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封《给青年诗人的信》读书笔记之忍耐孤独
《给青年诗人的信》是里内克RainerMariaRilike,1875-1926在三十岁左右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我才拜读了其中三封不过二十页文字便急不可耐地提笔读书笔记大全想要同步写读书感悟,因为那将记录我在这诗人的“圣经”中,可获得的那些需要时间的忍耐、需要内在生命力的成长才能产生的理解是怎样一步步地萌芽。
可以说只要你是一个诗人,或宽泛地具有诗的品质,甚至只要你是偶然能从万物的美中得到快乐的人,这些书信便将成为你永远的精神导师。
对于一个“青年诗人”来说,毫无疑问书中字字句句都是巨大的财富;仅仅挖掘三封书信便花去我半天时间;并且,我确信在这三封里面,虽那来自诗人的深沉的幽寂的共鸣大钟已经敲响,不过响彻的回音、深处的震响仍还需要时间来被理解。
就一二封信来讲确实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考量,寥寥千字却包含无论是诗的本质相关:字句与情感丰富的深沉的联系、诗的意义相关:真正的自我情感的发掘认同、诗人所具有的品质、一首诗的秉性……都在字字真知灼见中得以表达,如果想要提及一二还需要太多的反问,容许这篇先写下从第三封某一个角度窥见到的感悟:一个诗人的品质——忍耐孤独厚待情感的萌芽
在根本处,也正是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无名的孤单”
“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味,这里没有一件事不能被我们去理解、领会、经验,以及在回忆的余韵中亲切地认识;没有一种体验是过于渺小的,就是很小的事情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的命运。”而每一件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以理解而又可以说得出来的;每个生命的独特,每个经验的奇妙,他们的交织必是存在孤独
“人到世上来,好似园里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或许有相互呼应,但是它们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而人们却常常在无谓的喧闹中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
人到世上不过是一个访客,我们永远走在前人的经验之中。是人类的努力和漫长的时间交映的大网带来了今天的成就,而人不过是渺小的,认知也是局限的。无可厚非,人从环境经验中成长,但成长中哪些值得紧记,哪些值得质疑这是需要思考的。对于世界本质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或者哲学家出来说出一个准确的论断,我们站在前人的经验上,经验越是丰厚,我们一方面越是能对世界产生习惯(电灯发明使我们不畏惧黑暗,交通工具带给我们距离的破灭)而另一方面是感到世界的孤立(知识走入下一步永远有新的问题,而本质永无可能解答)
而在漫长的孤立中,人便会在习惯里迷失。那便无所谓孤单,只有隐瞒和欺骗。里尔克告诉我们,欺骗和隐瞒的工具,这便是社会的习俗。当人在孤立中迷失,遇见了艰难和恐怖,那么便会躲在习惯的庇护下;好似我们不用产生什么新奇的想法,就算是在社会里,摸索“成功人士”的脚步,接受唾手可得的经验意见永远比站在孤立里轻松与简单,习惯成了人类的庇护所——“谁若要真实的生活,就必须脱离世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担当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就像我们的始祖所当担过一样不能容有代替。”这便是重要的品质——忍耐孤单
对于怎么诠释它我想我做不到比里内克更加优秀,便一起欣赏这来自第三封信里的内容吧。
“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每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再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去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而不是在喧嚣的习惯中迷失):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艺术家是:不算,不数;像树木似地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到来。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寞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
人们通过习惯来解决孤立。抱歉文首:当我在这本书信里感受到“字字好像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心里的满足与兴奋”甚至无以言表时,我把<BriefeaneinenjungenDichter>描述为诗人的圣经。但坦白说,我对圣经理解少之又少,所以在明确一本好书的意义也是要带上时间,在其中忍耐无知,细品并带到生活中去构建的。
相关文章: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第二十二条军规》读书笔记
- 上一篇:《小王子》读书笔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