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读书笔记
《中华史》第一部第六卷《百家争鸣》介绍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主张。对当时及后世影响较深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关于这些学派的思想哲学我在之前的《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简略地提到过,当时是从学派的角度笼统地阐述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这里则换一个角度,就治国与做人两大主题,从救世、社会理想、君权与民权、人品、生存之道、人性六个方面系统地论述四家的主张与区别。
一、治国
1、救世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对于世风日下的成因,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又是怎样给出救世的良方的呢?
孔子:在孔子看来,礼乐崩坏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只要人性依旧,天良尚存,这世界就有救。为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每个人要重新找回仁爱。这里的仁爱,孔子认为就是亲人之间的爱,是天然的、固有的。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墨子:墨子也认为救世的药方就是爱,但他反对仁爱,也反对礼乐。与出发点是亲情的仁爱不同,墨子主张兼爱,即不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地爱,类似于西方的博爱。
庄子:对于救世之争,庄子压根就不认为有救世的必要。当真要救,也是不爱。庄子认为礼乐虚伪,仁爱更是祸根。“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的逻辑:有亲就有疏,有爱就有很。有治必有乱,治为乱之源。他的结论是:无德才有德,不爱才有爱。越治越没治,越救越没救。谁都不管,天下才能太平。就算要救,庄子也主张先救自己,后救别人,最后救天下,即“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显然,只有首先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首先爱护自己,才能爱护社会。
韩非:韩非也反对仁爱与礼乐。他认为管用的不是爱,而是威逼利诱,严刑峻法。这也理所当然,战国末期,历史已从贵族和君子的时代,变成了平民和小人的时代。理想主义成为绝唱,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才是主旋律。
2、社会理想
孔子和孟子代表的儒家,墨子代表的墨家,杨朱、老子和庄子代表的道家,韩非代表的法家,社会理想各不相同。那么,怎样的社会才是最好的?
儒家:儒家主张“小康之世”,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男耕女织、四世同堂。强调的是一种“家天下”。
道家:道家主张不作为。但具体来看,庄子主张“无政府主义”,政府和领导最好没有或形同虚设,即“太上,不知有之”。而老子没说不要政府,但主张政府不作为。在老子看来,一切作为都起源于欲望,叫“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为此,老子强调寡欲。对统治者,要求清心寡欲,最好弱智无能,这样老百姓才能淳朴敦厚,叫“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否则,“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对百姓,提出愚民政策,填饱其肚子,弱化其志向。一句话:有政府,无作为;小政府,大社会。所谓“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法家:韩非也强调无为,但前提是中央集权。权力,是无为的前提。集权,是无为的保障。韩非想要构建的,是“蜂蚁社会”,蜂后稳坐中央,其余的工蜂按程序做贡献。显然,这是一种专制,但这种专制又是无为的。不仅因为最高统治权和决策权在君主手里,还因为这种专制依靠的是“法治”。
墨家:墨家主张,也是“蜂蚁社会”。只不过,韩非是“国家主义者”,墨子则是“社会主义者”。墨家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公平正义,一旦出现意见分歧,与韩非的“唯法”不同,墨子的办法是“尚同”,即同上。就是一切思想意见,都必须统一于上级,并且逐级尚同,最终统一于天子。显而易见,“墨家民主集中制”是一种绝对的服从。天子才真是“说了算”,其他人不过是“算说了”。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结果依旧形成蜂蚁社会。
3、君权与民权
对于君权和民权的看法,庄子无君,老子虚君,结果是君权和民权都不要。墨子尚同,韩非实君,结果是有君权无民权。儒家小康之世,则兼顾君权和民权。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君权来自民权,所以民权高于君权,这就是孟子的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是他与诸子的区别:老子和庄子不要君权,也就无所谓民权;墨子和韩非主张集权,则君权高于民权。
杨朱:杨朱属于道家,他主张“一毛不拔”,即“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但这句话的原意是不能为了所谓的集体利益而随意牺牲个人利益,或者说,不要动不动就以国家天下的名义,任意侵犯和剥夺个人的权利。“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要我牺牲自己来满足天下,我不干;要我尽取天下来满足自己,也不干。这就是杨朱的人权宣言。
二、做人
1、人品
人活着,为什么?人生一场,干什么?
孟子:孟子主张人活着,要做大丈夫。何为大丈夫?“万物皆备于我;不怨天,不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成为大丈夫,就要养浩然之气,要有傲骨。美、大、圣、神,是人格修养的四种境界。
墨子:墨子主张行义,“万事莫过于义”。为此,他身体力行,奋斗终生。做一个正义的人,这就是墨子的人生态度。
孔子:孔子“听天由命”。但并非不努力,更非不负责,只不过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不重结果,只重过程。只要是道义所在,就义无反顾地去做,至于成不成功,那得看天命。总之,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庄读书笔记200字子:庄子是超功利主义者。他的追求,是真实且自由。庄子认为我们应该率性地活着。所谓“率性”,就是秉承天赋,顺其自然,按照自己的天性来生活。强迫别人过苦日子固然不对,便是强迫他们过所谓的好日子,也不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真实而自由地活着。这样的活法,就叫“逍遥游”。这就是庄子的人生态度,也是留下的宝贵遗产。
2、生存之道
人应该怎样活着?生命的价值在于什么?
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认为刚硬的就灭亡,柔弱的就存活,“天择物竞,弱者生存”。弱能胜强,原因在于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为此,一要慈,二要俭,三要不敢为天下先,此乃王道。老子的王道,无情无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无情,人也一样,“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统治者www.dhgcn.com应效仿天地,天地轻贱万物,则君主无视万民。但轻贱并非糟践,无视也不是无道。只是不爱不恨而已。说准确点,就是不管。君无为,则民自治;君无情,则民自富;君无能,则民自由,这就是老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道家讲道,儒家讲德。孔子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不缺位,不越位,不过头,不掉队。凡事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
荀子:对于天道,道家认为“天道无为”,而荀子则认为“天道自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天有恒定的规律,地有恒定的法则,君子有恒定的价值观,天、地、人,都自为。因此,君子当自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与其听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荀子的生存之道。
3、人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的哲学,是什么?人性的善恶,何以知之?
孟子:孟子认为如同水性向下一样,人性向善。因为在人性当中,原本就存在着善的可能性,这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由此产生的,是共同价值,即仁义礼智。只要努力追求,则“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荀子主张把人性分为两半。一半叫性,一半叫伪。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为的就叫伪。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荀子认为,恶来自性,善来自伪;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因此,荀子主张性恶,不是说人性本恶,而是说人的自然属性恶,至于社会属性,则仍然是善。“人性有恶”,才是荀子的人性论。
韩非:韩非主张人性本恶。人与人的关系是利不是义。不管什么样的人,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都会有所取舍。取舍的标准也只有四个字:趋利避害,这是人之常情。故,“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小结:
先秦诸子竞相争鸣,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困惑不解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议题虽多,总的来说却只有两个:一是如何治国,而是如何做人。
对于做人,墨子贵义,荀子尊礼,孟子主张仁民爱物,韩非则认为人性本恶。孔子的讲究“中庸之道”,老子则是“正言若反”,即哲学中的矛盾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庄子追求“逍遥游”,主张率性地活着,真实而自由。
对于治国,道家自治,墨家人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结果,韩非与老子都将无为;墨家与法家殊途同归,因为都讲君权。反倒是既没讲过自由有没讲过平等的孟子,主张民权。
道路的选择却很清楚。大体上说,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讲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讲帝道,就是要回到尧舜;讲王道,就是要回到商周。这些都是倒退。只有讲霸道,才能走向秦汉。于是法家胜出。
相关文章: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读书笔记之我与父亲的书香情怀
- 上一篇:《小王子》读书笔记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