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幼儿教育读书笔记: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说到这里,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要知道,我们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和成熟。是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去摸索、去探寻,让我们在体会迷惘、经历心痛之后,重拾希望,为人生增添无限可能,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为宽广;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心灵才会日臻成熟。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跟一一爸爸就在不断地学习,小到如何抱孩子能给他安全感,如何换纸尿裤,到现在孩子学会走路了,开始学说话了,我们开始学着了解孩子的心理,为的就是了解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需求,让他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满足。)
成为好父母的前提是做一名学生,虚心学习,争取做个成熟的大人。这里有件事情特别需要勇气,大家可以来试一试。首先挑选出3个人,都是生活中比较了解我们的,不是那种仅是见面打招呼的普通熟人,而是和我们共同成长、分享了生活经历的人,这3个人不仅见证过我们最优秀的一面、也看到过我们最恶劣的一面,比如说父母、配偶或者家庭成员,也可以是好友或信任的同事。总之,3个人都会直言不讳地给予评价。找到满足以上条件的3个人,问问他们对你有何看法,要他们坦诚地回答以下这些问题:
你觉得我这个父亲/母亲当得怎么样?
你觉得我在养育孩子方面有什么优点吗?还有什么欠缺吗?
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你觉得我有哪些方面比较令人满意呢?
你觉得我这个人哪些方面比较难以相处?
每个人都需要反馈和评价,但是我们又不能真正体会其他人对我们的感觉;我们都生活在自己这具皮囊里,身体的局限让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和我们打交道时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反馈、需要换位思考。
在“明日之星”,我、赛西以及梅丽莎经常邀请来客们参加一个“九型人格测试”。参加测试的人在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就会获得一个数字代码(用1–9这9个数字表示),显示他们的个性或性格。九型人格测试非常有趣,得出的数字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说,我的九型人格代码为“1”,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I型人格”,代表一种做事有目的、比较专注和任务型的个体。I型人格的父母在家庭中倾向于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往往为家庭成员设定任务和方向,这是好事儿,但也有缺点—喜欢凌驾于家庭成员之上,不大顾及他人感受,一心只想做成自己的事,对他人的事不大关心,等等。作为I型性格中的典型,我需要对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稍不留神,就会失去平衡,要么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要么沦为一个众人嫌恶的自大狂。
(感觉生活中很多父亲都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认为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照做执行,这样的一种教育孩子经常看到两种表现,要么孩子叛逆,经常跟父母对着干,要么孩子变得沉默,遇到什么问题都不敢跟父母说。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
“明日之星”提供的服务中,有一种叫“家长辅导”。一般的家庭辅导是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前来,与辅导老师共同座谈和交流;家长辅导则有所不同,父母都是单独来访,和辅导老师交流亲子关系中碰到的问题,讨论哪些现象是正常的、哪些现象不正常,孩子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等等。这个过程中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他们渴望相关信息,想要真正了解和探究自己的孩子。我很喜欢跟这样的父母交流,因为他们都是有爱心的主动型的家长。
在交谈过程中,许多父母往往情绪波动很大,尤其是提及爱子爱女的时候。家长们有时会哭起来,有时会发生争论,不过最常见的却是他们无意识中暴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几年前,我和一对事业十分成功的夫妇座谈,他们有3个年幼的子女,夫妇俩正忙于应付这一时期家庭教育中十分普通而棘手的问题—孩子睡觉方面的、学习成绩方面的,但最令这位父亲恐惧的,是儿子对他失去了兴趣,不想跟他一起做任何事情,比如为他跑跑腿、到后院里和他一起打篮球啥的,而且不管爸爸有何提议,儿子总是以各种方式回绝。言谈之中,对于儿子拒自己于千里之外的这种态度,这位父亲倒不是非常伤心,而是极为生气。
聊着聊着,我停下来问他妻子,家里的这种父子关系她是怎么看的。谈起自己的想法,这位女士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遣词造句十分小心,有一次甚至犹豫地停下来,抬起头望着天花板,似乎在掂量下一步该如何表达自己。她丈夫在一旁伸出手,两根手指来回地捻着,好像一名教练在催促手下的运动员快点儿跑。
一开始我不大懂他的意思,但是后来,我注意到他妻子挪了一下身体,坐到椅子边缘,一边在努力思考,想尽快地回答我的问题。这下我明白丈夫为何来回地捻手指了。孩子的妈妈很紧张,一脸的害怕(感觉就像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考题)。于是我停下来,转而问她丈夫,刚才那样捻手指是何用意,对方竟然一下子吼了起来:“意思就是快点,马上回答人家的问题,来做辅导是要花时间的,我可不想浪费时间!”
跟我一样,这位父亲应该也是I型人格。同是一类人,我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觉(不过也就那么一小会儿)。这时候,我觉得机会来了,应该对他直言相告,于是语气坚决地说:“知道儿子为什么不想跟你去后院打篮球吗?我现在可算明白了。刚才看你妻子的反应,我觉得你家里很多亲人可能也有同感,觉得跟你在一起跟工作差不多,你就像他们的老板一样,而且还是个要求很高的老板。”
听了我的话,对方一点儿没有恍然大悟的表情,没有觉得奇怪甚至羞愧,反而理直气壮地回敬了一句:“对,我就是要求高,没觉得对不住人呀。要求高有什么错?”
跟这种父亲对话,我倒是挺喜欢的--一方面,我总是坚决站在孩子们一边,帮助他们获得父母亲的理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都是男人,在处理亲情关系的时候,常常是一头雾水。这位父亲的想法我懂,我也是个男人。
今天遇到这位比较强势的父亲,我可是一点儿也不示弱,说:“你对周围的人要求高没问题,可你是在跟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打交道,把他们看成一群参加绩效考核的雇员,这就不对。坐在旁边的是你的终生伴侣,不是你的秘书,你在那儿对着她捻手指,好像她是拿你薪水的工作人员似的,这样做是对她的不尊重,让她很没面子。”
一般情况下,做辅导的时候我不会这么直言不讳,可是话又说回来,这么多年了,我和男人们打过很多交道,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总结出来的一点就是,跟男人们讲话,就要具体、直接,口气要坚决、权威;相反,提问或打比方只会让男人们困惑不解。我并不是说男人比较蠢(当然有些人的确比较蠢),而是说男人比较喜欢直线式的思维,通常眼睛只盯着一个目标,喜欢直来直去,而且不大愿意承认错误,出问题的时候往往把责任推给他人,自己不愿意承担。
所以,面对这样一位父亲,我尽量把话说得更明白:“看情况你也很想跟儿子交流,跟儿子搞好关系,否则你也不会坐在这儿了。每次儿子对你很冷淡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自己吃了闭门羹、心里很难受呢?每个爱子心切的爸爸都会难受,可问题是你不应该过于在意他对你的反应,要在意的是你自己。你应该问问自己,‘我这是怎么啦,别人家的儿子也是18岁,一天到晚拼命粘着爸爸,我儿子呢,反倒千方百计躲着我?”
听到这里,孩子的妈妈都快哭了,简直想拥抱我的样子(我想要是她身上带了自家做的点心,可能会马上拿出来感谢我吧)。后来,我继续问她的丈夫,儿子跟他在一起,是否会觉得爸爸更像一名爱挑刺的教练,而不是一位用心的父亲呢?大家如果想做一名有心的家长,就要仔细考量自己的意图,想想为什么要生儿育女。面前这位父亲估计是这样想的:养孩子嘛,就是要教导孩子、指导孩子,为他们纠错,给他们提出要求。这位父亲所欠缺的,是做读书笔记600字爸爸应该享受到的快乐,与孩子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的纽带。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不能一直把孩子当孩子,应该学会当孩子的朋友,多跟孩子推心置腹地聊天,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对孩子要求这个要求这要求那,有哪些父母问过孩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想到这里,自己觉得好羞愧,以前自己对身边的孩子不也经常是只提要求,没问诉求吗。)
接下来,我让他挑选出3个人,让他去问问,上面几个问题别人会怎么回答。另外,我还告诉他,一定要放低姿态,和儿子坐下来,诚心诚意地交谈:“我很想做一个最好的爸爸,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我才会犯下一些严重的错误。因为我太爱你了,有时候不由自主地把心思放在教你、指导你上面,整天就知道纠正你。爸爸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想跟你在一块儿享受快乐,想多和你在一起,所以希望你能帮帮我。如果爸爸说的话、做的事让你感觉到爱了,可以表现出来给我看吗?还有,可以原谅爸爸的固执吗?给爸爸一个改正的机会,好吗?”我还专门告诉他说到这里的时候要歇一下,看看儿子究竟有何反应,千万别忍不住又给自己找理由,摆出一副指手画脚的样子教训儿子。
之后,我又鼓励他去找儿子谈谈,让他请儿子选择一项活动,可以在礼拜六的上午且就父子俩人一起去做。我让他告诉儿子,活动须满足的唯一条件就是儿子一定要觉得好玩,到时还要带上一些甜甜圈。我还提醒他说,可能要过一段时间之后,儿子才愿意跟他打篮球,但请相信会有那一天。“如果他愿意跟你打篮球了,你一定要负责去捡球,把球传给他,让他开心,多表扬他,跟他一起大笑,放轻松一点,不要老说他带球上篮的动作不正确之类的话,不要罚球,更不要批评他带球的方式。目前你是在重塑自己的形象,不要指手画脚,说东道西,儿子有自己的篮球教练,你做好父亲就行啦。”
(父母跟孩子一起真的是享受快乐,一一很喜欢让我们跟他一起玩,喜欢我们站在两头,爸爸将车子推到妈妈那里,他在后边屁颠屁颠追着车子跑过来,我再把车子推回给爸爸,他又屁颠屁颠地跑过去,来来回回几十趟,他跑得喘着气,但一直伴随着银铃般的笑声。这种快乐随着年龄增长会变换方式,不变的是孩子那颗希望父母互动的心❤)
这位父亲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典型的I型人格,凡事都要规划得清清楚楚,照章办事。看他快记完了,我又说:“还有,如果你下次再这么捻手指的话,就应该去参加四重唱了,人家唱歌的才做这个动作呢。你呀,是在跟家人交流感情。”说着,两个人都笑了。
其实,作为父亲的我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一年之中有四五次和孩子们认真交流,问问他们,我这个爸爸当得怎么样。每次问及孩子们的看法时,我总会有些紧张,谁也不知道孩子嘴巴里会冒出什么样的话来,总之我提这个问题就害怕,可是又真的想知道答案。通常我会问以下3个问题:“
你最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是什么呢?”
“你觉得爸爸妈妈还可以为你做点什么别的吗?”
“你觉得爸爸妈妈不应该做哪些事呢?或者说,他们应该采取什么不同的方式呢?”
我的两个儿子中,有一个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你不应该熨衣服。”这个回答很天真,也很深刻。的确,我是I型人格,喜欢一心多用,觉得看电影的同时也可以熨烫衬衫,把干净的衣服折叠好,或者回复电子邮件什么的。这种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一心多用却是肯定的,摆明了是在告诉孩子:“你还没那么重要,我可不能丢下手里的活儿,一门心思地陪你。”听了儿子的话,我明白了,儿子原来是这么推理的。
(父母的理所当然在孩子看来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多问,多听,让孩子多开口,我们多思考,才能共同成长。或许有人会说没时间,但我们都需要反思我们辛苦工作为了什么,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父母要向孩子学习,就得首先做自己的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性格,看看在为人父母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了解孩子们的看法,等等。
这一点做好了,才能动手去研究孩子,了解他们的性情和成长过程。
在辅导中心,赛西、梅丽莎和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爸爸,他们是这样描绘子女的:“我比较了解大儿子,他跟我一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小女儿则跟她妈妈一样,一个模子出来的。至于二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从来就没有搞懂过。”如果真的是这样,父母就更应该做一名学生,孜孜不倦,努力探索;我们的任务是照顾好孩子,而不是去改变他们。
除了性情,父母还应该研究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所谓研究,就是去探究为何某些事件必定会在孩子生活的某个阶段发生。比如说,为什么3岁的孩子还不能上幼儿园,为什么10岁的孩子不能开汽车?答案是: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孩子们还没有学会所需的技能,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在认知和情感上,他们都还未具备必要的条件。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若干座里程碑,提示他们在某个时刻能完成什么任务。假设时间到了,某个里程碑还未出现,父母就得想想了,该如何拉孩子一把,帮助他们继续成长的旅程。
赛西、梅丽莎和我经常在国内做巡回报告,报告的话题是父母该如何了解子女。我们经常告诉台下的家长,男孩和女孩的成长进度不一样,了解到性别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经常和家长们一起讨论孩子成长的规律,告诉他们,特定年龄段的孩子说谎其实很正常,两三岁的男孩好动、坐不住也是自然的。看到家长们宽慰的表情,我们总是很受鼓舞。不了解孩子的性情和成长过程,父母就不能更好地管教、教导孩子,和他们更好地交流感情。比如说,一个内向的孩子,在学校待了好几天,周五晚上回到家以后,又去看中学的橄榄球赛,周六上午去看哥哥或者弟弟的足球比赛,周六下午去参加一场生日派对,周日上午去教堂礼拜,然后又和亲戚们一起吃午饭,到了礼拜天下午,肯定是累得无精打采了。知道了这一点,做父母的自然会理解孩子,就不会觉得很失望、很没意思,觉得拿孩子没办法了;爸爸妈妈会明白,孩子需要的,只是好好静下来充充电,过多的人来人往和忙碌的活动只会让内向的孩子受到刺激,加重他的负担。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自问以下两个问题:
“一番调查研究之后,你了解了孩子的性情吗?”
“针对孩子的性情,你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教育手段呢?”
相关文章: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学徒11的《四圣心源》读书笔记
- 上一篇:《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