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集观后感
栏目:观后感范文时间:2018-01-20
" 2015年元旦在“黄金时段”晚8点播出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看过之后,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觉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无》是在我的故乡——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无》,这个片名起得很好,给培田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说。
拍这部纪录片时,龙岩市有关部门专程把我和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接去参加拍摄。为什么会叫我参加这次拍摄?我估计是编导看过我的《大屋碎影》一书或我的博客有关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传统文化要略》(曾在《闽西日报》发表过),谈到了培田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崇礼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对先祖的尊崇,表达了中国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缘纽带的坚韧。崇拜‘君师’,君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师是伦理道德的体现者,其关键是对师——圣贤的崇拜。这三条体现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特质。
培田正是继承传统,做到三个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们崇拜天地,认真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培田村落的选址、建设很讲究‘风水’,事实上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后垅山的‘风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营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态环境。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时代,讲究生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崇拜天地的结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筑中,最主要最显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或堂屋,整个房屋布局都要服从这点,也由此形成了厅庭结合、以‘厅’为主体的建筑风格。所谓‘九厅十八井’即为满足大家族多个祭祀空间而设定的。这里‘厅’指的是正厅或堂屋,正厅供奉的是公众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为厅提供采光通风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来的第一影评范文件事就是给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厅堂香火是常年不断的。逢年过节,杀一只鸡,买回几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厅堂的神桌上,让祖宗先‘品尝’。每年除夕,厅堂上都要挂上祖先画像,没有像的要换上新写的有历代祖先名字的红纸。
传统的‘祖宗崇拜’和血缘关系纽带形成了传统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宗族社会、宗法制度和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传统的培田小社会即由此来实现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学者谢重光先生在他的《闽西客家》一书中,写到道德风尚:‘客家人的基本价值观是贵重于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培田人当然也是如此。其实这个值观不单是闽西客家人所独有,而且还是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之一,‘尊师重教’即是‘礼之三本’之一。当然,以儒学为主导的所谓‘教育’除了‘读书做官’之外还有伦理教化、道德修养等所谓‘修、齐、治、平’。延续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及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孰是孰非,至今难以论定。
培田人尊师重教,由来已久。培田历史上经济条件较好,有钱的族人热心捐助教育,并有鼓励上学的奖励机制,使培田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墨之乡’。‘南山书院’也名声远扬。
培田,这一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给人们研究思考的空间是很大的。有人说培田是一部读不完的书,的确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贵?因为它不仅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无》这部记录片中,上述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说、补充和发挥,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人是要有所“敬畏”的。尤其是敬畏天地(大自然)、敬畏祖宗、敬畏圣贤。
我们曾经鼓励过“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敢于“战天斗地”,敢于“无法无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粮为纲,全部砍光”,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我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才知道人应该和大自然和睦相处,“天人合一”,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
我们曾经把孝敬祖宗和有关道德标准作为“封资修”来批判,推崇“亲不亲,阶级分”,毁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现在我们才想到了,人性的败坏,道德的滑坡才是最大的危机;
我们曾经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提倡“大老粗为荣”,批判“师道尊严”,批判“学术权威”、“技术权威”,后来,我们尝到了苦果,再后来,我们把文化和教育变成了“产业”,又造成新的问题……至今,这条路如何走向正轨还很艰难。
所以,我们现在强调“敬畏之心不可无”,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它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空间。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好大的“一片屋”,是很重要的,挖掘、保护和恢复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重要的。
央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值得看看。
观后感 /fanwen/3762.html
《敬畏之心不可无》是在我的故乡——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无》,这个片名起得很好,给培田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说。
拍这部纪录片时,龙岩市有关部门专程把我和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接去参加拍摄。为什么会叫我参加这次拍摄?我估计是编导看过我的《大屋碎影》一书或我的博客有关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传统文化要略》(曾在《闽西日报》发表过),谈到了培田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崇礼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对先祖的尊崇,表达了中国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缘纽带的坚韧。崇拜‘君师’,君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师是伦理道德的体现者,其关键是对师——圣贤的崇拜。这三条体现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特质。
培田正是继承传统,做到三个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们崇拜天地,认真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培田村落的选址、建设很讲究‘风水’,事实上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后垅山的‘风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营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态环境。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时代,讲究生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崇拜天地的结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筑中,最主要最显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或堂屋,整个房屋布局都要服从这点,也由此形成了厅庭结合、以‘厅’为主体的建筑风格。所谓‘九厅十八井’即为满足大家族多个祭祀空间而设定的。这里‘厅’指的是正厅或堂屋,正厅供奉的是公众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为厅提供采光通风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来的第一影评范文件事就是给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厅堂香火是常年不断的。逢年过节,杀一只鸡,买回几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厅堂的神桌上,让祖宗先‘品尝’。每年除夕,厅堂上都要挂上祖先画像,没有像的要换上新写的有历代祖先名字的红纸。
传统的‘祖宗崇拜’和血缘关系纽带形成了传统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宗族社会、宗法制度和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传统的培田小社会即由此来实现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学者谢重光先生在他的《闽西客家》一书中,写到道德风尚:‘客家人的基本价值观是贵重于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培田人当然也是如此。其实这个值观不单是闽西客家人所独有,而且还是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之一,‘尊师重教’即是‘礼之三本’之一。当然,以儒学为主导的所谓‘教育’除了‘读书做官’之外还有伦理教化、道德修养等所谓‘修、齐、治、平’。延续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及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孰是孰非,至今难以论定。
培田人尊师重教,由来已久。培田历史上经济条件较好,有钱的族人热心捐助教育,并有鼓励上学的奖励机制,使培田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墨之乡’。‘南山书院’也名声远扬。
培田,这一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给人们研究思考的空间是很大的。有人说培田是一部读不完的书,的确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贵?因为它不仅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无》这部记录片中,上述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说、补充和发挥,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人是要有所“敬畏”的。尤其是敬畏天地(大自然)、敬畏祖宗、敬畏圣贤。
我们曾经鼓励过“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敢于“战天斗地”,敢于“无法无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粮为纲,全部砍光”,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我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才知道人应该和大自然和睦相处,“天人合一”,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
我们曾经把孝敬祖宗和有关道德标准作为“封资修”来批判,推崇“亲不亲,阶级分”,毁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现在我们才想到了,人性的败坏,道德的滑坡才是最大的危机;
我们曾经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提倡“大老粗为荣”,批判“师道尊严”,批判“学术权威”、“技术权威”,后来,我们尝到了苦果,再后来,我们把文化和教育变成了“产业”,又造成新的问题……至今,这条路如何走向正轨还很艰难。
所以,我们现在强调“敬畏之心不可无”,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它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空间。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好大的“一片屋”,是很重要的,挖掘、保护和恢复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重要的。
央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值得看看。
观后感 /fanwen/3762.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国足亚洲杯首战观后感
- 上一篇:《鉴史问廉》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