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首页 > 观后感 > 电影评论 > 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 >
首页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小学生 初中 高中 读书笔记 观后感 听后感 游后感 小学生作文

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电影《艺术家》影评观后感

电影《艺术家》对外宣称是一部黑白默片,但是看过这部影片之后笔者认为电影本身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默片,导演更多的是借助默片这一电影形式和概念进行故事的表达,即“默片”的工具意义重于形式意义。
首先,在默片时代“默片”就是电影呈现的唯一形式,当时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声画的同步,在之后的时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默片逐渐被抛弃,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不管是在默片时代还是之后,无声电影里都不会出现与影片场景设置或者人物动作同步的声音,这一点在《艺术家》里产生了颠覆。在这部影片中除了音乐之外涉及两处声音的运用,一处出现在影片第31分钟男主角的梦中,一处出现在影片的结尾电影影评观后感处。在男主角的梦里出现了来自周遭环境的声音,影片结尾处剧中人物甚至可以开口说话,这些都是在真正意义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这两处声音的运用使《艺术家》有别于默片时代因为技术问题所拍摄的影片,所以《艺术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无声电影,这种默片形式并不纯粹。
其次,导演通过影片中两处声音的运用让“默片”工具化。第一处,在男主角的梦里身边的一切都是有声音的,有椅子倒地的声音、有狗叫的声音、有电话铃声、有舞女的笑声,唯独男主角是不会说话不会发声的。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是这个梦对于观影者来说其实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因为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导演就刻意营造出一种默片的氛围,他在影片中设置播放默片的场景以及影片所采用的默片形式都在向观影者传达一种信息:默片是什么样子的,《艺术家》就是这样一部默片。但是,男主角梦中出现的声音却将导演之前刻意营造的默片氛围打破,瞬间让影片变得滑稽可笑却又扣人心弦,让人不禁担心之后的剧情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是导演采用默片形式的直接结果,这种结果让我们明白并非导演无法实现声画的同步,只是导演不想实现罢了,导演是要借助于默片的形式增强影片的表现力,达到他想要的某种电影效果。影片的最后,导演彻底放弃默片的电影形式,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有声音,男主角也可以说话,这更是对影片之前部分的颠覆,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艺术家》中“默片”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电影形式,导演要借助默片这种形式来表达些什么。
既然“默片”成为了导演的一种表达工具,那么在《艺术家》中,导演通过这个工具都表达了些什么呢?
首先,是向默片以及默片时代致敬。《艺术家》之所以能够斩获五项奥斯卡大奖,我想最成功之处是它采用的默片形式。因为这部影片的故事、叙述方式其实都缺乏新意,尤其是它讲述了一个大明星由风光无限到落魄难堪再到重拾信心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经历了打击、感受了背叛、最终收获爱情和事业,这样大圆满的故事很俗。但是这部影片大胆采用了默片的形式,这种默片的形式与影片所要表现的男主角(一个默片表演艺术家)的定位相符合,与影片的时间设定(1927年到1932年的默片时代的没落期)相符合,加之影片的黑白风格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影片很怀旧,艺术气息很浓。使这部影片在当前电影纷纷追求3D、IMAX等高科技、高感官的形势下别树一帜,表现了对传统的回归,对经典的致敬。
其次,就电影本身来说,默片是种隐喻,它暗指艺术家的生活,导演借助这个隐喻表现艺术家生活方式的荒谬,从而更好地为影片主题服务。影片的主角是一个著名的默片表演艺术家,在默片辉煌的时期他备受推崇,他自信骄傲,他甚至有些狂妄有些目中无人。这样一个艺术家天真地以为自己的表演方式、默片就是电影的永恒形式。当有声电影横空出世时,沉浸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无法自拔的艺术家会表现出内心的恐惧,即噩梦的出现。为了表现这种恐惧,导演适时地抛弃默片形式,梦境中开始有声音出现,这是对于影片一开始就营造的默片氛围的颠覆,更是对于艺术家价值观的颠覆。而在这个梦境之后,艺术家的生活再次陷入到了“默片”模式,他的生活是“无声”的,他的表演依旧局限在默片的框架里,观影者所看到的影片又回到了梦境出现之前的状态——默片。我们以噩梦为节点来分析,在噩梦出现之前,导演就已经赋予“默片”以更加深刻的涵义——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导演用“默片”来隐喻艺术家的生活,因为无论是大荧幕上还是生活中,艺术家的一切都是“无声”的,前者是客观上的,后者是导演有意为之,即导演用默片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正常生活。导演似乎要告诉我们,对于艺术家而言,生活是艺术的延续而非艺术是生活的延续。噩梦之后,导演的这种隐喻更加明确,关于这一点可以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在影片的42分钟处,艺术家的妻子质问他说:“为什么你不愿意说话。”这当然是妻子对于艺术家在家庭生活中保持沉默的不满,另一方面暗指艺术家不去接受新兴的有声电影,恪守默片的表演方式。这样就把默片这种电影形式与艺术家的生活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这种隐喻更加清晰直接。随着有声电影的走红,默片逐渐被人遗忘,与此同时被遗忘的恐怕还有艺术家和他固执的价值观念。
第三是强化了观影者对于故事人物命运的感受,同时传达出导演对于电影发展的一些思考。在影片的最后,艺术家终于看清了电影的发展形势,终于放下了所谓的自尊,放弃了对默片形式的坚守,开始迎接有声电影的到来。和艺术家的这种“放弃”与“迎接”相呼应的是影片导演再一次放弃了默片的电影形式,它采用有声电影的方式去结束这个故事,这样的结尾方式很耐人寻味。当艺术家最终放弃了默片而选择有声片后,他重新获得了认可,与此同时,影片回归正常的形式,观影者的感官感受也终于恢复正常。这使得有声片和无声片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比,这种对比可以强化观影者对于艺术家所经历一切的感受,即观影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艺术家在落魄时期的难堪、在重新找回自我时的喜悦。同时只有在与有声片的对比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默片独特的艺术魅力。导演在结尾的处理方式传达出了他的一种态度,那就是默片作为一种电影形式终将会被有声电影所取代,将来还会被更丰富、更高科技的电影形式取代,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能体会到默片那种独特的艺术魅力。默片的这种艺术魅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和科技的进步而逐渐消失,但是默片也不会因为它的种种魅力而在当今社会复活,它会存在于电影的历史中,会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里,而不是现在。我想导演运用默片工具所传达出的这种情感以及理性的思考才是对于默片及其时代的真正敬意。这和之前提到的向默片时代致敬不同,前者过于形式化、过于功利,多少有些标新立异的元素在里面,后者更加真诚,更能打动观影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导演对于默片工具的运用真的很巧妙。比如说默片这种形式与影片的人物设置、时间设置配合的天衣无缝,如果影片讲述的故事与默片无关的话,这种默片形式将会显得生硬,甚至是不伦不类;又如剧中和结尾两处声音的出现时机十分巧妙,它打破了默片一以贯之的状态,让默片的工具化倾向更加明显,让默片这种形式与影片剧情的进展贴合得更加紧密;再如采用剧中剧的形式模糊了艺术家的表演与他的生活,赋予默片以隐喻意义,这种关联很巧妙;还如剧中字幕的插入——影片92分钟处那声巨响,导演充分利用字幕表现与声音表现的不同,营造出既紧张严肃又轻松幽默的影片效果。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导演对于“默片”这个工具运用的驾轻就熟。
综上,在电影《艺术家》中,默片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电影形式,它更多的成为了导演进行电影表达的工具。
观后感 /yingping/9169.html

智能推荐

相关电影评论

推荐电影评论

重点栏目推荐

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2000字 小学读书笔记 四大名著 缩写作文 改写作文 读后感格式 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1500字 观后感怎么写 初中读书笔记 高中读书笔记 续写作文 仿写作文
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

© 2017 读后感大全.duhougan -名著读后感范文,读书心得体会笔记大全!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