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 》读书笔记
文帝在做了以上的好事后,没有忘记从代王府带来的老班底,他封宋昌为壮武侯,九卿之中,有六个来自王邸。表面上要大公无私,私下里还是要惠及左右,官越大,越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不说法治或者法制,这个玩艺说多了没劲,说过了没话。 我们就说说舆论监督。比方说,现在假冒伪劣非常普遍,但是国家的法规和制度却很严格,而通过这些制度又都有门道,这时候,舆论怎么监督?选择性地监督,那就是“法治”,普遍性监督,或许就是“法制”,但是,太多了,普遍性地监督根本监督不过来,只能选择性地监督,选择谁,谁选择,咱在这方面还真做不到有法可依,中央台自报奋勇:我选择,CCTV!于是砸缸砸锅,说郭德纲做广告的减肥药是假的,胡师傅的无油烟锅也是假的。问题是,所有的减肥药,谁来监督?所有的锅包括比锅更当紧的食品,谁来监督?是选择性监督还是普遍性监督?监督的成本谁来支付?监督的程序怎么公开?监督的公正性谁来保证?监督的监督者又是谁?…… 这些问题哥哥我实在说不清楚,有一点我坚信:只要选择性监督和选择性失明存在,最多也就是文帝时代的水平,距专家们描述的美好的法制社会差距估计在N公里以上。
A:我们活得真累,每天除了像狗一样刨食,还要像政治家一样思考未来。
B: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政治家一样思考未来,也就有可能最大程度避免每天象野狗一样刨食。
立场决定观点,屁股指挥脑袋。有平民观点说明自己是个平民。 没有天生的善类和恶类,性相近,习相远。 在专制时代,拥有最高权力的人,被权力异化为权力人格,这是恐怖的事情。我比较观注这一点。 至于老百姓中的暴民刁民,是专制的对称产物。 当然,在民主环境中,也有个别暴戾的家伙。
下了大狱,周勃和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老干部一样,对自己的专政机关有了重新的认识。知道了人权和法制是多么重要。
周勃进去,就发现监狱是彻底的市场经济,想要什么都得花钱,不想要什么也得花钱,而且价格都是十八星级的。比如想吃个不馊的馒头,拿钱来,想把刑具松一松,拿钱来,侯宝林有段相声说地摊戏,梆子一敲:“掏钱吧,老太太。”狱卒也一样,天天敲竹扛:“掏钱吧,老头!”
老周从监狱里出来,看看蓝蓝的天,亲亲悠悠的云,说了一句震古烁今的话:“吾尝统帅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乎!”
贾谊绝对属于太有才了的一小撮,他对于私铸铜钱的批评,我们如果不就事论事地看,其实他讲的道理很有现实意义。一件事情,法律不清晰或者处置很轻而利益又很大,老百姓犯法的成本低,国家的执法成本高,等到很多人都搅进去了,就会发现,犯法成了普遍性的,这时,国家又来禁止,全面的公正地执法已经没有可能,不可能人人都遭致刑戮,于是就抓大案要案,被抓到的,不认为自己犯法不对,而是认为自己运气太差;没有被抓到的,就会先躲避风头,以后有类似机会,照样作奸犯科。结果就是“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善人怵而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刑戮将甚不详,奈何而忽!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令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铜使之然也。贾谊《谏放民私铸疏》) 我前面讲过,选择性执法或者监督,选择性失明和放纵,这是低劣的政治,不是法制。
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除了束之高阁从来没有被激活的宪法,只有一部婚姻法,许多事情都没有明文规定,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边立法,一边开放,整个时代对法制精神的理解都很浮浅,所以,昨是而今非,发现问题积重难返了,才想到治理,于是抓个典型。而抓典型又不能从最高层抓起,今天搞下刘晓庆,明天搞下郭德纲,他们有没有问题,据报道的资料看,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有问题多了,甚至比他们更严重还有。一个不剩地抓,天下无善类,但选择性地处置,可能缓解一下社会矛盾,但距法制社会可能更为遥远。
同样的,马英九的特别费案也是中国特色,是法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政治不清明,政治不在法制的框架内运行,这时拿着法律的大帽子乱盖,和文革有什么区别。文革以“革命”的名义,现在用“法律”的名义,马英九逐渐发现,用在美国学来的理念“遭起诉就不能参选:正中了政敌下怀,于是决定不讲法律了,也讲政治了,呵呵,小子悟道了。 现在的年入十二万自己报税,也是同类的问题。官员不报个人财产,让一般工薪层报税,这样做不具备道德优势;无代表不纳税,官家使用税款监督不力,浪费严重,收税的正当性就是问题,如果讲法制,就把这件事从上到下捋顺了讲,上面没有体现法制的精神,没有体现正当性和公正的道德优势,然后就对不自报者实施处罚,名曰执法,这种执法就很难是法制了,结果很可能又是“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
缇萦上书是典型的因案成例,因例成律,就是一个特别的案子变了典型的案子,并影响到法律的修订。现代社会的法律完善也是这样的,我们熟知的孙志刚案就是这样,死了一上孙志刚,因而修改了几十年的收容条例。 这一年,文帝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前些时候,有些媒体宣传取消农业税的仁政时,不加思索地说,这是空前,事实上,两千多年前,有个叫刘恒的领导人,也有这样的举措。要知道,那时的帝国主要靠农业租赋,现在我们每年两三亿元的中央财政收入,免掉500多亿的农业税,虽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夸得过了,也没意思。而况,很多国家不仅不收税,还给农民很多补贴。 跨越历史看一些事情,我们会很着急,也会很踏实。着急什么?我们该做的,做了很少,很多事情,我们还没做。为什么踏实?有些事情,放的几千年的坐标下,三五十年,三五百年,也是一瞬,所以,对于一些无奈的事情,我们要有历史性的耐心,别着急,慢慢地等着沧海桑田吧。
有利为盗,无利为取。
景帝死时,逢大汉帝国建国六十五年大庆,经济增长很快,财政收入增长更快,一片太平盛世的模样。看一个民族和看一个人一样,不光要看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如何自强不息,也要看他富足的时候如何继续发展,“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这是传统的观念,怎么利用天下富足的良好环境,跃上新的轨道,脱离治乱交替的旧规律,开创长治久安的新制度,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在斗争中,选择了和田蚡面对面、狗咬狗的策略,历史证明这是错误的。
窦婴受到了灌夫的误导,两个失意之人,天天在一起发牢骚,牢骚太盛,必然心智下降。两个人你骂一句田蚡臭小子,我骂一句田蚡王八蛋,你吹一句老子摁死他就像摁死个苍蝇,我吹一句老子撒泡尿就能淹死这狗日的……,俩人相互吹嘘激荡,把一股虚气鼓起来了,胆子也放大了,处于劣势却要主动进攻,以弱磕强,结果把蛋黄磕出来了。所以,一个人失意以后,不要和同样遭遇的人在一起长吁短叹,发牢骚,吹散牛,结果只能把自己搞得很粪,忘记检讨自己,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缺点和问题,一味抱怨别人,甚至轻易出手挑衅寻事。
给皇帝提案,一般都是上中下N套,让皇帝做选择题,不逼着皇帝做必答题(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韩安国看问题尖锐,提方案一步到位,效率是高了,但是没有给皇帝留下表现高瞻远瞩雄才伟略的机会,这里面差距就大了;公孙弘有个绝招,在开会讨论问题时,总是先让其他同志先说,比如汲黯兄,观点多多,方法多多,公孙弘这时集中注意力,观察皇帝脸上的表情,然后再作表态。不一定要说对的,但一定要对的说。
对于别人的批语和攻击,全部笑纳,实行“三不主义”:不反驳、不生气(表面绝对不生气)、不报复(那是不可能的,呵呵!)。
今天我们客观而论,不能说皇帝没有好处,对自己的江山社稷负责,这个从常情上也有讲通。锐圆哥哥现在信奉“三常主义”,常识、常情、常理,“三常主义”比较接地气,其他主义多多少少都有忽悠人的成份。但是,从常理来看,事事都有意外,负责任的皇帝固然有,但是不负责任的皇帝也不少。同样,即使在神光普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是每个老板都对自己的企业负责任,锐圆哥哥也是个小老板,有时累翻了,朕也会龙心不悦,也会倦于政事,耽于上网,不过锐圆哥哥一浑蛋,只有几十个人要重找工作,皇帝哥哥一混蛋,后果就严重得多了。市场经济规律到了中国这疙瘩,在经济领域就不规律了,到了政治领域,更是要多离谱就多离谱。
中国的所有的政权,都从本质上不相信人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恶性循环之下,中国有老百姓似乎也退化得不具备这种能力,甚至不具备学习这种能力的资格。
可见,无论是黑窑工,还是文革,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体制,而不是人性。
公孙弘说:“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小贩持刀,城管不敢前。”“钉子户持械,开发商不敢向前。”这件事情的本质,就是政府和人民冲突的时候,允许人民反抗到什么程度?是束手待毙冤死活该,还是可以奋起抗争,甚至武装对峙?这里能看到一个国家的自由度。
说到民间武器拥有,不能不提一下美国。美国老百姓可以拥有qiang械,这是其《宪法》修正案规定的基本权利。这个法律的原义有二:
一、政府有可能会异化成人民的对立面,会变成一头恶兽,人民可以用武装来对付它;
二、人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不受侵犯到什么程度?到了可以开qiang干掉那些侵犯你财产权的家伙。美国的钉子户可以用qiang,这比读书笔记大全“散打冠军”一类东东更有力量。从美国电影里也能看到,生人不经允许进入他人的住宅,有可能会吃qiang子的。这时打死不偿命。
匈奴听从投降了的翕侯的建议,远辟漠北,使汉军不得不劳师远征,越是强势的、正规的一方,行动成本越高,游击队成本低,这是以弱胜强的真正原因。
浑邪王、休屠王降汉,是汉武帝讨伐匈奴的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在当时,却是伟大胜利,极权者最渴望用自己胜利来证明极权的正确,专制者最喜欢用别人的混乱来证明专制的优越。
人类文明的成果是叠加的,这应该没有疑问。
但这是对全人类而言的。对一个种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和一个个人来说,思想高度和思维方式都有退化的可能,都会有迷茫和仰视古人的状况出现。
所以,我们经常会有费尽脑汁之后,才发现古人已经思考过我们的课题了,而且有了高明的结论。——但这不能说古人把该思考的都思考完了。
相关文章:白雪公主读后感
智能推荐
- 下一篇: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2篇
- 上一篇:名著《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