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观后感1000字
栏目:观后感1000字时间:2018-01-20
"《推手》观后感
从跨文化交际看《推手》
全片以美国的一个“中外混合家庭”为背景,记录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以 朱老先生为主线,通过讲述他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来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引人深思。
影片既要反映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手法就必定不可缺少。影片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也可以说对比是建立在以小见大的基础上的,这两种手法相辅相成,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像刚开始时朱老先生以打太极的姿势入画,而儿媳妇则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地编写小说;孙子想出一个荒诞的故事,儿媳妇给予了鼓励,而朱老先生则认为那些暴力动画会影响孩子的思想;还有在吃饭时,儿媳妇总是给孙子一些乳酪之类的,而朱老先生则重视为孙子夹一些肉食类的。在这些大量的对比下,给观众印象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感,从而在无形中强调了主题,使主题深深烙入观众心理。
饭桌上向来就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名词。在影片中出现过儿媳妇和公公一起进餐的场景。公公抱着一大碗饭,还有各式各样的菜,拿着筷子津津有味的吃着。而儿媳妇只吃着一盘沙拉和一块饼干。两人各吃各的,互不搭理对方,这其中也包含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影片中,当小杰米画出了衣服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是,玛莎会亲吻他并给予鼓励。而在爷爷看来,那些动画却太过于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是用的是水墨画。 从这个方面可以表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动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好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育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者拉着孩子走。
另外在影片中也反映出中西方对待老人方面问题的差异。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孩子一旦成年建立了家庭之后通常都不会跟父母亲再住在一起,因为他们注意于自由和隐私。而对于中国来说,很多家庭都存在三代同堂的现象,中国人普遍把父母接到身边,抚养父母,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这其中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故在影片当中,玛丽和朱老先生两人独处的时候往往都是黑着脸没什么话说,虽然这其中也包含了语言无法沟通的的原因,不过更重要的是她难以接受她的家庭突然多了一个“外来者”,所以也就出现了玛丽向晓生诉苦的一幕。
故事的主角选得都是最具特色的个体。老人喜欢打太极,唱京剧,对儿子的爱内敛而隐忍。儿媳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拿青菜沙拉当饭吃,做自己的事情时不爱受人打扰。夹在中间的儿子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随处可见的中国新移民,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异乡,自己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文化和生活影评1000字,想让长辈也过上好日子,却无法调解两边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各种差异。 于是,我们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对立,父亲和儿媳的对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对立……故事主要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却没有俗套的“好人”、“坏人”之分别,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
既然谁都没错,那么继续生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把它搁置在一边,也就不用再理会它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其实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都要有交流容纳之心,既不能崇洋媚外而忘本,也不能盲目封建而排外,因为各国文化都有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我们只需要做到“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观后感 /ghg1000z/5161.html
从跨文化交际看《推手》
全片以美国的一个“中外混合家庭”为背景,记录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以 朱老先生为主线,通过讲述他与美国儿媳之间的矛盾来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引人深思。
影片既要反映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比手法就必定不可缺少。影片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也可以说对比是建立在以小见大的基础上的,这两种手法相辅相成,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像刚开始时朱老先生以打太极的姿势入画,而儿媳妇则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地编写小说;孙子想出一个荒诞的故事,儿媳妇给予了鼓励,而朱老先生则认为那些暴力动画会影响孩子的思想;还有在吃饭时,儿媳妇总是给孙子一些乳酪之类的,而朱老先生则重视为孙子夹一些肉食类的。在这些大量的对比下,给观众印象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感,从而在无形中强调了主题,使主题深深烙入观众心理。
饭桌上向来就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名词。在影片中出现过儿媳妇和公公一起进餐的场景。公公抱着一大碗饭,还有各式各样的菜,拿着筷子津津有味的吃着。而儿媳妇只吃着一盘沙拉和一块饼干。两人各吃各的,互不搭理对方,这其中也包含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影片中,当小杰米画出了衣服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是,玛莎会亲吻他并给予鼓励。而在爷爷看来,那些动画却太过于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是用的是水墨画。 从这个方面可以表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动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好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育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者拉着孩子走。
另外在影片中也反映出中西方对待老人方面问题的差异。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孩子一旦成年建立了家庭之后通常都不会跟父母亲再住在一起,因为他们注意于自由和隐私。而对于中国来说,很多家庭都存在三代同堂的现象,中国人普遍把父母接到身边,抚养父母,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这其中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故在影片当中,玛丽和朱老先生两人独处的时候往往都是黑着脸没什么话说,虽然这其中也包含了语言无法沟通的的原因,不过更重要的是她难以接受她的家庭突然多了一个“外来者”,所以也就出现了玛丽向晓生诉苦的一幕。
故事的主角选得都是最具特色的个体。老人喜欢打太极,唱京剧,对儿子的爱内敛而隐忍。儿媳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拿青菜沙拉当饭吃,做自己的事情时不爱受人打扰。夹在中间的儿子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随处可见的中国新移民,通过留学的方式来到异乡,自己接受了美国先进的文化和生活影评1000字,想让长辈也过上好日子,却无法调解两边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各种差异。 于是,我们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对立,父亲和儿媳的对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对立……故事主要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传统观念,但实际上,稍作分析,便可发现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却没有俗套的“好人”、“坏人”之分别,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
既然谁都没错,那么继续生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把它搁置在一边,也就不用再理会它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其实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都要有交流容纳之心,既不能崇洋媚外而忘本,也不能盲目封建而排外,因为各国文化都有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我们只需要做到“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观后感 /ghg1000z/5161.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观后感1500字
- 上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