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诗的断想
1.诗的语言只是诗人借以表诉情感和意识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意象。其实最初诗是写给诗人自己的,只不过诗人在表述的那种情感和意识时往往不自觉地同人类的基本梦想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它就成为了整个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旗帜,比如《诗经》、《荷马史诗》等等。
确实,“诗歌其实并不高贵”,在不同社会和历史的环境下,它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却是万古不灭的。不论贫贱富贵,不论是古代和现代,不论是在战争或和平年代,都会有大批的诗人和诗歌存在。
诗歌可以描写“琐碎”,但它的内涵并不“琐碎”。
2.简单的文字也能写出优美的诗行,艰涩难懂或故作深奥并不是诗歌语言的特点。但诗歌里一定要有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意象,能给人以想象和幻想的空间。
3.作为现代诗歌,不可刻意追求韵律,应让诗歌语言随诗的结构和意象自然表现出或者说产生出韵律和节奏。
4.“作为现代诗歌,不可刻意追求韵律”,不是说一点不讲韵律,重点在“刻意”二字。
过分矫饰,“刻意”去追求现代诗的押韵,就会使诗变成“顺口溜”,这样就失去了现代诗它本身特点决定了的自然的韵律和节奏。现代诗韵律与古典诗的韵律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5.从具体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发现诗人的精神含有十分有趣的心理学启示,但是不具备有可检验的形式,它只像天启般地感应着人类,用一种假设的无形世界来解释我们的有形世界。
虽然诗人创造的是一种“神话”,或者说一种“猜测”,但它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感官已知的世界,同日常的普遍的经验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但却能解释这个普遍的经验世界的某些方面,即使不是全部。
6.诗描写的景象,有时是同现实生活中实际的景象是不同的,它是夸张的、甚至是超现实的。
就象我在“作品2号解析”中说的那样,“扯断象牙塔回旋的钟声,是虚拟的、夸张的写法,钟声是无形的,是不能扯断的。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变无形为有形,变不可能的为可能的。这同时也是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
7.在诗中,诗人向我们讲述的不是物、现象或者本质的客观实在,而是人化了的、转向人的世界。这个世界进入人的实际生活活动和精神兴趣范围,同人的需要和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诗人以敏感和忏悔的心情去表现人的内心痛苦,同是,不一致的希望、冲突的持续也引起诗人强烈的精神痛苦(诗人的精神痛苦主要与产生痛苦的环境有关,与诗人 天生的气质有关)。这种痛苦在诗的世界中不断地被诗人的自我过滤、净化,最终上升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正是因为这种力量,才使诗人的精神成为不朽的象征。
8.诗人有他自己的理性。他的理性就是他的“自我”——但不是一种纯粹的、或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自我”,而是一种包容所有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自我”。
诗人用这种自我,把诗限定在可然性的领域内,把我们所有的人模糊而朦胧地感到生活具有的无限的潜在的可能,从蛰伏状态中唤起,并使之进入人类意识的明亮而 强烈的光照之中。这种“自我”就是诗人的宗教,它不但具有某种能动的逻辑能力,去揭示宇宙和人类的本质(这种本质不同于科学和哲学所揭示的本质),而且它 本身就是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心理浓缩和积淀。
9.真正的诗人决不会把写诗当作一种消遣,一种游戏。
真正的诗歌在任何年代、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够打动人。它是没有时空界限的。一首十年或二十年,甚至上千年的诗(真正的诗,而不是垃圾),现在读来仍能 发人深省。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现代的郭沫若、戴望舒,当代的顾城、北岛、舒婷,《诗经》、唐诗宋词,等等——他们(它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把诗当着消遣、一种游戏——那只是伪诗人,以为吟唱一番风花雪月,就是诗人了,写几句顺口溜就是诗了。
10.确实,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现在真正用心在写诗的人很少;也可以说,现在真正的诗人很少,关注和扶植诗的人就更少。当代人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功利行为。——这正是中国诗歌的悲哀。
但我们现在探讨的是诗的本质方面的东西,而不是目前诗歌的现状。任何国家、任何朝代,诗歌都有她的兴盛期和衰落期。80年代中、末期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黄金期,产生了大量的诗人和诗歌,出现了成千上万的诗歌社团和民间诗歌刊物,至今仍影响着不少人。
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诗歌都是永恒的,诗歌的圣火是永不熄灭的,这一点不容质疑。
诗歌,在真正的诗人心中永远是理想化的!
11.诗人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沉缅于表现感情的人,只受情绪的支配;真正的诗人专注于对各种形式的观照和创造,而不只是专注于他自己的“私人世界”里发生悲欢离合——由此孕育的种种情绪。
因为诗不是诗人情感和情绪的单纯集合,它包含着同样性质的具体化以及同样的客观化过程。诗人在这个过程之中,在最大范围和最高度的张力中,要经受强烈的现 实考验,就必须摒弃感情的难以忍受的压力和抑制。也就是这样,诗人的情感生活才能得到高度的强化,与诗人的理性紧密地联接在一起,从而使情感本身的力量, 在作品中变成了一种构成诗人生命整体的力量。
12.我们在写诗时,要注意诗的语言不能太口语化、直白化。
诗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搭配,或者说一般的口语、句子的表达,诗的语言必须诗化、形象化、意象化;它还必须精炼,不拖泥带水,不画蛇添足。
我国的古典诗词是诗歌语言精炼的典范,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3.诗歌发展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绝对不是诗歌的口语化,也不是“用很平常的语言,营造一份令人看后既亲切又感动的诗歌内涵和作品”。其实口语化是诗歌语言表现的方式之一,它本身就存在于诗歌之中。如民间流行的民歌。即使是这些民歌,它的语言也不是纯粹的直白化,而是有它的独特性和形象性。
“注意诗的语言不能太口语化、直白化”,不是说诗歌语言不能口语化,直白化,而是不能超过一定的“度”。过了,就是一句话而不是一句诗。如:“月有阴晴圆 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诗;“月亮有时出来,有时不出来;有时出来是圆的,有时出来是不圆的。”这就很口语化,很直白,但它却不是一句诗,只是一句话。
14.西方诗歌也有它自身的格律形式或者说规律,只不过它不象中国古典诗词那样严格,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十四行诗是个例外,最初它的句式和韵律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近现代人们(包括当代)在写十四行诗时突破了它的规范,有了更为自由的读书笔记600字发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就像中国的新诗突破了古典诗 词的规范一样。
在近现代,中国新诗(自由诗)最初的形成,确实受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很大,如戴望舒、徐志摩、郭沫若等人的诗,但在“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诗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5.现代诗歌其实是没有严格的韵律限制的,它是诗人情感和意识的自然流露。 韵律在诗句和语言的自然排序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现在很多人写诗,有一个误区,好象写诗就必须追求押韵,必须读起来顺口,所以在写诗时刻意去讲究韵脚,结果写出来的诗往往失去了诗歌语言的自然节奏和风采,显得矫饰和做作。韵律必须随诗人的情感起伏,谴词用句(语言驾驭)的变化而变化。
16.十四行诗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按十四行诗的规定写,也可以不按它的要求写。就看你愿不愿意受它的格律限制了。
十四行诗是西方诗歌里一个很特殊的体载,就连当代西方诗人也很少涉足,就是因为它的限制很大,语句、韵律和字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作者如果修为不深的话,写出 来的东西反而给人感觉矫饰过重。作为诗歌爱好者来说,可以模仿写之,体验诗歌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切不可受其限制。
17.诗歌,它不是语言或者说华丽辞藻的堆砌,更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概念拼凑”,而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声——源自灵魂深处的颤音。
相关文章:秘密花园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这次不一样》读书笔记
- 上一篇:读书笔记之你是不是活在套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