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儿女观后感
栏目:影视剧评说时间:2018-01-20
"中华好儿女 观后感
1.
2012年1月15日上午,利用周六的休息时间,我观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电视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第一集《大山的火把——赵世术》。当我了解到:1977年师范毕业,到偏僻乡村小学任教。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上放学需过河的担心,主动承担每天接送学生过河上学、回家的任务。五年时间,每天三个小时,雷打不动,直到修上吊桥为止。不到三十岁,就患上风湿性关节炎。从最初的拄着拐杖到校上课到后来的妻子背着到校上课。到了手指不听使唤时,只好用绳子将手指与粉笔捆住板书。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铸成了“大山的火把”,照亮了一双双希望的眼睛;温暖了一代代渴求的心房。赵老师是伟大的,我觉得他的妻子更伟大!
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朴实的语言,刻画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赵世术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形象,反映了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高尚品质,赵老师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看完影片,我叩问自己,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其实我想,生活中就是因为有这些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才因此而骄傲。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美好了。相信每个看了人民儿女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真正感动的力量。
向赵世术学习,学习他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要把他的优秀品质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立足自身的岗位,心系学生,争做学生的贴心人,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为人师表的风采,更好地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前的英雄们还在今天的老人的脑海里久久不会忘记,代代相传。虽然今天的我们不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通过老人们的话语,回忆让我们明白原来今天的幸福是真正的来之不易 。
时代变了,但那些曾经战死在沙场上的英雄们精神永远没有变。为了今天的幸福我们也要像当年的英雄学习,好好读书,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繁荣而好好学习。
15岁的刘胡兰被敌人逼供,宁死不从,最后被敌人的镰刀给杀害了。还有董存瑞为了保卫大家宁愿牺牲自己怀抱炸弹一个人炸碉堡把敌人炸死了。这些人不仅勇敢,坚强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祖国,他们奋不顾身。
所以人们说红领巾是以前牺牲自己的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今天的我们要珍惜一切,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希望。
【扩展阅读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电视剧大全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编辑本段教学示例
看了《虎门销烟》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编辑本段范文
观《长江7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7号”(其实是一只外星狗)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像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qiang,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观后感 /juping/1137.html
1.
2012年1月15日上午,利用周六的休息时间,我观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电视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第一集《大山的火把——赵世术》。当我了解到:1977年师范毕业,到偏僻乡村小学任教。为了减少家长对孩子上放学需过河的担心,主动承担每天接送学生过河上学、回家的任务。五年时间,每天三个小时,雷打不动,直到修上吊桥为止。不到三十岁,就患上风湿性关节炎。从最初的拄着拐杖到校上课到后来的妻子背着到校上课。到了手指不听使唤时,只好用绳子将手指与粉笔捆住板书。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铸成了“大山的火把”,照亮了一双双希望的眼睛;温暖了一代代渴求的心房。赵老师是伟大的,我觉得他的妻子更伟大!
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朴实的语言,刻画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赵世术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形象,反映了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高尚品质,赵老师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看完影片,我叩问自己,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其实我想,生活中就是因为有这些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才因此而骄傲。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美好了。相信每个看了人民儿女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真正感动的力量。
向赵世术学习,学习他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要把他的优秀品质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立足自身的岗位,心系学生,争做学生的贴心人,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为人师表的风采,更好地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前的英雄们还在今天的老人的脑海里久久不会忘记,代代相传。虽然今天的我们不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通过老人们的话语,回忆让我们明白原来今天的幸福是真正的来之不易 。
时代变了,但那些曾经战死在沙场上的英雄们精神永远没有变。为了今天的幸福我们也要像当年的英雄学习,好好读书,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繁荣而好好学习。
15岁的刘胡兰被敌人逼供,宁死不从,最后被敌人的镰刀给杀害了。还有董存瑞为了保卫大家宁愿牺牲自己怀抱炸弹一个人炸碉堡把敌人炸死了。这些人不仅勇敢,坚强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祖国,他们奋不顾身。
所以人们说红领巾是以前牺牲自己的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今天的我们要珍惜一切,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希望。
【扩展阅读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电视剧大全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编辑本段教学示例
看了《虎门销烟》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编辑本段范文
观《长江7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7号”(其实是一只外星狗)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像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qiang,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观后感 /juping/1137.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我的兄弟叫顺溜观后感 演绎着震
- 上一篇:天道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