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
1.“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沖”。另有文本为“盅”(器皿)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与第五十六章重复,那么这几句话是错印吗?一种观点是这句话应该在五十六章,因为在古籍校订中有增无减的原则,这几句话可能是错简所致;另一种观点是《老子》中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可能是一种思想再现,在第四章是可以解释的。
3.“象读书笔记600字帝之先”。象:有形之实也。帝:生物之祖也(但不能脱象),先帝。(但不能脱象)。老子把道界定为象帝之先,是因为道可以脱象。先,相对于“子”说的,祖先,更加的具体。
4.“和其光”的“光”。①光景、时光、现象等宽泛的意义;②相对于“挫其锐”“锐”的解释:锐利之器;那么这里的光就解释为光芒之处,光芒四射。
5.为什么在描述道的时候用了不确定的词(比如“或”、“似”等)?认识方法的问题。道不能以理性的、经验的方式领会,要以直觉的方式加以领会。因为认识对象不同,一个以物,一个以道。物是常道,可以用精确的理性加以描述,;道是非常道,万物最根本的依据,不能以精确的方式加以描述。犹疑的思维方式针对道,理性的思维方式针对物。
6.“湛兮似或存”的“湛”具有无的属性,涉及到存在于不存在,可见与不可见、可知与不可知。关于对道虚的描述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黑格尔的好无限与坏无限。
7.关于“帝”。帝,天帝,万物之主宰。相对于帝,《老子》中还有鬼的观念(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的观点可以包容有神论。道与西方上帝的相通之处有唯一性、纯粹、永恒性、超越的、不可言说的……而老子道与西方上帝的区别是;道是超越人的,非人格的上帝;而上帝则有人性的因素,是人格化的道。而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与人,在于宗教式的与非宗教式的。
8.为什么在宗教的发展史上,把人格神的观点加入进来?因为人格化的东西容易被人理解。人格化的东西可以用感性、理性的方法理解,而老子的道只能用直觉的方式,不容被人理解。可能在未来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宗教的仪式化可以去除。西方的上帝把好的无限性与坏的无限性结合起来,而中国天命观中的帝是坏的无限性,到了老子,直接去除了坏的无限性。相关文章推荐: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道德经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
- 上一篇:《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