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游记观后感
栏目:观后感范文时间:2018-01-20
"《圆明园》观后感——宋秋萍
曾经去过圆明园,满目所及只有一片废墟,残缺的大水法孤独地伫立在那里,依稀想提醒人们它的旧日辉煌。的确,从1709年初建时,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圆明园是中国最为繁华旖旎的存在。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注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
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添上一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境中的仙境,
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是维克多·雨果1861年写下的,也是电影《圆明园》开头的篇章。整部电影从开头到结尾,贯穿其中的是惊叹与愤怒,惊叹于圆明园的巧夺天工,愤怒于英法联军的残暴,将这样珍贵的人类文明毁之一炬。
而愤怒之后,更多的是思考。我们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我们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曾经也应该一直是世界上最聪慧的民族,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建造汇集人类智慧的圆明园。但当我们站到制高点时,我们开始固步自封,陶醉于既得的一切,丰饶富足,衣食无缺。我们的耳朵开始听不见声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改变,我们的心,再也容不下外部世界的一丁点缓慢却一直持续的进步。而或许这,正是当英法联军的大火焚烧圆明园时,我们无力阻止的原因。
而造就这一民族性的或许更多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缔造了第一个统一帝国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也随之建立。朝代几经更迭,这一制度却从未改变,并不断加强。所谓物极必反,封建制度在经过不断的发展之后,到明清达到顶峰,也开始了它的衰弱。
“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她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影片中这样评价大清帝国的覆灭。我们无可否认,帝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而一旦帝王没有足够的眼光与才华驾驭这个帝国,面对列强的侵略,我们唯有叹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直接管辖三省六部,曾经对皇帝最有制约力的相权至此消失。而清雍正帝又设军机处,将军事权力进一步收归至皇帝,并随后扩大了军机处的职能范围,各个领域的事务都由皇帝及其亲信大臣处理,标志着封建皇权达到顶峰,而这带来的后果是皇帝权力极度膨胀,无所制约。
圆明园的毁灭固然令人叹息,但遥想它的建立,难道不是封建皇权肆意使用的象征?封建皇帝力图作为封建文人的审美情趣,搜罗全国的奇珍异宝,珍贵字画,囊括全国建筑园林形式,穷全国之力图一己之私欲,它的繁华背后早已预示着当日之殇。倘若投入圆明园中的金钱人力用于发展军事力量和科技,或许就不会有当日的悲剧。
除却皇权的极度膨胀,强大而腐朽的封建制度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我们无可否认,封建制度在中国成立之初在巩固统一,促进发展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小农经济占比的逐渐下降,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已然发生改变,这时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更多的不是促进作用,而是阻碍。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也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1640年的权利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是在鼓励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纺织工具的创新拉开了一系列工具创新的序幕,使得英国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后,在1840年的六月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而当时的中国,在封建制度的主导下,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小规模的农业经济在技术上难以有所突破,技术创新得以产生并发展的商品经济又遭到抑制。同时天朝上国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各个皇帝脑海里,乾隆就曾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中国,也因此错过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在随后的百年间遭受外辱。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痛,那里曾经猎猎生长着我们的骄傲与光荣,那里也永远埋葬了我们的荣耀和自大,那里永远提醒着我们不能忘怀的屈辱和愤怒。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所有的伤痛和屈辱,我们就不能真正地崛起,如果我们只喜欢那繁华盛世而避开战乱流离,那么圆明园的冤魂将仍得不到安息,她用她炫美的生命所付出的一切,将仍得不到我们的痛惜。
因而我们,更应铭记伤痛,奋力前行。影评作文
观后感 /fanwen/8411.html
曾经去过圆明园,满目所及只有一片废墟,残缺的大水法孤独地伫立在那里,依稀想提醒人们它的旧日辉煌。的确,从1709年初建时,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圆明园是中国最为繁华旖旎的存在。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注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
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添上一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境中的仙境,
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是维克多·雨果1861年写下的,也是电影《圆明园》开头的篇章。整部电影从开头到结尾,贯穿其中的是惊叹与愤怒,惊叹于圆明园的巧夺天工,愤怒于英法联军的残暴,将这样珍贵的人类文明毁之一炬。
而愤怒之后,更多的是思考。我们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我们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曾经也应该一直是世界上最聪慧的民族,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建造汇集人类智慧的圆明园。但当我们站到制高点时,我们开始固步自封,陶醉于既得的一切,丰饶富足,衣食无缺。我们的耳朵开始听不见声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改变,我们的心,再也容不下外部世界的一丁点缓慢却一直持续的进步。而或许这,正是当英法联军的大火焚烧圆明园时,我们无力阻止的原因。
而造就这一民族性的或许更多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缔造了第一个统一帝国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也随之建立。朝代几经更迭,这一制度却从未改变,并不断加强。所谓物极必反,封建制度在经过不断的发展之后,到明清达到顶峰,也开始了它的衰弱。
“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她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影片中这样评价大清帝国的覆灭。我们无可否认,帝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而一旦帝王没有足够的眼光与才华驾驭这个帝国,面对列强的侵略,我们唯有叹息。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直接管辖三省六部,曾经对皇帝最有制约力的相权至此消失。而清雍正帝又设军机处,将军事权力进一步收归至皇帝,并随后扩大了军机处的职能范围,各个领域的事务都由皇帝及其亲信大臣处理,标志着封建皇权达到顶峰,而这带来的后果是皇帝权力极度膨胀,无所制约。
圆明园的毁灭固然令人叹息,但遥想它的建立,难道不是封建皇权肆意使用的象征?封建皇帝力图作为封建文人的审美情趣,搜罗全国的奇珍异宝,珍贵字画,囊括全国建筑园林形式,穷全国之力图一己之私欲,它的繁华背后早已预示着当日之殇。倘若投入圆明园中的金钱人力用于发展军事力量和科技,或许就不会有当日的悲剧。
除却皇权的极度膨胀,强大而腐朽的封建制度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我们无可否认,封建制度在中国成立之初在巩固统一,促进发展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小农经济占比的逐渐下降,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已然发生改变,这时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更多的不是促进作用,而是阻碍。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也是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1640年的权利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是在鼓励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纺织工具的创新拉开了一系列工具创新的序幕,使得英国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后,在1840年的六月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而当时的中国,在封建制度的主导下,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小规模的农业经济在技术上难以有所突破,技术创新得以产生并发展的商品经济又遭到抑制。同时天朝上国的思想深深地印在各个皇帝脑海里,乾隆就曾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中国,也因此错过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在随后的百年间遭受外辱。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痛,那里曾经猎猎生长着我们的骄傲与光荣,那里也永远埋葬了我们的荣耀和自大,那里永远提醒着我们不能忘怀的屈辱和愤怒。如果我们不能正视所有的伤痛和屈辱,我们就不能真正地崛起,如果我们只喜欢那繁华盛世而避开战乱流离,那么圆明园的冤魂将仍得不到安息,她用她炫美的生命所付出的一切,将仍得不到我们的痛惜。
因而我们,更应铭记伤痛,奋力前行。影评作文
观后感 /fanwen/8411.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中国美术馆作品观后感
- 上一篇:励志纪录片李智华《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