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感悟: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
今天的笔记还是来源于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万万没想到》这本书。“一课笔记”订阅号的目的就是写有质量的读书笔记,也正是这篇文章驱动我开始学习如何记录有价值的笔记。不过这篇文章中很多的方法和理论,现在的我还没有达到,咱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好的笔记。
书中有两个章节和笔记有关,分别是“笔记本就是力量”和“用强力研读书”。前者主要说的是“笔记的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后者才是记笔记的心法。
我以前读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阅读过程中有很多次感到“自己的思想被撞了一下”,但是这种感觉仅仅在脑子过了一下就不了了知了,没有记录下来,过不了多久已经忘记当时的所思所想了。现在想想真觉得很可惜,错过了很多自我学习的好机会,这也是我学习记笔记最主要的原因。
好的笔记一定是自己发自内心想去记录的,并且它的重点不是对事物的记录,而是对自己思想的记录。对事物的记录容易变成流水账,对思想的记录才能帮助我们成长。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学校组织春游或者秋游,都要求小朋友写一篇游记,我自己的游记真的是“游玩记录”,没有什么自己的感想。现在想想,小时候玩就是玩,真的没有什么深远的意义,所以写不出什么好的作文。
在上一篇笔记中提到了“知识比作书,大脑比作图书馆”的例子,基本功的作用就是把技能长在自己脑中。记录笔记就是这样的基本功,也是一种“刻意练习”。记录笔记就是要不断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深度、维度等等。既然是刻意练习,那么记录笔记的过程一定不好玩,当自己阅读过程中,总觉得看懂了,但真正的要落笔写笔记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不知如何下笔”,脑子思路很多,但是乱作一团。这件事情真的不简单,不仅需要你把这本书融会贯通,还需要你触类旁通,这是高强度的脑力锻炼。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读书的方式——强力研读,这是一种高强度的读书方法。之所以说“强力”,是因为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阅读效率不等于阅读速率),就是从一本书中挖掘出最大的收获。强力研读与上一篇文中的“刻意练习”有三点相同:
1、不好玩
想要把一本书的知识长在自己的脑中,这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读书笔记变成了一项工作;
2、用时少
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当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段时间后你会非常疲惫。这点我深有体会,当我读一本书有一目十行,并且有“跳读”现象时,我就知道我有些累了,这时候就要停止阅读了。没有强度的练习,不如不练习,读书也是这样;
3、不追求快
读书的关键技术在于针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处于我们“学习区”内的书应当慢慢地仔细读完,读得慢一些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会更高;
强力研读的核心——读书笔记
在书中,作者读书笔记200字建议新书应该读两遍,而且两遍就够了。第一遍,正常通读。随着作者的思想以及案例逐渐推进。读完第一遍立刻开始第二遍阅读,并且阅读过程中开始记录笔记。书中的段子可以直接略过,专注于作者的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
第一遍阅读可以稍微放轻松,让作者带你去他的思想脉络中走一遭,偶有停顿思考一下是极好的。第二遍阅读就不能轻松了,要带着目的性去读,不需要作者引路了,自己去找到出路。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则是跳出来。
我个人的体会,读2~3遍比较合适,阅读过程中用笔在书的空白处写些批注(这个动作确实要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因为我们都希望书能干净一些),对于不同的内容最好有不同的记录方法。比如:想将文章中提到的书籍加入到自己的书单中,我一般的做法是用手机的文本记录下来,然后使用当当或者京东app找到书后添加到收藏夹,后续买书时优先考虑收藏夹里面的书。遇到书中好的案例,可以在旁边写个“段子”,表示这个故事可以收藏。
写在书中的批注还是比较散,所以还需要自己整理成文本,这个过程又会发现自己的思路还是不完整,又会回到书中反复阅读。所以,要想写好笔记,阅读次数一定少不了。以前阅读总喜欢看“数量”,做笔记之后就更加重视“质量”了,读书的速度必然会慢下来。
常用的记录工具就是印象笔记,这个工具很方便随时同步,在哪里都可以共享,还有很多扩展功能没有使用过,以后慢慢发掘。
什么是好的笔记呢?
读书笔记最大的作用是为了以后快速地重温这本书,所以好的笔记就是可以替代原书。咱们以前学习语文的时候都做过阅读理解,习惯了一种找到段落核心思想的方法——找段落的起始和结尾句,但实际上在的阅读过程中并不是这样的方式,作者推荐:好的划线方式是“一惊一乍”的。好的笔记应该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1、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带走书中的所有亮点;
3、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体会;
4、建立书与书的超链接;
首先,重要的是可以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每个章节的逻辑也许几句话可以说出来,但是这几句话不是直接放在那里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几十页的阅读才能够找到。
其次,好的作者在书中会引入大量的小故事和案例,作者在这里引入小故事是有其背后的目的。但是,我们往往更喜欢这些小段子,却容易忽略了故事背后的本意,再加上几十页www.dhgcn.com的文字,更加容易使人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了逻辑的脉络。所以我们记住的往往是一个个小段子,以及以“点”形式存在的观点,并没有形成“面”的逻辑。可以看出来强力研读也是一种刻意练习,并不轻松。
好的读书笔记需要我们忘记故事,而留住文章,把一本书逐渐读薄,以居高立下的姿态俯视全书,就像看地图一样,看清楚山川河流的脉络,这才是读书的高境界。
当然,小段子还是可以留下来的,这些是书中的亮点,以后自己写作可以用上。并且,这些小段子的生命力比文章更长,这些就是我们上学时学到的典故。
第三,这点很难得。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思考”,不能毫无根据地接受或者否定作者的观点,如果他说的对你也要想明白为什么对,如果他说的是错误的你能理性地分析出错误的地方,就是要让知识在自己的脑中过一下。
最后,当我们积累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发现每本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你在这本书中学习到的内容或许在另外一本书中也有体现,也许他们的结论正好相反。此时,提升自己的时机到了,如何分析出各家观点的优劣?自己又是站在那一边?这就需要自己进行深度分析了,读书读到这个感觉就对了。
笔记的效果:
在阅读时能够找到刺激自己思维的亮点(或是激发的灵感),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段子,分析完脉络后再把段子带走。
藏书人认为书的干净最重要,所以不会在书上写批注,而真正的读书人更重视书中的内容,因此书上写满了批注。
电子书的作用:
现在电子书已经很普及了,kindle、手机上有各种各样的电子阅读器,把阅读变得更加方便。但是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当我阅读纸质书的速度要比看电子书慢,所以更加能集中精力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想记录一些笔记,总觉得手写要比打字更加有助于自己思维的连贯性。
自己今年买了kindle,还是觉得方便了很多,首先就是节省空间,不用再背着大量书到处跑,而且屏幕有背光,更能适应不同的阅读环境。电子书的价格相比于纸质书来说也便宜了很多,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使用kindle。当然在网上看到好的文章也可以打印出来,纸上的文字更能刺激大脑神经,让我们功能积极地阅读。
作者还推荐一种记录笔记的方式——语音笔记。比如印象笔记支撑语音笔记,突然有些感悟的时候,又一时找不到纸笔,就可以通过语音记录下来,再统一整理成文字笔记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感悟&笔记:
读书笔记是阅读的一部分,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阅读”更应该是“阅读理解”,重点在于后面的“理解”,如果仅仅是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不会把知识放入自己的脑中,因为他没有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把书“读透”的感觉应该是在和作者对话,你可以同意他的看法,也可以否定他的看法,无论观点如何你都在做“认真的对话”,有理有据,并不代任何感情色彩,是理性的分析。
笔记就是提升自己最重要的方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对的,把自己所思所想写下来,写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漏洞,以及需要提高的地方。
但是,好的笔记也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自己反复的尝试以及阅读量的积累,所以应该对自己耐心一些。我们羡慕很多人可以写出很漂亮的文章,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他质变后的成果,我们更应该学习他是如何量变的。
相关文章:读后感怎么写?
智能推荐
- 下一篇:《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笔记
- 上一篇:读张晓风《秋千上的女子》有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