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影评1000字
栏目:观后感1000字时间:2018-01-20
"电影《芳华》影评
一、今天下午在国际电影院看了电影“芳华”。
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编导人员以为文艺作品可以随便怎么写,完全不需要思想性——殊不知这可是上了西方给我们下的药方:西方的主流电影,哪一部不是政治观帅,哪部电影敢偏离意识形态标准?
三、在谈“芳华”之前,先谈一下编剧严歌苓:
多年前,在单位上班,有较多时间可观后感1000字利用。我想从家里藏书的最没有意义的书看起,第一本便拿了严歌苓写的“陈冲传”,开始认识了严歌苓。
今年书展,在中苏友好大厦的友谊会堂,我聆听了严歌苓的电影剧本“芳华”的介绍会。
严歌苓被当成重要作家追捧着。
四、电影“芳华”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工团的生活;第二部分——对越战争;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后的以金钱为目标的生活。
五、其实一个电影应该有个贯穿主题。这部电影如果以回忆文工团的生活作为主线,那其他两部分都不需写。
六、文工团是我们部队的宣传兵,应该是鼓舞部队士气,提高战士觉悟,从精神上打击敌人的宣传员。
若从思想意义上来写,就应写出文工团的这个作用。
七、况且回忆青春的文工团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应该突出部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一面。
而影片对文工团的描写,却完全没有思想性,没把部队本质的一面写出来,而是把枝节问题当做了描写文工团的主线:不写文工团对新同志的团结有爱,却写众文工团员对新来队员的欺负;对学雷锋标兵的讽刺;不听文工团领导的指挥;对拍军服照相及拥抱女团员的过分处置——这些事即使有,但绝对是违反了部队的要求及纪律的。
这样一个文工团舞蹈队的生活,本该拍的唯美,但电影却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丑陋的文工团生活。
八、对越战争:这其实已不是文工团的典型生活——两名团员被调走,恰恰调到对越战争的前线——应属于另一个主题,不应与文工团主题放在一起,违反了文艺作品贯穿主题的原则。
九、况且,毛泽东时代对于战争片的原则是:不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本片把血淋淋伤员的伤口镜头尽情渲染,对观众起到了一个战争恐怖的作用——当敌人来临时,谁还敢面对战争?
十、改革开放后的以赚钱为主的乌七八糟的生活,更是颠覆了文工团员的美好形象:嫁国外华侨出国的、为别人做生意跑腿的——革命战士的形象毁于一旦。
十一、文艺作品当然应该有思想性——就像西方主流文艺作品一样。
在被豺狼包围的世界尤该如此——以为自然主义就可以作为创作的原则,那完全是上了西方宣传的当。
“芳华”细评:
一、从毛主席巨幅像,已经可以看出芳华的调子:该巨幅画像有些不伦不类的,人物既不像正派人物也不像反派人物——没有一般毛泽东画像的正气:预示着对毛泽东时期的态度。
二、百姓见军人行礼已司空见惯,即使未经部队正式训练,也知道大致的行礼姿势——哪有弯着手向下的愚蠢姿势?
三、文工团员父亲劳改的极个别,但影片就突出这样一个被处理错误的人物,伤痕特点鲜明。
四、文工团员对邓丽君歌曲着迷,这又是与文工团战士身份相抵触的:从未听过,觉得新鲜情有所源,但革命战士能沉湎于靡靡之音吗?——现在看来文工团的节目比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不知高尚多少!——这是革命战士的精神食粮!
五、文工团解散并非个别现象,这正是当时削减军队人数,大幅砍掉军工项目——以为当今世界已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的总体战略的体现。
六、战争场面:与谁战争都没交代,为何而战更没提及——作战而没有正义的理由,战士如何能英勇杀敌?
七、最后一场演出,部队因打仗而出现那么多精神病病人,这实在是对我国军队的丑化!
应激性心理反应,其实并不需要住院,更不会出现那么多连意识都模糊的病人——难道我们的战士都是不堪一击的心理脆弱者吗?
八、女复员战士对管理人员的下流开骂,实在不应出现在电影之中,因为百姓会模仿——难道就想不出一句义正词严的句子吗?
九、女文工团员嫁给国外华侨——文工团员的身份被彻底降低了!:没有任何生活保障的国外华侨,是值得羡慕的目标吗?——复员后便嫁人出国:这是革命战士应有的情操吗?
观后感 /ghg1000z/10156.html
一、今天下午在国际电影院看了电影“芳华”。
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编导人员以为文艺作品可以随便怎么写,完全不需要思想性——殊不知这可是上了西方给我们下的药方:西方的主流电影,哪一部不是政治观帅,哪部电影敢偏离意识形态标准?
三、在谈“芳华”之前,先谈一下编剧严歌苓:
多年前,在单位上班,有较多时间可观后感1000字利用。我想从家里藏书的最没有意义的书看起,第一本便拿了严歌苓写的“陈冲传”,开始认识了严歌苓。
今年书展,在中苏友好大厦的友谊会堂,我聆听了严歌苓的电影剧本“芳华”的介绍会。
严歌苓被当成重要作家追捧着。
四、电影“芳华”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工团的生活;第二部分——对越战争;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后的以金钱为目标的生活。
五、其实一个电影应该有个贯穿主题。这部电影如果以回忆文工团的生活作为主线,那其他两部分都不需写。
六、文工团是我们部队的宣传兵,应该是鼓舞部队士气,提高战士觉悟,从精神上打击敌人的宣传员。
若从思想意义上来写,就应写出文工团的这个作用。
七、况且回忆青春的文工团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应该突出部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一面。
而影片对文工团的描写,却完全没有思想性,没把部队本质的一面写出来,而是把枝节问题当做了描写文工团的主线:不写文工团对新同志的团结有爱,却写众文工团员对新来队员的欺负;对学雷锋标兵的讽刺;不听文工团领导的指挥;对拍军服照相及拥抱女团员的过分处置——这些事即使有,但绝对是违反了部队的要求及纪律的。
这样一个文工团舞蹈队的生活,本该拍的唯美,但电影却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丑陋的文工团生活。
八、对越战争:这其实已不是文工团的典型生活——两名团员被调走,恰恰调到对越战争的前线——应属于另一个主题,不应与文工团主题放在一起,违反了文艺作品贯穿主题的原则。
九、况且,毛泽东时代对于战争片的原则是:不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本片把血淋淋伤员的伤口镜头尽情渲染,对观众起到了一个战争恐怖的作用——当敌人来临时,谁还敢面对战争?
十、改革开放后的以赚钱为主的乌七八糟的生活,更是颠覆了文工团员的美好形象:嫁国外华侨出国的、为别人做生意跑腿的——革命战士的形象毁于一旦。
十一、文艺作品当然应该有思想性——就像西方主流文艺作品一样。
在被豺狼包围的世界尤该如此——以为自然主义就可以作为创作的原则,那完全是上了西方宣传的当。
“芳华”细评:
一、从毛主席巨幅像,已经可以看出芳华的调子:该巨幅画像有些不伦不类的,人物既不像正派人物也不像反派人物——没有一般毛泽东画像的正气:预示着对毛泽东时期的态度。
二、百姓见军人行礼已司空见惯,即使未经部队正式训练,也知道大致的行礼姿势——哪有弯着手向下的愚蠢姿势?
三、文工团员父亲劳改的极个别,但影片就突出这样一个被处理错误的人物,伤痕特点鲜明。
四、文工团员对邓丽君歌曲着迷,这又是与文工团战士身份相抵触的:从未听过,觉得新鲜情有所源,但革命战士能沉湎于靡靡之音吗?——现在看来文工团的节目比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不知高尚多少!——这是革命战士的精神食粮!
五、文工团解散并非个别现象,这正是当时削减军队人数,大幅砍掉军工项目——以为当今世界已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的总体战略的体现。
六、战争场面:与谁战争都没交代,为何而战更没提及——作战而没有正义的理由,战士如何能英勇杀敌?
七、最后一场演出,部队因打仗而出现那么多精神病病人,这实在是对我国军队的丑化!
应激性心理反应,其实并不需要住院,更不会出现那么多连意识都模糊的病人——难道我们的战士都是不堪一击的心理脆弱者吗?
八、女复员战士对管理人员的下流开骂,实在不应出现在电影之中,因为百姓会模仿——难道就想不出一句义正词严的句子吗?
九、女文工团员嫁给国外华侨——文工团员的身份被彻底降低了!:没有任何生活保障的国外华侨,是值得羡慕的目标吗?——复员后便嫁人出国:这是革命战士应有的情操吗?
观后感 /ghg1000z/10156.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1000字
- 上一篇:《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