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司机影评观后感
栏目:电影评论时间:2018-01-20
"《出租车司机》影评观后感
上一次看有关光州事件的电影是《华丽的假期》,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因为过去十多年了好像,但当时的情绪还有印象,看完后整个人沉浸在痛苦中。那种痛苦和看《熔炉》的痛苦不分上下电影影评观后感。
《出租车司机》选择这样的大背景无疑再一次彰显韩国电影在有关国民、历史、人性等题材上的出类拔萃,这是我这些年看韩国电影基本没有所谓“烂片”的直观感受之一。
两个泪点,第一个是开篇,男主和女儿那里;第二个是后面,男主准备悄悄开车回首尔被光州司机拦下给了车牌、钱和地图。
这部片如果要究细节,逻辑上是有一些让我觉得不太合理的地方,比如光州事件的重要程度,不太可能让德国记者成功逃跑,除非更高阶层想放走他,即便他逃离了光州,能飞离韩国也挺奇迹的(后面十几分钟我没仔细看,不知道是否错过什么细节了);还有就是,渲染镜头有点不集中,也有点过火,这种镜头如果太散,感觉会把感染力减弱吧,我印象中《华丽的假期》是矛盾集中爆发,风格反转的让人措手不及。虽然这一部里开篇也是轻松感,两段音乐两个男主的调头,是转折信号,但整体而言,就是有种弱的感觉。——也或许我年纪大了,比年轻时麻木了。。。。。。
但我想写下来这篇观后感的,并不是以上的东西。而是下面的这个感受,这是我之前没有体会到的。
近几日也是南京大屠杀纪念,各界又都开始了“常规”(原谅我用了这个词儿,或许不合适,但绝对无冒犯和不敬之意)的纪念,每每讨论到这个话题,可能去现代日本次数越多,越无法理解历史中这个民族中的一部分人怎么会人性转变为兽性的。忘记在哪里看到还是听到的大抵是说,日本搞屠杀,是详细研究了中国历史,尤其是蒙古族和满族这两大异族入侵汉地并荣升为统治阶级,是采取了“屠杀”策略的。
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全球其他“屠族”,这显然都是个沉重、需要深入分析的课题,我几乎没有专门看过相关资料,只在个别书里看过相关但非主题的零散片段。比如《第三种黑猩猩》里的:
以后如果可能,或许会看一些专门分析这类的书吧。但的确太沉重了。尤其是侵华、南京大屠杀这种关乎自己民族的历史,潜意识中就会有挥之不去的悲哀感。
说远了,接着说回到电影。因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我就想到人类为何能在“国家大义”“民族情感"这类宏观情绪下,在微观层面,产生兽性甚至不如兽性的行为?
电影里的司机,从一个只关乎老婆孩子的“小市民”,转变为一个“热血中年”(当然这种转变在持续的铺垫下非常合情合理),在他第二次打电话回家的时候,我觉得,如果是我,大概也会把女儿托付给好友(甚至忽略性侵存在的可能),而投身于“大义”之中吧——这个念头,让我自己浑身打了一个激灵~~~
正向看,这种“热血”会让人抛弃“为人父母”的“人性”;那反面看呢?画面中那些暴力“护国”也丧失“人性”的军人们——虽然反面人物在这部片里就跟道具一样,刻画的太不走心了——他们又是因为哪种“热血”呢?还是他们天生“冷血”?
有些影片从日本视角表达日本年轻军人第一刀,试图刻画他们的转变,但并不让人接受;这个民族有“武士道”传统精神,同样被“仁义礼智信”教诲过,可仍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吸收所谓的西方文明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底蕴”后,产生如此灭绝人性的暴行。如果说德国法西斯屠犹,在欧洲是有“传统”的,那日本的“屠杀”又源自何处?
或许我了解的实在少得可怜,我不知道什么能让人变得比野兽还可怕;我已经在试图理解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把广大屁民当成数字;但我想我或许永远无法理解人类可以以各种残忍方式杀戮同为人类的人类吧,毕竟那是赤裸裸直接面对的;因此,对“实施暴力”的痛恨往往会高过对“策划暴力”的痛恨,但是,究竟哪一个更恐怖呢?
除此之外,我再一次验证我既有的一个不成熟的结论就是,所谓的国家进步、文明发展,未见得会让人变成一个“人”吧。
所以,《出租车司机》和《华丽的假期》相比,尽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但其实仍然没有带来“光明感”。“佛光普照”、“基督显灵”,真的会存在吗?
观后感 /yingping/10057.html
上一次看有关光州事件的电影是《华丽的假期》,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因为过去十多年了好像,但当时的情绪还有印象,看完后整个人沉浸在痛苦中。那种痛苦和看《熔炉》的痛苦不分上下电影影评观后感。
《出租车司机》选择这样的大背景无疑再一次彰显韩国电影在有关国民、历史、人性等题材上的出类拔萃,这是我这些年看韩国电影基本没有所谓“烂片”的直观感受之一。
两个泪点,第一个是开篇,男主和女儿那里;第二个是后面,男主准备悄悄开车回首尔被光州司机拦下给了车牌、钱和地图。
这部片如果要究细节,逻辑上是有一些让我觉得不太合理的地方,比如光州事件的重要程度,不太可能让德国记者成功逃跑,除非更高阶层想放走他,即便他逃离了光州,能飞离韩国也挺奇迹的(后面十几分钟我没仔细看,不知道是否错过什么细节了);还有就是,渲染镜头有点不集中,也有点过火,这种镜头如果太散,感觉会把感染力减弱吧,我印象中《华丽的假期》是矛盾集中爆发,风格反转的让人措手不及。虽然这一部里开篇也是轻松感,两段音乐两个男主的调头,是转折信号,但整体而言,就是有种弱的感觉。——也或许我年纪大了,比年轻时麻木了。。。。。。
但我想写下来这篇观后感的,并不是以上的东西。而是下面的这个感受,这是我之前没有体会到的。
近几日也是南京大屠杀纪念,各界又都开始了“常规”(原谅我用了这个词儿,或许不合适,但绝对无冒犯和不敬之意)的纪念,每每讨论到这个话题,可能去现代日本次数越多,越无法理解历史中这个民族中的一部分人怎么会人性转变为兽性的。忘记在哪里看到还是听到的大抵是说,日本搞屠杀,是详细研究了中国历史,尤其是蒙古族和满族这两大异族入侵汉地并荣升为统治阶级,是采取了“屠杀”策略的。
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全球其他“屠族”,这显然都是个沉重、需要深入分析的课题,我几乎没有专门看过相关资料,只在个别书里看过相关但非主题的零散片段。比如《第三种黑猩猩》里的:
以后如果可能,或许会看一些专门分析这类的书吧。但的确太沉重了。尤其是侵华、南京大屠杀这种关乎自己民族的历史,潜意识中就会有挥之不去的悲哀感。
说远了,接着说回到电影。因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我就想到人类为何能在“国家大义”“民族情感"这类宏观情绪下,在微观层面,产生兽性甚至不如兽性的行为?
电影里的司机,从一个只关乎老婆孩子的“小市民”,转变为一个“热血中年”(当然这种转变在持续的铺垫下非常合情合理),在他第二次打电话回家的时候,我觉得,如果是我,大概也会把女儿托付给好友(甚至忽略性侵存在的可能),而投身于“大义”之中吧——这个念头,让我自己浑身打了一个激灵~~~
正向看,这种“热血”会让人抛弃“为人父母”的“人性”;那反面看呢?画面中那些暴力“护国”也丧失“人性”的军人们——虽然反面人物在这部片里就跟道具一样,刻画的太不走心了——他们又是因为哪种“热血”呢?还是他们天生“冷血”?
有些影片从日本视角表达日本年轻军人第一刀,试图刻画他们的转变,但并不让人接受;这个民族有“武士道”传统精神,同样被“仁义礼智信”教诲过,可仍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吸收所谓的西方文明又有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底蕴”后,产生如此灭绝人性的暴行。如果说德国法西斯屠犹,在欧洲是有“传统”的,那日本的“屠杀”又源自何处?
或许我了解的实在少得可怜,我不知道什么能让人变得比野兽还可怕;我已经在试图理解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把广大屁民当成数字;但我想我或许永远无法理解人类可以以各种残忍方式杀戮同为人类的人类吧,毕竟那是赤裸裸直接面对的;因此,对“实施暴力”的痛恨往往会高过对“策划暴力”的痛恨,但是,究竟哪一个更恐怖呢?
除此之外,我再一次验证我既有的一个不成熟的结论就是,所谓的国家进步、文明发展,未见得会让人变成一个“人”吧。
所以,《出租车司机》和《华丽的假期》相比,尽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但其实仍然没有带来“光明感”。“佛光普照”、“基督显灵”,真的会存在吗?
观后感 /yingping/10057.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刺杀盖世太保》影评观后感
- 上一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