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自殷墟甲骨文时代,已逾三千余年。古代文字形体流变,字义辗转引申,有些字已经失去了原来造字之初或所处时代的意思。后世若不详加考察,则难免望字生义,造成误会。
自诸子百家时代,也有两千多年了。古代典籍承载着上古时代的文化思想,但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且历经千年流传变化,若不能置身于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则难免会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
我辈生于此世,能接触到重见天日的甲骨文,又能从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角度通过对比来诠释这些古代典籍,实在是很幸运。
何以为之?乐之而已。
从今天开始,我会陆续写一些古代典籍的读书心得。第一篇先从«论语»开始吧。
论语读书笔记:
《学而篇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第一次看到它是上初一时,好像语文课的第一篇就是。老师说"习"字是复习的意思。心想:“学了再复习,没事就复习,反复复习,什么玩意!这孔子不是老学究是什么?怪不得有那么多人要拿他说事呢!”
许慎«说文解字»:“習,数飞也。从羽从白。”许慎生活在东汉,当然没有见过甲骨文,我们比他幸运。习字上面的两个羽当无异议,为雏鸟反复振翅之意。下面的部首甲骨文不是白,是一个口或者口中一点。有人说是鸟巢,有说是日字。我认为是指示,表示雏鸟站在某一物体上扇动翅膀,准备飞翔。
再来看学字,上图中的两个字左右通用。爻者,卦筹也。先民用此演绎的理论,是为《易》。下面是秃宝盖,住宅之义。后来篆书又在下面流变加一子字。可见学字的本义是儿童在室内学习卦筹的意思。
另外,爻字为声旁的字不多,教字是一个。按形声字造字原则,上古学字发音当更接近xiao,而非xue。
字的本义并不代表引申之义,具体要结合所处的时代和语境才能辨识。先秦典籍中有关习字的用法,特别是学字和习字对用的有«礼记»和«吕氏春秋»。
«礼记•月令»:“季夏三月,鹰乃学习。”这恐怕是学习这个词的首创。不管怎样,雏鹰要飞翔,总是要离开巢穴,练习翅膀的扇动来对抗地心引力的。
«吕氏春秋•造父»:“造父始习于大豆,读书笔记2000字大全蠭门始习于甘蝇......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后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于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无有也。”大豆是驾车的高手,甘蝇善射。这两项技艺也是春秋时期“六艺”的两项,叫御和射。驾车和射箭这些技艺,都是必须要练习才能学会的。此其一。
省略号后面的意思我翻译成:“人必须修炼心性,使他的心做到不偏不倚,才能正确听取意见。不习心,起码也要学一些道理,然后加以练习掌握。既不习心,也不实践,又不学道理,这样还能正确听取意见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人。”从习心到习学问再到学,佐证了学和习的关系。此其二。
可见,习字在孔子时代和学字对用的时候,是练习,实践的意思。
这句话就翻译成:“从老师那儿学会了一个道理,回来后有时候去实践验证一下,不是很快乐吗?”
是啊!老师课堂上说凹面镜可以把光聚焦产生热量。回家之后,马上找了个放大镜到处照,照蚂蚁,照自己的肉,照树叶,直到把树叶点着,好玩!
老师还说,两个不同重量的大铁球从高空抛下来的话,一定是重的那个先落地,真的吗?我就试试吧。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常的翻译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不是很高兴吗?从字面意思上看,挺好的啊,没什么毛病。孔夫子也不总是学究一枚呀,也有接地气的时候。有老朋友来了,当然很高兴,说不定“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再整二两老酒暖暖肚也未可知呢!
但如果仔细体会夫子的为人,如果知道朋字在孔子所处时代的用法,如果能把这三句话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这样理解就有些简单了。
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论语·述而》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没敢说,或者不会说,反正是没说。夫子一听着急了:“你怎么不说呀!你就说,他一来劲就疯狂干活,太疯狂了忘记了吃饭,太快乐了忘记了忧愁,结果连自己都快老了还不知道这样个人!”
哈哈,他也有要证明自己的时候啊!这样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专门把老朋友来家了这样的琐事说一说,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想说他好客,或者他重感情,还是什么呢?
我想他在说别的什么事。
《礼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礼记》是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作品。有朋自远方来:有同学从远方来到我家。同学,那就跟普通的朋友不一样了---——学的东西都是一个老师教的。
把这三句话连成一体来看,就可以这样翻译了:有同学从远方来到我家,我正在实践老师教我的道理,并且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把这些成果分享给他,我们一起探讨,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常的翻译是:人家不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行为举止吗?这样翻译当然也没毛病。
但如果把这一段话当做一个整体,就有意思了:同学看了我的研究成果,他不理解或者否定了我的成果,但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行为举止吗?
如果我的研究还得出了和老师教不一致的成果,那么,同学们就更有理由质疑了。伽利略扔铁球是为了验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两人所处时代相差几乎www.dhgcn.com两千年。假如亚里士多德是伽利略的老师,同学们会怎么说呢:你的两个球是不是同时仍的?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人指使吗?等等等等。
但如果仅限于学术探讨,即使双方有不同的意见,也不会因此而破坏关系,伤害感情。所以在«论语·子路»里孔子说了几乎相同意思的话:“君子和而不同。”
读到此,孔子的形象呼之欲出:老师教了学问,他回来之后兴冲冲地实践,验证,获得了一个研究成果,就高兴得不行不行的。同门师兄弟来了,他赶紧告诉同学他的研究成果,这简直爽爆了!两个人一起探讨,甚至争辩得脸红脖子粗。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大家都不生气,各自保留各自的观点,这才是君子的行为举止啊!
这才是那个率真好玩的孔子吧!作者:相逢只若初见
智能推荐
- 下一篇:《沉思录》读书笔记2000字
- 上一篇:惊鸿一瞥,浮生若梦——《我们仨》