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栏目:读后感1500字时间:2018-01-20
"《死亡诗社》观后感
文◇安徽六安张承勇
电影《死亡诗社》是北美高中的电影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高的评价。电影中,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闻名遐迩的贵族学校,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可是新来的基廷老师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学生们解放思想、展示天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虽然这些“离经叛道”的教育方法,激活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春风化雨般让学生对学习着了迷,却因为不符合学校与家长传统、保守的教育理念而糟到学校和家长的反对。在尼尔家长扼杀他的兴趣导致尼尔自杀之后,基廷老师被当作替罪羊而开除掉。在基廷恋恋不舍地离开时,孩子们深情而绝望的呼唤声永远回响在教室里……
我想看了这部电影,大家可能有两方面的认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在西方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一方面,电影所反映的家长、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与我们的现在情况是有点相似的,都是比较注重传统守旧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现实中我们老师及学生对教育的渴望,与电影中师生的渴望也是比较相似的。关于这两个方面的评价,网络上有大量的影评,不再赘述。这里,我想通过几个人的例子来阐述我的一些观点。
第一个人是欧阳代娜。在她的经验中有三句经典“在社会大课堂中学步”,“在继承与扬弃中探路”,“在开创中阔步”。她原本不是教师,经历过多种职业之后,在鞍山十五中搞了8轮15年的教育实验,自编教材、自创教法,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她曾经让自己初三的学生参加考高语文考试,高出高考平均分10分多。这一切源于她曾经在“延安抗小”的学习经历:“学生们可以自编教材,要了解什么知识,就走到社会上,向各部门去‘采访’。比如要了解社会治安,学生们就去公安局采访有关人士。自然课讲到大豆,孩子们就亲手种植大豆,观察它的叶子和根系……”
第二个人是孙维刚。他是一名普通数学老师,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学校领导商定了方案,实施了从初一到高三大循环教育实验,搞了三个轮回,将教学与生活融入到学生中去,让那些“只拥有一只翅膀的天使们”(原本是没有学校愿意接收的“双差生”)“拥抱着飞向天堂”,将原本招生困难的北京22中学变成一所“名校”。他的3轮实验班一步一个脚印,方法措施日益完善,教育效果明显,素质教育和文化课成绩都突出。特别是他的第3轮实验班,班级40人,有22人考入清华北大,轰动全国。他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第三个人是蒋自立。我们的恩师,他在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把自我教育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使之与他我教育形成互补。他的教育工作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用行动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启自己的教育实验,仅仅班会材料、班级活动记录本就写下几十万字,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总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被推广到全国。
与以上类似,李镇西老师从年轻时候就有点“叛逆”,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长期坚持下来,取得很大成就。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无不是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他们提升了自己,影响了很多人,也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
其实,我们有很多一线老师也在做一些改革与创新的尝试。但是,时代不同了,由于现代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更加日趋完善,实际我们一线老师拥有改革与创新的机会不是多了,而是更少了,也更加困难了。我们现在经常呼唤“大师”,呼唤教育实践家,但是他们都要从教育的一线中走出来。或许,我前面列举的前辈们是时代的产物,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践在历史中留下庄重的一笔。我们也有很多一线老师正在向前辈们学习,如果我们现在不从实际出发、结合现状努力实践,我想我们的困难比他们还要大,因为来自社会和学校的种种约束可能会导致教育创新的中断,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去尝试。那些通过几个月到一两年就完成的各种“课题研究”,与前辈们动辄十几年的实验、反思、比较、总结、再实践、反复论证等研究相比,显得多么浅薄而寒酸,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会使用自己“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我们很多老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初,都曾经拥有很多憧憬和向往,都曾经有过很多“叛逆”想法或行动。我们也曾经充满激情地去做,然而我们都曾受到过挫折,也曾经迷茫过。正如黎辕老师刚才在群中所问“到底基廷老师做的对还是错?”其实,对与不对,都是基于我们的价值观念。如果基廷老师做错了,那么《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就不可能放到北美高中的教材中。无疑,在西方发展的某一阶段中,教育的问题也曾经很突出,甚至在今天,电影也具有现实的启发与教育意义。电影中反映的社会背景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毕竟我们国家还处于转型期,客观上必然存在着一些教育问题与矛盾。我认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或许,这样的电影也能走进我们的教材中,间接反映我们的思想观念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有人说,古今中外,教育的创新从来都来自民间。尽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总是伴随着伤痛,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还是要多一些信心,从自身做起,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与创新,努力实现个人的成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经过努力,我们也能走进学生观后感1000字左右的心里,激活他们的天性,做一些对孩子们非常有益的“其他事”。
或许,我们需要未来家的眼光、改革家的气派、实干家的精神,在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站到时代的前列,陪着孩子们一起奔向未来。
2017年5月9日凌晨
观后感 /ghg1000z/8726.html
文◇安徽六安张承勇
电影《死亡诗社》是北美高中的电影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高的评价。电影中,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闻名遐迩的贵族学校,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可是新来的基廷老师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学生们解放思想、展示天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虽然这些“离经叛道”的教育方法,激活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春风化雨般让学生对学习着了迷,却因为不符合学校与家长传统、保守的教育理念而糟到学校和家长的反对。在尼尔家长扼杀他的兴趣导致尼尔自杀之后,基廷老师被当作替罪羊而开除掉。在基廷恋恋不舍地离开时,孩子们深情而绝望的呼唤声永远回响在教室里……
我想看了这部电影,大家可能有两方面的认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在西方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一方面,电影所反映的家长、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与我们的现在情况是有点相似的,都是比较注重传统守旧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现实中我们老师及学生对教育的渴望,与电影中师生的渴望也是比较相似的。关于这两个方面的评价,网络上有大量的影评,不再赘述。这里,我想通过几个人的例子来阐述我的一些观点。
第一个人是欧阳代娜。在她的经验中有三句经典“在社会大课堂中学步”,“在继承与扬弃中探路”,“在开创中阔步”。她原本不是教师,经历过多种职业之后,在鞍山十五中搞了8轮15年的教育实验,自编教材、自创教法,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她曾经让自己初三的学生参加考高语文考试,高出高考平均分10分多。这一切源于她曾经在“延安抗小”的学习经历:“学生们可以自编教材,要了解什么知识,就走到社会上,向各部门去‘采访’。比如要了解社会治安,学生们就去公安局采访有关人士。自然课讲到大豆,孩子们就亲手种植大豆,观察它的叶子和根系……”
第二个人是孙维刚。他是一名普通数学老师,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学校领导商定了方案,实施了从初一到高三大循环教育实验,搞了三个轮回,将教学与生活融入到学生中去,让那些“只拥有一只翅膀的天使们”(原本是没有学校愿意接收的“双差生”)“拥抱着飞向天堂”,将原本招生困难的北京22中学变成一所“名校”。他的3轮实验班一步一个脚印,方法措施日益完善,教育效果明显,素质教育和文化课成绩都突出。特别是他的第3轮实验班,班级40人,有22人考入清华北大,轰动全国。他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第三个人是蒋自立。我们的恩师,他在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把自我教育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使之与他我教育形成互补。他的教育工作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用行动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启自己的教育实验,仅仅班会材料、班级活动记录本就写下几十万字,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总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被推广到全国。
与以上类似,李镇西老师从年轻时候就有点“叛逆”,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长期坚持下来,取得很大成就。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无不是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他们提升了自己,影响了很多人,也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
其实,我们有很多一线老师也在做一些改革与创新的尝试。但是,时代不同了,由于现代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更加日趋完善,实际我们一线老师拥有改革与创新的机会不是多了,而是更少了,也更加困难了。我们现在经常呼唤“大师”,呼唤教育实践家,但是他们都要从教育的一线中走出来。或许,我前面列举的前辈们是时代的产物,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践在历史中留下庄重的一笔。我们也有很多一线老师正在向前辈们学习,如果我们现在不从实际出发、结合现状努力实践,我想我们的困难比他们还要大,因为来自社会和学校的种种约束可能会导致教育创新的中断,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去尝试。那些通过几个月到一两年就完成的各种“课题研究”,与前辈们动辄十几年的实验、反思、比较、总结、再实践、反复论证等研究相比,显得多么浅薄而寒酸,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会使用自己“课题研究”的研究成果。
我们很多老师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初,都曾经拥有很多憧憬和向往,都曾经有过很多“叛逆”想法或行动。我们也曾经充满激情地去做,然而我们都曾受到过挫折,也曾经迷茫过。正如黎辕老师刚才在群中所问“到底基廷老师做的对还是错?”其实,对与不对,都是基于我们的价值观念。如果基廷老师做错了,那么《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就不可能放到北美高中的教材中。无疑,在西方发展的某一阶段中,教育的问题也曾经很突出,甚至在今天,电影也具有现实的启发与教育意义。电影中反映的社会背景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毕竟我们国家还处于转型期,客观上必然存在着一些教育问题与矛盾。我认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或许,这样的电影也能走进我们的教材中,间接反映我们的思想观念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有人说,古今中外,教育的创新从来都来自民间。尽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总是伴随着伤痛,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还是要多一些信心,从自身做起,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与创新,努力实现个人的成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经过努力,我们也能走进学生观后感1000字左右的心里,激活他们的天性,做一些对孩子们非常有益的“其他事”。
或许,我们需要未来家的眼光、改革家的气派、实干家的精神,在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站到时代的前列,陪着孩子们一起奔向未来。
2017年5月9日凌晨
观后感 /ghg1000z/8726.html
智能推荐
- 下一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500字
- 上一篇:《未知死亡》观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