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教师读后感范文
栏目:观后感范文时间:2018-01-20
" 在过去的岁月里,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新式教育伴随着国门开启、民族自强和全球发展而一路走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投身到“教育救国”的历史洪流中,承启了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开创了现代教育本土化的艰难实验,谱写了中国新式教育一时的辉煌。这无疑是当代中国教育守望的财富与指引的明灯。而《过去的教师》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走上工作岗位已有8年,总感觉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太忙了,感觉每天忙忙碌碌地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又一份的考试测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初怀着崇高的教育理想步入课堂的我们,如今却在教育岗位上渐渐迷失了自己,产生了对这个职业的倦怠感,甚至有时候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爱人向我介绍了这本书,闲暇之余翻开看看,渐渐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和触动。这本书说的是半世纪以前,你老师的老师(叫“太老师”)或者是比他们更早的老师,他们是怎样教书的,他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他们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这本书汇集了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汪曾祺、丰子恺等名人大家对自己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透过这本书,看到了昔日教育者的风范,了解了过去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了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观察他们,如同用一架天文望远镜,看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明亮而透彻,看了以后,我不禁想到:哦,将来我也许会同他们一样,在学生的眼中闪闪发光。这本书让我重温了前辈教师的伟大人格,也解答了我在心中的很多疑惑,给了我很多启迪,也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感动:
一、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抗战时期,老师身处沦陷区中,和革命抗敌的后方完全隔绝,手无寸铁的老学者,发奋以教导学生为职志。环境日渐恶劣,生活日渐艰难,老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先生着书、教书越发勤奋。陈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民族,必从消灭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着手。中华民族不被消灭,也是抗敌根本措施之一。” (启功先生在纪念陈垣老师诞辰100周年的一篇文章)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虽然教育者们食不果腹,但他们却能坚守理想,创造出教育奇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他们是受到所有人尊重的教师。”这些“过去的教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才能在战火频频的岁月里培育出那么多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教育才有希望。
二、感动于他们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那份坚守
以前的老师地位卑微,齐如山先生的《七十年前小学童》一文说到,那时候的教师,国家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教师素质好坏全由家庭自主选择,诗书门第请的教师素质相对高一些;农工商业人家就只图省钱,所聘教师素质之低令人咋舌了!文中描述的一出名曰《教学》的戏剧,把当时教书匠求职之艰难和农家求师标准之低廉刻画得尤为刻薄夸张。
“斯文不值钱,饿得眼发蓝,有人成了馆,便是救命仙。”
过去的教师很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当时旧社会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收煎熬。”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得很充实,很自得。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对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是当做事业来追求。
三、感动于他们严谨到极致的精神
楼适夷先生回忆儿时对他影响深远的几位老师批改作业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样写到:
“他用一套三叠不及一尺高的小屏风,三面遮住了烛光,免得妨碍我们的睡眠,继续批改我们的作文。我们一觉睡到天亮,是起床的时候了,便坐起来穿衣服。撩开帐子,临窗的桌上,红烛依然点着,老先生的朱笔,仍在继续地工作。
“老先生,你为什么还不睡觉呀?”
影评范文
“这,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原来为了我们高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他整整地熬了一个通宵。
汪曾琪先生也这样回忆到他的老师:
他总是坐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教室之间的一间小屋的桌上批改学生的作文,“判”大字。他判字极认真,不只是在字上用红笔画圈,遇有笔画不正处,都用红笔矫正。有“间架”不平衡的字,则于字旁另书此字示范。我是认真看周先生判的字而有所领会的。我的毛笔字稍具功力,是周先生砸下的基础。
读到这,我不禁被这位老师敬业、严谨的精神所感动,反观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先师们踏踏实实、追求细节的精神所折服。
四、感动于他们以父母般的胸怀关爱着每一位学生
《过去的教师》的编者商友敬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这个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钝的;是好看的,还是丑的;是优秀的,还是顽劣的,所以教师决不能偏爱,更不能歧视。只有付出了爱,你才能得到爱的回报。为师者,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书中的很多老师都是用爱来培养学生的。着名书法家、“国宝级”学者启功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其老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国宝”的陈垣先生传授的一些为师之道,共有9条,如:
(1) 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 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3) 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 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先师们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感动于他们超前的教育思想
书中介绍了一位图画教员的教学方式,放到今天仍十分值得借鉴:
“他教图画课,有一回拿一把茶壶来让大家看,然后在黑板上画个大圆圈,说这就是茶壶。大家都笑。他在圈上加画盖,下面改平作底,一边加上嘴,另一边加上把,果然像把茶壶。他说要学画,先学看,画什么东西先看出“轮廓”。
他讲课很少讲道理,讲道理也像变魔术,讲分辨光和影,要大家试。
他教自然课不拘守课本。有一回他把我们带出校门到附近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在学校大院子里开辟几个小地,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各自负责,于是天时气象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知识都在劳动中上了课,又做、又问、又讲。”
反观现在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设备先进了、教学环境改善了、老师的待遇提高了,但似乎我们的教学方法落后了,课堂上,满堂灌,一言谈,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看了文章,让我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感动于他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钱学森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1981年)这样受罪。放了学在学校里玩,不天黑不回家,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班里最好的学生考80分就行了。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附中的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偷看闲书”。所谓的闲书,低级的有《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等,高级的诸如《红楼梦》、《西游记》之类,这样的闲书,他“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这跟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极大的关系。季老就在文章中说到:“这样的闲书,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样,管得太严,管得太多,管得过死,这不一定是正确的方法。”故事中的先师们,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无论是研究当代文学的潘旭澜教授、当代着名诗人邵燕祥还是着名诗学理论家谢冕,这些当代文学所谓泰斗级人物,在中学时代也许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人的地方,甚至是在疯玩或无学可念的情况下度过的这些大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读书,正因为喜欢读书,他们心中才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我们的先辈无一例外的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崇高的理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一例外的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着莘莘学子将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传承下去。
《过去的教师》真的值得我们一读,特别是对教书工作有点倦怠的我来说,更是有很大的启示。本书的序言的最后写道:“希望今日年轻的老师,在繁忙的教务之暇,把这本书抽出来看上一篇两篇。就像在历史的大树下纳凉,有一点领悟、有一点警策、有一点会心、有一点激励,这就够了。当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自己在当今社会的位置,这样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才能站在这里教书,真正做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
如此种种,获益匪浅。以文记之,当以此自勉。
观后感 /fanwen/1571.html
走上工作岗位已有8年,总感觉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太忙了,感觉每天忙忙碌碌地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又一份的考试测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初怀着崇高的教育理想步入课堂的我们,如今却在教育岗位上渐渐迷失了自己,产生了对这个职业的倦怠感,甚至有时候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爱人向我介绍了这本书,闲暇之余翻开看看,渐渐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和触动。这本书说的是半世纪以前,你老师的老师(叫“太老师”)或者是比他们更早的老师,他们是怎样教书的,他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他们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这本书汇集了季羡林、钱学森、苏步青、汪曾祺、丰子恺等名人大家对自己学生时代以及恩师的回忆。透过这本书,看到了昔日教育者的风范,了解了过去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了他们的处世和治学之道。观察他们,如同用一架天文望远镜,看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明亮而透彻,看了以后,我不禁想到:哦,将来我也许会同他们一样,在学生的眼中闪闪发光。这本书让我重温了前辈教师的伟大人格,也解答了我在心中的很多疑惑,给了我很多启迪,也让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感动:
一、感动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危亡所承担的那份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抗战时期,老师身处沦陷区中,和革命抗敌的后方完全隔绝,手无寸铁的老学者,发奋以教导学生为职志。环境日渐恶劣,生活日渐艰难,老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先生着书、教书越发勤奋。陈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民族,必从消灭它的民族历史文化着手。中华民族不被消灭,也是抗敌根本措施之一。” (启功先生在纪念陈垣老师诞辰100周年的一篇文章)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虽然教育者们食不果腹,但他们却能坚守理想,创造出教育奇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他们是受到所有人尊重的教师。”这些“过去的教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才能在战火频频的岁月里培育出那么多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教育才有希望。
二、感动于他们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那份坚守
以前的老师地位卑微,齐如山先生的《七十年前小学童》一文说到,那时候的教师,国家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教师素质好坏全由家庭自主选择,诗书门第请的教师素质相对高一些;农工商业人家就只图省钱,所聘教师素质之低令人咋舌了!文中描述的一出名曰《教学》的戏剧,把当时教书匠求职之艰难和农家求师标准之低廉刻画得尤为刻薄夸张。
“斯文不值钱,饿得眼发蓝,有人成了馆,便是救命仙。”
过去的教师很苦,他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丰裕,他们的工资待遇也不如我们高,还要遇到战乱、灾荒、颠沛流离,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养一大家子的人,他们的日子同当时旧社会全中国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样,都在收煎熬。”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得很充实,很自得。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有对教育的理想,他们不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是当做事业来追求。
三、感动于他们严谨到极致的精神
楼适夷先生回忆儿时对他影响深远的几位老师批改作业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样写到:
“他用一套三叠不及一尺高的小屏风,三面遮住了烛光,免得妨碍我们的睡眠,继续批改我们的作文。我们一觉睡到天亮,是起床的时候了,便坐起来穿衣服。撩开帐子,临窗的桌上,红烛依然点着,老先生的朱笔,仍在继续地工作。
“老先生,你为什么还不睡觉呀?”
影评范文
“这,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原来为了我们高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他整整地熬了一个通宵。
汪曾琪先生也这样回忆到他的老师:
他总是坐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教室之间的一间小屋的桌上批改学生的作文,“判”大字。他判字极认真,不只是在字上用红笔画圈,遇有笔画不正处,都用红笔矫正。有“间架”不平衡的字,则于字旁另书此字示范。我是认真看周先生判的字而有所领会的。我的毛笔字稍具功力,是周先生砸下的基础。
读到这,我不禁被这位老师敬业、严谨的精神所感动,反观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先师们踏踏实实、追求细节的精神所折服。
四、感动于他们以父母般的胸怀关爱着每一位学生
《过去的教师》的编者商友敬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教师的品格的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为什么要做教师,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正如父母对待儿女一般。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这个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钝的;是好看的,还是丑的;是优秀的,还是顽劣的,所以教师决不能偏爱,更不能歧视。只有付出了爱,你才能得到爱的回报。为师者,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书中的很多老师都是用爱来培养学生的。着名书法家、“国宝级”学者启功先生也写了一篇回忆其老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国宝”的陈垣先生传授的一些为师之道,共有9条,如:
(1) 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 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3) 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 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先师们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感动于他们超前的教育思想
书中介绍了一位图画教员的教学方式,放到今天仍十分值得借鉴:
“他教图画课,有一回拿一把茶壶来让大家看,然后在黑板上画个大圆圈,说这就是茶壶。大家都笑。他在圈上加画盖,下面改平作底,一边加上嘴,另一边加上把,果然像把茶壶。他说要学画,先学看,画什么东西先看出“轮廓”。
他讲课很少讲道理,讲道理也像变魔术,讲分辨光和影,要大家试。
他教自然课不拘守课本。有一回他把我们带出校门到附近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在学校大院子里开辟几个小地,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各自负责,于是天时气象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知识都在劳动中上了课,又做、又问、又讲。”
反观现在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设备先进了、教学环境改善了、老师的待遇提高了,但似乎我们的教学方法落后了,课堂上,满堂灌,一言谈,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看了文章,让我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感动于他们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钱学森在回忆中学生活时说:“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1981年)这样受罪。放了学在学校里玩,不天黑不回家,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班里最好的学生考80分就行了。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附中的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偷看闲书”。所谓的闲书,低级的有《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等,高级的诸如《红楼梦》、《西游记》之类,这样的闲书,他“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这跟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有着极大的关系。季老就在文章中说到:“这样的闲书,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样,管得太严,管得太多,管得过死,这不一定是正确的方法。”故事中的先师们,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无论是研究当代文学的潘旭澜教授、当代着名诗人邵燕祥还是着名诗学理论家谢冕,这些当代文学所谓泰斗级人物,在中学时代也许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人的地方,甚至是在疯玩或无学可念的情况下度过的这些大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读书,正因为喜欢读书,他们心中才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我们的先辈无一例外的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崇高的理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一例外的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着莘莘学子将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传承下去。
《过去的教师》真的值得我们一读,特别是对教书工作有点倦怠的我来说,更是有很大的启示。本书的序言的最后写道:“希望今日年轻的老师,在繁忙的教务之暇,把这本书抽出来看上一篇两篇。就像在历史的大树下纳凉,有一点领悟、有一点警策、有一点会心、有一点激励,这就够了。当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自己在当今社会的位置,这样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才能站在这里教书,真正做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
如此种种,获益匪浅。以文记之,当以此自勉。
观后感 /fanwen/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