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观后感1000字
栏目:观后感1000字时间:2018-01-20
"《美丽心灵》观后感
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对学生提及或者简单讲解过有关博弈论的内容,每一次我也告诉他们,电影《美丽心灵》中男主角的原型就是博弈论的创始人约翰·纳什。然而我自己也是最近才看《美丽心灵》。
由于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约翰·纳什与另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学经济出身的我来说,这是我必须知道约翰·纳什这个名字的原因。
纳什在22岁时就取得了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虽然只有27页,却已经提出了后来被人称作“纳什均衡”的这个对经济学影响深远的理论。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很个人的评价人智商的标准:数学好不好。以这个标准来说,纳什是绝对的天才无疑。以这个标准来看,我的智商有一定的缺陷,因为读研时在《运筹学》这门课上听老师讲“纳什均衡”听得云遮雾绕挫败感爆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公认的数学天才,在学术生命最宝贵的年头里却不得不一直和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作斗争,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位伟大的女性一直陪伴他、照顾他,帮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这也是《美丽心灵》能选择以纳什作为原型的影评1000字原因所在吧。
电影看到一半时,我也一直以为纳什在被某个特殊的集团所控制、利用和陷害。看到纳什在满屏的数字中间寻找线索“破译密码”,我简直惊得下巴都要掉了,而且再一次为自己的智商感到羞愧。看到纳什不放过报纸和杂志上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来“搜集信息”,我在想:冷战时期,有多少像纳什这样的天才都在为美国军方服务啊,同时也感叹,通过密码传递信息实在太神秘。我还想起了好多年前的一部讲述我们国家情报工作人员故事的电视剧《暗算》,陈数在里面演一个特别厉害的密码破译专家黄依依。黄依依和纳什在一块儿比,我觉得应该还是纳什更厉害。观影过程中也不是没有疑问:比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科技就有那么发达,可以往一个人身上植入芯片一类的东西了?再如,那一段飞车qiang战如果真的发生了,美国的媒体会没有任何报道吗?何况还牵涉到一位知名的大学教授。在电影的后半段,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很多事情都是纳什幻想出来的!甚至那个我不会有任何怀疑的,那个真的能够理解纳什的大学室友,竟然从头到尾都是纳什的一个幻觉,纳什在大学期间住的是单人间。可想而知,这个结果,给了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巨大的打击。如此严重的精神疾病,其治疗是漫长而又痛苦的。而我,每次看到纳什为了摆脱自己幻觉的影响用尽意志力时,真的心痛不已。他是个天才数学家,本来应该有无比灿烂的前程、受人尊敬,然而精神失常让他连起码的体面都没有。老天看起来公平,可老天何其不公平?
《美丽心灵》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出现在电影快结束时,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餐厅里,教授们一个个地把自己的钢笔赠给纳什,以示认同他一生的学术与贡献。纳什百感交集,我也热泪盈眶。虽然我后来查的资料显示,所谓普林斯顿赠笔的传统,只是电影虚构出来的。但我宁愿这个场景真实地出现过,纳什的天才成就配得上大家的尊敬,他在与精神分裂症的博弈中取得了胜利,是更大的奇迹。
纳什能在精神失常多年后获得诺比尔经济学奖,离不开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的悉心照顾和不懈努力。现实生活中,艾丽西亚在纳什患病后的几年里就和纳什离婚,不过她并没有放弃过纳什,直到后来纳什病情稳定,两人于2001年复婚。尽管现实不如电影中所呈现的那么完美,但可能更容易令人动容。
2015年5月,纳什夫妇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当场去世。虽然车祸的消息让人扼腕叹息,但两个人风雨几十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考验,最终一起离开,这应该也是老天给的最合适的安排吧。
观后感 /ghg1000z/7929.html
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对学生提及或者简单讲解过有关博弈论的内容,每一次我也告诉他们,电影《美丽心灵》中男主角的原型就是博弈论的创始人约翰·纳什。然而我自己也是最近才看《美丽心灵》。
由于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约翰·纳什与另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学经济出身的我来说,这是我必须知道约翰·纳什这个名字的原因。
纳什在22岁时就取得了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虽然只有27页,却已经提出了后来被人称作“纳什均衡”的这个对经济学影响深远的理论。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很个人的评价人智商的标准:数学好不好。以这个标准来说,纳什是绝对的天才无疑。以这个标准来看,我的智商有一定的缺陷,因为读研时在《运筹学》这门课上听老师讲“纳什均衡”听得云遮雾绕挫败感爆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公认的数学天才,在学术生命最宝贵的年头里却不得不一直和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作斗争,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位伟大的女性一直陪伴他、照顾他,帮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这也是《美丽心灵》能选择以纳什作为原型的影评1000字原因所在吧。
电影看到一半时,我也一直以为纳什在被某个特殊的集团所控制、利用和陷害。看到纳什在满屏的数字中间寻找线索“破译密码”,我简直惊得下巴都要掉了,而且再一次为自己的智商感到羞愧。看到纳什不放过报纸和杂志上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来“搜集信息”,我在想:冷战时期,有多少像纳什这样的天才都在为美国军方服务啊,同时也感叹,通过密码传递信息实在太神秘。我还想起了好多年前的一部讲述我们国家情报工作人员故事的电视剧《暗算》,陈数在里面演一个特别厉害的密码破译专家黄依依。黄依依和纳什在一块儿比,我觉得应该还是纳什更厉害。观影过程中也不是没有疑问:比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科技就有那么发达,可以往一个人身上植入芯片一类的东西了?再如,那一段飞车qiang战如果真的发生了,美国的媒体会没有任何报道吗?何况还牵涉到一位知名的大学教授。在电影的后半段,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很多事情都是纳什幻想出来的!甚至那个我不会有任何怀疑的,那个真的能够理解纳什的大学室友,竟然从头到尾都是纳什的一个幻觉,纳什在大学期间住的是单人间。可想而知,这个结果,给了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巨大的打击。如此严重的精神疾病,其治疗是漫长而又痛苦的。而我,每次看到纳什为了摆脱自己幻觉的影响用尽意志力时,真的心痛不已。他是个天才数学家,本来应该有无比灿烂的前程、受人尊敬,然而精神失常让他连起码的体面都没有。老天看起来公平,可老天何其不公平?
《美丽心灵》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出现在电影快结束时,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餐厅里,教授们一个个地把自己的钢笔赠给纳什,以示认同他一生的学术与贡献。纳什百感交集,我也热泪盈眶。虽然我后来查的资料显示,所谓普林斯顿赠笔的传统,只是电影虚构出来的。但我宁愿这个场景真实地出现过,纳什的天才成就配得上大家的尊敬,他在与精神分裂症的博弈中取得了胜利,是更大的奇迹。
纳什能在精神失常多年后获得诺比尔经济学奖,离不开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的悉心照顾和不懈努力。现实生活中,艾丽西亚在纳什患病后的几年里就和纳什离婚,不过她并没有放弃过纳什,直到后来纳什病情稳定,两人于2001年复婚。尽管现实不如电影中所呈现的那么完美,但可能更容易令人动容。
2015年5月,纳什夫妇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当场去世。虽然车祸的消息让人扼腕叹息,但两个人风雨几十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考验,最终一起离开,这应该也是老天给的最合适的安排吧。
观后感 /ghg1000z/7929.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洛丽塔Lolita》观后感1200字
- 上一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