社会阅历,教育家庭背景变化也在不断变化。在日积月累的平庸生活中,在辛苦生活的岁月打磨中,冬梅这种豪放粗狂的性格更容易被打磨成暴躁焦虑个性,而并非如同电影中所描述的那般简单和谐,傻得可爱。在前期的电影中,冬梅可以因为夏洛拿了家里的钱而拿着菜刀大闹婚礼现场,为何到了后期穿越空间里就那般温婉体贴,为夏洛而使家人赔钱的事也不哭不闹,而选择默默离开城市呢??对夏洛的爱是爱,难道保护多年来支撑自己家庭的单亲母亲的爱就不是爱了么??何以因为少年时不成熟感情而伤害自己家人就能被接受了呢???从逻辑道理上来说的,这种不变的状况是不符合推理的。
再次回溯一下夏洛和两个女主的爱情。他娶了冬梅,觉得秋雅一直是青春里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告白,没有更进一步发展,念念不忘。而觉得自己媳妇冬梅粗俗不堪,毫无生活情致。然后到了秋雅大婚的时候租行头来装扮自己。他后来穿越娶了秋雅。又觉得秋雅一直图的是他的实力,而非真心疼爱他这个人。就又开始怀念冬梅种种对于自己细致的体贴和照顾,觉得那才是过日子和相爱。横向比较一下,夏洛的不得意全是由于自己造成的。他太贪心,对自己的定位太高,在通往人生成功道路上他什么都想要。既要事业功成名就,又要万人敬仰之社会地位,还要香车美人,最后还要普通百姓的抱团取暖般的日子。试问一个人如何能得到这些所有??那几乎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始终纠结在对于自己的不满中。穿越前的生活他根本没有能力和信心获取秋雅那样的女生,他就始终生活在一败涂地的意淫中。穿越后的生活,他功成名就,却又不懂得放弃对于已经不属于自己圈子的生活的幻想。夏洛这个人是很多八零九零后男人的代表,自我意识太强,自恃太高,要么一朝得势,自命不凡,一旦失败,就一败涂地,缺乏韧性。要么明明自身才华欠缺,却把不成功统统推卸他人,不知反省,不懂审时度势,还总是觉得无人懂得自己。在情感生活上他们又过度依赖。不仅需要一个美丽端庄能处处让人羡慕,帮助自己的女友,还需要一个任劳任怨,无私无悔,把自己当儿子一样照顾的老妈型伴侣。这种完全是一种不成熟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认知表现。
然而电影始终是电影。像前面提到的,为了能够上映和获得利润,总是要去表达一些简单而和现实矛盾的东西。观后感里的东西,也是突然一些感悟而已,为的是提醒自己现实和文学的巨大差距。最近有很多好友毕业。看着他们穿着袍子笑颜如花照片,知道他们要各奔天下。在心里替他们高兴,默默祝福他们。其实,这部电影里,最让感动我的是朴树那首《那些花儿》出来时候的画面。那些朝夕相处的朋友,现在也各自天涯忙碌,他们都在哪儿啊,他们应该都会很好吧!
文章最后借用老电影评论评分子的话来提示自己和送给大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观后感 /yingping/7769.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凯撒万岁(Hail, Caesar)影评观后感
- 上一篇:大空头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