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栏目:观后感800字时间:2018-01-20
"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观后感800字左右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观后感 /ghg800z/4462.html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观后感800字左右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观后感 /ghg800z/4462.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爸爸的假期》观后感800字
- 上一篇:《亲爱的》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