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影评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敦刻尔克》观后感影评
如此说来,诺兰并不是在拍战争片,也的确不像传统的战争片,看不见敌人的面孔,除了空中之外,没有交火,只有被动受死的恐惧,哪像在打仗。当然,本来就是大撤离,是逃,不是战。
诺兰既然已经明确表示他拍的是部悬疑惊悚片,那自然格调与普通战争片会不同。他是擅长悬疑风格的。记忆最深的是他的首部故事片《追随》,差点惊为天人。
他懂得人的心理,深谙恐惧为何物,再加之他独特的对时空的理解与展现,构造出超现实、超物质,甚至超逻辑的剧情。他心思细腻,擅长细微的表现,处处埋隐情,点滴皆是因果,在他电影里有诸多体现。
诺兰仍是诺兰,即便是拍这样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也不失他个人的风格,便仍是在全剧中处处布满了未知与悬念。然而,这毕竟是一起历史大事件,其结局全世界都知道,毫无悬念可言。那么,要运用他擅长的悬疑、时空的概念,如何着点呢?他想要做到这一点,唯从个人视角出发才能办得到。
便是以个人为中心来展现,因为于个人而言,在当下的时空里的一切,的的确确是未知的。战争中,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一部悬疑剧。是死是活,始终是一个悬着的疑问,战争不结束,谁也不知道。
于是诺兰立足于小人物的立场,从空、海、陆三个空间来展现几个代表人物的命运变化。有人说时间上他也有特定的设置,沙滩上等待的一周、跨越海峡的一天、空中飞行的一小时,但这不如空间的交替变化展现得有意义。
已经有很多人评论过这部电影的技术性了,大都是赞赏,比如配乐,比如特效,还有其他一些关于摄像及剪辑的专业运用,这些我不懂,我只懂观看,只懂人物在特定境遇下的心理,也只在乎这个,所有一切电影技术最终都是为了展现人的经历与情感,所以,如果我要评论一部电影,则只看重它对人的展现到底有多深刻。
如果说我还有点喜欢这部电影的话,那也是因为它真的把个人的命运变幻展现得太淋漓尽致了,我尤其欣赏它所反映的生死之间的顷刻变化、反复无常,这能折射出导演的哲思,令人敬佩。
《敦刻尔克》整部电影的视角给我这样一种感受,它是冷峻的,客观的,所以没什么大的场景,除了飞机坠毁燃油爆炸之外,并无十分激烈的战争场面。军舰被击沉,落在沙滩上的炮弹造成的毁灭与死伤,这些情景的展现都不算宏大与激烈。但我在想,也许真正的历史它就是这个样子,因为这不是正面交战,这是撤离,这是为了阻却撤离的袭击,双方的心理截然不同,燃不起剧烈的战火。诺兰是在尽力还原而已。
他无意过分渲染场面,而意在那些人物的生死,所以他又说这是一部关于生存的电影。
即使是无数民间的船只抵达救援时,镜头给得也并不算多,并不算宏大,甚至他无意煽情,只是用简洁的平铺的镜头略作表示而已,人物的表现也是收敛的,唯说出“HOME”时略有感动。他把更多的镜头放在了对生死交替发生的展现。
电影的叙事是冷静与沉着的,故推进起来有沉重感,所以即便时长于诺兰来讲算是较短的故事片了,仍偶会发生观影困顿的时刻,好在它的配乐十分满,牢牢抓着人心,倒也没有发困想睡的可能。
说实话,剧情本身简单平淡,与诺兰之前那些电影没法儿比,但是它给我的震动却一点不减,事实上我在观影过程中被剧情的发展常常搞得失声笑起来,那是一种悲悯的自嘲式的笑声,感慨人的命运如此变化无常,生死交替如此捉弄人。
剧情中多次发生好不容易挤上了接应的军舰,庆幸自己上了船而内心欢悦,替那些仍在坚持想要靠近船只拼命请求上船的士兵感到同情时,一个炮弹或是鱼雷袭来,顷刻间船便要沉了,船上的人又拼命想跳船,很多却最终困在船舱里出不来而失掉了性命,正在海上未能上船本感绝望的人们看到眼前那惨烈的情景又该是何种心情呢?大概都在庆幸自己还好未上船。这样的命运交替,祸福变化,何以承受呀。
苗妹笑言:感觉他们就是拼命从一条船到另一条船挤上跳下的。
上船与跳船,求生与向死,那种心理上的复杂变化才是最打动人的,令观众不时深有感叹。
人性事实上在这种时刻是单一的,就是为了求生而不顾一切,哪怕自私,哪怕诡计,哪怕奸诈,哪怕更可怕的行为与心机。于是有一段重头戏,又再次展现了祸福的交替变化。一队士兵眼看等救援军电影评论评分舰来似乎无望,便生计躲进一艘搁浅的民用船,等待晚上长潮时船便上浮,就可乘船逃离。没想到德国人朝船射击,躲在船舱里的所有人不敢还击,只有默默承受剧增的恐惧,人在恐惧越深时求生之欲便越强,于是晚间潮来,船终于要浮上来时,却因为qiang洞漏水,浮力有限,此时必须有人下船,才有可能航行,便发生了常见的”卑劣”场景,人人都希望别人下船,希望别人的牺牲换取自己的活着。争吵、咒骂开始了,一位冒充英国士兵的法国士兵,被识破身份,要求他下船,男主之一的年轻士兵拼命维护他,认为不公平,人人都有求生的权力,但当被要求那就你自己下船时,他又拒绝了,他说他也想回家。这一段对峙尤为动人,它把人的心理反映得那么真实,拼命帮着与自己一同想尽办法求生逃死的陌生同伴说话,不让他下船冒死,但自己也不会为了救大家而去牺牲,他有着人性的善良与自私,这就是真实、真诚。但没想到,水越漏越厉害,必须弃船了,不然会溺水身亡的。于是讽刺的一幕发生了,刚刚大家为了逃避被下船都往船舱内退缩,将那个年轻士兵与他的同伴推到船舱口,强烈要求他们下船,现在呢,他俩就在船舱口,站在了逃出船舱的有利位置,于是逃出去了,那些退缩在里面的士兵因为最终未能及时逃出去,很快便溺亡了。
自私的求生行为,最终导致了向死的结局。这样的悲喜反转,导演真是用心良苦。
最具哲思意味的一段剧情,更为引人深思。
一艘驶出港口行至海中的军舰,不幸又被德军的战机投下的炮弹给炸沉了,无数士兵又跳入大海求生,但快要沉入大海的军舰漏出大量燃油,那架投放炮弹的德机仍在上空盘旋,对另一艘来救援的民间船只(也是本剧的主要场景所在)构成了威胁,于是英军的战机来了,机智英勇的击落了那架德机,坠机往下掉,最终落在将要沉没的军舰与民间救援船之间的海域,因燃油引发了剧烈爆炸,惨烈的一幕发生了,无数逃生跳入大海的英国士兵因身染漂浮的燃油而顷刻被点燃,在火里痛苦挣扎,活活被烧死。本来跳入大海是为了生,本来民间救援船靠近沉舰是为了救人却引来敌机窥击,本来击毁敌机是为了拯救自己人,但最终却导致本有希望得生的人落入了死神的手里。这样的逻辑链,动机与结果的反转,何其矛盾,到底是谁在作孽。真是细思极恐!
诺兰的构思何其复杂、细腻、缜密,他仍是那般喜欢绕脑,在剧情的内在逻辑链上下了狠功夫,复杂多变到无人能及的地步。
从内核来讲,这不是一部煽情的电影,无意,或是无全意在于表现爱国主义,也不完全为了展现人性的光辉,反倒让人觉得它更多的在展现人的复杂性,人在绝望时因对命运的无助感而产生的巨大恐惧,如那些排在通向码头的堤坝上的士兵们,当空中炮弹落下时,除了祈求别落在自己身上外,别无它法,全无还击之力,如此的真实。所以,我理解了为什么诺兰说自己拍的是一部悬疑片。
战争就意味着死亡,一个人的生死是最大的悬念,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生可知,死未知,如此而已。围绕着个人的生死,这个大悬念,展开的一系列剧情,场面的配合,特效的加重,配乐的加紧,构成了对这个悬念的惊悚般的展示,不到最后,不知谁生谁死。
观后感 /yingping/9366.html
如此说来,诺兰并不是在拍战争片,也的确不像传统的战争片,看不见敌人的面孔,除了空中之外,没有交火,只有被动受死的恐惧,哪像在打仗。当然,本来就是大撤离,是逃,不是战。
诺兰既然已经明确表示他拍的是部悬疑惊悚片,那自然格调与普通战争片会不同。他是擅长悬疑风格的。记忆最深的是他的首部故事片《追随》,差点惊为天人。
他懂得人的心理,深谙恐惧为何物,再加之他独特的对时空的理解与展现,构造出超现实、超物质,甚至超逻辑的剧情。他心思细腻,擅长细微的表现,处处埋隐情,点滴皆是因果,在他电影里有诸多体现。
诺兰仍是诺兰,即便是拍这样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也不失他个人的风格,便仍是在全剧中处处布满了未知与悬念。然而,这毕竟是一起历史大事件,其结局全世界都知道,毫无悬念可言。那么,要运用他擅长的悬疑、时空的概念,如何着点呢?他想要做到这一点,唯从个人视角出发才能办得到。
便是以个人为中心来展现,因为于个人而言,在当下的时空里的一切,的的确确是未知的。战争中,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一部悬疑剧。是死是活,始终是一个悬着的疑问,战争不结束,谁也不知道。
于是诺兰立足于小人物的立场,从空、海、陆三个空间来展现几个代表人物的命运变化。有人说时间上他也有特定的设置,沙滩上等待的一周、跨越海峡的一天、空中飞行的一小时,但这不如空间的交替变化展现得有意义。
已经有很多人评论过这部电影的技术性了,大都是赞赏,比如配乐,比如特效,还有其他一些关于摄像及剪辑的专业运用,这些我不懂,我只懂观看,只懂人物在特定境遇下的心理,也只在乎这个,所有一切电影技术最终都是为了展现人的经历与情感,所以,如果我要评论一部电影,则只看重它对人的展现到底有多深刻。
如果说我还有点喜欢这部电影的话,那也是因为它真的把个人的命运变幻展现得太淋漓尽致了,我尤其欣赏它所反映的生死之间的顷刻变化、反复无常,这能折射出导演的哲思,令人敬佩。
《敦刻尔克》整部电影的视角给我这样一种感受,它是冷峻的,客观的,所以没什么大的场景,除了飞机坠毁燃油爆炸之外,并无十分激烈的战争场面。军舰被击沉,落在沙滩上的炮弹造成的毁灭与死伤,这些情景的展现都不算宏大与激烈。但我在想,也许真正的历史它就是这个样子,因为这不是正面交战,这是撤离,这是为了阻却撤离的袭击,双方的心理截然不同,燃不起剧烈的战火。诺兰是在尽力还原而已。
他无意过分渲染场面,而意在那些人物的生死,所以他又说这是一部关于生存的电影。
即使是无数民间的船只抵达救援时,镜头给得也并不算多,并不算宏大,甚至他无意煽情,只是用简洁的平铺的镜头略作表示而已,人物的表现也是收敛的,唯说出“HOME”时略有感动。他把更多的镜头放在了对生死交替发生的展现。
电影的叙事是冷静与沉着的,故推进起来有沉重感,所以即便时长于诺兰来讲算是较短的故事片了,仍偶会发生观影困顿的时刻,好在它的配乐十分满,牢牢抓着人心,倒也没有发困想睡的可能。
说实话,剧情本身简单平淡,与诺兰之前那些电影没法儿比,但是它给我的震动却一点不减,事实上我在观影过程中被剧情的发展常常搞得失声笑起来,那是一种悲悯的自嘲式的笑声,感慨人的命运如此变化无常,生死交替如此捉弄人。
剧情中多次发生好不容易挤上了接应的军舰,庆幸自己上了船而内心欢悦,替那些仍在坚持想要靠近船只拼命请求上船的士兵感到同情时,一个炮弹或是鱼雷袭来,顷刻间船便要沉了,船上的人又拼命想跳船,很多却最终困在船舱里出不来而失掉了性命,正在海上未能上船本感绝望的人们看到眼前那惨烈的情景又该是何种心情呢?大概都在庆幸自己还好未上船。这样的命运交替,祸福变化,何以承受呀。
苗妹笑言:感觉他们就是拼命从一条船到另一条船挤上跳下的。
上船与跳船,求生与向死,那种心理上的复杂变化才是最打动人的,令观众不时深有感叹。
人性事实上在这种时刻是单一的,就是为了求生而不顾一切,哪怕自私,哪怕诡计,哪怕奸诈,哪怕更可怕的行为与心机。于是有一段重头戏,又再次展现了祸福的交替变化。一队士兵眼看等救援军电影评论评分舰来似乎无望,便生计躲进一艘搁浅的民用船,等待晚上长潮时船便上浮,就可乘船逃离。没想到德国人朝船射击,躲在船舱里的所有人不敢还击,只有默默承受剧增的恐惧,人在恐惧越深时求生之欲便越强,于是晚间潮来,船终于要浮上来时,却因为qiang洞漏水,浮力有限,此时必须有人下船,才有可能航行,便发生了常见的”卑劣”场景,人人都希望别人下船,希望别人的牺牲换取自己的活着。争吵、咒骂开始了,一位冒充英国士兵的法国士兵,被识破身份,要求他下船,男主之一的年轻士兵拼命维护他,认为不公平,人人都有求生的权力,但当被要求那就你自己下船时,他又拒绝了,他说他也想回家。这一段对峙尤为动人,它把人的心理反映得那么真实,拼命帮着与自己一同想尽办法求生逃死的陌生同伴说话,不让他下船冒死,但自己也不会为了救大家而去牺牲,他有着人性的善良与自私,这就是真实、真诚。但没想到,水越漏越厉害,必须弃船了,不然会溺水身亡的。于是讽刺的一幕发生了,刚刚大家为了逃避被下船都往船舱内退缩,将那个年轻士兵与他的同伴推到船舱口,强烈要求他们下船,现在呢,他俩就在船舱口,站在了逃出船舱的有利位置,于是逃出去了,那些退缩在里面的士兵因为最终未能及时逃出去,很快便溺亡了。
自私的求生行为,最终导致了向死的结局。这样的悲喜反转,导演真是用心良苦。
最具哲思意味的一段剧情,更为引人深思。
一艘驶出港口行至海中的军舰,不幸又被德军的战机投下的炮弹给炸沉了,无数士兵又跳入大海求生,但快要沉入大海的军舰漏出大量燃油,那架投放炮弹的德机仍在上空盘旋,对另一艘来救援的民间船只(也是本剧的主要场景所在)构成了威胁,于是英军的战机来了,机智英勇的击落了那架德机,坠机往下掉,最终落在将要沉没的军舰与民间救援船之间的海域,因燃油引发了剧烈爆炸,惨烈的一幕发生了,无数逃生跳入大海的英国士兵因身染漂浮的燃油而顷刻被点燃,在火里痛苦挣扎,活活被烧死。本来跳入大海是为了生,本来民间救援船靠近沉舰是为了救人却引来敌机窥击,本来击毁敌机是为了拯救自己人,但最终却导致本有希望得生的人落入了死神的手里。这样的逻辑链,动机与结果的反转,何其矛盾,到底是谁在作孽。真是细思极恐!
诺兰的构思何其复杂、细腻、缜密,他仍是那般喜欢绕脑,在剧情的内在逻辑链上下了狠功夫,复杂多变到无人能及的地步。
从内核来讲,这不是一部煽情的电影,无意,或是无全意在于表现爱国主义,也不完全为了展现人性的光辉,反倒让人觉得它更多的在展现人的复杂性,人在绝望时因对命运的无助感而产生的巨大恐惧,如那些排在通向码头的堤坝上的士兵们,当空中炮弹落下时,除了祈求别落在自己身上外,别无它法,全无还击之力,如此的真实。所以,我理解了为什么诺兰说自己拍的是一部悬疑片。
战争就意味着死亡,一个人的生死是最大的悬念,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生可知,死未知,如此而已。围绕着个人的生死,这个大悬念,展开的一系列剧情,场面的配合,特效的加重,配乐的加紧,构成了对这个悬念的惊悚般的展示,不到最后,不知谁生谁死。
观后感 /yingping/9366.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黑白悬疑希区柯克电影《惊魂记》
- 上一篇:《心理追凶》夫妻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