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影评观后感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一句顶一万句》影评观后感
昨天光明日报上发表《我不是潘金莲》的影评文章,今天又来评说刘震云的另一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这刘震云真够牛的。
其实我是先看了《一句顶一万句》这部电影,正琢磨着写点什么,“潘金莲”就热热闹闹呼呼啦啦地闯进来了,于是就先写了“潘金莲”。如果说《我不是潘金莲》重在聚焦社会矛盾,那么《一句顶一万句》则意在锁定家庭矛盾。刘震云是个智慧高超的作家,前者他用了“刁民告状”的荒唐套子来铺陈说事,后者则用了“说得着说不着”的虚幻准则来结构人物故事——怎么理解这“虚幻准则”呢?就是说,和一个人“说得着”或是“说不着”是很难量化的一件事,可能是三观的投契,也可能是性格的投合,更可能是化学的反应,以及荷尔蒙的相吸……但正是这条“虚幻准则”,左右着感情关系、婚姻关系。悬吧?
影片的主线是讲述牛爱国和庞丽娜这对夫妻从无话可说到感情破裂的故事。看完电影我相信,男女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会有所差异。比如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女观众的如下观感:“虽然我看到牛爱国曾经对这段感情做过努力,为妻子学做菜,但是他的心思从未想过自身的问题,在那毫无边际的谈展望后,立刻转过头来问妻子是否出轨。在之后,妻子出轨事实已成,他却仍旧不依不饶,要求蒋九必须离婚娶走妻子,否则不肯离婚。更离谱的是竟然阻止妻儿见面,这样的直男癌恰恰是当代男子的缩影,不反省自身、不追求自身进步,反而以高压姿态来对待妻子,这样的感情如何下去得了?”
你看看,一副正义凛然的面孔,一通义正词严的谴责。然而在一些男观众看来,牛爱国在获知妻子出轨后还愿意用学做菜的方式挽回妻子的心,这是多么不易的事!他用微薄之力拓展前途,向妻子描述可能的家庭前景,然而在已经“向往豪华场面”的妻子眼里,这些“毫无边际的展望”对她一点也没有吸引力。当价值观分道扬镳时,夫妻自然就“说不着”了。其实这两个生活在底层的年轻夫妻以前也是门当户对“说得着”的,如今有了贫富对比,庞丽娜就和牛爱国“说不着”了。这才是关键所在。
什么才是“反省自身”和“追求自身进步”呢?目前的社会道德标准里,没有“人格”的度量衡,只有“成功”的度量衡——好像一个男人,无论他多么努力,多么顾家,多么善良,只要他没有“致富”的能力,就立刻被视为一钱不值,所以背叛也就情有可原。正是在这样的“全民通识”下,“一切向钱看”就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以,刘震云虽然设计了“庞丽娜是和情人做最后的告别”的桥段,以期加重观众对庞丽娜的同情,然而深谙生活逻辑的人们都明白,庞丽娜的心是回不来的,即便身体回到了家庭,心灵却还在飘荡。假如牛爱国继续选择隐忍,获得的,也只是短暂的家庭安宁,依然不能解决“说得着说不着”的本质困惑。
影片的片尾,庞丽娜跟牛爱国“坦白”:她打算在女儿的毛衣织完后再给他也织一件的,也就是说,是想“好好跟他过下去”的,如果不是牛爱国的步步紧逼,她是会回心转意的。这是一个煽情的桥段,稀释了庞丽娜因红杏出墙沾染的道德污垢。可是我怎么就觉得,她和那个蒋九在一起似乎更幸福呢?有人把蒋九称作“渣男”,似乎简单化了,只是因为影片将他作为一个陪衬人物来描写,如果深入内心,恐怕也会有好戏。这么说吧,俊男靓女,干柴烈火,一个有钱,一个虚荣,荷尔蒙相吸,化学反应强烈,于是就“说得着”了。一旦尝到性爱禁果的甜蜜,如胶似漆下的情人,又如何拆得开?出轨的事要么不发生,一旦发生得轰电影影评观后感轰烈烈,最好的结局就是出轨到底干脆配成鸳鸯——当然也要毅然舍得抛弃一切现实功利,给予被伤害者以最大补偿。
其实庞丽娜是回不去的,不但后来已经酿成了“婚外怀孕”的事实,即便没有怀孕,他对丈夫发自心底的鄙视,也是无法重铸婚姻幸福的。何况牛爱国亲闻了蒋九“一夜三次郎”的勇猛,相比自己难得的做爱,怎么可能吞下“男人的耻辱”?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和评判,应该建立在真实的人性上面,而不是简单的“站队”——“庞丽娜渴望在枯燥的相夫教子生活中,多一点自由、多一点色彩,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彷如白纸,自己的年华空虚寂寞,难道这有错么?”——没错,出轨总是“有理由”的。但是“个人自由”在婚姻关系中应当遵循怎样的规则,不用别人教,人人都懂。文学总是告诉人们“出轨的魅力”,所以安娜永远可爱,而沃伦斯基总是被误读和丑化,但文学只是文学,一旦应用到生活中,必然头破血流。
写到这里,咱们干脆给点“狠话”。第一句狠话是,所有的“说得来说不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借口,庞丽娜对牛爱国的姐姐牛爱香解释自己的动机时说,“怕被憋死,想找人聊得来。”就她这个知识水准和人格水准,“聊得来”的人多了去了,为何独独爱和有钱的年轻蒋九特别聊得来?一切不言自明。所以结论是,婚姻最好是“门当户对”,包括各种门当户对,不但是阶级和阶层的门当户对,也包括知识和三观的门当户对。只有“基石”的稳固,才有靠谱的“说得来”,其它都是瞎掰。
第二句狠话是,严格的说来,人人都戴过绿帽子,几乎没有任何人终身未戴绿帽子,最多只是色差有深有浅罢了。你可能蒙在鼓里,也可能佯作不知,或者是排遣有方,抑或是化解有术。但是假如你能超脱地看,从人性的深处出发,又何尝不能理解人性的弱点?婚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对社会的平衡和制衡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既然它是“不好中的最好选择”,人的自然属性有时就得服从社会属性。所以,当不忠和出轨悄悄发生时,如何面对,如何保全,如何善后,如何避免最大限度的伤害,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面对的课题。即便你的身体没有面对过,你的心灵也可能面对过。因此,人类需要上帝保佑,尽可能在充满爱和善的环境中度过一生,不过,那是需要智慧的。
好了,扯远了。好在影评从来就是“借题发挥”的产物,一部影片能够引发深入思考,已经算是超值了。
观后感 /yingping/8068.html
昨天光明日报上发表《我不是潘金莲》的影评文章,今天又来评说刘震云的另一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这刘震云真够牛的。
其实我是先看了《一句顶一万句》这部电影,正琢磨着写点什么,“潘金莲”就热热闹闹呼呼啦啦地闯进来了,于是就先写了“潘金莲”。如果说《我不是潘金莲》重在聚焦社会矛盾,那么《一句顶一万句》则意在锁定家庭矛盾。刘震云是个智慧高超的作家,前者他用了“刁民告状”的荒唐套子来铺陈说事,后者则用了“说得着说不着”的虚幻准则来结构人物故事——怎么理解这“虚幻准则”呢?就是说,和一个人“说得着”或是“说不着”是很难量化的一件事,可能是三观的投契,也可能是性格的投合,更可能是化学的反应,以及荷尔蒙的相吸……但正是这条“虚幻准则”,左右着感情关系、婚姻关系。悬吧?
影片的主线是讲述牛爱国和庞丽娜这对夫妻从无话可说到感情破裂的故事。看完电影我相信,男女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会有所差异。比如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女观众的如下观感:“虽然我看到牛爱国曾经对这段感情做过努力,为妻子学做菜,但是他的心思从未想过自身的问题,在那毫无边际的谈展望后,立刻转过头来问妻子是否出轨。在之后,妻子出轨事实已成,他却仍旧不依不饶,要求蒋九必须离婚娶走妻子,否则不肯离婚。更离谱的是竟然阻止妻儿见面,这样的直男癌恰恰是当代男子的缩影,不反省自身、不追求自身进步,反而以高压姿态来对待妻子,这样的感情如何下去得了?”
你看看,一副正义凛然的面孔,一通义正词严的谴责。然而在一些男观众看来,牛爱国在获知妻子出轨后还愿意用学做菜的方式挽回妻子的心,这是多么不易的事!他用微薄之力拓展前途,向妻子描述可能的家庭前景,然而在已经“向往豪华场面”的妻子眼里,这些“毫无边际的展望”对她一点也没有吸引力。当价值观分道扬镳时,夫妻自然就“说不着”了。其实这两个生活在底层的年轻夫妻以前也是门当户对“说得着”的,如今有了贫富对比,庞丽娜就和牛爱国“说不着”了。这才是关键所在。
什么才是“反省自身”和“追求自身进步”呢?目前的社会道德标准里,没有“人格”的度量衡,只有“成功”的度量衡——好像一个男人,无论他多么努力,多么顾家,多么善良,只要他没有“致富”的能力,就立刻被视为一钱不值,所以背叛也就情有可原。正是在这样的“全民通识”下,“一切向钱看”就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以,刘震云虽然设计了“庞丽娜是和情人做最后的告别”的桥段,以期加重观众对庞丽娜的同情,然而深谙生活逻辑的人们都明白,庞丽娜的心是回不来的,即便身体回到了家庭,心灵却还在飘荡。假如牛爱国继续选择隐忍,获得的,也只是短暂的家庭安宁,依然不能解决“说得着说不着”的本质困惑。
影片的片尾,庞丽娜跟牛爱国“坦白”:她打算在女儿的毛衣织完后再给他也织一件的,也就是说,是想“好好跟他过下去”的,如果不是牛爱国的步步紧逼,她是会回心转意的。这是一个煽情的桥段,稀释了庞丽娜因红杏出墙沾染的道德污垢。可是我怎么就觉得,她和那个蒋九在一起似乎更幸福呢?有人把蒋九称作“渣男”,似乎简单化了,只是因为影片将他作为一个陪衬人物来描写,如果深入内心,恐怕也会有好戏。这么说吧,俊男靓女,干柴烈火,一个有钱,一个虚荣,荷尔蒙相吸,化学反应强烈,于是就“说得着”了。一旦尝到性爱禁果的甜蜜,如胶似漆下的情人,又如何拆得开?出轨的事要么不发生,一旦发生得轰电影影评观后感轰烈烈,最好的结局就是出轨到底干脆配成鸳鸯——当然也要毅然舍得抛弃一切现实功利,给予被伤害者以最大补偿。
其实庞丽娜是回不去的,不但后来已经酿成了“婚外怀孕”的事实,即便没有怀孕,他对丈夫发自心底的鄙视,也是无法重铸婚姻幸福的。何况牛爱国亲闻了蒋九“一夜三次郎”的勇猛,相比自己难得的做爱,怎么可能吞下“男人的耻辱”?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和评判,应该建立在真实的人性上面,而不是简单的“站队”——“庞丽娜渴望在枯燥的相夫教子生活中,多一点自由、多一点色彩,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彷如白纸,自己的年华空虚寂寞,难道这有错么?”——没错,出轨总是“有理由”的。但是“个人自由”在婚姻关系中应当遵循怎样的规则,不用别人教,人人都懂。文学总是告诉人们“出轨的魅力”,所以安娜永远可爱,而沃伦斯基总是被误读和丑化,但文学只是文学,一旦应用到生活中,必然头破血流。
写到这里,咱们干脆给点“狠话”。第一句狠话是,所有的“说得来说不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借口,庞丽娜对牛爱国的姐姐牛爱香解释自己的动机时说,“怕被憋死,想找人聊得来。”就她这个知识水准和人格水准,“聊得来”的人多了去了,为何独独爱和有钱的年轻蒋九特别聊得来?一切不言自明。所以结论是,婚姻最好是“门当户对”,包括各种门当户对,不但是阶级和阶层的门当户对,也包括知识和三观的门当户对。只有“基石”的稳固,才有靠谱的“说得来”,其它都是瞎掰。
第二句狠话是,严格的说来,人人都戴过绿帽子,几乎没有任何人终身未戴绿帽子,最多只是色差有深有浅罢了。你可能蒙在鼓里,也可能佯作不知,或者是排遣有方,抑或是化解有术。但是假如你能超脱地看,从人性的深处出发,又何尝不能理解人性的弱点?婚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对社会的平衡和制衡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既然它是“不好中的最好选择”,人的自然属性有时就得服从社会属性。所以,当不忠和出轨悄悄发生时,如何面对,如何保全,如何善后,如何避免最大限度的伤害,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面对的课题。即便你的身体没有面对过,你的心灵也可能面对过。因此,人类需要上帝保佑,尽可能在充满爱和善的环境中度过一生,不过,那是需要智慧的。
好了,扯远了。好在影评从来就是“借题发挥”的产物,一部影片能够引发深入思考,已经算是超值了。
观后感 /yingping/8068.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你的名字》影评观后感
- 上一篇:《反黑行动组》影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