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之康有为与慕尼黑啤酒
读书札记——康有为与慕尼黑啤酒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仓皇出逃,亡命海外十六年。康氏遍游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匈牙利、丹麦、瑞典、荷兰、比利时、德、法、英、美、挪威等三十一国,自诩为遍尝百草的神农,“考察其性质色味,别其良楛,察其宜否,制以为方,采以为药”,著《欧洲十一国游记》记其海外见闻。康有为的海外游记汪洋恣肆,浑浩流转,西洋各国的政教国体、工艺制造、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靡所不记,蔚为大观,颇有大海惊涛,如履衽席之悠游豪迈。康有为以神农自膺,亦豪言甘愿为庖人,烹制万国美食“而同胞坐食之”;愿为画工,描摹列国风景而“同胞游览焉。”康有为将列国美食尽收笔底,并常有比较点评,读来饶有兴味。鲜为人知的是,康有为漫游德国时,与驰名天下的慕尼黑啤酒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1904年6月,康有为一行自瑞士进入德国境内,见山川铺翠,楼宇新鲜,严肃整齐,耳目为之一新。康有为辗转穿梭于慕尼黑、柏林、波茨坦、汉堡、科特布斯、科隆、亚琛等各大城市,游览莱茵河,称其风景妙丽,罕有其匹;访问参观克虏伯制造厂,赞德国工业制造精益求精,冠绝欧美;访问联邦议院,颇感政治清肃,秩序井然;而所到之处,男士皆英武雄壮,女士亦秀倩可嘉,彬彬知礼……凡此种种,慨然有霸国之盛。这一切都是康有为从未有过的旅行体验,不禁由衷叹服:
吾游遍万国矣。英国虽为欧土先驱,而以今论之,则一切以德为冠。德政治第一,武备第一,文学第一,警察第一,工商第一,道路、都邑、宫室第一。乃至相好第一,音乐第一。乃至全国山水之秀绿亦第一。
康有为对德国可谓情有独钟,自言“九至柏林,四极其联邦,频贯穿其数十都邑”。一方面因德国居欧洲中西部,地理位置的便利;另一方面则是康有为将理解、消化普鲁士—德国崛起的经验并以之为中国现代化的借镜,在他心目中,后来居上、冠绝欧土的德国无疑是中国效仿的范例,因此他对德国的考察也最为用心。在他看来,德国的过人之处实在难以尽述,而饮食之中最吸引他的,莫过于独步天下的猫匿(慕尼黑,Munchen)啤酒:
猫匿之啤酒名天下,吾饮欧美各国之啤酒矣,皆略有苦味,不宜于喉胃,惟猫匿之啤酒入喉如甘露,沁人心脾,别有趣味。德国人人无有不饮啤酒者,其饮啤之玻杯奇大如碗,圆径三四寸,有高八寸而圆径二寸,初视骇人,全欧美所无也。
作为初涉西方的中国传统文人,第一次接触啤酒这种迥异于中国口味的酒精饮料,即能如此适应,确实不多见。自称生平不饮酒的康有为,在猫匿品尝了地道的德国啤酒之后,每日必饮,连续半月后,再难释怀。此后,他每到饭店便思饮猫匿啤酒,“不一饮之则喉格格索然”,足见慕尼黑啤酒之魅力。康有为不惜溢美之辞,大赞“猫匿啤酒真为天下第一”。畅饮之余,他甚至认为,德国人之所以颜如渥丹,仪表壮伟,皆啤酒所赐。中国人面黄肌瘦,形容枯槁,正需要德国啤酒滋补:“则啤酒最宜于吾国人者也”。联想跨度太大,令人咋舌,可谓饮酒不忘忧国,不失政治家忧国忧民之本色。康有为还有诗咏之:
啤酒尤传免恨名,创于湃认路易倾。吾曾入饮王酒店,三千人醉饮如鲸。
他饶有兴味地作了一番注解,“吾性不饮酒,德食店不饮者多出一擘,故吾饮啤酒尤爱免恨啤,免恨英音读猫匿。此酒创于湃认王,路易德音呼王为倾。有王酒店,吾饮焉,大容三千人,沉湎常满饮者,琉璃杯大如斗,然德人之肥泽由啤酒,醉不害事,亦饮中之佳品也”。(康有为:《康有为遗稿:万木草堂诗集》)康有为此诗描绘的其实是慕尼黑啤酒节的盛况。慕尼黑啤酒节也叫“十月节”,起源于1810年10月17日,为庆祝巴伐利亚的皇太子路德维希(ludwig)和勒吉(therese)公主的婚礼而举行的一系列狂欢活动。活动中,啤酒商和酒馆可以在活动中摆摊销售,人们尽情开怀畅饮,久而久之,王室的庆典活动逐渐被湮没于啤酒的泡沫之中,演变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啤酒节,而慕尼黑也以“啤酒之都”享誉世界。此处的“湃认”即拜仁州(Freistaat Bayern),“路易倾”即(Ludwig Konig)。康有为对慕尼黑啤酒的推崇,实在无以复加。他还详细考察了德国啤酒的产量:
德人以好啤酒名,制麦酒亦最有名,酒场二万五千,虽酿二千四百万樽,费麦九十六万吨,每吨可造酒二十五樽,普十之六,巴威十之三,平均每人饮二十加仑,天下皆谓德人好酒。
他显然已经意识到,德国啤酒之所以风靡欧洲,在于其厂家众多,且制造工艺先进,本质上是成熟的机器工业化的一种产品而已。“美食往往作为非常重要的地方人文景观,以此凸显地区文化及其个别性的重要媒介”(廖炳惠:《吃的后现代:一位台湾学者的餐饮哲学》)。显然,在康有为眼中,慕尼黑啤酒凝集了德国高度工业化文明及文化中壮美阳刚的一面,成为象征德国富强文明形象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康有为在《英恶士弗大学校图记》(恶士弗大学即牛津大学)中还提到欧美人“多食生血欲滴之牛肉以强体润颜,多饮啤酒以行血丰肌。徳人貌干最丰伟,因饮啤酒,吾别有说。”他对慕尼黑啤酒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
康有为自诩遍尝各国啤酒,此言不虚,英国“尾士竭”(威士忌)、法国葡萄酒等,他确实不止一次地品尝过,对法国葡萄酒的产量和销售情况也有细致的考察。不过酒虽美,但宜适量,过量饮酒不但伤身,更有损于社会文明。康有为多次对欧美国家的酗酒陋习提出批评:
今欧人无不好饮者,德、法尤甚,客店食桌中无有无酒盏者。
虽俭于食而嗜饮酒,德、法、美尤甚,四十余足多肿,已难工作,五十后无所归,遂入院,以为俗焉。
吾观欧美人醉酒之风,夜卧于道而哗于市,归殴其妻,而争杀开qiang致死者比比,阅报 者日见之不鲜。所经小市大衢,卖酒店相望,竟日作工,所入尽付酒家,而导淫演杀,与酒为缘。若此败风,惟吾国无之,欧美皆然,但法人为尤甚耳。盖吾国酒俗为过去世矣。不知者开口媚欧美人为文明,视入卖酒垆,观其乱状,与我孰为文明哉?
德国人虽然好饮酒,但德国规定“校尉正佐皆不许饮酒,”否则重罚。康有为颇为钦佩,赞其“徳盖以严肃治国,故其强若此”。正是基于嗜酒带来的种种恶果,康有为告诫国人,猫匿啤酒虽好,但喝起来要自制。他颇为自豪的指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要比西人更理性和节制。早在《尚书·酒诰》中便已有对酗酒治罪的记载,甚至和道光年间惩治吸食鸦片者的刑罚一样严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消费品,属于声色与感官的物质文化范畴之内,一旦滥用,即会带来身体机能的损伤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康有为对西方人酗酒劣习的描述,并非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但揭示了他对西方文化中放纵、无节制的一面的反感。康有为对“猫匿啤酒”的“爱恨交织”,其实揭示了作为近代全球化与工业化浪潮的早期体验者,潜意识中对西方物质文明既拒斥又向往的复杂情感。
康有为一生纵横四海,学贯中西,其思想可谓丰富驳杂,其海外游记中的饮食书写往往被读者忽视,而他与慕尼黑啤酒的邂逅更是少有人提起。其实,一饮一食之生活细节,一笑一颦之举止言行,最见真性情。如此一来,康圣人的面貌也会更读书笔记200字生动鲜活,意趣盎然。
相关文章:飘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天蓝色的彼岸》读后感_高三读
- 上一篇:《儿子,天堂飘满蒲公英》读后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