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观后感1000字
节日里,带儿子看了两部电影,头一部便是《夺冠》。
作为70后,被女排精神深深感动过。那时我最喜欢的球员是2号梁艳,完整追过的第一个冠军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郎平大战海曼的那一场球,那年我9岁,家中也有了一台14寸的飞跃黑白电视。
影片的三观,我基本认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必需塑造出与其匹配的价值观。
有两场文戏,也是重头戏,相互映衬,点出了主题。
一场是袁伟民与姑娘们交心,道出了他的自卑。他作为队员出国比赛时,在宾馆体验到彩电、冰箱、空调,被震撼哭了。祖国太落后了,心理落差太大了。
奥地利哲学家阿德勒指出:自卑感本身无可厚非,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八十年代的中国,国运昂扬向上,正需要一场大胜来提升民族自信心。
时势需要英雄,英雄也需要时势,于是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通过荡气回肠的五连冠,名垂史册,空前绝后。“顽强拼博,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影片中,袁伟民慈不掌兵,魔鬼训练。手磨烂了也要练,膝盖软骨磨没了继续练,年三十熬到了年初一还要练。
训练水平保障了比赛水平。与日本比,我们有超级巨星,与欧美比,我们有顽强斗志。
加之排球不如足球和篮球市场化程度那么高。几年内,举国体制和精神力量的优越性体现了出来。那一代人,打遍天下无敌手。当初强烈自卑感逐渐变成了民族自信心。
但是,随着那一代人的退役,传奇难以为继,一道绚烂的星光,急剧地暗淡下坠。
在汉城奥运会上,我眼睁睁地看到苏联女排打了中国队15:0,那一年我13岁。
多年以后的2010南非男足世界杯,当我看到朝鲜男足的昂扬面貌、全败战绩和爱国热泪时,我不禁遥想起那支盛极而衰的中国女排-以命相博毕竟不是体育的最高境界。朝鲜的主体思想终究不敌巴西的忘情桑巴。
好了,镜头转回到郎平主教练。
郎平说:“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振作起来,放心地去打,放开了打,豁出去打,我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强大。等我们真正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唯一的目的。”
赢不是唯一的目的,那么当多重目的并存时,何为排球的初心?
郎平在调教朱婷的戏份中,一如高僧的棒喝,终于让朱婷觅到了初心。
“你为什么打球?”
“为我爸妈”
“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成为你。”
“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郎平为什么要如此度化朱婷?因为朱婷最像她,中国女排最关键比赛的最后一击,使命必定落在朱婷身上。
而最后一击,比的不再是技术,而是心态。
如果将朱婷比作一名神枪手,最后一枚子弹必须要命中十环,抬头一看,有三个枪靶同时立在那儿。
一个枪靶是为了父母,靶心印着一叠钱;
一个枪靶是为了成为你,靶心印着一个金杯压着一叠钱;
一个枪靶是成为自己,靶心印着一个排球。
那一秒钟,枪还打得好吗?
郎平调教朱婷这样的绝顶高手,必然要追问到价值观,帮她正心诚意,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就是:不与别人比较,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成为自己,就是:不再活在别人期待中,而是兑现自己的天赋;
成为自己,就是:不再委屈牺牲,而是求仁得仁;
成为自己,就是:超越输赢,沉浸心流,享受排球。
大而言之----
当年的中国摒弃“超英赶美”,成为自己,踩准了发展的步调;
如今的中国更要“仁者无敌“,成为自己,让国民成为最体面、最有尊严的世界公民。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上一篇:兰陵王观后感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