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论书》自序:文人画传统与历代笔记[图]
我对历代笔记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魏晋、唐宋、明清笔记,看到即买,有空即读,爱其语言洗练,涵义隽永,蕴不尽之意在言外,如品橄榄,回甘无穷。阅读笔记,不但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料,更能够获得一种充满愉悦的精神享受。一部《世说新语》,置诸案头,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这也是历代文人书家都喜欢的文体,特别是文人画兴起之后,书画家们落款题跋、手札酬答,常常用信手拈来的随记体写成。历代书论虽不乏自成体系的宏篇巨构,更多的却是以精炼的笔记体形式呈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偶有感悟,即兴拈来,记录在案,便成佳妙。我读书笔记300字在通读苏东坡全集时,留下持久而深刻影响的恰恰是他那短小隽永的尺牍、题跋,见性情,见才识,见真知。
这与中国的文人画传统有关。包括文人书法在内的文人画,追求的是随性率意,直抒胸臆,一派天趣,气韵生动,在笔墨上往往以“逸笔草草”的写意形式来表现,而在文字上,则习惯于用轻松的笔触来抒发情怀雅趣,作书绘画。而文人画传统,又与禅宗密切相关,禅宗的充满机锋的公案片段,带给文人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顿悟,也有思辨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启迪。
这并不是一本“遵命之作”,也没有刻意为之,而是随性而作的笔记,记录的是阅读的快乐,思绪的火花,是对书论、书艺的点滴感悟。这样坚持了十多年,整个写作过程都是轻松自在的。我曾通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历代书论,相互比较,系统梳理,或心领神会,或心存疑虑,都随手写成读书笔记,形成了“书学咀华”系列、“翰林杂记”系列等,有些已陆续在书法专业报刊连载。这些笔记体书论,宛若枝枝叶叶,是从传统的森林里捡拾、采撷而来的,凝聚了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栽种到了现实的土壤中,沐浴了时风时雨,便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或许能够对当今的书法起到一定借鉴意义。回顾整个阅读和写作过程,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这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向往之、对文人书法传统的寻觅与承接、对当下书坛丑陋现象的理性批判。我在《书法报》开辟“老斯说话”专栏,迄今已经坚持8年,撰写了200余篇书法时评,在其他专业报刊也开辟专栏,发表了观点鲜明的书评、书论。这些书法时评与这次结集而成的笔记体书论,构成了我对中国书法的一个整体看法,事实上,也表明了我对书法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步履。
杨诚斋云:“万里学书最晚,虽遍参诸方,然袖手一瓣香,五十年来未拈出。”当我读到这段话时,被深深打动了。人若能拥有这样的“一瓣香”,哪怕一辈子“未拈出”,也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我发现,在古往今来的翰林墨海之中,这样的“瓣香”可谓俯拾皆是,有的显而易见,摇曳绽放,熏染着人们,让人陶然欲醉;有的比较隐秘,甚或被遮蔽,默默孤芳自赏。这本《随性论书》,可以说是“瓣香集”,荟萃了许多古人的“瓣香”。陶醉之余,想到了和更多的朋友分享,让更多的朋友都沾染到古老的书法艺术所带来的不绝如缕的“余香”。
真正属于我的“一瓣香”,则尚在滋育之中,至今不敢拈出。
来源:美术报 作者:斯舜威。
智能推荐
- 下一篇:9本好读的入门专业书 读书有技巧
- 上一篇:21条关于《平台战略》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