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对林黛玉人格特质的思考
记:对林黛玉人格特质的思考——结合《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吕茉(尚书省群昵称:眸)
作为兴趣驱动型人格,我喜欢的东西太多,但对红楼确是难得的长情。如果非要我讲出喜欢红楼什么,我悟性有限,怎么讲都不足以涵盖红楼的广袤深远,各个维度的美好。只是无论我处于何种心境何种际遇,红楼总有某个侧面能让我静心体会实现共情。近期读了精神分析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对红楼人物的人格结构有一些思考,信马由缰,想哪说哪。
一、客体关系视角的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的理解可以简要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弗洛伊德的原始驱力理论,即人格是对本能冲动与外界冲突的防御。本我、超我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医学革命使弗氏精神分析迅速被边缘化。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拓展了防御机制理论,对自我的防御功能构成人格,人通过否认、自我约束、对攻击者的认同和利他主义机制上防御机制来处理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自我发展的本质是防御机制的成熟,能在不同防御机制间灵活转换,人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实现自我发展。
二是以克莱因、比昂、温尼斯特等人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客体关系学派认为,性格是相对稳定的一系列行为模式,是在早年的客体关系中形成的。婴儿在出生初期是没有自我的,当它将感受投注向养育者并被回应,通过将父母对它的回应方式来镜映和内化,形成自体(内在小孩)和客体(内在父母)的基本关系,从而形成自我和人格。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就是一个人基本的客体关系,构成一个人的人格。回应主要是通过感受的流动实现。回应的质量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健康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0-6岁与养育者的关系,就是客体关系的质量决定人格的健康程度。如果父母对婴儿的态度是无条件的爱或者接纳,这是一个良好的客体关系,会内化成“内在父母爱内在小孩”,婴儿会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功能。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派是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自恋。个体出生时具备成为独立自体的潜能,随着生命历程的进展,借用养育者的一部分自我功能,来面对挫折,完成转变内化作用,逐渐通向自体的成熟。养育者作为自体客体存在。但是如果处于无法提供自体客体经验,或者养育者的自我功能存在问题的环境,婴儿得自我会产生垂直分裂,即个体不得不展示自我夸大的部分以满足养育者的需求,从而使自体处于极端自大或者极端自卑的状态下。只有被垂直分裂隔断的部分得到很好的处理,个体不需要用夸大的形象保护自己,才能获得自我发展。
二、黛玉人格特质
王昆仑有一段很经典的话,“薛宝钗是在做人,林黛玉是在作诗;薛宝钗是在解决婚姻,林黛玉是在进行恋爱;薛宝钗是在把握着现实,林黛玉则沉酣于意境;宝钗是有意地适应着社会法则,林黛玉是任自然的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家庭妇女的理智,林黛玉代表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从人格鉴赏的角度,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有失偏颇。薛宝钗代表着个体心理发展的较高阶段,具有清晰的认同整合和较强的心智化水平,惯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能够在不同的防御机制之间灵活转换。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林黛玉是更矛盾、更有棱角、也更具光芒的存在,一方面,她出身贵族,才华横溢,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表现出传统文化滋养下的诗人气质,另一方面,她敏锐善感,思虑过度,个性鲜明,言语尖刻,爱使小性,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义倾向。
——孤傲、自怜与自恋--黛玉的客体关系
在林黛玉的人格结构中,能清晰地看到自怜和自恋的痕迹。“黛玉葬花”是红楼中的经典片段,不谈其中的美学价值,在心理学意义上,能读出黛玉强烈的自怜和自恋。黛玉是将对自己青春的怜惜投射到花上,对花的怜惜是对青春逝去、寄人篱下、饱受世态炎凉的自身境遇的怜惜。葬花,实为抚慰自己的感受,为落花而落泪,实是为自己。心理学对于很多参数是讲绝对值的,就是说,有多少A,就有多少-A。有多自怜,就有多自卑,有多自我关注,就有多怕被不关注。
从黛玉的身世来说,出身于贵族世家,从初入贾府表现出较高的察言观色、通权达变的能力来说,黛玉是具备相对完善的自我功能的,心智化程度较高。这能够说明黛玉人生初期具有良好的客体关系,养育者自我功能良好。有一个重要影响事件是5岁丧母,这在黛玉的生命中是一次重要的分离,5岁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精神分析会认为6岁定终身。对于分离的处理既是既有人格强度的体现,也会在人格发展中留下痕迹。这种分离和依恋关系的断裂,加上身处兴盛的贾府内心承受的自家衰败,这种落差导致了黛玉较强的自卑,不安全感,这也是自怜的心理基础。自卑的人倾向于通过不断向他人索求关注、表扬和认可来调节自己的自尊心水平,会过分在意别人的态度。
——才华横溢与敏感多思—感受与人格的关系
人格表现为一系列稳定的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行为上的反应是由感受驱动的,感受及对感受的处理构成人格结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同质的感受,但是激烈程度却大相径庭。这种激烈程度取决于潜意识本身冲突的程度,以及防御机制对感受的处理能力。防御机制成熟,才能较好的平衡潜意识冲突,使内心感受符合外部现实。而感受和现实的相符程度,即现实检验是衡量人格健康程度的最重要维度。
有趣的是,感受能力的伴生物是艺术才华,因为各种形式的艺术都是感受和自我的表达。能够创作出唯美作品的诗人、画家往往都是内心感受丰富的人,将奔涌的/防御机制无法处理的内心感受投射到外物,形成美好的诗或者画。林黛玉的才华横溢与内心感受的丰富不无关系。她的诗多为意境清冷、忧郁,“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塘,鹤,月,花这些自然的东西都被她赋予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葬花词》缠绵悲戚,“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悲切凄苦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是人格完善度较高的宝钗没法达到的艺术高度。
可以看出,人格本身不存在绝对的价值判断,不分优点缺点,都只是特点。不甚健全的人格能够保持激烈奔涌的感受,这种感受的表达可以获得健全人格达不到的艺术和美学高度。偏执的人更会坚持,更容易做成对于健全人格来说较为困难的事情。所以应当不区分优劣,对不同个性观念/生活选择都给予平等尊重。罗素讲,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另外,红楼的美好之一是对人性的白描叙事,无褒无贬,扬黛抑钗/阴谋论都是后人的误读,或者说是读者的投射和再创造。
——爱使小性——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用于对内心负面感受的处理。防御机制的运用直接决定了人格结构和健康程度。防御机制按照成熟程度和在出现的早晚,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初级防御包括退缩、否认、全能控制、极端理想化或贬低、投射性认同、分裂、躯体化、行动化、解离等,以混沌、边界不清的方式存在于个体的感觉、认知、情绪和行为之中。次级防御过程包括退行、情感隔离、合理化、反向形成、置换、认同、反转等,能够调节思维、情感、感觉、行为以及互相间的转化,是较为成熟的防御机制。
在宝黛定情之前,黛玉爱使小性,言语不饶人,从心理上来说,是因为防御机制不成熟,无法驾驭自身的负面感受,而时常诉诸于退缩、极端化红楼梦读书笔记400字贬低、躯体化、行动化、否认等初级防御机制。比如误剪香袋囊一节,当误解宝玉把她送的荷包转送别人时,没有去进行现实检验而直接去剪坏香囊,这就是行动化,即付诸行动。读书笔记[www.dhgcn.com]再比如,对宝钗“只当她素日藏奸”,还有对于宝玉送的北静王香珠,怒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这是采用了极端化贬低的防御机制,通过贬低别人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对宝钗的态度能够看出一定程度的分裂。另外,误听说宝玉有了要结婚的人的时候,黛玉未加求证,开始不好好吃饭,作践自己的健康,一心求死,这是运用了退缩的防御机制。
个体走向成熟之路是,能够灵活地运用次级防御机制的组合,较好地处理自己内心的冲突和负面感受,从而自如地调节自尊水平,并且培养心智化的能力,理解别人的处境、需求,与别人共情,发展出较为完善的自体。
三、宝黛恋情-在依恋关系中实现人格成长
关系具有治疗作用,恋人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因为在恋爱中个体会发生退行,不具备适应性的防御机制得以纠正。黛玉使小性是因为自卑导致敏感,也就是缺乏稳定的客体来实现投射和自我认同。“蜂腰桥设言传心事”、“宝玉赠绢”之后,黛玉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宝黛定情后,她的感受被稳定的客体所看见,所接纳,以爱的形式被投射回来,起到了构建人格提升自尊的作用,所以她不再使小性,不再以初级防御机制处理自己的感受,而是更多运用升华等防御机制,实现了人格整合和成长。相关文章推荐:红楼梦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_读书笔
- 上一篇:古典名著《红楼梦》读书笔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