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我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1587年,是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赋予创造或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则是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读黄仁宇先生的作品,令我深深为之折服的不仅仅是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深厚的史学功底,更是文章阐述史学事实如行云流水,文字娓娓道来。黄先生好似是所有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一字一句,平实而又生动。这本《万历十五年》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先生的一本书。很早之前就看过,最近又拿来重读,经典回味无穷,故此分享收获。
此书所记不过寥寥六个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两任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南京都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名士李贽。先生称他这本书为一个失败的大记录,因为无论是上述六人还是侧面提及的大伴冯保、高拱、万历最为宠爱的郑贵妃等人,统统都是身败名裂、没有好结果。先生认为这并非是由于某个人的个体原因,而是当日的制度使然。明朝的制度在万历年间已然腐朽至极,因此无论天子还是庶民,都不得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一、万历皇帝
历来我们提到万历皇帝都是以昏庸无能来描述,这些都是从万历作为一个皇帝对国家所起的作用和治理的效果来评价的。然而本书中黄先生从万历的身世背景以及其在位的关键事件为源,客观评价了万历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的作为以及后期不理朝政的转折原因。
9岁时万历皇帝父亲隆庆皇帝龙驭上宾,万历就开始在首辅张居正和大伴冯保的辅佐下亲政。登基之初大臣们其实对其印象十分好。因为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余音袅袅。对待应学的经书和历史,他背诵如同银瓶泻水;对于上天要降灾的预警,他十分虔诚的检讨自身;他也曾亲耕数次以示对全国五谷丰登的祈祷;他也曾按时上朝,及时批阅奏章。但是,到了他在位的后期,他却沉迷于声色不理朝政长达几十年。有学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缺少了像张居正这样能严格约束警示皇上的首辅,也有人将其简单归结于立储一事上万历不能得偿所愿,以至于对朝臣产生报复和抵触心理。实际上,所有的这些表面因素都源于在明朝这个制度下,皇上的权威、首辅的中介作用以及整个文官体系的特点这三者之间的矛盾。皇帝的权力并非完全任由他自行支配,尽管我们都知道,明朝时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极大加强了皇帝的集权,在制度层面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职位可以完全限制皇权。
但是,作为宋读书笔记400字明理学影响支配下的明朝社会,文化礼仪规范制约着上至天子、下至臣民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天子为天下之表率,其一言一行更应该合乎礼仪规范。当天子自己的想法和私人的情感好恶掺入政治事件的处理时,文官会以道德名义集体反对,然而皇帝除了不理不睬、不予反驳外,没有法律上的依据或者明确的条理可以实施自己的想法、运用自己的权力。在执政的后期,万历终于痛苦的发现,他的大明帝国在体制上施行中央集权,在精神上却是以道德为支柱(这对于一个道德上自律的皇帝,无疑具有极大的约束力),管理的方法只能靠死板的文牍。他不得不妥协于立皇长子为太子而非他心爱的郑贵妃的皇子常洵。在多年无果的抗争后,他终于心灰意冷,不再同整个文官体系打交道,只是处理基本事务,保障国家基本运转。由此,大明王朝由盛转衰。
二、两位首辅:张居正、申时行
皇帝和整个文官系统的对立使得首辅这个既是文官之首、代表文官诉求,又是皇帝之师、对皇帝起教导指引职责的职位显得尤为关键。
张居正是对万历皇帝影响最大的一为老师。辅佐万历于“冲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使得万历对其一直十分恭敬,甚至在其腹痛时亲自调制椒汤面,死前得封太师衔。然而身败名裂从不因人生死而停止。张居正生前一代忠臣,死后也不免家产籍没、爵位尽削。张居正虽有尽心辅佐君王力图实现富民强国之志,但他的改革以及为人处世不免太过刻板清高,同时万历对他的尊敬和信任也滋长了他的铺张和僭越。比如他的住宅光扩充修葺就花了1万两白银、他回乡葬父所乘的轿子要32个人抬,分卧室和客室等。实际上他是典型的官员做派,跟当今不知多少政府官员相似,性格里面充满了双重性。一方面,他工作上是真的正派奉公,遵守规章制度,铁面无私,不怕得罪人;另一方面,他却又忽视自身行为上的小的纰漏,忽视自身权位而带来的背后官员对他的讨好和开后门行为。这些小的瑕疵和纰漏同他得罪的一干官员相加,就不免等于受人弹劾、身败名裂。
申时行则吸取了他的前任和后台的教训。他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他懂得为人臣的智慧。他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却恰恰是文官成为了最大的问题。读书笔记[www.dhgcn.com]有人说申时行任首辅期间没有什么具体的功绩,说他平凡无用。我却认为不然,申时行在行政上的成就往往体现在他得力的人事安排,这本来就是间接而隐蔽的。在考察京官的时候,申时行一改张居正的作风,力求稳定,从而让整个文官体系看到了他的诚意,稳定了文官集团的情绪和自己的首辅地位。他被交口称赞:老成稳重。另一方面他又努力以他在皇帝心中已经取得的信任,劝说皇上放弃禁内中操,避免进一步惹怒群臣。诸此种种,功不可没。然而,他的倒台也恰恰是因为在文官集权和皇帝之间权衡游走的失误。在群臣联名上书要求万历决定立储一事时,他先是在上书奏章上签字,而后又向万历解释自己并非赞同此事,自此这事于百官中传开,他也失去了他作为首辅受文官和皇帝信赖、调节矛盾的作用。
三、庞大的文官体系
书中所描述的文官体系,很大程度上和我们当今的官员群体有着相似之处。即凡是为官者均有“阴阳两面”。阳面是指为皇帝、国家和百姓负责和服务的口头上的理想;阴则为每个人的私欲。阴阳相生,每个人都有私欲但是不能因为其私欲就否定他的阳。为官者本身和国家以及各部门的管理者应该做的就是调节阴阳。
就文官内部而言,他们之间又可以划分为四个群体:清高自负有着绝对道德观念的人;在合法收入之外适当收取非法收入且无伤大体;个人发财的同时政绩显赫;声名狼藉当官只为发财。这四个群体互不理解、互不交融,形成文官系统内部矛盾的现象。拿到当今社会来分析,此四种官员仍是如此,道德上法律上我们提倡赞扬第一种;坚决摒弃唾弃第二、三、四种。但是,现实中最后一种很难立足于其他三种官员的“包围”,而最终被排斥于核心决策层之外,甚至更边缘的状态;第二种大多隐藏起来,在小贪中求稳而无所作为;第四种成为人神共怒的批判对象;而第三种要么因政绩而留名青史,要么转为第四种而遭人唾弃。把握这其中的度和底线,成为“不三不四”、“三心二意”的关键。置于今天的官场生态,不得不引发我们深思。
注:本部分笔记为上半部,敬请期待《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下半部。
相关文章推荐: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 上一篇:《培根随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