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1000字
栏目:观后感1000字时间:2018-01-20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故事大纲
男主角李年轻时住在海边小镇曼彻斯特,为人颓废、好玩、没责任心,整日与损友为伍,因意外导致家中失火,造成三名子女死亡,妻子愤而离去,他逃往波士顿当物业维修技工,活在痛苦回忆中,把内疚与愤恨压抑,像行尸走肉般活着。
从小爱护他的哥哥病逝,遗下16岁读高中的反叛儿子帕特,李被迫回去处理哥哥身后事,同时也要面对自己的惨痛往事,受尽邻居和朋友的责备眼光。 哥哥留下遗嘱,要他当帕特的监护人,李本来不想留在这儿面对痛苦的回忆,所以提出在丧礼后让帕特随他往波士顿生活。 可惜帕特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有他自己的朋友,所以不愿离开,两人在这段时间相处得不算愉快。 随着李重新接触以前的朋友,再遇前妻,看到她的新生,得到她的谅解;也融入了帕特的生活,开始了跟侄子的心灵理解之旅,终于可以直面自己的过往。
故事结束时,李还是影评1000字选择离开,但不再强迫帕特跟随,留下他在这里继续学业,并且着帕特假期时往波士顿探往他。看来李即使未能完全康复过来,起码在若干程度上打开了心结。
拍摄手法
影片使用大量的倒叙方法,把之前发生的事情,切割成众多的碎片,融入主角的后期生活当中,看起来有点松散零乱的感觉。电影颇长,节奏平淡缓慢,靠男主角的演技来吸引观众投入故事当中。幸好男主角表现尚可,所以也有观众说看得激动,甚至热泪盈眶,但对我来说,又实在无法认同。至于男主角是否值得拿取奥斯卡,我看是见仁见智吧!
我看美式文化
在电影里面看到很多美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美国人的价值观,有些实在理解不来,更别说认同了,所以对影片中人的感情,没法做得到投入和欣赏。估计一些看得感动的观众,也许对美式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吧?
譬如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与疏离,不论是父子、夫妇或者兄弟之间,再推远一点到邻里、朋友之间,表面上的客套、礼貌,见面时亲切的拥抱,口口声声的‘我爱你’,其实有多少是发自内心而泽及他人的真挚感情? 崇尚个人主义、重视权利和隐私的同时,自己内心的世界,又有多少拿出来与人分享呢? 反正我感觉到的是,主角李也好,侄儿帕特也好,内心都是孤独的、痛苦的,像两个活火山,控制不来的时候,戾气就发泄在旁人身上,在酒吧打架、在球场打架,如出一辙。
帕特这个高中生,把两个女友玩弄于股掌之中,以上床为最终目的,而他对自己拥有的这个权利,理直气壮,所以才会埋怨叔父不肯跟女朋友的单亲妈妈好好交往,以致自己没有足够时间和女友在房间鬼混,这还是在父亲刚去世不久,难道这都归咎于失去父亲的原因? 和他看到冻肉、想起父亲遗体在殮房,然后情绪失控一样的理由吗?
那个可怜的单亲妈妈,隔十分钟跑到女儿房间外面呼喊,为的是阻止两个小孩的好事,连直接吭一声也不敢,是怕伤害他们吗? 还是要尊重两个16岁中学生进行性事的权利? 如果这个权利真的是这么值得尊重,那何不交下安全套然后离家,给与他们最大的自由?
未看电影之前,以为片名说的是英国的曼彻斯特,电影开始,才知道原来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海边小镇。 对游人来说,这里宁静舒适、风景优美,但在电影看到的当地居民,生活不仅仅是平淡,而且是一个没有流动性、没有任何惊喜、往后数十年甚至一生都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地方,故事开始时李和他的猪朋狗友的堕落生活,是否也是源于这一种没有明天的感觉? 我不是社会学家,没法提供答案。我只能说,基于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我是没可能明白的了!
说个笑话,我们看的是下午3:30的电影,戏院内约有十余人,电影开始不久,响亮的呼噜声从前面一位中年男士那里传来,幸好过不了多久,他就自觉离开了!
观后感 /ghg1000z/8380.html
故事大纲
男主角李年轻时住在海边小镇曼彻斯特,为人颓废、好玩、没责任心,整日与损友为伍,因意外导致家中失火,造成三名子女死亡,妻子愤而离去,他逃往波士顿当物业维修技工,活在痛苦回忆中,把内疚与愤恨压抑,像行尸走肉般活着。
从小爱护他的哥哥病逝,遗下16岁读高中的反叛儿子帕特,李被迫回去处理哥哥身后事,同时也要面对自己的惨痛往事,受尽邻居和朋友的责备眼光。 哥哥留下遗嘱,要他当帕特的监护人,李本来不想留在这儿面对痛苦的回忆,所以提出在丧礼后让帕特随他往波士顿生活。 可惜帕特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有他自己的朋友,所以不愿离开,两人在这段时间相处得不算愉快。 随着李重新接触以前的朋友,再遇前妻,看到她的新生,得到她的谅解;也融入了帕特的生活,开始了跟侄子的心灵理解之旅,终于可以直面自己的过往。
故事结束时,李还是影评1000字选择离开,但不再强迫帕特跟随,留下他在这里继续学业,并且着帕特假期时往波士顿探往他。看来李即使未能完全康复过来,起码在若干程度上打开了心结。
拍摄手法
影片使用大量的倒叙方法,把之前发生的事情,切割成众多的碎片,融入主角的后期生活当中,看起来有点松散零乱的感觉。电影颇长,节奏平淡缓慢,靠男主角的演技来吸引观众投入故事当中。幸好男主角表现尚可,所以也有观众说看得激动,甚至热泪盈眶,但对我来说,又实在无法认同。至于男主角是否值得拿取奥斯卡,我看是见仁见智吧!
我看美式文化
在电影里面看到很多美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美国人的价值观,有些实在理解不来,更别说认同了,所以对影片中人的感情,没法做得到投入和欣赏。估计一些看得感动的观众,也许对美式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吧?
譬如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与疏离,不论是父子、夫妇或者兄弟之间,再推远一点到邻里、朋友之间,表面上的客套、礼貌,见面时亲切的拥抱,口口声声的‘我爱你’,其实有多少是发自内心而泽及他人的真挚感情? 崇尚个人主义、重视权利和隐私的同时,自己内心的世界,又有多少拿出来与人分享呢? 反正我感觉到的是,主角李也好,侄儿帕特也好,内心都是孤独的、痛苦的,像两个活火山,控制不来的时候,戾气就发泄在旁人身上,在酒吧打架、在球场打架,如出一辙。
帕特这个高中生,把两个女友玩弄于股掌之中,以上床为最终目的,而他对自己拥有的这个权利,理直气壮,所以才会埋怨叔父不肯跟女朋友的单亲妈妈好好交往,以致自己没有足够时间和女友在房间鬼混,这还是在父亲刚去世不久,难道这都归咎于失去父亲的原因? 和他看到冻肉、想起父亲遗体在殮房,然后情绪失控一样的理由吗?
那个可怜的单亲妈妈,隔十分钟跑到女儿房间外面呼喊,为的是阻止两个小孩的好事,连直接吭一声也不敢,是怕伤害他们吗? 还是要尊重两个16岁中学生进行性事的权利? 如果这个权利真的是这么值得尊重,那何不交下安全套然后离家,给与他们最大的自由?
未看电影之前,以为片名说的是英国的曼彻斯特,电影开始,才知道原来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海边小镇。 对游人来说,这里宁静舒适、风景优美,但在电影看到的当地居民,生活不仅仅是平淡,而且是一个没有流动性、没有任何惊喜、往后数十年甚至一生都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地方,故事开始时李和他的猪朋狗友的堕落生活,是否也是源于这一种没有明天的感觉? 我不是社会学家,没法提供答案。我只能说,基于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我是没可能明白的了!
说个笑话,我们看的是下午3:30的电影,戏院内约有十余人,电影开始不久,响亮的呼噜声从前面一位中年男士那里传来,幸好过不了多久,他就自觉离开了!
观后感 /ghg1000z/8380.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驴得水观后感1000字
- 上一篇:你的名字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