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个人心得体会
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中心议题,研究部署深化国家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会议通过了被舆论称为依法治国“升级版”方案的,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里程。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建设法治中国,是社会的共识,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国家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
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培育与发展、公共权力的设置与运行、社会公正的构建与体验,还是公民诉求的表达与实现,都须臾缺少不了法治的基础。尤其是近些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离不开法律制度和社会公平规则的恩泽。而政府信息公开、公民私权保护、死刑适用限制、劳教制度废除、司法体制改革的启动等,同样都是我国民主政治演进中法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成果。可以这么说,法治,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更是正在不断推进中的现实。
应该看到,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地位,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而法治,正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既然在十七年前,我们已经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如今又把“法治中国”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目标,那就必须更加注重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去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信仰法治、遵从法律、依法行事的理念,并将其真正付诸实践。要切实认识到,法治价值观念的构建和法治中国的建设,根植于人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必由之路的信念和期盼之中。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循着民主与法治之路而行。
法治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及民生的改善与推动而言,绝不是一句表面化的口号。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法律作为社会的调控手段得以确立,就曾经历过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在此之前,宗教和道德都曾作为替代法律的手段纷纷登过场。但社会的文明史证明,聪慧的人类最终还是理性地选择了法治。因为只有法治,才能满足政治民主和社会进化的同步需求,才能在政治安定、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价值中求得和谐与平衡。正因为如此,我们只有信仰法治、推进法治、践行法治,才能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地位,才能更为全面、充分地保障人权和公民的各项合法利益,才能在法治的制度框架内深入推进反腐败,才有可能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党的会议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虽说是我国法治建设深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法治的每一次推进、每一步前行,一定都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阻碍。这是因为,现代法治所蕴涵的追求公平、捍卫人权、维护法制、反对特权等价值理念,都会触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推进法治、建立规则,就是要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就是要在法律规则中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而坚持法治、践行法治,这不仅需要有专门的法律知识,更需要有坚定的法治信念和“敢于碰硬”的正义感及坚定实践的胆略。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循着民主与法治之路而行。法治中国的发展之路,在经历了过去数十年的曲折发展道路和近些年来的不懈探索前行之后,它的前景、路径已经变得愈加清晰明亮了。法治中国,正是我们的理性选择和共同目标。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心得体会景下,中国法治建设的又一次新的启航。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上一篇:公司党员干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