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观后感范文
栏目:观后感范文时间:2018-01-20
" 最近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又重新感悟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每一个中国人对“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说这5个字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人成长、受教育的全过程。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畅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在二十世纪中前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比较单纯,人们的思想很朴实,价值观念单一,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教育的口号,一种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们很习惯地认为那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愿自觉地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际行动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但对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和讨论的比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门打开的今天,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信息繁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极为多彩。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看电影《张思德》,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似乎有了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讨论、思考的价值。
思考一:如何认识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张扬个性、提倡实现自我的今天,似乎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伟业,希望成为时代的英雄。在观看电影《张思德》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围一些同志眼里表达的信息:“张思德明明可以争做排长、连长,甚至更高的职位,可以对革命事业有更大的贡献,但是偏偏要让他去烧炭。这样就埋没了个人影评范文的价值,妨碍了个人能量的发挥。你看人家美国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鼓励的是极大发挥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这种想法反映的是当今一部分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和传统教育所告诉我们的价值观似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是啊,张思德不过是给不愿离队的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只不过干些跑腿儿、给汽车换换轮胎的活儿;只不过是给犯错误的老乡刘秉钟多一些关心和鼓励。这能算是英雄吗?这能充分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电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刘秉钟从看不上张思德,到他真诚地对张思德说,“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后我就跟着你!”这不就是对张思德个人价值的认同吗!这不就是张思德存在的个人价值吗!那位被张思德称为老革命的哑巴老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部队,是因为他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他不愿意离开这个革命的家。后来在张思德的关爱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刘秉钟说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战士有的当了团长、政委,就连他自己最起码也是个主任时,张思德却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在他的脑海里铭记的都是为革命抛投入洒热血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触到的看过这部电影的几个学生真诚地说:“这部影片好几个地方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父子情和亲情的电影,但没有像这样被感动得落泪。这说明他们认同了张思德。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亚于英雄的价值,他们正是用自己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感染、团结,带动了一批人,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想做英雄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做小事情其实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如何认识伟大与平凡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牺牲之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qiang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大呢!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有人说把公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这是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人说,在本职之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并且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观后感 /fanwen/2229.html
每一个中国人对“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说这5个字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人成长、受教育的全过程。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畅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在二十世纪中前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比较单纯,人们的思想很朴实,价值观念单一,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教育的口号,一种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们很习惯地认为那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愿自觉地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际行动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但对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和讨论的比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门打开的今天,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信息繁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极为多彩。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看电影《张思德》,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似乎有了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讨论、思考的价值。
思考一:如何认识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张扬个性、提倡实现自我的今天,似乎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伟业,希望成为时代的英雄。在观看电影《张思德》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围一些同志眼里表达的信息:“张思德明明可以争做排长、连长,甚至更高的职位,可以对革命事业有更大的贡献,但是偏偏要让他去烧炭。这样就埋没了个人影评范文的价值,妨碍了个人能量的发挥。你看人家美国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鼓励的是极大发挥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这种想法反映的是当今一部分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和传统教育所告诉我们的价值观似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是啊,张思德不过是给不愿离队的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只不过干些跑腿儿、给汽车换换轮胎的活儿;只不过是给犯错误的老乡刘秉钟多一些关心和鼓励。这能算是英雄吗?这能充分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电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刘秉钟从看不上张思德,到他真诚地对张思德说,“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后我就跟着你!”这不就是对张思德个人价值的认同吗!这不就是张思德存在的个人价值吗!那位被张思德称为老革命的哑巴老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部队,是因为他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他不愿意离开这个革命的家。后来在张思德的关爱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刘秉钟说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战士有的当了团长、政委,就连他自己最起码也是个主任时,张思德却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在他的脑海里铭记的都是为革命抛投入洒热血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触到的看过这部电影的几个学生真诚地说:“这部影片好几个地方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父子情和亲情的电影,但没有像这样被感动得落泪。这说明他们认同了张思德。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亚于英雄的价值,他们正是用自己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感染、团结,带动了一批人,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想做英雄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做小事情其实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如何认识伟大与平凡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牺牲之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qiang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大呢!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有人说把公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这是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人说,在本职之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并且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观后感 /fanwen/2229.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观《小时代》有感
- 上一篇:《夏洛特的网》观后感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