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2016年之我的书时光
当我发现2016年在这一周就要划上句号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这一年,我过得很不开心,其中有五个月时间在生病,特别是上半年的那场持续了59天的咳嗽,让我的肺部变得无限肿大,喝水都会痛到难以下咽,我也因此有了死之将至的感觉。正是在这样特殊的一年,我的购书量与读书量创了18岁以来的新低:购书43本,其中送人3本,读完了30本,还有10本未开封。此刻,一则以喜,一则以愧。喜悦的是,我活下来了。惭愧的是,在学业上没有任何长进。现将自己读完的书籍名录按购书时间汇总如下: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为何家会伤人》、《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闲聊——方方散文》、《城中天籁——赵丽宏散文》、《老生》、《迷人的材料:10种改变世界的神奇物质和它们背后的科学故事》、《最后的闺秀》、《商业冒险:华尔街的12个经典故事》、《万历十五年》、《瓦尔登湖》、《旧书与珍本》、《查令十字街84号》、《人类简史》、《必然》、《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月童度河》、《中国人的脸谱》、《奈保尔:南方的转折》、《爱的艺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萧红作品》、《自卑与超越》、《胭脂聊斋》、《风在树林里走:沉浮-时世》、《风在树林里走:情怀-人物》、《绿皮火车》、《从文本到影像》、《书时光》。
对于读书这件事情,我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任何目的,既不为获取知识,也不为取得功名,甚至在读的时候都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我见过很多有学问的人,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书的边边角角写满了自己思想的火花。而我却舍不得在书上写字,除了在扉页上盖自己的章,从不在书本上写一个字。如果有什么想法,我会写在笔记本上。当然,一般不会有想法,因为我基本不思考,只感受文字中的气息。我的书全部是崭新的,还有一个原因,大部分书都是在床上读的,如果脏了,我与它的缘分也就尽了。怎么说呢,我这种愚笨的人读书和志不在此的人打麻将、喝酒、侃大山一样,纯属取悦自己的行为。说得好听一点,有些像伍尔夫在《普通读者》自序里描述的: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他一会儿抓住一首诗,一会儿抓住一本旧书片段,也不管它从哪儿来的,也不管它属于任何品类,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将自己心造的意象结构圆满成就了……
我不仅读书没有目的,选书更是没章法。周介存在评论李后主的词时说:“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捉控……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我买书的时候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原计划要利用假期集中读《教育常识》、《幸福与教育》、《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等工作用书,好给自己脸上贴点金,但是翻了两页,发现那些书与我脾性不投,直接就扔在地上了。紧接着,拖鞋都没来得及换,跑到文华书城去买了《商业冒险》和《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当我喜滋滋地在书的扉页盖戳的时候,朋友的电话进来了——妈呀!我忘了约好的晚餐啊!知道自己理亏,也只好把自己刚刚开了封的书拱手让人。晚上无聊,又从地上捡起《幸福与教育》打发时间。虽然到最后也不喜欢这本书,但其中“私人生活领域的教育”对我的读书笔记500字工作还是起到了一丁点儿的指导作用。
我就是这样一个愚笨的人。所以,当我回顾自己这一年在30本书籍中的收获时,也必然是浅薄的。可是,这种浅薄的认识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私人情愫,我还是有必要把它们写下来:
一、好的人会时刻鼓舞我们不要迷失方向。《风在树林里走:沉浮-时世》、《风在树林里走:情怀-人物》和《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对我的思想影响最大。上个世纪,中国有三位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和季羡林。大师者,大在其学问,更大在其精神。季先生的散文我接触得比较早,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次重读,算是复习,其中滋味只可意会,真就是风在树林里走的感觉。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大一新生去北大报到,大概是忘了什么东西了,于是就请清洁工帮自己看行李,他回头去找。两个小时候后,当新生满头大汗地跑到行李跟前时,清洁工依然笑眯眯地在原地守护着行李。第二天,开学典礼上,主持人介绍出席领导时,新生才发现,原来给自己看行李的清洁工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先生。这就是季老,面相和蔼,为人朴实,但却是在东方文学与宗教文化等众多领域有大学问的人。陈寅恪本人的书,以我的文化水平是看不懂的,所以看了别人写的他的传记。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与妻子唐筼的知己之爱。陈先生身体不好,原本没打算结婚。当38岁的陈寅恪遇上30岁的唐筼时,他决定要娶她为妻。在以后的岁月里,新生的中国经历了无数政治风波,无数的知识分子在肉体和精神上备受折磨,生不如死。陈先生因为巨大的史学贡献,在肉体上吃的苦头相对少一些,但原本体弱的他最终还是既目盲且膑足。在灾难面前,他依然没有放弃治史,唐筼一边照顾丈夫的身体,一边代他写字(先生口述,妻子和助理笔录)。每每读到此处,我都以手抹泪:这是怎样的伉俪情深啊?陈先生是怎样地热爱学术啊?唐筼是怎样的贤良啊?
好的人,他的为人与文字,不需要评论,但足以唤醒我们的初心,足以给我们力量去对抗现实中的黑暗。
二、好的书会重构我们的知识体系。我虽然是学中文的,也上过几节电影理论课,也有一丁点儿蒙骗外行的本事,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导演手里的剧本长什么样子。《从文本到影像》一书弥补我的缺憾。这本书的作者姜丽芬是电影学院的教授兼导演、演员。读了姜老师的三个剧本,我这才知道剧本的语言很简洁,字数少到还不及大学生的一篇论文。可是,它的故事性极强,留白的空间极大,想来是为了给演员留下再创造的空间吧。我读一个剧本,也就半个小时的样子,可是那故事呢,却是刻在我的心里了。不怕丢人,有时候做梦都能梦见自己变成了美丽的女主角——在烟雨迷蒙的江南,在湿漉漉的青石路上,揣着心事,悠悠地走着。这就是剧本文学的特点,言简意丰。《人类简史》是另一本弥补了我的知识空缺的书籍。半年前我的读书笔记是这样写的:没有政治意识形态,没有自以为是,没有中国文人的卑躬屈膝,有的只是历史学家的全局视野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心,有的只是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多学科知识积淀。也因此,用三天时间读完此书之后,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怎么就读完了呢?以后我该读什么书呢?历史无所谓好坏,不要做马后炮,真的没有人可以预知历史的走向。正如作者所言:最后成为事实的往往是某些难以想象的情节,而非人们以为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浅薄,然后谦虚地去接受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范围,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
三、好的习惯会为我们赢得友谊。这一年,我的生命中出现了两个陌生人。一个是贝拉,可以聊书籍和生活的女孩子。一个是殷先生,我的公众号合伙人。我和他们的相识皆因读书。那么大的一个群,那么长久的交流活动,最后留下的只有他们。可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一个懂你的心思,一个支持你做事情,这已经是命运对我很大很大的恩赐了。我只知道,贝拉长得很美,生活在帝都;殷先生长得很瘦,生活在成都。别的信息,我并不清楚,可那又什么关系呢?我们都是不会停止读书的人,维系我们之间友谊的丝带也便不会那么容易断掉。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再有文字和公众号的往来,那也是极好的,因为彼此相伴的岁月已经被定格在了2016年。缘于同样爱好走在一起的陌生人,出于信任,做着共同的事情,以此来丰富生活,取悦自己,这样的际遇是不是也很珍贵呢?
站在2016年的尾巴尖上,我心里有一个会让我的家人想抽我一巴掌的想法: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没有信心。可是,我并不会像许地山先生那样认为“生本不乐”,倒是觉得能在人世间走一遭是很幸运的事情呢。我很高兴自己养成了这个伤身体的“坏习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还是会喜欢上读书。纸张与文字的存在,是为了让脆弱的肉体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许个愿吧!愿我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可以支撑起书籍。
相关文章:神秘岛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使徒行传》第五章读书笔记
- 上一篇:《环保的暴力》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