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进化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变化。
19世纪末,弗洛伊德提出了求生本能和性本能理论,刚好和达尔文的生存选择和性选择理论相对应。1890年,WilliamJames出版了《心理学原理》,提出人类拥有大量的特殊本能。
19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远离进化观点,开始推崇激进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几条高度概括性的学习原理足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1960年代,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证明一般的学习定律并非总有效,进而引出认知革命的观点。认知革命以信息加工隐喻为基础,信息加工是对心理机制的认知描述,即输入具体的信息,通过决策规则对这些信息加以转换,生成行为作为输出。人类可能在出生时就已经预置好来加工某些特定的信息,并对其他信息不作反应。
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框架。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源自达尔文的现代综合进化论:
(1)自然选择/生存选择,包括变异、遗传、选择;
(2)性选择,包括同性竞争、异性选择。
2.Hamilton的内含适应性:
个体行为对遗传亲属的繁殖成功率的影响,此影响可通过遗传相关度加权获得。
简言之,适者繁殖(物竞天择,适者拷贝基因)。
(二)人类学、社会学的普遍知识。
人类在社会交往的普遍读书笔记500字特征,比如群体生活、社会等级。
(三)狩猎采集社会的历史考古。
人类99%的进化历史都出于狩猎-采集者社会形态,而农业社会的出现仅仅只是1万年前的事情。
(四)当前人类的心理机制。
比如,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大多数人都害怕蛇、怕蜘蛛、怕高、怕黑、怕陌生人,但并不害怕汽车和电源插座。
三、基本原理。
1.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之所以表现为当前的形式,是因为它在进化历史中解决了某种反复出现的与生存和繁殖有关的特定问题。
2.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被设计成只接收一小部分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
3.所输入信息,能够向有机体预示他正面临的适应性问题。
4.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根据决策规则将输入信息转换成输出信息。
5.所输出信息,可能是心理活动,可能是其他心理机制所需的信息,也可能是外显的行为。
6.产生的输出结果,直接指向特定适应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即具有问题特殊性和大量的决策规则(数量级为k)。
四、主要理论成果。
(一)亲代投资理论:
女性和男性的择偶策略。
(二)亲代-子代冲突理论:
父母和子女之间仅共享了50%的基因,因此存在着代际冲突。
(三)非亲属之间的互惠式利他理论:
觉察欺骗者,识别真正的朋友。
五、甄别谬误:遗传决定论。
适应行为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
(以下部分来自《生物进化》张昀著)
人类的社会行为方式是后天的经历和先天的遗传因素两者共同决定的。生物学制约因素(遗传)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就像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一样。实际上,行为也是表型的一种。生物学因素(遗传)决定了社会行为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的可能性,就像基因型决定了一定的表型反应规范(normofreaction)一样。
打个比方,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换句话说,恻隐之心、羞恶、辞让等都是人的先天的的本性,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可以保持这种本性,也可以扭曲、破坏、改变这种本性。
人类行为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行为是由遗传因子直接制约、并通过基因传递的行为,就是本能。本能通常具有个体的适应意义,不因环境影响而改变,不需要学习。例如逃避敌害的本能行为。第二类行为是社会行为,是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系统中通过学习、后天经历而形成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通常具有社会整体的适应意义,虽然有遗传的基础,但并非直接受遗传因素制约,也不是直接通过基因传递,跟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这种行为构成了社会文化,并通过杜会文化系统而传递。第三类行为是那些既非本能,也没有纳入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个体行为,是个体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是对偶然的环境因素的应答。
智能推荐
- 下一篇:《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书
- 上一篇:《穿墙透壁》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